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881)
- 2023(2869)
- 2022(2530)
- 2021(2335)
- 2020(2143)
- 2019(4762)
- 2018(4691)
- 2017(7786)
- 2016(4765)
- 2015(5220)
- 2014(5298)
- 2013(5260)
- 2012(5124)
- 2011(4428)
- 2010(4629)
- 2009(4177)
- 2008(4202)
- 2007(3915)
- 2006(3334)
- 2005(2899)
- 学科
- 济(14241)
- 经济(14233)
- 管理(11292)
- 业(9919)
- 企(8336)
- 企业(8336)
- 方法(6955)
- 学(6849)
- 数学(6137)
- 数学方法(6014)
- 农(4463)
- 财(3875)
- 中国(3402)
- 地方(3323)
- 和(3294)
- 业经(3287)
- 环境(3181)
- 农业(3100)
- 制(3092)
- 生态(3002)
- 物(2649)
- 划(2454)
- 及其(2421)
- 植(2421)
- 务(2418)
- 财务(2407)
- 财务管理(2396)
- 植物(2377)
- 理论(2362)
- 银(2338)
- 机构
- 学院(67364)
- 大学(66889)
- 研究(28760)
- 农(23789)
- 科学(23226)
- 管理(21924)
- 中国(20155)
- 济(19896)
- 经济(19227)
- 农业(19108)
- 理学(18275)
- 理学院(17996)
- 业大(17585)
- 管理学(17448)
- 所(17396)
- 管理学院(17360)
- 研究所(16294)
- 京(15559)
- 省(13352)
- 中心(12685)
- 农业大学(12042)
- 江(11697)
- 室(11117)
- 业(10933)
- 院(10665)
- 实验(10365)
- 科学院(10241)
- 技术(10156)
- 北京(9995)
- 实验室(9890)
- 基金
- 项目(50683)
- 科学(36118)
- 家(33253)
- 基金(33173)
- 国家(33015)
- 研究(29475)
- 科学基金(25159)
- 省(21780)
- 自然(19334)
- 划(19007)
- 自然科(18803)
- 自然科学(18784)
- 自然科学基金(18387)
- 基金项目(17573)
- 社会(15273)
- 社会科(14375)
- 社会科学(14365)
- 资助(14360)
- 科技(14338)
- 计划(13681)
- 教育(12935)
- 重点(12523)
- 发(11081)
- 编号(10884)
- 科研(10364)
- 专项(10153)
- 农(9925)
- 创(9808)
- 业(9721)
- 部(9666)
共检索到1023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石晓琪 钟天航 金慧兴 米素娟 韩云华 胡小文 王彦荣 祁海燕 苏瑞东
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是我国西北荒漠草原乡土草种,在干旱区矿山修复中有巨大应用潜力,但其建植及植被恢复效果极易受干旱区风沙气候影响。本研究在西北干旱区煤矿渣山立地条件下,评估了不同的防风措施(对照,生态棒,草帘,草方格,无纺布+生态棒,草帘+生态棒)对无芒隐子草建植和植被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防风措施均能够降低矿山风速,其中草方格的地面粗糙度为0.15,防风效应为83%,防风效果最好;草方格、生态棒、生态棒+无纺布处理显著提高无芒隐子草建植初期的建植率(较对照分别提高0.5%、0.6%、0.4%)和密度(较对照分别提高60.4%、55.7%、45.7%);所有防风处理均可显著提高植被盖度,其中无纺布+生态棒处理的植被盖度达到68.4%,较对照组高31.8%。本研究结果显示,草方格和无纺布+生态棒处理可以降低地块的风速、提高无芒隐子草建植率、密度以及植被盖度,对风沙较大的西北干旱矿区植被恢复提供了借鉴意义。
关键词:
矿区 植被恢复 无芒隐子草 防风作用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董茜 王根柱 庞丹波 董亮 张梅 刘玉国 万龙 周金星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滇东南喀斯特区不同植被恢复措施的土壤质量,以期为石漠化治理和植被生态恢复提供依据。[方法]以云南省建水县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为研究对象,基于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法建立最小数据集,利用全量及最小数据集土壤质量指数进行土壤质量评价。[结果]显示:(1)不同植被恢复措施的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p车桑子灌木林>天然次生林>直杆蓝桉阔叶林>云南松针叶林。[结论]喀斯特区进行人工林恢复时可优先选择马尾松针叶林进行种植。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志 袁颖丹 张学玲 郭晓敏 张文元 胡冬南 潜伟平 彭辉武 牛德奎
