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13)
2023(13623)
2022(11786)
2021(10865)
2020(9133)
2019(20846)
2018(20463)
2017(39344)
2016(21699)
2015(23970)
2014(23582)
2013(23492)
2012(21618)
2011(19478)
2010(19021)
2009(17171)
2008(16578)
2007(14237)
2006(12365)
2005(10563)
作者
(66803)
(55337)
(55125)
(52072)
(35172)
(26837)
(24750)
(22006)
(21099)
(19508)
(18807)
(18771)
(17676)
(17390)
(17186)
(17137)
(17041)
(16545)
(15793)
(15728)
(14238)
(13483)
(13204)
(12631)
(12511)
(12325)
(12319)
(12073)
(11221)
(11202)
学科
(81592)
经济(81497)
管理(61199)
(57721)
(47391)
企业(47391)
方法(39340)
数学(34207)
数学方法(33836)
(22611)
(21568)
中国(20638)
(20316)
业经(18286)
地方(16160)
(16040)
贸易(16035)
(15575)
农业(15357)
环境(15242)
技术(13831)
(13557)
(13504)
理论(13186)
(12921)
财务(12861)
财务管理(12840)
(12494)
企业财务(12163)
(11474)
机构
大学(307548)
学院(304848)
管理(119768)
(115527)
经济(113036)
研究(106704)
理学(105130)
理学院(103918)
管理学(101883)
管理学院(101392)
中国(75344)
科学(72763)
(65968)
(63413)
(55937)
业大(55691)
研究所(52020)
农业(50799)
(49488)
中心(47195)
(42907)
北京(41261)
财经(40703)
(39064)
(38778)
师范(38472)
(37188)
(35013)
经济学(33681)
农业大学(33676)
基金
项目(222562)
科学(172309)
基金(160936)
研究(152226)
(145411)
国家(144247)
科学基金(121312)
社会(93954)
社会科(88924)
社会科学(88897)
(88101)
基金项目(86548)
自然(83799)
自然科(81804)
自然科学(81776)
自然科学基金(80313)
(75409)
教育(68576)
资助(65946)
编号(59940)
重点(50389)
(47392)
(47351)
成果(46722)
(46605)
计划(44941)
科研(43887)
创新(43545)
课题(41445)
科技(40058)
期刊
(119495)
经济(119495)
研究(83644)
学报(62460)
(56544)
中国(54187)
科学(53202)
大学(44991)
学学(42871)
管理(41686)
农业(39341)
(35324)
教育(29576)
技术(23604)
(21526)
金融(21526)
(20872)
业经(20262)
经济研究(19547)
财经(18877)
业大(17634)
科技(17379)
(16350)
(16015)
问题(15715)
图书(15395)
林业(14594)
农业大学(14226)
理论(14202)
技术经济(14111)
共检索到4257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谢金兰  王维赞  李长宁  李毅杰  梁强  刘晓燕  朱秋珍  
以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ROC22)和绿豆品种郑绿8号、品绿04108为试验材料,设计不同甘蔗行距和绿豆间种方式,研究甘蔗间种绿豆对甘蔗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蔗间种绿豆,甘蔗前期生长相对较慢,但不影响甘蔗的分蘖和成茎;绿豆压青可以促进甘蔗伸长前期的蔗茎伸长;甘蔗合理间种绿豆,可以促进甘蔗增产3.30%~7.66%;绿豆压青对提高甘蔗品质有一定促进作用,蔗汁重力纯度比对照提高0.80%~2.54%;甘蔗间种绿豆可以收获绿豆约434.85~470.55 kg/hm2,产值增加约4500元/hm2;综合效益最好的是甘蔗行距1.2 m间种1行绿豆、收豆后进行压青处理方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苏利荣  何铁光  苏天明  秦芳  李琴  李杨瑞  
