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30)
2023(10130)
2022(8309)
2021(7679)
2020(6661)
2019(15068)
2018(14964)
2017(28384)
2016(15472)
2015(17045)
2014(16549)
2013(15604)
2012(14072)
2011(12476)
2010(12607)
2009(11298)
2008(10961)
2007(9542)
2006(8156)
2005(7050)
作者
(46533)
(38660)
(38624)
(36447)
(24457)
(18954)
(17202)
(15187)
(14761)
(13527)
(13194)
(13091)
(12552)
(12124)
(12080)
(11921)
(11841)
(11655)
(11180)
(11038)
(9974)
(9550)
(9501)
(8799)
(8765)
(8595)
(8499)
(8466)
(7845)
(7775)
学科
(58574)
经济(58510)
(41156)
管理(39582)
(33840)
企业(33840)
方法(30474)
数学(27864)
数学方法(27291)
(15861)
中国(14938)
(14364)
(13928)
业经(12361)
(12003)
贸易(11997)
(11724)
理论(10879)
农业(10373)
(10282)
技术(9641)
地方(8970)
(8670)
产业(8658)
财务(8637)
财务管理(8620)
(8329)
(8294)
金融(8293)
银行(8277)
机构
学院(213773)
大学(213493)
(82968)
经济(81408)
管理(80388)
研究(73110)
理学(71171)
理学院(70359)
管理学(68589)
管理学院(68244)
中国(52184)
科学(49863)
(45831)
(44442)
业大(39581)
(38318)
农业(36720)
研究所(35870)
(34815)
中心(32419)
(30554)
财经(28881)
北京(27445)
(26795)
(26493)
(26492)
师范(25973)
经济学(25738)
技术(25055)
农业大学(24700)
基金
项目(156192)
科学(121315)
基金(113339)
(104414)
研究(104133)
国家(103240)
科学基金(86608)
社会(65390)
(62314)
社会科(62154)
社会科学(62133)
自然(60083)
基金项目(59908)
自然科(58794)
自然科学(58771)
自然科学基金(57748)
(53221)
教育(49601)
资助(47377)
编号(40015)
重点(36320)
(33405)
(33311)
(32650)
计划(32120)
创新(31173)
科研(31155)
成果(30331)
大学(28550)
科技(28537)
期刊
(81180)
经济(81180)
研究(54517)
学报(44971)
(39722)
中国(39098)
科学(38380)
大学(33032)
学学(31783)
管理(28771)
农业(26964)
(26003)
教育(23232)
技术(18584)
(15597)
(14851)
金融(14851)
经济研究(14742)
业经(13994)
财经(13972)
业大(13070)
(12270)
(12005)
科技(11937)
统计(11505)
(10979)
农业大学(10764)
问题(10661)
技术经济(10175)
林业(10152)
共检索到2950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邹邦兴   张宇靖   卿圣环   蒋亚明   张友洪   肖文福   周安莲  
【目的】为研究不同饲养模式下家蚕蚕沙细菌微生物群落结构,探讨不同饲料对家蚕蚕沙微生物组成的影响,为今后蚕沙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家蚕品种“9211·9215×川58·川62”为对象,采用全龄饲料育和全龄桑叶育2种饲养模式进行饲养,对其5龄蚕沙进行16S rDNA V3~V4区域扩增,利用Illumina NovaSeq二代测序平台对扩增片段进行高通量测序,最后通过细菌Alpha多样性、OTU聚类、稀疏曲线和物种注释分析,解析不同饲养模式下蚕沙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结果】与桑叶育对照组相比,饲料育处理组蚕沙细菌微生物物种组成及其多样性指标均较对照高,且呈显著差异(P<0.05)。在菌群结构方面,对照组主要优势菌门为蓝细菌(Cyanobacteria,55.38%)、厚壁菌门(Firmicutes, 32.50%)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11.55%),处理组主要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68.18%)、厚壁菌门(Firmicutes, 24.1%)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 7.28%),其中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均为2组蚕沙的优势菌门。【结论】不同饲育模式下蚕沙微生物群落物种组成及相对丰度存在差异(P<0.05),饲料育组家蚕蚕沙细菌群落结构的物种数目和物种多样性显著高于桑叶育组。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孙超  朱玲  毛玉泽  范艳君  周春娅  杨傲傲  朱伟  庄志猛  
通过构建16S rDNA克隆文库对象山港南沙岛不同养殖模式(贝类养殖、藻类养殖及网箱养殖)表层沉积物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共获取136个OUT。其中,贝类养殖区、藻类养殖区和网箱养殖区OTU分别为58、48和57个。各站位OTU分布差异明显,表现出高度的多样性。基于16S rDNA序列的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分析表明,网箱养殖区丰富度指数ACE为739,香浓指数H?为3.8,均为最高值,丰富度指数Chao为245,略低于于贝类养殖区。贝类养殖区丰富度指数Chao为303,在各养殖区中最高。藻类养殖区丰富度指数ACE为174、Chao为89,香浓指数H?为3.6,均为最低值。系...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郑菲菲  单宇峰  祝东梅  杨禧文  陈菲  叶可  马帅  王玉军  
