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78)
- 2023(10170)
- 2022(8288)
- 2021(7697)
- 2020(6569)
- 2019(14750)
- 2018(14456)
- 2017(27796)
- 2016(15289)
- 2015(16545)
- 2014(16320)
- 2013(15772)
- 2012(14165)
- 2011(12684)
- 2010(12681)
- 2009(11405)
- 2008(11163)
- 2007(9751)
- 2006(8172)
- 2005(7047)
- 学科
- 济(57544)
- 经济(57485)
- 业(40519)
- 管理(40472)
- 企(32783)
- 企业(32783)
- 方法(31737)
- 数学(28993)
- 数学方法(28422)
- 学(15876)
- 农(15083)
- 财(14073)
- 中国(13443)
- 业经(12182)
- 贸(11772)
- 贸易(11769)
- 易(11479)
- 农业(10212)
- 技术(10067)
- 制(9658)
- 理论(9388)
- 务(9300)
- 财务(9264)
- 财务管理(9246)
- 企业财务(8818)
- 银(8492)
- 银行(8425)
- 环境(8321)
- 地方(8250)
- 融(8035)
- 机构
- 学院(214962)
- 大学(214555)
- 济(81396)
- 管理(80968)
- 经济(79811)
- 研究(73985)
- 理学(71782)
- 理学院(70959)
- 管理学(69159)
- 管理学院(68817)
- 中国(53072)
- 科学(52986)
- 农(49893)
- 京(45310)
- 业大(43349)
- 所(39866)
- 农业(39552)
- 研究所(37421)
- 财(34543)
- 中心(33050)
- 江(30484)
- 财经(28829)
- 北京(28105)
- 院(27684)
- 农业大学(26748)
- 经(26487)
- 范(25230)
- 经济学(24751)
- 师范(24743)
- 技术(24719)
- 基金
- 项目(160110)
- 科学(123770)
- 基金(116882)
- 家(108608)
- 国家(107826)
- 研究(102189)
- 科学基金(89956)
- 社会(64229)
- 自然(64184)
- 省(63337)
- 自然科(62783)
- 自然科学(62761)
- 基金项目(61841)
- 自然科学基金(61635)
- 社会科(61085)
- 社会科学(61064)
- 划(54301)
- 资助(49167)
- 教育(47372)
- 编号(37692)
- 重点(36975)
- 计划(34420)
- 部(33559)
- 创(33380)
- 发(32779)
- 科研(32504)
- 创新(31341)
- 科技(31318)
- 大学(28244)
- 业(28203)
- 期刊
- 济(77664)
- 经济(77664)
- 研究(51465)
- 学报(49827)
- 农(42851)
- 科学(41598)
- 中国(36360)
- 大学(36260)
- 学学(35253)
- 农业(28748)
- 管理(27677)
- 财(25925)
- 教育(17603)
- 技术(17502)
- 业(16236)
- 融(15382)
- 金融(15382)
- 业大(15029)
- 林业(14982)
- 业经(14603)
- 经济研究(14007)
- 财经(13791)
- 版(13124)
- 科技(12875)
- 统计(11771)
- 经(11740)
- 农业大学(11645)
- 策(11269)
- 问题(10653)
- 技术经济(10166)
共检索到2906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庞圣江 张培 贾宏炎 杨保国 陈健波 郭东强
[目的]研究不同造林模式下桉树人工林的植物多样性特征及其与林分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为探寻桉树人工林科学合理的栽培模式及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广西大青山林区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的样地调查法,在5种造林模式的桉树林地(桉树纯林、桉树×降香黄檀、桉树×望天树、桉树×格木和桉树×红椎混交林)中各设置6块样地,每块样地大小为20 m×30 m,对各样地3个小样方(5 mX 5 m)内植物群落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组成、重要值、多样性指数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5种造林模式的桉树人工林中共出现植物42科68属76种,其中15种灌木和18种草本植物占据优势地位。不同造林模式的桉树人工林植物种类组成及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桉树×望天树(10种)、桉树×格木(11种)和桉树×红椎(10种)混交林的灌木优势种类明显多于桉树纯林(6种)、桉树×降香黄檀混交林(7种),而草本植物优势种类在不同造林模式桉树人工林间差异不明显,均介于12~14种。5种造林模式的桉树人工林下植物均匀度指数在灌木层和草本层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灌木层表现为桉树×望天树、桉树X格木和桉树×红椎混交林大于桉树纯林、桉树×降香黄檀混交林,在草本层则与之相反。林分环境因子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较大,特别是林分郁闭度和土壤含水率对植物多样性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不同造林模式对桉树人工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有显著影响,综合比较认为桉树与望天树、格木和红椎混交造林更具优势。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莫雅芳 王家妍 陈亮 魏国余 杨梅
