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85)
2023(10778)
2022(9120)
2021(8506)
2020(7069)
2019(15948)
2018(15660)
2017(29760)
2016(16504)
2015(18452)
2014(18259)
2013(18239)
2012(16887)
2011(15301)
2010(15358)
2009(14109)
2008(14065)
2007(12827)
2006(11582)
2005(10477)
作者
(49506)
(41135)
(40913)
(38823)
(26402)
(19670)
(18494)
(16097)
(15720)
(14980)
(14001)
(13745)
(13412)
(13221)
(13134)
(12821)
(12359)
(12327)
(12166)
(12140)
(10421)
(10246)
(10087)
(9474)
(9454)
(9336)
(9292)
(9023)
(8463)
(8289)
学科
(60271)
经济(60208)
管理(57769)
(51552)
(43843)
企业(43843)
方法(25661)
数学(22098)
数学方法(21744)
(19587)
(18225)
中国(15781)
技术(15404)
业经(14058)
(13428)
(13080)
贸易(13073)
(13066)
地方(12933)
(12745)
(12357)
(12252)
财务(12204)
财务管理(12175)
农业(12078)
企业财务(11432)
(10912)
银行(10866)
理论(10458)
(10259)
机构
学院(230033)
大学(228628)
(91841)
经济(89531)
管理(88484)
研究(81097)
理学(73499)
理学院(72652)
管理学(71420)
管理学院(70968)
中国(64669)
科学(51265)
(49661)
(45766)
(43651)
(42479)
研究所(38340)
中心(38163)
(38072)
业大(36278)
农业(34603)
财经(34300)
北京(31302)
(31136)
(29979)
(29690)
(29013)
师范(28608)
(28501)
经济学(27211)
基金
项目(150616)
科学(116934)
基金(107598)
研究(106998)
(96101)
国家(95297)
科学基金(80305)
社会(65620)
社会科(62284)
社会科学(62264)
(59847)
基金项目(55967)
自然(54058)
自然科(52791)
自然科学(52777)
自然科学基金(51850)
(50903)
教育(48977)
资助(45413)
编号(42767)
成果(34913)
重点(34089)
(32674)
(32594)
(31827)
课题(30796)
创新(29907)
科研(29066)
计划(28854)
大学(27355)
期刊
(106711)
经济(106711)
研究(70489)
中国(51548)
学报(38973)
(38843)
(37530)
管理(37185)
科学(35609)
大学(28971)
(27318)
金融(27318)
学学(27270)
农业(26238)
教育(24958)
技术(23208)
财经(17001)
经济研究(16829)
业经(16497)
(16329)
(14794)
问题(13174)
技术经济(12760)
科技(12120)
(11847)
(11350)
现代(11240)
图书(11227)
国际(11037)
(10442)
共检索到3650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张龙  申瑛琦  尹韦琪  
“预期转弱”是当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难点之一,需要通过优化预期管理来提振预期。现实经济中存在不同类型的多样化预期,然而现有研究大多研究单个预期(特别是货币政策预期)冲击的宏观经济效应,对不同预期的叠加效应缺乏系统深入的探讨。本文将预期分为政策预期(基于政府制定、调整及实施宏观经济政策产生的预期)和非政策预期(基于社会经济发展实态等形成的预期),并认为:当政策预期与非政策预期相契合时,两种预期冲击叠加会对政策有效性产生“累进(退)”效应;当政策预期与非政策预期错位时,两种预期冲击叠加对政策有效性会产生“抵消”效应。比如,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及相应的预期管理操作会使经济主体产生未来经济向好的预期,并激励其采取积极的投资和消费行为,进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现实经济中良好的技术进步态势会使经济主体形成未来经济繁荣的预期,并促使采取积极的创新、投资、消费行为,最终表现为货币政策有效性提高;两种正向预期的叠加则会进一步增强宽松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采用货币政策调控指数和全要素生产率来描述货币政策和技术进步预期冲击,运用DSGE模型和SV-TVP-FAVAR模型对“无预期冲击”“存在货币政策预期冲击”“存在技术进步预期冲击”“存在货币政策和技术进步双重预期冲击”4种情形下的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模拟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两种预期冲击均增强了货币政策有效性,并在总体上形成叠加“累进”效应。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进行了如下改进和拓展:一是基于政策预期与非政策预期的角度探究货币政策和技术进步预期冲击的叠加效应,二是采用货币政策调控指数回避以往研究中量价工具“非此即彼”的选择问题,三是运用SV-TVP-FAVAR模型为货币政策和技术进步预期冲击的宏观经济效应提供经验证据。本文研究表明,预期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构建和完善宏观调控预期管理体系。要正确认识政策预期与非政策预期的契合与错位,利用政策预期增强(弱化)积极(消极)的非政策预期,并优化各种预期管理之间的方式匹配和期限组合;政策预期管理的优化要提高各种政策调整之间的协同性,并完善政策信息传导机制;非政策预期管理的优化则要完善宏观经济信息传导机制,并改善市场环境。货币政策预期管理的改进,需要提高政策调整及工具使用的合理性和适宜性,并不断完善央行沟通、前瞻指引等预期管理方式,实现政策信息传导的及时有效。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夏  