在武功山草甸严重退化区,通过撒播不同草种、覆盖不同辅助物料、草皮移植及封育等措施进行植被恢复试验,分析不同恢复措施植被生长效果及适应性特征,探讨适合在当地特殊环境进行植被修复的优良措施,对退化草甸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为亚热带山地草甸的经营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在无辅助措施下,直接撒播芒草种在武功山退化土壤环境中发芽率最高(盖度为45.67%),对环境适应性最好;其次为狗牙根(盖度为15.33%),高羊茅、黑麦草和画眉草的生长效果较差(盖度依次为6%、5.33%、2.67%)。
关键词:
草甸 退化修复 草种 草皮移植 武功山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广才 于卫平 刘伟泽 王富伟 黄利江 张德龙
从群落数量结构与干物质生产方面对刘家窑头流域赵家塘不同治理措施下的植被恢复效果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林草复合措施植被恢复效果最好,灌木林地植被恢复优于乔木林地,杨树纯林地效果较差;草方格固沙能使植被迅速恢复;喷撒化学固沙剂对迎风坡植被恢复的效果较为显著。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董怡玲 尹亚丽 李世雄 赵文 刘晶晶 苏世锋 杜世丽
为明确植被重建对极度退化草地植被、土壤物理性质及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以极度退化草地(EDG)和未退化草地(NDG)为对照,对极度退化草地上建植的4年单播草地(SSG)和混播草地(MSG)的植被特征、土壤物理性质及土壤碳氮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植被重建草地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极度退化草地和未退化草地(P 0.05)。对各草地植被、土壤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发现,植被重建后,植被生物量和土壤状况发生一系列变化,且植被因子与土壤指标相互影响。各草地熵权-TOPSIS法综合分析发现,4年单播、混播草地相对接近度(C_i)值高于极度退化草地,且混播草地C_i值高于单播草地。综上,植被重建后极度退化草地植被生物量及土壤碳、氮储量增高,且混播比单播措施恢复效果好,与未退化草地相比,4年植被重建草地需要更长时间的演替才能恢复到稳定的多年生草地状态,且4年植被重建草地应及时补充氮肥。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蒋芳市 黄炎和 林金石 钟炳林 岳辉 李德成
为了探讨生物治理措施对强度红壤侵蚀区土壤质量的影响,对以草促林和乔灌混交2种治理措施下的土壤质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强度红壤侵蚀群落治理24 a后,土壤的结构、渗透性、蓄水性能、养分特征、微生物性质及其抗侵蚀能力得到了改善,但土壤养分的恢复程度不高,养分的恢复滞后于物理性质的恢复;质量综合指数分析显示,以草促林治理群落的土壤质量综合指数为0.38,恢复程度较低,乔灌混交治理群落达到了0.80,恢复程度较高;2种治理措施下土壤质量的恢复程度差异较大,体现了不同治理措施恢复效果的差异.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治理措施 生态恢复 土壤质量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闫烨琛 赵廷宁 张艳 王美琪 胡平 杨凝 陈童
为揭示不同植物恢复措施对采石矿废弃地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效果,选取白杨Populus tomentos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黄栌Cotinus coggygria和油松+黄栌5种典型植物恢复措施,采用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采用措施后的土壤物理性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①通过5种植物恢复措施对采石矿进行修复后的土壤粒径均主要分布在0.25~10.00 mm;②相比较于白杨、油松、黄栌、油松+黄栌4种恢复措施,侧柏恢复措施下土壤容重降低了2.51%~29.83%、土壤孔隙度增大了7.49%~24.16%、土壤持水量升高了3.74%~24.03%;③5种不同植物恢复措施治理后的表层土壤田间持水量比深层提高1.36%~24.30%;④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5种不同植物恢复措施下的土壤容重、田间持水率、土壤孔隙度等指标分析得出:矿区土壤物理性质质量从高到低排序为侧柏、油松+黄栌、油松、黄栌、白杨,其中侧柏、油松+黄栌、油松3种植物恢复措施最后综合得分无显著差异,即在采石矿的生态恢复中优先依次推荐。图4表3参2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南万璐 谢应忠 彭文栋 李志刚
