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15)
- 2023(12035)
- 2022(10380)
- 2021(9830)
- 2020(8227)
- 2019(19442)
- 2018(19462)
- 2017(37810)
- 2016(20690)
- 2015(23223)
- 2014(23349)
- 2013(22922)
- 2012(20681)
- 2011(18622)
- 2010(18787)
- 2009(16871)
- 2008(16302)
- 2007(13917)
- 2006(12116)
- 2005(10278)
- 学科
- 济(81512)
- 经济(81426)
- 管理(56862)
- 业(52862)
- 企(44432)
- 企业(44432)
- 方法(41385)
- 数学(36577)
- 数学方法(35909)
- 中国(21809)
- 学(19804)
- 农(19778)
- 财(17521)
- 业经(16936)
- 地方(16753)
- 理论(15039)
- 和(13302)
- 农业(13286)
- 贸(12795)
- 贸易(12789)
- 环境(12723)
- 技术(12559)
- 易(12369)
- 制(12295)
- 务(11431)
- 财务(11358)
- 财务管理(11338)
- 划(11135)
- 企业财务(10710)
- 教育(10350)
- 机构
- 大学(291224)
- 学院(290153)
- 管理(117288)
- 济(107377)
- 经济(104752)
- 理学(102816)
- 理学院(101672)
- 管理学(99446)
- 管理学院(98953)
- 研究(94934)
- 中国(67313)
- 科学(63692)
- 京(62879)
- 农(49326)
- 业大(48257)
- 所(47908)
- 财(46243)
- 研究所(44370)
- 中心(42524)
- 江(40558)
- 北京(39623)
- 农业(38839)
- 范(38462)
- 财经(38320)
- 师范(38069)
- 院(35121)
- 经(34907)
- 州(33647)
- 技术(32041)
- 经济学(31170)
- 基金
- 项目(209288)
- 科学(163176)
- 基金(150645)
- 研究(147171)
- 家(133163)
- 国家(132139)
- 科学基金(113170)
- 社会(90159)
- 社会科(85434)
- 社会科学(85407)
- 省(82436)
- 基金项目(80608)
- 自然(77311)
- 自然科(75526)
- 自然科学(75508)
- 自然科学基金(74095)
- 划(70033)
- 教育(68083)
- 资助(63169)
- 编号(59744)
- 成果(46977)
- 重点(46806)
- 部(44568)
- 发(43634)
- 创(43028)
- 课题(41301)
- 科研(40380)
- 创新(40153)
- 计划(39535)
- 大学(38328)
- 期刊
- 济(111106)
- 经济(111106)
- 研究(79673)
- 学报(50837)
- 中国(49496)
- 科学(45630)
- 农(43750)
- 管理(41338)
- 大学(37715)
- 学学(35738)
- 财(32915)
- 教育(32121)
- 农业(30730)
- 技术(26050)
- 业经(19079)
- 融(18798)
- 金融(18798)
- 经济研究(17433)
- 财经(17377)
- 业(16240)
- 问题(16031)
- 科技(15551)
- 图书(15524)
- 经(14688)
- 林业(14087)
- 技术经济(13978)
- 业大(13845)
- 理论(13800)
- 版(13770)
- 资源(13494)
共检索到4008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冰 赵新新
研究不同配置的森林植被对PM_(2.5)的吸附,从而为城市不同环境条件下,降低空气中的PM_(2.5)质量浓度,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寻求适宜的森林植被配植方法。本研究通过监测选定的针叶混、针阔混、针叶纯林、阔叶混、阔叶纯林和乔灌混6种配置模式的森林植被吸附PM_(2.5)量,分析同配置模式下空气PM_(2.5)质量浓度日变化,研究不同配置模式的植物对PM_(2.5)的吸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配置模式下空气PM_(2.5)质量浓度日均值最大的为针叶混,针叶混和乔灌混次之,最小的为阔叶纯林;不同配置模式森林植被在5~10月中,PM_(2.5)单位叶面积吸附量大小排序为针叶混(0.744μg·cm~(-2))>乔灌混(0.709μg·cm~(-2))>针叶纯林(0.625μg·cm~(-2))>针阔混(0.53μg·cm~(-2))>阔叶混(0.483μg·cm~(-2))>阔叶纯林(0.407μg·cm~(-2)),其中针叶混是阔叶纯林的1.83倍,在不同的配置模式中,针叶混的PM_(2.5)吸附量最大,纯林的PM_(2.5)吸附量较小,阔叶纯林的PM_(2.5)吸附量最小;5~10月不同配置模式空气PM_(2.5)质量浓度变化呈现出如下排序,针叶混>乔灌混>针叶纯林>针阔混>阔叶混>阔叶纯林,其中针叶混配置模式空气PM_(2.5)质量浓度日变化最大、其次是乔灌混、阔叶纯林配置模式的最低。根据不同配置模式单位叶面积PM_(2.5)吸附量,选择相应的树种及相应的植物组合方式,可有效减少空气中PM_(2.5)等颗粒物。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赵云阁 鲁绍伟 李利学 谷建才 陈波 李少宁
在南海子公园、北京植物园、西山森林公园和松山自然保护区四个园林绿化区内以油松、白皮松、国槐、柳树和杨树等常见典型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于秋季采集各树种叶片,应用气溶胶再发生器获得不同树种叶片表面PM_(2.5)吸附量,并用电镜扫描叶表面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子公园和松山自然保护区中均是桧柏和白皮松的吸附量最大,分别为0.26±0.003 8、0.18±0.022 7μg/cM~2和0.252±0.228 1、0.162±0.016 7μg/cM~2,北京植物园中则是以油松(0.33±0.122μg/cM~2)和雪松(0.43±0.099μg/cM~2)最为突出,而西山森林公园中油松吸附量明显高于其...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军泽 陈锡云 岳辉 冯冲
