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03)
- 2023(11287)
- 2022(9835)
- 2021(9419)
- 2020(7910)
- 2019(18664)
- 2018(18823)
- 2017(36382)
- 2016(20043)
- 2015(22724)
- 2014(22828)
- 2013(22205)
- 2012(19992)
- 2011(18000)
- 2010(18057)
- 2009(16111)
- 2008(15546)
- 2007(13303)
- 2006(11363)
- 2005(9708)
- 学科
- 济(75632)
- 经济(75554)
- 管理(54509)
- 业(51182)
- 企(43590)
- 企业(43590)
- 方法(39824)
- 数学(35073)
- 数学方法(34382)
- 农(18994)
- 中国(18629)
- 学(17925)
- 财(16744)
- 业经(16408)
- 理论(15995)
- 地方(14451)
- 和(12654)
- 农业(12652)
- 贸(12543)
- 贸易(12537)
- 技术(12346)
- 易(12159)
- 制(11650)
- 教育(11515)
- 环境(11507)
- 务(11013)
- 财务(10940)
- 财务管理(10918)
- 划(10579)
- 企业财务(10293)
- 机构
- 大学(277855)
- 学院(277369)
- 管理(111817)
- 济(100511)
- 理学(98207)
- 经济(98089)
- 理学院(97124)
- 管理学(94985)
- 管理学院(94520)
- 研究(88682)
- 中国(62791)
- 京(59436)
- 科学(59308)
- 农(45970)
- 业大(45137)
- 所(44692)
- 财(43888)
- 研究所(41395)
- 中心(39795)
- 江(38909)
- 北京(37422)
- 范(37385)
- 师范(36985)
- 农业(36286)
- 财经(36227)
- 经(32964)
- 院(32565)
- 技术(32396)
- 州(32248)
- 师范大学(29767)
- 基金
- 项目(198360)
- 科学(154413)
- 研究(142647)
- 基金(141437)
- 家(124296)
- 国家(123276)
- 科学基金(105535)
- 社会(85761)
- 社会科(81153)
- 社会科学(81127)
- 省(79146)
- 基金项目(75341)
- 自然(71530)
- 自然科(69899)
- 自然科学(69884)
- 自然科学基金(68578)
- 教育(67536)
- 划(66997)
- 资助(59618)
- 编号(59462)
- 成果(47540)
- 重点(44637)
- 部(42673)
- 创(41348)
- 发(41313)
- 课题(41313)
- 创新(38420)
- 科研(38262)
- 大学(36946)
- 计划(36930)
- 期刊
- 济(103845)
- 经济(103845)
- 研究(76112)
- 中国(49884)
- 学报(47390)
- 科学(42395)
- 农(41052)
- 管理(39974)
- 教育(37295)
- 大学(35256)
- 学学(33106)
- 财(31614)
- 农业(29144)
- 技术(26435)
- 融(17972)
- 金融(17972)
- 业经(17849)
- 经济研究(16492)
- 财经(16453)
- 图书(15980)
- 业(15290)
- 科技(14653)
- 经(13846)
- 理论(13530)
- 技术经济(13360)
- 问题(13227)
- 版(13087)
- 实践(12679)
- 践(12679)
- 业大(12627)
共检索到3838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罗佳 田育新 周小玲 曾掌权 牛艳东 陈艺 何先进 姚敏
采用野外调查与长期定位监测相结合的方法,以平江县3种不同造林模式(针叶树种+一般阔叶树种混交林模式M1、针叶树种+珍贵阔叶树种混交林模式M2与珍贵树种模式M3)为研究对象,对3种不同模式森林涵养水源功能进行整体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1)监测期间,各林分之间灌草层持水量差异不明显,灌草层持水量最大的模式是M3,灌草层持水量达3.514 mm,最小的是M1,灌草层持水量3.43 mm,两者相差0.084 mm。(2)造林模式各林分枯落物层持水量差异显著,由大到小排序M3(14 mm)>M2(8.4 mm)>
关键词:
水源涵养 功能 造林模式 平江县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周择福 林富荣 宋吉红
在山西五台山研究了不同经营技术措施的水源涵养林的生态防护功能。研究结果表明:油松纯林的林冠截留率最大,桦木纯林的林冠截留率最小;针阔混交林林地的持水量较高,其次为阔叶林、人工针叶林;阔叶林地土壤入渗率较针阔混交林高;经过封禁和封育后的灌木林改良土壤的作用明显;抚育型的林木生长量比封育和封禁型的大。不同经营技术措施的水源涵养林的生态防护功能不同,应根据具体的立地条件和林分结构以及植被类型选择不同的经营模式。
关键词:
水源涵养林 生态防护功能 经营技术措施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莉莉 王得祥 张宋智 王兆杰 吕婧娴
【目的】探讨油松人工林不同林分密度下的土壤特性及水源涵养功能。【方法】以秦岭西段30年生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6种不同林分密度(1 367,1 861,2 517,2 617,3 012和3 683株/hm2)的标准地,采集土样和枯落物样品带回室内,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持水量、枯落物层持水特性等。【结果】林分密度对油松人工林的土壤含水率、有机质含量、体积质量、总孔隙度、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具有显著影响。密度为2 617株/hm2的林地土壤体积质量较小(1.14g/cm3),总孔隙度较大(62.57%),有机质含量较高,为1 367株/hm2林地的1.63倍,土壤持水性能较好(1 2...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林光耀 卢镜明 杨玉盛 杨伦增
