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99)
2023(11979)
2022(10731)
2021(10141)
2020(8520)
2019(19254)
2018(19327)
2017(36670)
2016(20263)
2015(22544)
2014(21962)
2013(21626)
2012(19465)
2011(17430)
2010(17211)
2009(15727)
2008(14763)
2007(12463)
2006(10747)
2005(8983)
作者
(58421)
(48413)
(48402)
(45808)
(30748)
(23416)
(21768)
(19208)
(18338)
(17110)
(16537)
(16253)
(15221)
(15117)
(14905)
(14833)
(14811)
(14430)
(13813)
(13682)
(12337)
(11714)
(11705)
(10956)
(10898)
(10831)
(10798)
(10496)
(9805)
(9736)
学科
(70924)
经济(70845)
管理(53969)
(50646)
(42640)
企业(42640)
方法(33890)
数学(29082)
数学方法(28712)
(19588)
(19061)
中国(18080)
(18006)
业经(16296)
地方(14560)
(13106)
贸易(13099)
理论(13059)
农业(13055)
(12691)
(12492)
(12060)
环境(11862)
(11805)
财务(11740)
财务管理(11722)
技术(11443)
企业财务(11058)
教育(10484)
(10186)
机构
学院(273844)
大学(273433)
管理(106999)
(98201)
经济(95833)
理学(93620)
理学院(92566)
研究(91955)
管理学(90626)
管理学院(90182)
中国(64998)
科学(62714)
(57869)
(49758)
(47353)
业大(46391)
(44106)
研究所(43950)
中心(41227)
农业(39549)
(38637)
(37044)
师范(36640)
北京(36077)
财经(36059)
(33755)
(32793)
(32217)
技术(31311)
师范大学(29594)
基金
项目(198852)
科学(154025)
基金(141960)
研究(141102)
(126296)
国家(125263)
科学基金(105903)
社会(85088)
社会科(80346)
社会科学(80325)
(79358)
基金项目(76457)
自然(72062)
自然科(70357)
自然科学(70336)
自然科学基金(69028)
(67433)
教育(64625)
编号(58197)
资助(57934)
成果(46437)
重点(45129)
(42263)
(42080)
(41467)
课题(40073)
科研(38982)
创新(38634)
计划(38463)
大学(36296)
期刊
(104283)
经济(104283)
研究(75595)
学报(51240)
中国(47340)
(45260)
科学(45008)
管理(37333)
大学(36943)
学学(35027)
(31940)
农业(31840)
教育(31284)
技术(22220)
业经(18571)
(18124)
金融(18124)
经济研究(16687)
(16541)
财经(16108)
图书(15256)
科技(14928)
(13967)
业大(13652)
(13582)
林业(13315)
理论(13134)
问题(13101)
资源(12470)
实践(12313)
共检索到3809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邹雨坤  李光义  侯宪文  程威  田路园  张红燕  李勤奋  
为了探明甘蔗叶在土壤中腐解及养分释放特征,应用网袋法模拟秸秆还田方式,研究了不同还田方式下甘蔗叶碳、氮、磷、钾养分的释放特征。结果表明:不同还田方式下,甘蔗叶在0~60 d腐解速度较快,在180 d时,覆土、覆土覆膜和仅覆膜处理下甘蔗叶的质量累积减少率分别为95.1%,94.6%,82.1%,表现为覆土>覆土覆膜>覆膜。腐解过程中甘蔗叶养分的释放速率表现为K>P>N≈C。180 d,碳、氮、磷、钾的累积释放率分别为83.0%~95.0%,82.0%~95.1%,73.5%~97.0%,98.4%~99.7%。考虑甘蔗叶还田养分的释放情况,可以适量减少基肥中钾肥的用量,覆土处理下,养分释放率最高...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静  邹雨坤  李光义  侯宪文  李勤奋  
为了探明菠萝茎叶还田在土壤中的腐解及养分释放效应,采用网袋法模拟秸秆还田,研究覆土、覆土覆膜和仅覆膜方式下菠萝茎叶碳、氮、磷、钾养分的释放特征。结果表明:不同还田方式下,菠萝茎叶在0~30 d腐解速率较快,还田30 d后,覆土、覆土覆膜和仅覆膜处理下菠萝茎叶质量累积腐解率分别为38.0%,53.5%,59.4%,覆土覆膜处理下各养分释放率占总养分释放率的60%以上;还田180 d后,各处理下菠萝茎叶腐解率分别占总腐解率的96.0%,97.5%,95.5%,基本腐解完全;还田240 d后,菠萝茎叶碳、氮、磷、钾养分的累积释放率分别为81.2%~85.7%,70.8%~78.6%,74.7%~78...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然  徐明岗  孙楠  王晋峰  王斐  李建华  