【目的】分析不同混交模式桉树人工林的生长状况和植物多样性,为桉树混交林科学经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样地调查法,测定广西高峰林场4种类型18年生桉树林分(桉树×大叶栎混交林、桉树×红锥混交林、桉树×台湾桤木混交林和桉树纯林)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林分蓄积量等生长指标,分析其林下灌草层的物种组成、重要值和多样性特征。【结果】桉树×红锥混交林中桉树单株的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均高于桉树纯林,即桉树与红锥混交对桉树单株生长具有促进作用。4种类型桉树人工林林分的蓄积总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桉树×红锥混交林(373.733 m~(3)/hm~(2))、桉树×大叶栎混交林(366.042 m~(3)/hm~(2))、桉树纯林(339.86 m~(3)/hm~(2))和桉树×台湾桤木混交林(249.041 m~(3)/hm~(2)),其中,桉树×红锥混交林、桉树×大叶栎混交林和桉树纯林的蓄积总量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三者均极显著大于桉树×台湾桤木混交林(P<0.01)。4种桉树人工林林下共出现植物69科112属139种,其中,灌木层出现47科77属96种,草本层出现22科35属43种,草本植物的物种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小于灌木层,灌木层以大戟科、草本层以禾本科植物种类最多。桉树×红锥混交林林下植物种类较丰富,共出现植物58科82属95种。桉树×红锥混交林、桉树×台湾桤木混交林和桉树纯林林下植物群落中等相似,桉树×大叶栎混交林与其他3种林分林下植物群落为中等不相似。桉树不同混交模式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具有显著影响(P<0.05),多样性指数排序为桉树×红锥混交林>桉树纯林>桉树×台湾桤木混交林>桉树×大叶栎混交林。【结论】在桉树×红锥混交林中,桉树生长、林分蓄积、林下植被总数和多样性更具优势。桉树×红锥混交林可作为今后桉树混交林经营的参考模式。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崔飞 邓湘雯 邓东华 李艳琼 项文化 方晰 赵丽娟 闫文德
以湖南省会同县炼山造林后4个不同年龄杉木人工林为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炼山造林后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4个不同年龄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丰富,总物种数达到167种,分属于65科,127属;4个年龄阶段林下植被物种总数分别为74、85、76、68,草本的总数量在3 a时就达到最大值,平均高到7 a时,达到最大值;灌木的株数密度在7 a达到最大,随后开始降低,平均高则随林分年龄的增加而增大;林分中藤本的数量基本不变。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加,林下植被的物种相似性指数相对降低;菝葜Smilax china、狗脊蕨Woodwardia japonica、广东蛇葡萄Amp...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吕康婷 张二山 李思颖 靳姗姗 周梦丽 闫东锋
[目的]探究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人工林林分空间结构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影响的主导因子,旨在为营造健康稳定的黄山松人工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河南省大别山区黄柏山林场40年生黄山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计算林分角尺度、混交度、空间密度指数、林层指数、开敞度和Hegyi竞争指数等6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和林下草本、灌木以及更新树种植物多样性测度指标,分别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林分空间结构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林分空间结构参数中,与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灰色关联度最大的为角尺度,而与灌木和更新植物多样性灰色关联度最大的为混交度。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角尺度与林下草本Shannon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以及灌木Simpson优势度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混交度与草本Pielou均匀度指数、灌木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空间密度指数与林下更新树种Margalef丰富度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曹现富 王晓丽 邹广权 李艳 付朴艳 李华 李妹 唐君培 曹子林