为探究不同养殖模式下黄鳝(Monopterus albus)胃肠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本实验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虾塘散养、蟹塘散养、网箱投喂鱼浆和网箱投喂水蚯蚓4种养殖模式下黄鳝胃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群落结构。Alpha多样性分析和Venn图结果显示,网箱投喂水蚯蚓组黄鳝胃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度均较高,而蟹塘散养组最低。除蟹塘散养组黄鳝肠道的优势菌为变形菌门,其余3种养殖模式黄鳝胃肠道优势菌群均为厚壁菌门,推测黄鳝胃肠道微生物的核心菌群为厚壁菌门。在属水平上,网箱投喂水蚯蚓养殖模式中黄鳝胃的优势菌群为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与嗜黏蛋白阿克曼菌属(Akkermansia),其余3种养殖模式中黄鳝胃的优势菌群都为韦荣球菌属(Veillonella);而虾塘散养组黄鳝肠道的优势菌群为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其余3种养殖模式的优势菌群中都有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结果表明:网箱投喂水蚯蚓组黄鳝胃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度均较高,且益生菌群占比高,潜在致病菌较少,是比较健康的养殖模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丽  范娅  冯海洋  杜衎  高德民  
【目的】研究不同生长时间和栽培模式下柴胡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对柴胡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与间作和轮作相比,连续种植降低了柴胡根际土壤细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在连续种植后,真菌丰富度和多样性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柴胡与玉米间作或轮作减少了真菌的丰度,但两种栽培模式都提高了真菌的多样性。连续种植改变了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降低了有益微生物的相对丰度,提高了有害菌的相对丰度,从而增加了土壤传播疾病的风险。相反,柴胡与玉米间作或轮作则增加了有益微生物的丰度。【结论】在实际生产中,通过调整柴胡与玉米间作或轮作等栽培模式来保持根际微生物的菌落结构稳定,促进柴胡种植业的健康发展。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字洪标  向泽宇  王根绪  阿的鲁骥  王长庭  
【目的】研究青海省7种林分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规律,从微生物的角度为该区森林土壤资源的科学管理与评价以及林分结构调整和生态系统更新、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常规实验室分析和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s,PLFAs)分析法对青海省云杉、白桦、落叶松和山杨组成的7种不同林分类型(大通青海云杉天然林A、大通白桦次生林B、湟中白桦青海云杉天然混交林C、乐都落叶松白桦天然混交林D、民和山杨人工林E、循化山杨白桦次生林F、尖扎青海云杉天然林G)表层土壤(020 cm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聂志娟  李非凡  赵文武  徐钢春  刘波  王裕玉  邵乃麟  胡佳雯  徐跑  
为了探究哈尼梯田稻鲤共作模式(复合生态系统)微生物菌落结构特征,本实验拟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稻鲤共作(RC)与稻田单作(CK)2种模式下水体、表层以及根系土壤及鲤肠道细菌(16S rDNA)多样性特征进行分析。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复合生态系统中主要细菌门类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绿弯菌门、酸杆菌门、拟杆菌门及硝化螺旋菌门等。与CK相比,RC表层土壤中绿弯菌门和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增加,主要显著增加的优势菌属为厌氧绳菌(Anaerolineaceae_norank)、Aminicenantes_p_norank、未定义的绿弯菌(Chloroflexi_P_unclassified)、梭菌(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梭菌(C._sensu_stricto_12)、互营菌(Syntrophaceae_f_norank)、芽单胞菌(Gemmatimonadaceae_f_norank);RC根系土壤中绿弯菌门含量显著高于CK组,主要是Anaerolineaceae_norank、Sideroxydans、Aminicenantes_p_norank、Chloroflexi_p_unclassified、Gemmatimonadaceae_f_norank优势菌属显著增加。RC模式中鲤肠道优势菌主要为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其中厚壁菌门相对丰度为58.59%,超过一半的丰度。RC模式组相比CK组,土壤的有机质、总氮、总磷等理化指标都有所降低,其中pH、总磷和速效磷显著降低;稻田表层和根系土壤的细菌Sobs指数及PD指数也均增加,其中稻田表层土壤组显著增加。研究表明,增加鲤养殖后,稻田表层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细菌群落结构产生明显变化,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水稻根系和养殖生物肠道的群落结构产生了影响。本研究初步揭示了RC复合生态系统优于CK系统的微生物生态基础。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胜男  闫德仁  黄海广  胡小龙  高海燕  