【目的】通过探讨甘蔗/绿豆套种模式及绿豆秸秆还田的肥力效应,寻求最佳绿豆播种、秸秆还田期。【方法】开展大田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不同处理对甘蔗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套种(甘蔗播种期播种绿豆+绿豆结荚期还田)处理的绿豆干物质、氮磷钾养分累积量最高;绿豆秸秆还田后,初期秸秆表面覆盖处理和深埋处理的氮、磷、钾养分降解率基本相同,后期表面覆盖处理的降解率高于深埋处理;套种绿豆对甘蔗出苗、分蘖有一定负面影响,且套种时间越早影响越大;套种绿豆各处理的绿豆秸秆在任何时期还田都可提高甘蔗株高、茎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蒋雄英  陈桂芬  尹辉  杨曙  顾明华  黎晓峰  
为探究硅肥施用对强酸性赤红壤上甘蔗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以桂糖02-208为材料,设5个硅肥(Si O2)施用水平(0,45,90,135和225 kg/hm2),测定土壤有效硅、甘蔗叶片硅含量、产量、含糖量,折算产值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施用难溶性硅肥后,土壤中的有效硅和叶片中硅含量均显著增加。硅肥施用对甘蔗的生长、产量和品质具有显著影响,与不施硅肥的对照相比,施用45~135 kg/hm2硅肥(Si O2)的甘蔗出苗数、伸长期的株高分别增加了27%~39%和9%~11%;蔗茎产量增加10%~21%,产蔗增收0.30~0.81万元/ha;含糖量增加4.5%~12.7%。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赖振光  韦剑锋  蔡昭艳  韦方志  李纪潮  孙祖东  陈超君  梁和  韦承坤  
以桂春豆103为材料,设单作、甘蔗/大豆间作、间作+地膜覆盖3个处理,研究甘蔗/大豆间作及地膜覆盖对大豆生长、生理、营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蔗/大豆间作的出苗速度最快;间作+覆膜处理植株的干物质积累量在鼓粒期(20.99 g/株)和成熟期(28.16 g/株)显著高于其他2个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间作+覆膜处理豆荚的干物质积累量在各时期均表现最大;间作+地膜覆盖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在鼓粒期和成熟期显著高于单作处理的叶绿素含量,但与甘蔗/大豆间作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间作+地膜覆盖处理的根系活力在开花结荚期、鼓粒期、成熟期均显著强于其他2个处理的根系活动;间作+地膜覆盖处理植株...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郭家文  张跃彬  刘少春  罗志明  崔雄维  
通过桶栽试验,研究B、Mo、Zn单施和配施对甘蔗新台糖10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B肥能有效的提高甘蔗的产量、糖分、重力纯度和简纯度,同时还可以降低甘蔗的还原糖含量、纤维分;增施Mo肥能有效的提高甘蔗的产量,增产效果良好,但也会增加甘蔗的还原糖、纤维分的含量,降低甘蔗的重力纯度和简纯度;Zn较有利于甘蔗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但增产效果不如Mo明显,改善品质的效果比不上B。试验还表明,B、Mo、Zn配合产量最高,比对照增产27.1%;2种微量元素配合时以B、Mo配合最佳,其产量与B、Mo、Zn处理差异不显著,以B、Mo、Zn和B、Mo的增糖效果较好,分别比对照增糖26.16%和3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罗霆  吴建明  闫海锋  邓宇驰  Prakash Lakshmanan  丘立杭  陈荣发  范业赓  周慧文  黄柯钧  黄杏  周忠凤  
【目的】分析不同土壤调节剂(肥料)对甘蔗宿根黄化的防治效果及甘蔗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为甘蔗宿根黄化的大面积高效低成本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2020年第1年宿根蔗地中设 6个土壤调节剂(肥料)处理[处理A为出苗3叶左右时叶面喷施铁肥,处理B为出苗前土施硫酸亚铁10.0 kg/667 m~(2),处理C为出苗前土施熟石灰20.0 kg/667 m~(2),处理D为出苗前根区土壤淋灌修复菌剂500.0 g/667 m~(2)(稀释3000倍),处理E为出苗前土施生物炭1.0 t/667 m~(2);处理F为出苗前土施糖厂煤灰1.0 t/6670 m~(2)],以不作任何处理为对照(CK),处理后70 d统计当年(2020年)的黄化发生率和第2年宿根苗期的黄化发生率,并对比株高、分蘖率和叶片数等农艺性状及有效茎数和茎径等产量指标与CK的差异,比较不同土壤调节剂(肥料)处理对甘蔗宿根黄化的防治效果。【结果】各供试土壤调节剂(肥料)对甘蔗宿根黄化均具有极显著的防治效果(P0.05),但均极显著差于其他土壤调节剂(肥料)处理;在2021年,各土壤调节剂(肥料)处理间的防治效果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且显著(PA>F>C>D>B。【结论】叶面喷施含Fe~(2+)叶面肥对当年已发生的甘蔗宿根黄化具有显著复绿作用,能快速挽回甘蔗宿根黄化引起的产量损失,但无法从根本上防治甘蔗宿根黄化。综合考虑防治成本及对蔗苗生长和甘蔗产量的影响,生产上以土施糖厂煤灰1.0 t/667 m~(2)对甘蔗宿根黄化的防治效果及对甘蔗前期生长和后期产量的促进作用效果较佳。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谢如林  谭宏伟  周柳强  黄金生  黄美福  黄献华  董文斌  王磊  