【目的】探讨坡向对尾巨桉人工林林木生长及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方法】以云南省临沧市双江县忙安林场8 a生尾巨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坡向(阳坡、半阳坡、阴坡、半阴坡),每个坡向3个样地,采用样地调查对林分平均胸径、林分平均树高、单位面积林分蓄积量和单株立木材积及植物多样性指数(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进行研究。【结果】坡向对尾巨桉人工林的林分平均胸径(P=0.000)、林分平均树高(P=0.000)、单位面积林分蓄积量(P=0.001)和单株立木材积(P=0.005)均具有极显著影响,且阳坡的各生长指标均极显著大于阴坡,半阳坡和半阴坡为过渡组。4个坡向尾巨桉人工林林下灌木植物共有40种,隶属于23科36属;同时草本植物共有30种,隶属于16科28属;4个坡向中,半阴坡的林下物种数最多。尾巨桉人工林林下灌木层植物的Margalef指数(P=0.013)、Simpson指数(P=0.047)和Pielou指数(P=0.029)在坡向间均有显著差异,但Shannon-wiener指数(P=0.127)在坡向间无显著差异;阳坡灌木层植物的Margalef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显著大于阴坡,阴坡灌木层植物的Pielou指数显著大于阳坡。尾巨桉人工林林下草本层植物的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最大值均出现在阴坡,最小值均在阳坡;草本层植物的Margalef指数(P=0.013)、Simpson指数(P=0.036)和Shannon-wiener指数(P=0.035)在坡向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且阴坡均显著大于阳坡;草本层植物的Pielou指数在坡向间无显著差异(P=0.114)。【结论】4个坡向中,半阴坡的林下物种数最多,阳坡更利于林木生长和灌木层植物的生存,阴坡更利于草本层植物的生存,综合考虑林木生长和林下植物多样性,阳坡为尾巨桉的适宜造林坡向。
关键词:
坡向 尾巨桉 林木生长 林下植物多样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段文军 李达 李冲
【目的】分析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和土壤种子库多样性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从而为桉树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方法】通过样带网格对1~5年生尾巨桉人工林Eucalyptus urophylla×Eucalyptus grandis的林下植物和土壤种子库以及10种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分析,并与同地带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2种乡土人工林进行了对比研究,并运用典范对应分析法(CCA)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1)尾巨桉人工林林下植物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均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土壤种子库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也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2)3年生尾巨桉人工林林下植物丰富度,3~4年生尾巨桉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高于杉木林。马尾松林则高于1~5年生尾巨桉人工林和杉木林。3)3~5年生尾巨桉人工林土壤种子库多样性高于杉木林。马尾松林的土壤种子库多样性高于杉木林和1~5 a尾巨桉人工林。4)林下透光率是影响林下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种子库多样性的主导因子,土壤容重、土壤饱和含水量、土壤毛管含水量是次要影响因子。凋落物现存量对土壤种子库有显著影响。【结论】桉树人工林的林下植物和土壤种子库多样性均呈现先增加再降低的趋势,并非所有桉林人工林林下植物和种子库多样性低于乡土人工林,林下透光率是其主导因素,这与人工林的种植密度和郁闭度有密切关系。通过合理桉林间伐和间种乡土树种可提高林下透光率和生态环境异质性,从而促进桉树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和可持续经营。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汤景明 孙拥康 冯骏 林孝培
以湖北省建始县长岭岗林场日本落叶松中龄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对不同强度间伐后4年的林分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随间伐强度的增大,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单株材积等显著增加,而林分蓄积量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但表现出在较小间伐强度(50%)下降的趋势。抚育间伐可以增加林下植物的多样性和生物量,且强度间伐的效果最好。间伐对林下植被的影响受到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限制,随着时间的推移,林下植物的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必将发生变化。营林实践中,通过对间伐后的林分人工补植相对耐荫的阔叶树种,能增加林下木本植物的种类和数量。
关键词:
日本落叶松 人工林 间伐 植物多样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温远光 刘世荣 陈放 和太平 梁宏温 陈婷
以定位监测与时空互代相结合的方法,于1998—2003年,从不同连栽代数、层次的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等方面对桉树工业人工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从1998—2003年,第1代林分出现的物种数为78种,第2代林分只有39种,第2代林分出现的物种数比第1代减少了50%;以达到主伐时的林分监测结果比较,第2代林分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_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分别比第1代林分下降39.39%、17.76%和5.45%.②在1个经营周期(6a)内,桉树工业人工林的物种丰富度呈先快速增加,后稍下降,再增加的“S型”变化;Shannon_Wiener...