为了比较围封补播(补播)和围封(围封)两种措施对不同程度退化程度荒漠草地植被的恢复作用,以宁夏荒漠草地为研究对象,对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草地分别进行补播和围封处理,并以重度退化的放牧地为对照,研究了2种恢复措施下草地的植被群落特征及地上多功能性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对于重度退化草地,补播可以显著增加草地植物的物种数、盖度、地上生物量以及禾本科和豆科牧草的重要值,而围封虽然也提高了草地植物的物种数、盖度和地上生物量,但降低了草地的均匀度、多样性、优势度和丰富度指数;对于中度退化草地,补播和围封均可以显著增加草地植物物种数、草地盖度和地上生物量,以及提高禾本科及豆科牧草的重要值。对地上多功能性的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0.629),围封对重度退化荒漠草地的地上多功能性影响不显著(-0.970;P > 0.05),但补播显著提高了重度退化荒漠草地地上多功能性(0.365;P < 0.05),而补播和围封同时显著提高了中度退化荒漠草地的地上多功能性(分别为0.471和0.851;P < 0.05),且以围封措施对中度退化荒漠草地的地上多功能性提升效果更佳。因此,本研究结果表明,补播较围封更利于重度退化荒漠草地植被的恢复,而围封较补播更利于中度退化荒漠草地植被的恢复。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瑞鹏 史常青 杨建英 史丽丽 魏广阔 刘韵 闫升
【目的】探讨不同植被模式对铁尾矿库生态恢复效果的影响,筛选出适宜张宣矿区的植被模式,以解决铁尾矿废弃地土壤养分低下、植物生长困难和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方法】以该区铁尾矿库的14种植被模式为研究对象,从植物生长特征、植被群落特征、土壤养分情况等方面选取指标对其恢复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各模式植被盖度普遍处于中上水平,油松、沙棘、芦苇和野艾蒿分别为研究区内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优势种;乔木、乔灌等模式多样性指数普遍高于灌木、灌草等恢复模式,但丰富度指数普遍较差。不同植被模式、不同土壤深度对土壤养分均影响显著,该区土壤富含速效钾,但缺乏氮、磷和有机质。经CRITIC-GRA法得分排序,油松、油松+洋白蜡、沙棘+胡枝子为研究区内得分排名前3的模式,评价等级为“优”,所有恢复措施中仅自然恢复措施评价等级为“差”。【结论】建议当地采用覆土整地植苗恢复措施,植物种选择上优先考虑油松+沙棘或胡枝子+野艾蒿或草木犀,另外可施用适量氮磷肥或有机肥,以加快铁尾矿库土壤养分改良。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曹光球 费裕翀 路锦 黄樱 郑宏 林开敏 季春杉 曹世江
[目的]探讨林下植被不同管理措施对培育杉木大径材林分土壤酶活性及土壤质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培育杉木大径材林分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林下植被保留(UP)、林下植被去除(UR)和林下套种(IP)3种林下植被管理措施培育杉木大径材林分土壤酶活性差异,并以土壤酶作为土壤生物活性指标,结合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定量评价。[结果]IP处理提高了0~20 cm土层蔗糖酶活性,而20~40、40~60 cm土层3种林下植被管理措施间土壤蔗糖酶活性差异较小;相比于UR和IP处理,UP处理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脲酶活性则相反,UR和IP处理间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差异较小;3种林下植被管理措施下,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高低排序为IP>UR>UP,多酚氧化酶活性高低排序为UP>IP>UR;林下植被不同管理措施间土壤脲酶、蔗糖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差异较大,其中,多酚氧化酶对于林下植被管理措施的响应更灵敏,且能反映于较深土层;除酸性磷酸酶活性外,其余土壤酶活性均具明显表聚性,且随土层加深而递减。有机质和水解性氮含量与各种土壤酶活性具有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有效磷含量与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速效钾含量与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物理性质与土壤酶活性相关性较弱。将土壤酶活性作为土壤质量指标之一,结合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出3个主成分,反映了原信息量的75.31%。林下植被不同管理措施的土壤质量指数排序均为:IP>UP>UR。[结论]培育杉木大径材林分中,林下套种楠木的林下植被管理措施对于保持和提升土壤质量效果最佳,其次为林下植被保留措施,林下植被去除措施的效果较差。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李华林 高华端 杨涛 高儒学 孙泉忠
贵州位于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中心,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而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土层浅薄,极容易发生水土流失。为了揭示喀斯特小流域不同植被措施减沙功能,在贵州省平坝县典型喀斯特区凯掌小流域野外径流小区定位监测的基础上,根据小流域2010-2012年4个坡面径流小区的定位观测资料,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方法研究在水土保持林(柏树Cupressus funebris),经济林(茶树Camellia sinensis),坡耕地(玉米Zea mays)和撂荒草地4种不同植被措施下径流小区的产沙特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牛丹妮 马瑞 刘虎俊 张瑜忠
