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20)
2023(12552)
2022(10347)
2021(9558)
2020(8007)
2019(17638)
2018(17747)
2017(33263)
2016(18266)
2015(20092)
2014(19625)
2013(18564)
2012(16308)
2011(14561)
2010(14512)
2009(13507)
2008(12691)
2007(10959)
2006(9290)
2005(7968)
作者
(52569)
(43643)
(43492)
(41255)
(27488)
(21154)
(19634)
(17192)
(16562)
(15292)
(14867)
(14570)
(13882)
(13553)
(13494)
(13420)
(13314)
(13084)
(12646)
(12348)
(11135)
(10724)
(10529)
(10031)
(9902)
(9629)
(9597)
(9567)
(8903)
(8881)
学科
(65526)
经济(65435)
管理(49499)
(46062)
(36666)
企业(36666)
方法(32229)
数学(28994)
数学方法(28409)
(20352)
(19484)
中国(17736)
(15063)
业经(14722)
农业(13604)
(13470)
贸易(13466)
(13268)
(13115)
理论(12108)
地方(10808)
(10501)
银行(10449)
技术(10339)
(10111)
收入(10044)
(9978)
(9936)
财务(9924)
财务管理(9904)
机构
学院(247014)
大学(242887)
(94731)
管理(92930)
经济(92760)
理学(81419)
研究(81064)
理学院(80569)
管理学(78618)
管理学院(78235)
中国(59602)
科学(53832)
(50245)
(49714)
业大(42983)
(42362)
(41638)
农业(39638)
研究所(38470)
中心(36972)
(35878)
财经(33948)
(30928)
(30714)
北京(30666)
师范(30207)
(29782)
技术(29495)
经济学(28683)
(28443)
基金
项目(176165)
科学(136903)
基金(126516)
研究(122027)
(113981)
国家(113076)
科学基金(95644)
社会(76726)
社会科(72740)
社会科学(72720)
(71015)
基金项目(66321)
自然(64273)
自然科(62903)
自然科学(62883)
自然科学基金(61727)
(59917)
教育(57399)
资助(52191)
编号(49094)
重点(40023)
成果(37973)
(37333)
(37012)
(36965)
创新(34909)
计划(34803)
科研(34638)
课题(34559)
大学(31923)
期刊
(97950)
经济(97950)
研究(63590)
学报(47019)
中国(46858)
(44991)
科学(40168)
大学(34561)
管理(33345)
学学(33182)
(32427)
农业(30422)
教育(27502)
技术(21823)
业经(18595)
(18245)
金融(18245)
经济研究(17639)
(16188)
财经(15937)
(13778)
(13665)
统计(13577)
业大(13192)
科技(12804)
(12673)
问题(12349)
商业(12099)
技术经济(11208)
农业大学(11173)
共检索到3466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李丽林  鲍晓鸣  
最低工资制度已经成为中国改善收入分配的重要制度之一。本文把集体谈判制度作为约束条件纳入分析框架,并将不同国家"最低工资—集体谈判"划分为四种不同的模式,指出中国当前以"强最低工资弱集体谈判"模式为主导,同时存在向"相互促进"模式转变的可能,对该模式特征下最低工资对收入分配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了判断。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陈萍  
在中国,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所占份额逐年下降已经成为典型化事实,比较流行和直观的解释是中国劳动力的供给大于需求,从而压低了劳动者的工资,笔者认为这种解释忽视了制约劳动力市场的最低工资法和集体协议力量等制度因素。本文基于对辽宁省部分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的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发现,企业缺少最低工资法和集体协议等劳资关系的协调机制是导致劳动者报酬份额下降的重要原因。为此,本文对实施最低工资法和集体协议制度可能产生的就业效应和分配效应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王湘红  汪根松  
本文运用微观调查数据,研究最低工资政策对工人收入及分配结构的影响。首先分析最低工资对工人收入水平的整体影响,然后应用倍差法和比例法分析最低工资政策对不同类型工人收入增长率的影响,以考察最低工资的收入分配效应。分析结果显示,总体而言最低工资对工人收入不具有显著影响,仅仅对部分低收入群体如女性群体有一定正面影响;对于收入水平位于上一期最低工资150%~250%区间内的工人收入,最低工资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这些显示该政策可能会对收入分配结构产生一定轻微影响。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段美枝  