关键词:
桉树 工业人工林 植物 物种多样性 动态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杨再鸿 杨小波 余雪标 李跃烈 吴庆书
通过野外样方样地调查,在比较分析海南岛年降水量、土壤含水量和土壤速效养分氮、磷、钾的基础上,寻找影响桉树Eucalyptusspp.林下植被的关键因子。单因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木本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H′)和Simpson指数(D)与土壤含水量、年降水量、土壤速效氮和有效磷达到了显著相关水平,但这些因子无一与草本多样性指数H′和D达显著相关水平。造成如此差异,可能由于桉树林下灌木发育阻碍了林下草本的生长,或由于桉树林下植被演替所处阶段使然。表2参15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胡尔查 王铮 李梓豪 李卓凡 董大伟 宝虎 高润红
[目的]研究不同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特征及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为探寻科学合理的沙地生态修复模式及近自然植被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毛乌素沙地4种典型人工林(Ⅰ:樟子松人工林;Ⅱ:杨树人工林;Ⅲ:沙柳人工林;Ⅳ:小叶锦鸡儿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人工林林下草本群落物种多样性及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并进一步探讨二者间的关系。[结果]4种人工林林下草本植物种类由多到少依次为小叶锦鸡儿人工林>樟子松人工林>杨树人工林>沙柳人工林,其中,菊科、禾本科、豆科植物种类较多,占总植物种类的65.39%。4种人工林林下草本层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之间均无显著差异。不同人工林表层土壤pH值、有机质、有效磷、水解性氮和颗粒组成存在显著差异,樟子松人工林土壤pH值显著低于其他3种人工林,乔木林土壤有机质、水解性氮含量高于灌木林,灌木林土壤有效磷含量比乔木林高,4种人工林土壤速效钾含量无显著差异。影响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的土壤因子为有机质、有效磷、pH、水解性氮以及粒度成分。[结论]毛乌素沙地不同人工林林下植物组成和土壤理化性质具有差异,不同人工林对林下植物多样性无显著影响,有机质、有效磷、pH、水解性氮为影响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主要土壤因子。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温远光 陈放 刘世荣 梁宏温 元昌安 朱宏光
对广西东门桉树人工林18个试验小区物种多样性、群落总生物量、乔木层生物量和林下植被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桉树人工林物种丰富度与乔木层、灌草层和群落总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α=0.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6935、0.7028和0.7106;2)叶面积指数与物种丰富度和林下植被生物量均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α=0.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7310和0.6856;3)乔木层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土壤水解N以及物种丰富度与土壤有机质有较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6416、0.6203和0.6359,在0.1水平上达到显著;林下植被生物量与9种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均较小,相关系数在0.4以...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春义 马履一 王希群 徐昕
侧柏人工林是北京山区主要生态公益林,由于林分密度普遍偏大,树木长势弱,林下植被稀疏,生物多样性锐减,林分质量普遍较差,难以全面发挥生态功能.抚育间伐作为森林经营中一项基础性措施,对于提高侧柏人工林质量,恢复林下植物多样性,加速退化生态系统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抚育后侧柏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为合理的抚育技术提供依据,2004年在北京山区分别选择低山阳坡薄土、阳坡厚土、半阳坡厚土3种立地类型的侧柏人工林进行弱度、中度、强度间伐(修枝、割灌试验),共设置样地41块.2005和2006年夏季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变化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抚育后第1年和第2年的林下植物种类、数量、Simpso...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丁磊 潘丕克 李淳 徐庆祥 姚博 徐阳 刘晴 丁琳琳 张妍