植被恢复过程中乔木层与灌草层变化的阈值效应往往决定着生态恢复工程的成败,若忽视这一效应可能会引发其他生态问题。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建设,填补相关研究空白,研究了典型红壤区自然和人工恢复模式下乔木层和灌草层盖度的动态变化特征,基于前沿的生态阈值评估框架,利用线性模型和三种阈值模型(包括分段回归模型、阶跃函数模型以及通用模型)评估了不同恢复模式下两种盖度指标之间的阈值效应。模型评估结果的后验分布形式表明:在人工恢复乔木层与灌草层盖度之间存在阈值效应,而在自然恢复模式下则不存在;通过比较各个模型评估结果的精度可知,分段回归模型结果更加准确;进一步利用分段回归模型得出,当前人工恢复样地中乔木层盖度的阈值为42.85%(95%的置信区间为41.57%~44.13%),此时灌草盖度为58.75%,若超过乔木层盖度阈值会使得灌草层盖度开始降低。研究结果对促进我国红壤区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结构改善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志泊 罗云深
Based on software agent technology and the data from forest inventory system,a agent-based forest vegetation simulation(FVS) system was designed and established after studied both the agent technology and American FVS software.The agent technology was used to substitute for the manual updating and c...
关键词:
FVS 林分 代理 森林经营管理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史久西 王小明 阙国宁 陈秀龙 沈吾山 黄岳夫
以城市森林三维绿量和平均健康度为核心构建城市森林群落评价指标体系,对浙江省绍兴市现有城市森林栽培群落进行质量和效益评价,选出作为地方植物群落配置的基本模式14个;基于树木生态、生物学特性基本决定群落组成的一般认识,按树种相同或特性相近原则,对基本配置模式进行多样化扩展,提出以绍兴市为代表的不同地类城市森林人工群落配置模式。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赵鸿雁 吴钦孝 刘国彬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chanism of vegetation has been explained through analysing the effects of vegetation at different layers on rainfall. The vegetation cause the result of reduction of runoff amount,runoff energy and runoff carrying sediment. and vegetation improving soil to make a great ...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森林植被 水土保持 机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肖文发 雷静品
系统的野外调查数据和历史资料分析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森林植被在空间上发展不均匀,无明显垂直分带,且分布分散,人为干扰严重。目前,在70多个植被类型中,森林类型占25个,江岸两侧海拔800m以下地区森林已经很少。森林类型中,马尾松、柏木林的分布面积最大,并在许多疏林中成为主要树种,主要是飞播或人工种植。库区大于25°的坡耕地占耕地面积的17.5%。库区薪炭林仅能满足农村用能总需求量的10.78%。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对森林的不合理砍伐导致脆弱的土壤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生产力下降和严重的水土流失。库区土壤年侵蚀量达到2.9亿t。三峡工程建设和移民安置对库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压力和影响将是长期...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世荣 孙鹏森 王金锡 陈林武
长江上游森林林冠截留量与林分郁闭度呈正相关, 当亚高山冷杉林的林分郁闭度为0.7时(5~7月), 平均截留率为24%, 当郁闭度在0.3时(5~7月), 平均截留率降为9.5%;从枯落物持水量来看, 箭竹冷杉林最大(6.0mm), 藓类冷杉林最小(2.8mm), 主要因为前者有较多的落叶伴生树种和灌木。岷江冷杉原始林的土壤最大持水量、枯落物最大持水量、苔藓层最大持水量比皆伐后形成的其他森林类型要大2.3~17.2倍, 从而具有更好的水源涵养功能。植被对径流的影响初步结论是, 森林大流域的年径流量常常大于少林或无林流域的径流量;不同采伐强度径流量比较是皆伐迹地>择伐迹地>原始森林。与全国其他森林...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光增云
利用2003年河南省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建立不同优势树种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方程,对河南省森林的碳储量进行了推算。结果表明:河南省森林的总碳储量为4 673.43万t C;阔叶林碳储量占全省森林总碳储量的89.5%,栎类和杨树2个树种占全省阔叶林总碳储量的72.3%;幼、中龄林的碳储量占全省森林总碳储量的79.5%;全省森林平均碳密度为23.64 t C/hm2。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玉山