最低工资制度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旨在保障低收入劳动者群体的一种社会保护制度,最低工资标准的合理与否会直接影响劳动力市场的正常运行。运用目标达成评价模式,把我国最低工资的制度目标分解为保障目标、发展目标和预防就业负效应目标,分别构建一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2015年相关数据对我国31省(市、区)的最低工资标准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31个省(市、区)中,绝大多数省份的最低工资标准能够充分保障劳动力及其抚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距离保障基本生活的目标存在较小的差距;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较明显;我国整体最低工资标准处于国际标准的低水平层次,基本不会导致就业负效应发生。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段美枝  
最低工资制度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旨在保障低收入劳动者群体的一种社会保护制度,最低工资标准的合理与否会直接影响劳动力市场的正常运行。运用目标达成评价模式,把我国最低工资的制度目标分解为保障目标、发展目标和预防就业负效应目标,分别构建一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2015年相关数据对我国31省(市、区)的最低工资标准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31个省(市、区)中,绝大多数省份的最低工资标准能够充分保障劳动力及其抚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距离保障基本生活的目标存在较小的差距;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较明显;我国整体最低工资标准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权衡  李凌  
上海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正在扩大,并且已经对于促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和制约。其中突出的问题是劳动者报酬和居民收入占比偏低。按照国际经验和目前劳动力工资的实际情况,上海通过调整最低工资改善收入分配关系,甚至试图借此缩小收入差距问题。但是实证分析表明,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不能起到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也无法使基尼系数出现下降的拐点;而只有通过调整高收入户收入增长过快以及收入增长过程中的分配不公问题,基尼系数会出现下降的拐点。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尽管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缓解劳资关系,但是一味提高则可对于劳动者就业等产生负面影响。从长期来看,上海收入分配要解决的问题和重点是分配不公,而不是急于缩小收入...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王光新  姚先国  
最低工资制度是政府通过法律手段保障低工资工人的收入、维护劳动者最基本的权益而对劳动力市场进行人为干预的一种政策选择,它对就业的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争议。本文利用我国2000—2010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以最低工资制度最为直接的影响人群——其他人员的就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FGLS)方法考察了该制度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我国的最低工资水平相对于社会平均工资每提高10%,其他人员的就业在社会总就业中的比重下降约为2.3%,敏感性分析和动态回归把弹性范围扩大到-0.09~-0.29,这与国际上早期的时间序列研究的结论基本一致,这表明我国的最低工资制度对我国...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世伟  贾朋  
本文建立了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和微观模拟模型,并采用"自顶而下/自下而上"方法将两个模型进行了连接,用于分析最低工资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表明,短期内最低工资提升会促进低技能劳动力就业并提升其收入水平,进而降低不平等。长期来看,如果最低工资提升在25%以内,仍会起到降低不平等的作用;但如果最低工资提升超过30%,将会在提升低技能劳动力收入的同时,对就业产生负面作用。因此,政府在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幅度时,应该确保低技能劳动力就业和收入水平能得到同步提升,从而使得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得到抑制。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付文林  
最低工资制度对劳动就业、收入分配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多重影响。文章通过构建一个纳入调整成本的劳动力需求模型,利用省级分行业数据,分析了最低工资制度的就业效应与工资性收入分配效应。结果发现,最低工资制度对低工资部门的就业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会造成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省份就业机会的损失;最低工资制度目前未起到缩小工资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因此文章建议,各级政府在实施劳动力市场干预制度时,应制定有针对性的促进低技术劳动者人力资本积累的配套政策。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金岳  郑文平  王文凯  