【目的】探讨间伐方式对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生长状况、林下植物多样性及土壤性质的影响,寻找适合构建日本落叶松人工复层林的间伐方式。【方法】对辽东山区34年生日本落叶松人工单层纯林进行均匀间伐(蓄积采伐强度31%)和带状间伐(蓄积采伐强度50%)。以人工更新的红松、水曲柳复层林为研究对象,以日本落叶松人工单层纯林为对照(CK),以均匀间伐为T1处理,以带状间伐为T6处理,比较不同间伐方式对日本落叶松及其更新树种人工林生长状况、林下植物多样性以及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的影响。【结果】(1)林分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增长率均随间伐强度的提高而提高;不同处理的林分蓄积量表现为CK>T1>T6;T6处理的地径、树高、冠幅均大于T1处理。(2)T1处理的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的物种丰富度(R0)和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均提高;T6处理的灌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与CK的差异不显著,但草本层Shannon-Wiener指数有所降低。(3)T1和T6处理均降低了土壤容质量,提高了土壤持水量,T1处理的效果优于T6处理;T1、T6处理均改善了土壤化学性质,提高了土壤酶活性;不同处理土壤有机碳、全氮、铵态氮含量表现为T1>T6>CK;T1、T6处理土壤的pH值,全磷、有效磷含量,脲酶活性均高于CK,但T1、T6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处理土壤速效钾含量表现为T1>CK>T6;T1处理土壤的全钾含量,多酚氧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均大于CK;采用熵权法对经营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经营效果的得分排序为T1>T6>CK。【结论】均匀间伐是构建日本落叶松人工复层林较适宜的间伐方式。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利杰 李季衡 陈岸军 符式培 谢卓洪 雷敏 梁新玲 李威 刘萍
【目的】研究不同林分类型和不同林分密度对林下植物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对科学合理经营森林和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基于广州市增城林场桉树林、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标准地调查数据,采用植物多样性分析和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林分类型和不同密度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1)林下植物共51科92属121种,其中灌木23科37属46种,草本15科27属32种,藤本20科31属43种。3种人工林林下植物均在中、高密度条件下有更多的物种数,其林下灌、草、藤本植物组成表现为中密度阔叶混交林和高密度针阔混交林较为丰富。2)林下植物优势种重要值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中低密度混交林更有利于灌木植物生长成优势植物,藤本植物在针阔混交林中有更高的重要值。3)桉树林和阔叶混交林林下植物多样性随密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针阔混交林林下植物多样性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中低密度混交林、桉树林丰富度差异性显著,高密度条件下针阔混交林植物多样性最优。【结论】广州市增城林场林下植物多样性高,混交林较纯林丰富,针阔混交林较阔叶混交林丰富,中等密度适宜林下多种生活型植物生长繁殖。珠三角森林城市群质量提升过程中,以营造乡土阔叶混交林为主,适当增加大径材珍贵树种和针叶树种,加强中幼林抚育,以中等林分密度为宜,充分发挥珠三角城市森林多功能作用。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朱育锋 肖智华 彭晚霞 杜虎 宋敏 刘永贤
为实现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为广西地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以桂东南桉树Eucalyptus spp.人工林主产区幼龄林(1 a)、中龄林(2 a)、近熟林(3 a)、成熟林(5 a)、过熟林(6~8 a)5个不同龄级15个样点45块1 000 m~2样地为调查对象,比较分析不同龄级桉树人工林群落结构动态变化,对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个龄级桉树人工林共有63科142种植物,其中灌木层35科88种,草本层28科54种;分布最广的植物为禾本科植物,共计10种。幼龄林下灌木丰富度指数最高,中龄林丰富度指数最低;近熟林和成熟林共有种数最高,达35种,相似性系数为0.365。土壤理化性质影响了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的多样性变化,有机质与灌木层Simpson指数和全磷与草本层的丰富度指数呈现显著正相关,仅有机质与灌木层丰富度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
桉树林 植物多样性 群落结构 动态变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