不同年龄杉木林水源涵养功能的探讨林光耀,卢镜明,杨玉盛,杨伦增闽北是福建最大河流,干流长577km,流经32个县(市),流域面积6.1万km2,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一半,年径流量达552.9亿m2,是我省水利交通之命脉。近年来,随着造林速度的加快,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书林
为了克服传统森林水源涵养服务功能估算所面临的空间尺度问题,将遥感技术引入到森林水源涵养服务功能评估中,利用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emperature vegetation dryness index,tvdi)模型估算了研究区森林涵养水量,并进一步估算了森林年涵养水量价值量和年净化水质价值量。与样本点实测土壤水分含量数据对比发现,tvdi模型能适用于研究区土壤水分含量的估算。研究发现,不同树种单位面积森林年涵养水量价值量和年净化水质价值量排序为:马尾松林>桉树林>杉木林。
关键词:
森林 TVDI 土壤含水量 价值评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尧 徐佩 傅斌 王威 王海雯
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进行定量评估,可以指导森林保护、水资源利用以及区域规划等。文章在分析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内涵的基础上,对现有的常用水源涵养功能评估模型进行归纳与分类,从经验模型和物理模型两方面综述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评估模型研究进展。论述了各类模型的主要特征、优缺点以及应用现状,总结了在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代表性应用成果,探讨了森林水源涵养功能评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讨论了森林水源涵养功能评估模型的主流研究方向。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莹莹 马晓双 祁国华 吴艳兰
水源涵养服务功能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处于中心地位,定量评估水源涵养功能可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提供参考。基于参数本地化的InVEST模型对安徽省2000~2019年逐年的水源涵养时空变化及其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影响因素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年来,安徽省水源涵养服务功能增强;(2)水源涵养深度空间分布格局表现为南高北低,钱塘江流域>长江流域>淮河流域;(3)多年均产水深度为763.1 mm,产水量为10.65×10~(10) m~3,多年均水源涵养深度为193.7 mm,总量为26.8×10~9 m~3;(4)各地类中,草地产水能力最强,林地的水源涵养能力最强;(5)在干旱年2001年、正常年2008年、湿润年2015年,各因子对水源涵养量的解释力度排序没有太大差异,人为活动对于水源涵养服务功能的干预强度不断加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建军 张会儒 王传立 臧颢 曹旭鹏
从林分空间结构、树种结构和林木健康状况三个方面筛选7个因子,应用非线性多目标规划法确定水源涵养林多功能经营结构优化目标,定义目标函数-林分空间结构均质性指数,以林分树种多样性和空间结构等为约束条件建立水源涵养林多功能经营结构优化模型。以择伐和补植为优化的经营措施,对南洞庭湖湿地区域现实次生林典型林分进行空间结构优化实践。结果表明,通过模型的空间结构优化和调整,研究林分的空间结构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且树种多样性和林分健康状况并未降低。说明建立的优化模型能较有效地指导水源林多功能经营和林分结构优化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且实际使用方便,可操作性强,对保护和恢复水源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际平 李沛霖 曹小玉 赵春燕 袁晓红
以福寿林场作为研究区域,将杉木人工林按龄组划为幼龄林、中林龄和近熟林,采用标准地调查的方法、环刀法和烘干法对杉木的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的土壤物理性质以及水源涵养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杉木类型土壤容重为上层小于下层,土壤容重为中龄林(1.44 g/cm3)>近熟林(1.37 g/cm3)>幼龄林(1.36g/cm3);不同林龄杉木类型土壤毛管孔隙度随土壤厚度增加而减小,毛管孔隙度为幼龄林(30.32%)>中龄林(17.26%)>近熟林(14.41%);土壤非毛管孔隙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无明显变化,非毛管孔隙度为近熟龄(36.66%)>中林龄(28.61%)>幼龄林(18.55%);根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崔嵬 郑小贤 顾丽