【目的】研究不同碳氮比下秸秆腐解和养分释放的动力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秸秆资源充分利用和煤矿区复垦耕地质量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托山西煤矿复垦试验基地,开展大田填埋试验。供试玉米和小麦秸秆烘干过2 mm筛,通过添加尿素将玉米和小麦秸秆C/N比分别调节为25和10,以不添加尿素的秸秆(其C/N比分别为52和74)为对照,秸秆均按有机碳8 g称取后混匀,装于尼龙网袋(0.38μm孔径)内,水平埋入试验基地15 cm深的土壤中。在埋入土壤后的第12、23、55、218、281、365天采集尼龙袋内样品,分析玉米和小麦秸秆的干物质残留量、养分(碳、氮、磷和钾)释放的动态变化。【结果】前55 d,添加氮肥加快了玉米秸秆的腐解,以C/N比为25时腐解效果最佳。添加氮肥加快了小麦秸秆的腐解,以C/N比为10时腐解效果最佳。氮的添加可以显著促进前55 d玉米秸秆碳、磷的释放;氮的添加可以显著加快小麦秸秆碳、氮和磷的释放,对小麦秸秆中钾释放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小麦和玉米秸秆腐解及氮钾释放的一级动力学方程用积温拟合优于用时间拟合,秸秆磷的释放不适用衰减指数方程拟合。当积温为年积温(4 600℃)时,小麦和玉米秸秆碳、氮、磷和钾释放率的平均值分别为49.2%、39.5%、40.8%和90.3%;当累积积温达到1 125℃时,秸秆钾素释放85%以上。秸秆的腐解主要受温度、有机碳、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影响。【结论】施氮能加快玉米秸秆前期的腐解和碳、磷的释放,可以显著加快小麦秸秆的腐解和碳、氮、磷的释放。用温度拟合的方程比时间方程更能反映秸秆的腐解和氮钾释放过程。秸秆腐解主要受土壤温度,秸秆中有机碳、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含量的影响。因此,应结合煤矿区的水热条件,进行实时实地秸秆还田并配施适量的尿素,以提高复垦土壤的氮磷钾含量。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秦宇航   吴玉红   王吕   淡亚彬   陈浩   郝兴顺   王地   杨杰  
研究汉中地区水稻(Oryza sativa)-绿肥轮作制下翻压还田绿肥的腐解动态变化及养分释放特征,可为水稻-绿肥轮作生产中的水稻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以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毛叶苕子(Vicia villosa)、山黧豆(Lathyrus cicera)和箭筈豌豆(Vicia sativa)为供试材料,进行145 d的田间原位埋袋腐解试验,并定期观测4种豆科绿肥腐解变化及其养分释放特征。结果表明,绿肥腐解及其养分释放均表现为前期(0~14 d)快,后期(41~145 d)慢。经过145 d,紫云英、毛叶苕子、山黧豆和箭筈豌豆的累计腐解率分别为74.58%、74.17%、72.14%和72.57%,而其氮磷钾平均累计释放率分别为85.64%、75.23%和96.22%。翻压量为22 500 kg·hm~(-2)的紫云英、毛叶苕子、山黧豆和箭筈豌豆腐解145 d后,氮素累计释放量分别为82.27、134.73、144.73和94.17 kg·hm~(-2),磷素累计释放量分别为14.68、21.39、21.21和17.25 kg·hm~(-2),钾素累计释放量分别为70.90、93.72、85.23和82.13 kg·hm~(-2)。4种绿肥的氮磷钾平均累计释放量分别为113.99、18.63和83.02 kg·hm~(-2),可为后茬水稻提供63.33%N、20.70%P_(2)O_(5)和79.07%K_(2)O。因此,紫云英、毛叶苕子、山黧豆和箭筈豌豆均适于汉中地区冬闲稻田种植,且其理论化肥减量顺序为毛叶苕子≈山黧豆>箭筈豌豆>紫云英,其中,水稻生育前期氮和钾减施潜力较大,建议水稻季氮肥和钾肥后移施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彭成林   徐大兵   周勇   佀国涵   赵书军   刘威   周剑雄  