本文采用日度数据研究美国预期货币政策冲击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研究发现,美国非预期货币政策冲击会显著影响我国shi bor利率水平和公司债券到期收益率水平,而对国债到期收益率水平、股市以及人民币汇率影响并不显著。美国非预期货币政策冲击对我国的影响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但对我国金融市场影响能力十分有限。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美联储预期内的货币政策调整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夏  
本文采用日度数据研究美国预期货币政策冲击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研究发现,美国非预期货币政策冲击会显著影响我国shi bor利率水平和公司债券到期收益率水平,而对国债到期收益率水平、股市以及人民币汇率影响并不显著。美国非预期货币政策冲击对我国的影响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但对我国金融市场影响能力十分有限。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美联储预期内的货币政策调整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庄子罐  贾红静  刘鼎铭  
中国正处于货币政策改革的关键时期,货币政策规则及其实施效果呈现出新的特点,对新时期货币政策问题的研究可以为中国未来一段时间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和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本文在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中引入预期与未预期货币政策冲击,结合不同货币政策规则(数量型和价格型)设定,运用贝叶斯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以讨论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与未预期货币政策冲击相比,包含预期货币政策冲击的模型表现效果更佳,且预期货币政策冲击对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更大,因此忽略预期冲击会低估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与价格型货币政策相比,数量型货币政策对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程度更大且政策效果的持续时间更长,但是不能忽视价格型货币政策对消费、通胀的调控作用;无论何种规则下,货币政策冲击对投资的影响最大,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较小。因此,中国人民银行应加强货币政策的预调微调和预期管理,引导公众形成可预期的货币政策环境,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另外,在现阶段中国货币政策应该继续以数量型工具为主,同时注重与价格型工具的协调配合,从而合理发挥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职能。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高洁超  杨源源  范从来  
文章构建新凯恩斯模型,研究了供求冲击和异质性预期下,不同货币政策调控范式的有效性。研究发现:中国的经济波动主要由需求冲击所驱动,预期呈现出理性预期和适应性预期混合的异质性特征,货币政策表现出明显的相机抉择倾向;需求冲击导致经济波动向稳态收敛的时间明显长于供给冲击,预期的理性程度提高有助于增进整体福利,事前承诺不一定优于相机抉择,尤其当预期呈现异质性特征时;货币政策忽视利率稳定化操作将导致更多的整体福利损失,需求冲击下这一损失又显著大于供给冲击下。文章认为:在当前预期呈现异质性特征的背景下,相机抉择型调控具有合理性,货币政策不宜盲目向事前承诺转型;在经济波动主要由需求冲击所驱动时,货币政策应考虑利率稳定化因素,保持稳健中性基调可防止不必要的利率扰动影响金融稳定,从而减少福利损失;长期来看,改善公众预期,逐步摆脱外需依赖,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提升货币政策调控的经济稳定作用。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曦  王茜  陈中飞  
本文在新凯恩斯DSGE的框架下,从消息冲击的视角,区分并探讨了预期与未预期的货币政策冲击对我国通货膨胀的作用。同时,通过中美政策作用比较,以及参数和预期结构替换,探寻我国货币政策作用特征的根源及其机制。主要结论为:(1)我国货币政策预期冲击的效果要远强于未预期冲击;(2)与美国相比,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更大、持续性更小且存在轻微超调;(3)我国货币政策的特征源于经济主体的短视预期以及央行货币政策的不连贯性。本文的政策启示包括:(1)央行应通过沟通等形式引导公众预期以增强政策效果;(2)尽力避免相机抉择式的政策制定方式,保持货币政策的持续性;(3)货币政策应言行一致。概言之,我国货币政策应该更...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方松  
预期是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一个重要的微观因素,公众理性预期行为必然影响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传导,从而影响货币政策成效。基于各自的预期假设,西方不同的经济模型里货币政策效应不同。在理性预期条件下,构造简单的货币政策博弈模型,均衡结果显示货币政策只会影响通货膨胀率而真实产出不变。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鲁臻  