【目的】梭梭是我国干旱区造林的关键树种,探索合理的种植点配置以提升林带的防风效应,应对沙区风沙频繁的危害。【方法】本研究以梭梭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风洞模拟试验,对种植点配置发生变化时的流场和防风效应进行了研究。试验共设计了A_Ⅰ、A_Ⅱ、B_Ⅰ、B_Ⅱ4种不同种植点配置的林带(A:品字形;B:矩形;Ⅰ:株距34 cm、行距17 cm;Ⅱ:株距17 cm、行距34 cm)。【结果】(1)种植点的间距和排列方式均不同程度地影响林带的防风效应,对于同一排列方式,“小株距、大行距”型林带风速减速区与弱风区的面积均大于“大株距、小行距”型林带,即A_Ⅱ> A_Ⅰ、B_Ⅱ> B_Ⅰ;对于同一间距,品字形林带的风速减速区与弱风速的面积均大于矩形林带,即A_Ⅰ> B_Ⅰ、A_Ⅱ> B_Ⅱ。(2)间距比排列方式对防风效应的影响更为明显,防风效应由大到小的排序为:A_Ⅱ> B_Ⅱ> A_Ⅰ> B_Ⅰ。(3)AⅡ型林带防风效应最好,但带后风速恢复速率最大。【结论】不同种植点配置的梭梭林垂直及水平流场、风速变化和防风效益差异显著,在生产实践中,当造林密度一定时,建议优先选用“小株距,大行距”的品字形配置方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毛绍娟 李红琴 罗谨 贺慧丹 迟海腾 李英年
【目的】退化草地恢复进程及效果是草地恢复研究的重点,本文旨在评价高寒地区不同恢复措施下高寒草甸的恢复效果。【方法】通过对日月山地区退耕还草和围栏封育措施恢复14年的样地进行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对两种常见恢复措施下日月山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恢复效果进行量化和比较。【结果】退化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在两种恢复措施下生态功能得到不通程度的恢复,群落高度和覆盖度均恢复显著(P0.05),说明土壤的恢复较群落植被的恢复更滞后更需要较长的恢复时间。【结论】两种恢复措施下退化草地的生态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退耕还草措施需要更久的恢复时间,而对于围栏封育措施14年的恢复时间已超过其最佳封育年限。退化草地最终的恢复目的不止是生态功能恢复,应该包括生产及生活功能恢复,从而恢复草地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使退化草地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恢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学权 胡庭兴
利用建立生态定位观测场,对华西雨屏区洪雅县低山区退耕还林中的桦木+扁穗牛鞭草、苦竹+扁穗牛鞭草、纯扁穗牛鞭草和撑绿杂交竹+扁穗牛鞭草4种林(竹)草植被类型进行定位观测,研究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物理特性的改良。试验结果表明:林(竹)草不同植被类型植被恢复5年后,土壤0~40 cm土层的砂粒和粗粉粒百分含量均有一定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逆转了原坡耕地土壤继续"粗化"的趋势;4种植被恢复类型土壤0~40 cm土层的物理性粘粒含量与农耕地相比均有一定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固持土壤养分的能力,以苦竹+扁穗牛鞭草改良效果最好;与农耕地相比,4种植被恢复类型土壤0~40 cm土层土壤容重有增有减,以苦竹+...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改良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徐明 张健 刘国彬 邱甜甜 郑明清
植被和土壤的耦合协调关系是沟谷地植被恢复进入良性演替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研究通过建立9个植被因子和11个土壤因子的2级层次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构建沟谷地植被-土壤系统耦合协调模型。结果表明:沟谷地经过20多年的植被恢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沟谷地的植被-土壤系统发展趋势均处于中级协调发展水平上;其中,刺槐林沟处于中级发展模式水平植被土壤同步型,柠条灌丛沟和天然草地沟为中级发展模式水平土壤滞后型;逐步回归线性分析表明,不同植被属性或土壤属性对其产生重要影响的环境因子(植被群落或土壤条件)存在差异。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沟谷地植被-土壤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存在一定差异,这可能与植...
关键词:
刺槐 柠条 天然草地 黄土丘陵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