论文从土壤水文学科视角来研究和分析黄土高原森林水文作用的两个重大问题, 即对总径流量和对地下水转化的影响。联系黄土高原与水循环有关的生态属性, 系统阐述了林地土壤下伏干层的发现、 分布、 水文性质及其生物学成因。重点分析了干层因其巨大水分亏缺量阻隔重力水下渗, 阻止降水垂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作用。指出森林因其显著拦蓄径流作用, 蓄积水分又难以转化为地下水, 因而具有减少林地出境总径流量的作用。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森林 水循环 干层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彦辉 金旻 于澎涛
我国存在水资源数量不足和时空分布不均、水质下降、水环境恶化、旱涝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等生态环境问题;增加森林植被是解决水资源水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正在进行空前大规模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非常需要生态水文学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支持。已有的森林水文学研究结果存在内容完整性和系统性差、尺度偏小、过程单一、缺乏对森林植被的水分稳定性认识、不能预测森林植被的区域水文影响等不足,还没有形成能有效指导调控林水关系和进行流域水资源管理的成熟理论和技术;未来需要加强的研究重点,包括鼓励跨部门和跨学科的交叉、森林植被的耗水特性和水分稳定性、森林水文作用的形成机理及其尺度效应和尺度转换、森林植被对区域水文影响的预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志强 王礼先 余新晓 E.Klaghofer
径流形成机制研究在水文学领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且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水文环境以及水文通量的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变化性导致了水文过程的尺度依赖性和非线性特征 ,没有对水文过程较为清晰的认识 ,就不能将某一地区某一流域森林植被变化水文生态效应的研究结果简单地外推到其他地区和其他流域。开发基于物理过程分布式参数水文模型可以为认识森林植被变化的生态学后效和客观评价森林植被水文生态效益提供可行的工具。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 ,研究森林植被影响径流形成机制是问题的核心所在。另一方面 ,认识森林影响径流形成机制有助于研究水文学中的尺度问题。研究森林植被影响径流形成机制的主要方法包括水文测验、同位素示踪和动力...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燕丽 汪旭颖 贺晋瑜
细颗粒物已经成为影响城市和区域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根据我国74个重点城市PM2.5年均浓度监测数据,分析了我国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状况和区域分布特征。结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国十条"的要求,综合考虑不同区域空气污染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管理需求的差异,提出了不同区域城市PM2.5年均浓度达标年限,并从管理机制、管理手段、达标途径等方面提出了我国城市PM2.5年均浓度达标策略。
关键词:
城市 PM2.5年均浓度 达标策略 研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建 许君利
长三角城市群人口密度高,经济与科技发达,但庞大的能源耗费量使得区域大气环境承载力面临巨大压力。利用2015年1月至2022年5月近地层202个站点空气质量数据分析PM_(2.5)浓度时空分布特征与演变趋势,借助Hysplit模型确定污染物输送路线和潜在贡献区,基于此,探讨风和地形要素对污染物富集与扩散的作用。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PM_(2.5)平均浓度为38.26μg/m~3,空间上具有西北高东南低,内陆高沿海低的特点。年均值超标(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站点数占26.24%和日均值存在超标的站点数比例高达92.08%,主要发生于冬季,说明区域空气质量改善仍面临严峻挑战;(2)生态优先的经济发展背景下,PM_(2.5)浓度年均值整体以4.07μg/(m~3·a)的速率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尤以合肥—滁州为中心和扬州—泰州—无锡—苏州—余杭(杭州)为主线的降幅最为显著,尤其是冬季降率高达6.10μg/(m~3·a),间接说明长三角主体应对环境污染的决心和力度;(3)长三角城市群PM_(2.5)浓度未达标天数占比对风速变化的响应非常值得关注,表现在风速大于4 m/s时,强劲的风可输送外源污染物至研究区,使其空气质量恶化,未达标(一级标准)天数占比随风速增加而升高;(4)冬季长三角城市群PM_(2.5)显著地受北向风输送环黄海区域和邯郸—济宁—枣庄—淮安西南部—滁州沿线人类排放的污染物影响。为此,建议长三角城市群依托经济与科技优势进行跨区域生态补偿,降低潜在贡献源区的污染物排放量和强度,提升长三角城市群的生态宜居性。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俞益武 吴家森 姜培坤 吴小红
对浙江省湖州市不同森林植被枯落物的营养元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植被枯落物营养元素含量有较大差别。杉木林枯落物含有较高的钙和镁 ,但铁和铜的含量很低 ;毛竹林枯落物含有较高的钾、镁和铁 ;总体上看 ,灌木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枯落物各种营养元素含量均较高。 1 0种营养元素在枯落物中的总贮量呈现出针阔混交林 >阔叶林 >马尾松林 >杉木林 >毛竹林 >灌木林的排序 ,其贮量分别为 1 2 3 78,97 0 2 ,74 71 ,73 62 ,66 66和 62 85kg·hm-2 。表 2参 8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