为探究持续泡水条件下小龙虾参与水稻秸秆腐解过程与特征,完善稻虾模式水稻秸秆还田技术、实现秸秆资源的高效利用及农田可持续发展,采用自制尼龙网箱法,在稻虾环沟模式的养殖沟内,以不养虾为对照,模拟研究小龙虾扰动下水稻秸秆的腐解特性、养分释放特征及其表面微观结构变化特点。结果显示,无论是否有小龙虾参与,水稻秸秆各时段平均腐解率表现出快—慢—快—慢—快的特点;150 d及以前,有虾处理与无虾处理各时段腐解量、累计腐解率和各时段平均腐解率差异均不显著,180 d及以后各指标均表现为有虾处理显著高于无虾处理,至210 d时,有虾处理水稻秸秆累计腐解率达85.67%,比无虾处理高出12.35百分点。秸秆养分累积释放率均表现为K>P>N;150 d及以后,有虾处理N累积释放率表现出高于无虾处理的趋势,180 d及以上,有虾处理P累积释放率和总养分累积释放率表现出高于无虾处理的趋势,至210 d,有虾处理K累积释放率表现出高于无虾处理的趋势。120 d及以后,有虾处理的秸秆表面结构受破坏程度明显大于无虾处理。结果表明,稻虾环沟模式下,小龙虾扰动能增加中后期水稻秸秆表面微观结构的受破坏程度,促进后期水稻秸秆腐解和养分释放。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武际  郭熙盛  王允青  许征宇  鲁剑巍  
【目的】于2007—2008连续2年在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和秸秆还田方式下,研究油菜、小麦秸秆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方法】在水稻常规栽培和节水灌溉栽培模式下,采用尼龙网袋研究法。将装满秸杆的网袋放在水稻田表层和埋入土中,模拟秸秆覆盖还田和土埋还田。【结果】秸秆还田后,在0-30 d腐解较快,后期腐解速率逐渐变慢。油菜秸秆在水稻节水栽培模式下,采用土埋还田腐解率最大,90 d时腐解率达61.06%。试验结束时,小麦秸秆累计腐解率为48.88%-59.95%,油菜秸秆为50.88%-61.06%。常规栽培模式下,秸秆覆盖还田腐解率>秸秆土埋;节水栽培模式下,秸秆土埋>秸秆覆盖。秸秆覆盖还田时,两种...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荣琴  刘辰  李夏浩祺  杨剑锋  李会科  
采用荧光激发–发射光谱和平行因子分析(EEM-PARAFAC)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渭北黄土高原生草物质腐解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DOM)含量、组分和光谱特征,以期为果园生草翻压腐解和果园土壤管理评价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持。结果表明,不同生草物质腐解的过程中,腐解速率大小为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WC)>小冠花(Securigera varia Lassenn)(CV)>鸡脚草(Dactylis glomerata)(OG)。EEM-PARAFAC将各生草物质腐解的DOM荧光主要组分鉴定为1个类腐殖酸组分(C1)和2个类蛋白组分(C2、C3);各生草物质腐解的过程中类蛋白质组分的荧光强度远高于类腐殖酸组分,且C2组分占主导地位。豆科植物白三叶总荧光强度的值高于小冠花和鸡脚草处理;小冠花处理在腐解的过程中微生物源为DOM的主要来源,而白三叶和鸡脚草是混合来源,即陆生植物腐殖质和微生物源。各生草物质腐殖化系数(HIX)表现为小冠花>鸡脚草>白三叶;紫外指标(SUVA254)表现为鸡脚草>小冠花>白三叶,且随着腐解天数延长依次增大。综合溶解性有机物含量、组分及光谱特征的变化以及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在渭北旱塬,豆科植物白三叶作为腐解材料时更易于分解和释放溶解性有机养分。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宁东峰  马卫萍  孙文彦  李志杰  王来清  曹卫东  
利用尼龙网袋,研究了油菜、毛叶苕子、冬牧70黑麦翻压于棉花田间15~20 cm土层,腐解及养分释放规律。研究表明,绿肥翻压43 d内干物重显著降低,前3 d腐解速度最快,后降低趋势变缓。翻压43 d时油菜、毛叶苕子、冬牧70黑麦腐解率达到81.7%,77.5%,62.2%;翻压113 d时腐解率分别达到89.6%,89.5%,76.2%。翻压21d内氮释放较快,3个品种氮矿化率都达到60%以上。磷在整个翻压期内释放较为平缓,翻压113 d时油菜、毛叶苕子、冬牧70黑麦磷矿化率分别达到89.6%,86.5%,75.6%。钾在翻压前期迅速释放,翻压9 d后,油菜、毛叶苕子、冬牧70黑麦钾的矿化率分...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曹凑贵  蔡崇法  张光远  王运华  
将鄂东南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的棕红壤分别与 5种植物物料混合 ,进行腐解试验。研究表明 :各种作物的秸秆在初期分解量较大 ,物料混合土样的含硼量在分解初期迅速下降 ,最后接近土壤有机硼含量 ;硼的释放较有机物矿化要快 ,其半释放期在 30~ 43d ,99%的有机硼释放时间要 2 74d ,而 99%的有机物分解在 5 74d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甘磊  朱彦光  严磊  李振东  陈廷速  陈晓冰  