为了解甘蔗种植体系中施肥对氮肥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对不同氮磷施肥量下甘蔗对氮肥和磷肥的利用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施肥量是影响肥料利用率的最主要因素,不同施肥处理的氮肥利用率3年平均为19.1%~26.3%,磷肥利用率平均为12.0%~15.3%。其中优化施肥的氮肥利用率和磷肥利用率均为最高,在优化施肥的基础上增加50%的施氮量或50%的施磷量均显著降低氮肥利用率或磷肥利用率。在当地的试验条件下,每公顷施用300 kg N不仅能获得较高的甘蔗产量,而且能达到提高氮肥利用率的目的,氮肥利用率达到45.6%。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柳洪良  具红光  全炳武  吴明根  杨洪岩  崔宗均  
为有效利用废弃甘蔗渣,以微生物发酵来加快其转化,将甘蔗渣的起始含糖质量分数设置为2%、3%、4%、5%、6%和7%,以接种乳酸菌复合系LBC-8作为接菌组,接种灭菌培养基作为对照组,研究了不同起始含糖质量分数的甘蔗渣在这2种情况下发酵参数的变化及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在整个发酵过程中接菌组pH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在发酵20 d后,起始糖质量分数越高的处理,pH越低,最低为3.3;接菌组在糖质量分数为5%以上时产乳酸明显,气味酸香,质地松软,感官品质较好;含糖质量分数为5%时可溶性糖、粗蛋白、粗纤维和粗灰分质量分数分别为1.93%、2.26%、41.10%和4.43%。而对照组产丁酸明显,产乳...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剑  谢甫绨  陈振武  张惠君  王海英  
为了探讨施肥对不同株型绿豆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采用磷酸二铵做种肥进行了不同施肥水平处理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株型的绿豆品种都是以适量施肥(150 kg/hm2)处理的产量最佳,说明适量施肥能够促进绿豆的生长发育,从而可提高绿豆的产量。蔓生株型辽绿6号的各施肥处理的产量都高于直立株型辽绿5号的产量,说明辽绿6号比辽绿5号的增产潜力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邹雨坤  李光义  侯宪文  程威  田路园  张红燕  李勤奋  
为了探明甘蔗叶在土壤中腐解及养分释放特征,应用网袋法模拟秸秆还田方式,研究了不同还田方式下甘蔗叶碳、氮、磷、钾养分的释放特征。结果表明:不同还田方式下,甘蔗叶在0~60 d腐解速度较快,在180 d时,覆土、覆土覆膜和仅覆膜处理下甘蔗叶的质量累积减少率分别为95.1%,94.6%,82.1%,表现为覆土>覆土覆膜>覆膜。腐解过程中甘蔗叶养分的释放速率表现为K>P>N≈C。180 d,碳、氮、磷、钾的累积释放率分别为83.0%~95.0%,82.0%~95.1%,73.5%~97.0%,98.4%~99.7%。考虑甘蔗叶还田养分的释放情况,可以适量减少基肥中钾肥的用量,覆土处理下,养分释放率最高...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尹涛  丁俊胄  陈芸  谢雯雯  熊善柏  赵思明  
考察浸泡温度、发芽温度和淋水频率等培育条件对绿豆芽的生长特性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浸泡温度、发芽温度和淋水频率对豆芽的生长特性和营养品质都有显著影响(P<0.05)。在较高温度(40℃)下浸泡绿豆,培育的绿豆芽鲜质量大、胚轴长且水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和γ-氨基丁酸含量高。在较高环境温度(30~35℃)下培育的豆芽胚轴长,但是轴径小。随着喷淋频率的降低,豆芽鲜质量、胚轴长、轴径逐渐降低,水溶性糖含量先降低后增加,游离氨基酸含量先增加后降低,γ-氨基丁酸含量交替式变化。绿豆芽的适宜培育条件为:绿豆在40℃下浸泡5h,发芽温度控制为25~30℃,喷淋水间隔时间为1h。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甘磊  朱彦光  严磊  李振东  陈廷速  陈晓冰  