为适应森林多功能经营的需要,以金沟岭林场为研究区域,根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和固定样地观测数据,动态评估主要森林类型及龄组的水源涵养量,利用影子工程法评价水源涵养价值量。结果表明:金沟岭林场1997年与2007年的水源涵养量分别为4 560.2×10~4、4 273.6×10~4 t,涵养水源的经济价值量分别为3 137.1、2 935.4万元;在不同森林类型中,针阔混交林蓄水量最大;10 a间,幼龄林的水源涵养价值量基本一致,中龄林与成熟林的价值量呈现增长的趋势,近熟林水源涵养价值量有所下降。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忠诚 张展 吕磊 周亮
对鹰嘴界自然保护区阔叶林、杉木毛竹混交林和杉木林的土壤密度、孔隙度、蓄水性能以及渗透性能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密度和土壤孔隙度(0~45cm)差异较大,密度大小依次为:杉木毛竹混交林>杉木林>阔叶林;非毛管孔隙度的大小为:杉木林>杉木毛竹混交林>阔叶林;毛管孔隙度的大小为:阔叶林>杉木毛竹混交林>杉木林;总孔隙度的大小为:杉木林>阔叶林>杉木毛竹混交林。土壤有效蓄水量大小顺序为:杉木林>杉木毛竹混交林>阔叶林;最大蓄水量为:阔叶林>杉木林>杉木毛竹混交林;稳渗速度为:阔叶林>杉木林>杉木毛竹混交林。该研究结论对鹰嘴界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林建设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方伟东 亢新刚 赵浩彦 黄新峰 龚直文 高延 冯启祥
以长白山金沟岭林场的原始林、云冷杉针阔混交林、杨桦次生林,以及53和39年生的人工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同时以草地为对照试验区,分析了不同林型枯落物的现存量及持水特性、土壤水分物理性质以及土壤蓄水量。结果表明:1)不同林型枯落物的现存量在28.96~56.42t/hm2之间,原始林枯落物现存量最大,为56.42t/hm2,杨桦次生林最小,为28.96t/hm2。2)枯落物最大持水量依次为:原始林>杨桦次生林>云冷杉针阔混交林>53年生人工落叶松林>39年生人工落叶松林。3)土壤密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以幂函数方程拟合最好,各林型的土壤A1层的土壤密度都小于1.00g/cm3,且明显小于草地...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吴鹏 聂洋 殷建强 丁访军 崔迎春 胡蕖
本文对贵州遵义地区金佛山方竹(Chimonobambusa utilis)林3种不同干扰程度的土壤物理特性及其水源涵养功能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干扰对方竹林的土壤容重及土壤孔隙度有比较大的影响,土壤容重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总孔隙度与非毛管孔隙度基本上都是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不同干扰程度枯落物的持水率为:中度干扰>轻度干扰>重度干扰,而总持水量则为:中度干扰>重度干扰>轻度干扰;其平均最大蓄水量为:中度干扰(1237.84t/hm)2>轻度干扰(1198.21t/hm)2>重度干扰(1173.38t/hm2);非毛管蓄水量为:轻度干扰(141.06t/hm)2>中度干扰(114...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成德 余新晓
水源涵养林是具有特殊意义的防护林种 ,它不但有森林普遍具有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而且最主要的是它具有涵养保护水源、调洪削峰、防止土壤侵蚀和净化水质的功能 .因此 ,2 0世纪 80年代起对水源涵养林的研究日渐兴盛 ,主要是以森林水文学方法为主 .该文从它的研究方法、效益评价方法、水源涵养机理、规划布局及理想林种的配置等方面 ,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做了系统概述
关键词:
水源涵养林 效益评价 机理 经营管理措施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曹灿 张永勇 刘玉 张世彦 刘晓洁 王国庆
黄河水源涵养区(黄河源区、渭河华县站以上和伊洛河流域)是黄河流域的主要产水区,辨识其径流的综合变化特征及空间差异,可为分析变化环境下黄河流域水循环演变与归因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当前研究重点关注环境变化对黄河流域径流量的影响规律,仍无法全面回答径流情势的变化特征及空间分异。论文以水源涵养区的31个源头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去趋势预置白(Theil-Sen trend-free pre-whitening with Mann-Kendall test,TFPWMK)方法、Sen斜率估计和聚类分析等手段,检测了2000—2020年源头小流域内量级、变率、频率、持续时间和时序5类径流情势特征指标的变化趋势,并辨识了其主要类型及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大部分源头小流域的所有流量的量级、高流量变率和低流量频率显著增加,低流量的变率、高流量频率以及所有持续时间和时序指标显著下降。(2)典型径流情势变化在湟水、洮河、渭河下游和洛河对气候变化更敏感,主要为高流量量级显著增加、但时序显著减少,低流量频率显著增加、但总历时和时序显著减少。(3)径流情势特征指标变化可分为3类:第一类占42%,位于洮河、湟水、渭河干支流及伊河干流,表现为量级、变率和频率显著增加,历时和时序显著下降;第二类占35%,位于三大流域分区的上游和下游,表现为变率下降、低流量的其他指标显著增加,而高流量5类指标均显著下降;第三类占23%,位于三大流域分区的中下游,表现为量级和频率显著增加,变率、历时和时序显著下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