本文研究公众预期的货币政策效应,发现公众预期能够影响宏观经济,公众预期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中央银行可以通过管理与引导公众预期来调控宏观经济。同时,本文还发现,相对于对物价的影响而言,公众预期对产出水平的影响效果更明显,这样,当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更注重促进经济增长时,应该更注重利用沟通来管理与引导公众预期,而当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更注重稳定物价时,除了沟通引导公众预期之外,还需要其他的政策工具配合,才能更好地实现稳定物价的政策目标。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徐亚平  徐韬  兰茹佳  
由于资产价格含有未来经济运行的一定信息,按照理性预期理论,人们会根据资产价格所包含的特定信息来改变对未来的预期。但另一方面,不完全信息与有限理性决定了人们对于实际经济运行只有模糊的认识。由于资产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一般比较复杂,资产价格对相关信息的反应也非常灵敏迅速,不仅波动比较频繁,往往波动幅度也比较大,使得资产价格的波动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一般也比较大,导致人们在依据资产价格信息来调整对未来的预期时,状态往往是不稳定的,有时会做出超调或过度反应。所以中央银行虽然并非必须要对资产价格的波动做出直接的政策调控,但必须要加强相关的信息沟通,加强对公众预期的管理,稳定和引导公众的预期。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尚玉皇  刘璐璐  赵洋  
利用同业拆解利率数据构建未预期的货币政策冲击指标,在区别股票市场高低波动的情况下,基于Markov区制转移模型研究未预期货币政策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未预期货币政策冲击指标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负相关但具有非对称;与低波动区制相比,高波动区制下未预期货币政策冲击的作用效果更大;中国货币政策冲击对上海、深圳股票市场价格的非对称性影响受到宏观经济周期作用,货币政策冲击的影响在经济衰退时期的作用更大;最后,替换加权平均利率及控制存款准备金调整等因素的稳健性分析进一步说明了未预期货币政策冲击对股票收益率的非对称性影响。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尚玉皇  刘璐璐  赵洋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王晓芳  毛彦军  
本文尝试建立一个包含预期到的与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冲击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通过贝叶斯技术估计模型,并基于估计后的模型考察了预期到的与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冲击对产出和通货膨胀波动的影响。结论表明:预期到的与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冲击对通货膨胀波动有显著影响,二者均可以解释28%以上的通货膨胀波动,但对产出波动的影响偏小。因此,央行政策选择上可以积极运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调控通胀,同时应注重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合理引导公众预期,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孙焱林  王付顺  
本文利用联邦基金期货数据计算美国货币政策非预期调整,进而建立TVP-GARCH模型,研究美国货币政策非预期调整对中国股票市场的时变冲击效应。实证结果发现,中国股票市场受到美国货币政策非预期调整的显著性影响,在2000年之前非预期的联邦基金利率上升会导致中国股票市场收益显著下降,而2000年之后非预期的联邦基金利率上升会导致中国股票市场收益显著上升(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除外)。本文还发现中国股票市场在金融危机期间受到美国货币政策非预期调整的影响更大。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徐亚平  
公众预期与货币政策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宏观经济学中令人感到困惑的热点问题。本文力图对经典理论的基本前提进行深入的研讨 ,强调由于理性预期模型在前提假设方面的简单化 ,才使得理论与现实时常存在差异 ,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析货币政策效应与公众预期的关系 ,最后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实证分析。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薛万祥  
本文讨论两个问题:第一,对中国而言,公众的预期到底属何性质;第二,在理性预期假设之下,我们真的可以得出货币政策无用,而应实施单一规则的结论吗? 一、关于中国预期的性质 在货币需求的函数中,收入预期、价格预期和汇率预期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货币需求不稳定性的重要根源之一。如果预期是理性的,那么按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是无用的,决策者们不能(即使是短期内)通过总需求管理来系统地改变就业水平,这反而会导致经济的不稳定(由理性预期是否就能得出该结论,我们在下一节再进行分析),因而主张稳定的货币规则。就本文的货币需求型调控来说,如果预期是理性的,那么,货币当局企图通过公开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