【目的】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甘蔗地土壤热容量的变化,为改善土壤水热条件提供参考。【方法】以广西农业科学院里建研究基地的甘蔗种植地为研究对象,选定面积为20 m×10 m的试验处理,通过定位监测试验区域的降雨量以及5、20和40 cm 3个深度土层的土壤含水量,计算得到土壤热容量,分析不同耕作方式和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甘蔗地土壤热容量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土壤热容量的变化与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具有一致性,说明降水是影响本地区土壤热容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耕作(T)处理的土壤蓄水上限值更高从而提高了土壤热容量,但水分不易储存;免耕(NT)处理的保水性优于耕作处理,土壤热容量更稳定。T处理中的5、20和40 cm土层的土壤热容量均高于NT处理。5 cm土层中,较高水分时段土壤热容量表现为NT>T,较低和中等水分时段为T>NT,40 cm土层的变化则与5 cm相反;而在20 cm土层,3种不同水分条件的土壤热容量均为T>NT。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热容量对降水的响应存在滞后现象:达到峰值前,NT处理响应滞后于T处理;达到峰值后,T处理响应滞后于NT处理,滞后幅度为1 d左右。【结论】土壤热容量主要受到降水等自然因素的直接影响,但不同耕作方式等人为因素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土壤热容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谢静  吴建涛  杨俊贤  陈月桂  谭佳娜  刘福业  吴文龙  潘方胤  
应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78份粤糖系列甘蔗新品系的15个品质指标数据进行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甘蔗蔗糖分除与甘蔗纤维分、蔗渣纤维分没有显著相关外,与其他12个品质指标均有极显著或显著相关性;甘蔗纤维分与出汁率、蒸煮液糖锤度、蔗渣水分、蒸煮液旋光读数、蔗渣糖度和蔗渣纤维分呈极显著相关,与其它7个蔗汁品质指标的相关性不显著。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甘蔗蔗糖分主要受蔗汁蔗糖分、蔗汁直接转光度、蔗渣糖度的直接作用和蔗汁转光度、蔗汁重力纯度的间接作用的影响,甘蔗纤维分则主要受蔗汁直接转光度、蔗渣纤维分、出汁率、蔗渣水分的直接作用和蔗汁转光度、蒸煮液旋光读数的间接作用的影响。主成分分析结果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方越1  2  沈雪峰1  陈勇1  陈阜3  张海林3  
在甘蔗/花生间套作带状种植条件下,采用不同播期处理研究甘蔗/花生间套作的生态效应及其对花生产量与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花生播期处理能够显著提高花生产量,其中IS3处理(甘蔗播前15 d种植花生)增产效果最佳,并且对甘蔗的产量及各农艺性状没有显著影响。间套作能够显著提高土壤中铵态氮含量,增幅为57.66%~85.69%,有效降低土壤硝态氮含量,其中IS3、IS4(甘蔗花生同期播种)、IS5(甘蔗播后15 d种植花生)处理中硝态氮含量降低24.33%~26.76%。同时,间套作中适宜的播期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整体代谢活性与群落结构多样性,改善田间小气候。各生态因子与...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区惠平  周柳强  黄金生  曾艳  朱晓晖  谢如林  谭宏伟  黄碧燕  
【目的】分析长期不同施肥对甘蔗产量稳定性、肥料贡献率及氮磷养分地表径流流失的影响,明确其对甘蔗产量、肥料利用及环境效应,为南方赤红壤蔗区合理施肥,维持甘蔗高产、稳产及降低环境污染,改善农田生态系统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以长期肥料径流定位监测试验为基础,选取不施肥(CK)、推荐施肥(OPT)、过量施氮(OPT+N)、过量施磷(OPT+P)4个处理,分析甘蔗蔗茎8年产量变化、肥料贡献率及氮磷地表径流流失量。【结果】在种植的前4年,CK处理甘蔗蔗茎产量急剧下降,之后保持在50 t·hm-2并趋于平衡。施肥处理不同年份间波动性较大,但在相同年份内波动较小。与CK相比,施肥显著提高甘蔗蔗茎产量和稳定性,8年平均,蔗茎产量施肥处理增幅均高达70%以上。施肥处理下,蔗茎产量OPT与OPT+P处理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OPT+N处理。蔗茎产量稳定性三者间均差异不显著。蔗地地力贡献率在试验前4年急剧下降,肥料贡献率急剧上升。之后,两者均基本稳定在50%左右。肥料贡献率及肥料农学利用率OPT处理均显著高于或相当于OPT+N和OPT+P处理。施肥显著提高氮磷养分地表径流流失量。过量施入氮磷肥显著增加相应氮磷流失量,但对氮(磷)肥径流流失率无显著影响。【结论】长期过量施入氮磷化肥不仅没有增产、稳产优势,还造成养分流失。推荐施肥是南方赤红壤蔗区兼顾甘蔗高产稳产、高肥料贡献率及低养分流失的较好施肥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