【目的】探究不同林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特征和多样性差异,对维持土壤微生态平衡以及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8、15、30、36、42、49和56 a林龄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不同林龄条件下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变化特征。【结果】1)研究地不同林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共获得细菌32门80纲154目308科531属。其中,放线菌门(32.71%±3.74%)、变形菌门(23.14%±2.13%)、酸杆菌门(16.22%±2.75%)和绿弯菌门(9.00%±1.23%)为主要优势门。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在49 a和56 a林龄土壤中分别升高至7.16%和7.47%。沙地营造樟子松后,土壤中细菌的相对丰度随着林龄的增加而逐渐提高,并在林地土壤中出现了Crossiella spp.。2)不同林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获得真菌6门25纲88目184科369属。其中,子囊菌门(70.12%±11.17%)是主要的优势门。接合菌门的丰度在49 a和56 a林龄中逐渐升高至15.20%和23.42%。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真菌进化速度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加快,其中,42~56 a林龄最快,其次是8~36 a林龄,流动沙丘的真菌进化速度最慢。同时,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中的有益真菌数量也逐渐增多,但形成菌根的真菌逐渐减少。8 a林龄土壤中的独有OTU数目最多,比其他林龄提高1.46~2.54倍。36~49 a林龄土壤中独有OTU数目在67~71之间,而在56 a林龄中为41。【结论】随着林龄的增加,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逐渐得到改善。但是,56 a林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降低,因此56 a林龄可能成为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衰退的时间拐点。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田亚东  张大为  李敬  孙桂荣  韩瑞丽  蒋瑞瑞  康相涛  
选取1日龄AA肉仔鸡母雏360只,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分别饲喂以玉米、小麦、大米为单一淀粉源配制等能等氮饲粮,饲养28 d,利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技术测定不同饲粮类型对肉仔鸡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限制性片段T-RF 160、T-RF 253和T-RF 292所代表的菌群是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中的优势菌群,大米饲粮组T-RF 253和T-RF 292片段所代表菌群优势度较玉米饲粮组和小麦饲粮组稍低,盲肠中优势菌群结构和含量与小肠存在较大差异。不同饲粮组间肉仔鸡肠道微生物群落的香侬-威纳指数、辛普森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大米饲粮组较玉...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赵翔刚  罗衡  刘其根  赵良杰  蔡林荣  戴亮亮  张真  
为了研究养殖沙塘鳢(Odontobutis obscurus)对稻田水体及底泥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2015年于浙江海盐江南四阡现代农业公司进行了沙塘鳢的稻田养殖实验,利用DGGE(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技术对养殖过程中的稻田水体及底泥中细菌的16S r DNA片段进行指纹图谱分析。DGGE条带测序分析结果显示:稻田水体及底泥共检测到包括α-变形菌亚门(Alphaproteobacteria)、β-变形菌亚门(Betaproteobact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明  李忠佩  刘明  江春玉  吴萌  
【目的】研究不同秸秆转化生物炭对红壤性水稻土养分含量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差异,为土壤改良和秸秆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水稻和玉米秸秆300℃、400℃和500℃裂解得到的生物炭为添加材料,以发育于第四纪的红壤性水稻土为供试土壤,通过135 d室内培育试验,研究秸秆生物炭添加对红壤性水稻土p H、有机碳和养分含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的影响,及其对磷脂脂肪酸(PLFA)表征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试验共设7个处理:对照(CK)、添加水稻秸秆炭300℃(RB300)、400℃(RB400)、500℃(RB500)和添加玉米秸秆炭300℃(CB300)、400℃(CB4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毛玉泽  颜婷茹  朱玲  蒋增杰  王巍  方建光  
采用PCR-DGGE分子指纹图谱技术研究了2007年夏季桑沟湾不同养殖区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DGGE指纹图谱分析表明,不同站位之间既存在共同图谱,又具有各自的特征谱带,总体上可分为4个区,湾外区、湾口区,湾中区和湾底区,分别与非养殖区、海带养殖区、综合养殖区、贝类单养与网箱养殖区行相对应;扇贝养殖区和牡蛎养殖区微生物相似性最高为94%,贝类单养与网箱养殖区和非养殖区相似性最低为41%,仅在网箱区发现对含氮污染物有去除作用的玫瑰杆菌属(Roseobacter)。17个站位表层水样共获得30个优势菌群,选择比较明显的12条带进行回收、扩增和测序,与GenBank中已经登录的细菌种群的同源性进行...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坤  徐晓楠  彭靖  冯小杰  李亚朋  战秀梅  韩晓日  