最低工资标准是保障我国低收入者生活水平、激发我国城镇低收入家庭消费潜力的重要手段。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背景下,从比较分析的视角对最低工资的消费带动作用进行准确检验,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运用1992—2009年中国城镇住户调查数据,以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最低工资线家庭为研究对象,分别检验了最低工资认定及标准提升对于最低工资线家庭消费水平的实际影响效果。结果发现,最低工资线家庭本身具有抑制自身消费的倾向,其消费水平也显著低于相近条件下的其他家庭,并呈现出显著的结构性特征。本文进一步以2004年《最低工资规定》实施为政策冲击,检验了最低工资标准提升对于最低工资线家庭消费水平的影响,发现了不同条件下的差异性结果:与收入情况相近的家庭相比,最低工资线家庭的消费水平并未得到显著提升;而与包括中高收入家庭在内的全部样本相比,最低工资线家庭的消费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这一结果与最低工资的消费抑制倾向形成了有效呼应,同时为我国消费升级背景下最低工资标准的实际影响效果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思路与借鉴。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杨观来  
美国产业工资集体谈判对收入分配影响的演变说明,不仅制度因素,市场因素更直接影响产业工资集体谈判实效。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部分产业的市场结构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制约着产业工资集体协商达到普遍改善雇员企业收入分配地位的目标。面对民营企业雇员集体诉求的增加,政府和总工会应分类协调,寻找协调民营企业集体劳动关系的务实路径,慎重地以行政力量推进产业(行业)工资集体协商。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路少朋  商圆月  
将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与地级市数据相匹配,实证检验了最低工资标准对低收入群体跨区域空间流动的影响。研究发现:最低工资标准对低收入群体流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低收入群体倾向于流向最低工资标准设定较高的城市;最低工资标准对低收入群体流动的影响效应呈现异质性特征,这种异质性主要源于个体特征以及地理区位等因素差异;最低工资标准有效地提高了低收入流动群体的劳动收入,但并未对其居住意愿产生显著性影响。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和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时期,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丰富的政策意涵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李连友  黄保聪  谭光荣  
现有文献对劳动保护如何影响社保基金征缴缺少关注。本文基于2004年的《最低工资规定》改革构建非参断点回归模型,探究最低工资对社保基金收入的影响及潜在机制。研究发现,最低工资对社保基金收入产生了显著而稳健的抑制作用。具体地,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产生了缴费基数效应和要素替代效应,降低了企业的工资总额和从业人数,提高了资本劳动比,进而减少了社保基金收入。而且,在那些经济越落后、劳动越集聚、企业规模越小的地区以及那些工资水平较低的企业中,这种抑制作用越明显。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郭凤鸣  张世伟  
文章基于2012和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城市宏观经济数据,应用基于分层模型的双重差分方法,分析了最低工资提升对低收入农民工过度劳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群体过度劳动严重;最低工资的提升不但未能缓解低收入农民工的过度劳动,而且增加了小学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女性农民工过度劳动的概率,也加重了初中教育水平男性农民工过度劳动的程度。因此,政府部门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明确月最低工资所对应的法定工作小时数,或实施小时最低工资制度;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最低工资实施和法定工作时间的监管。只有结合严格的工作时间规定,控制企业的加班成本,才能有效控制最低工资提升对低收入农民工过度劳动的不利影响,使最低工资政策真正发挥保护低收入群体的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维兰  
文章基于CHIP的微观数据评估了刘易斯转折前后的最低工资调整和其他因素对流动人口收入影响的动态变化。研究发现,刘易斯转折前最低工资对流动人口中在正规部门就业劳动者的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刘易斯转折后,即使在政府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水平的情况下,这一影响也是趋于消失的。因此,最低工资的政策效应受到市场劳动力供需的影响,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这一政策将随着劳动力供给的减少而逐步失去效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