【目的】微生物在土壤养分循环中起到转换者的作用。论文以传统有机肥(玉米秸秆和猪厩肥)为对照,探究施用生物炭和炭基肥等新型有机物料培肥改土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期为不同有机物料合理施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依托沈阳农业大学棕壤改土定位试验平台(始于2009年),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技术研究长期不同有机无机配施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二者的相关关系。试验处理包括:秸秆配施化肥还田(CS)、猪厩肥配施化肥(PMC)、炭基肥(BF)以及生物炭配施化肥(BIO)。【结果】PMC和BF处理的pH显著高于BIO处理;PMC处理的全氮含量显著高于BF和CS处理,BIO与PMC处理没有显著差异;PMC处理的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BF和BIO处理;PMC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最高;不同处理间土壤全钾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MC处理的土壤微生物总PLFAs含量最高,其他处理间没有差异;PMC处理的细菌PLFAs含量最高,BF处理的细菌PLFAs含量显著低于BIO和CS处理;PMC处理的真菌、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PLFAs含量显著高于BIO处理,BF与PMC处理差异不显著;PMC处理的放线菌含量显著高于CS处理,BF和BIO处理居于中间无显著差异。BF处理的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和真菌/细菌比值显著高于BIO处理,BF和PMC处理的革兰氏阳性/阴性细菌比值显著低于BIO处理。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土壤pH、全氮和有机质对土壤微生物各PLFA有极显著影响(P<0.01),含水量和全钾有显著影响(P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毕明丽  宇万太  姜子绍  马强  张璐  徐永刚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潮棕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以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实验站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技术研究农田、裸地、割草和休闲4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其中农田土地利用方式又包括对照处理(CK)、循环猪圈肥处理(M)、化肥处理(NPK)和化肥+循环猪圈肥处理(NPK+M)。结果细菌脂肪酸和真菌脂肪酸与总PLFA变化规律相似,均为休闲和割草处理最高,农田居中,裸地最低;农田各处理间PLFA含量差异较小,其中M处理最高,其次为CK和NPK+M处理,NPK处理最低;自然撂荒和有机肥的施用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而施用化肥则降低了微生物PLFA量;自然生态...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丹梅  段玉琪  杨宇虹  晋艳  黄建国  袁玲  
【目的】了解施肥与土壤培肥和作物真菌病害的关系,为烤烟科学施肥、保持农业生产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积累资料。【方法】利用云南省烟草农业科学研究院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设置长期不施肥(CK)、纯施化肥(CF)和有机无机肥配施(MCF)等处理,采用常规分析方法测定磷脂脂肪酸(PLFAs)和454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就施肥对植烟土壤有机质、养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经16年长期施肥后,MCF使土壤有机质提高19.63%,有效磷增加;CF降低土壤有机质20.56%,碱解氮和有效钾减少。施肥显著增加微生物标记性磷脂脂肪酸(PLFAs)的种类和总量,尤以MCF最为显著,说明施肥尤其是MCF显著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姚有华  王玉林  姚晓华  白羿雄  安立昆  李新  吴昆仑  
【目的】本研究探讨了促生菌浸种处理对青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菌群多样性的影响,旨在为促生菌在青稞生产中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前期筛选出的2株促生菌TSXJ4与GSXJ进行浸种处理,于青稞灌浆期采集根际土壤样品,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鉴定青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菌群多样性。【结果】促生菌浸种改变了青稞根际土壤中细菌及真菌的群落结构,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较为明显。根际土壤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表现为GSXJ4>TSXJ4>CK,真菌丰富度和多样性结果与细菌相反;细菌群落中影响较大的为Actinobacteria及Sphingobacteriia,通过浸种处理,Actinobacteria数量明显上升,而Sphingobacteriia数量明显下降;在真菌群落中影响较大的为Agaricomycetes及Pezizomycetes,通过浸种处理,Agaricomycetes数量明显下降,而Pezizomycetes,数量明显上升。【结论】促生菌浸种提高了青稞根际土壤中细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而降低了真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青稞根际土壤放线菌纲微生物反应对促生菌浸种较为敏感,且真菌各菌群数目变化波动较大;促生菌浸种使青稞根际土壤细菌种群多样性增加,但优势菌群种类及数量较稳定,且真菌种类变化较细菌明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