【目的】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甘蔗地土壤热容量的变化,为改善土壤水热条件提供参考。【方法】以广西农业科学院里建研究基地的甘蔗种植地为研究对象,选定面积为20 m×10 m的试验处理,通过定位监测试验区域的降雨量以及5、20和40 cm 3个深度土层的土壤含水量,计算得到土壤热容量,分析不同耕作方式和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甘蔗地土壤热容量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土壤热容量的变化与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具有一致性,说明降水是影响本地区土壤热容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耕作(T)处理的土壤蓄水上限值更高从而提高了土壤热容量,但水分不易储存;免耕(NT)处理的保水性优于耕作处理,土壤热容量更稳定。T处理中的5、20和40 cm土层的土壤热容量均高于NT处理。5 cm土层中,较高水分时段土壤热容量表现为NT>T,较低和中等水分时段为T>NT,40 cm土层的变化则与5 cm相反;而在20 cm土层,3种不同水分条件的土壤热容量均为T>NT。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热容量对降水的响应存在滞后现象:达到峰值前,NT处理响应滞后于T处理;达到峰值后,T处理响应滞后于NT处理,滞后幅度为1 d左右。【结论】土壤热容量主要受到降水等自然因素的直接影响,但不同耕作方式等人为因素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土壤热容量。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晓曦  刘增文  邴塬皓  朱博超  杜良贞  祝振华  
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是黄土高原北部半干旱风沙区重要的造林树种,具有良好的改善生态环境、保持水土性能。然而,与其他很多纯林一样,樟子松纯林的生长后期也逐渐出现了地力衰退、土壤退化和下木更新困难等问题(曾德慧等,2002;刘增文等,2009)。为了改善樟子松纯林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赵继德   杨雨春   申方圆   孟俊   杨立学  
【目的】研究落叶松属不同树种凋落物分解及养分释放动态特征,揭示凋落物分解与养分释放规律,对深入探究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意义重大,为落叶松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同一生境下4种40年生的落叶松人工林(兴安落叶松、华北落叶松、日本落叶松和长白落叶松)为研究对象,采用凋落物网袋法进行分解实验。基于不同分解阶段,称量凋落物残留质量,测定凋落物中主要元素(C、N和P)和难降解成分(木质素、纤维素和缩合单宁)的含量,进而计算凋落物整体残留率、各分解阶段的质量损失率和养分释放率,建立Olson指数分解模型,分析树种间的差异。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分别明确凋落物质量损失率与初始基质质量和养分释放率的关系。【结果】分解到90 d,日本落叶松林凋落物质量损失率显著高于华北落叶松林(P<0.05),质量损失贡献率最大,且其木质素和纤维素释放率显著高于长白落叶松林(P<0.05)。凋落物质量损失率与初始C∶N比值呈显著负相关。分解90~360 d,华北落叶松林凋落物质量损失率最高,质量损失贡献率最大,且其木质素释放率显著高于长白落叶松林(P<0.05)。凋落物质量损失率与初始木质素含量和Lignin∶N比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与N和木质素释放率呈较强正相关。分解360~450 d,长白落叶松林凋落物P和木质素释放率最高,缩合单宁释放率最低。兴安落叶松林凋落物纤维素和缩合单宁释放率显著高于其他3个树种(P<0.05)。凋落物质量损失率与C和纤维素释放率呈较强正相关,与P释放率呈较强负相关。4种落叶松人工林凋落物C、N元素、木质素和缩合单宁呈直接释放模式;P元素呈淋溶-富集-释放模式;纤维素呈淋溶-富集模式。【结论】凋落物初始N、木质素含量和C∶N比值及难降解成分释放率是影响其分解的重要因素。兴安落叶松林凋落物分解最快,加快了养分循环,而华北落叶松林凋落物分解最慢,减缓了养分循环。这对落叶松属不同树种人工林的经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谢金兰  王维赞  李长宁  李毅杰  梁强  刘晓燕  朱秋珍  
以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ROC22)和绿豆品种郑绿8号、品绿04108为试验材料,设计不同甘蔗行距和绿豆间种方式,研究甘蔗间种绿豆对甘蔗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蔗间种绿豆,甘蔗前期生长相对较慢,但不影响甘蔗的分蘖和成茎;绿豆压青可以促进甘蔗伸长前期的蔗茎伸长;甘蔗合理间种绿豆,可以促进甘蔗增产3.30%~7.66%;绿豆压青对提高甘蔗品质有一定促进作用,蔗汁重力纯度比对照提高0.80%~2.54%;甘蔗间种绿豆可以收获绿豆约434.85~470.55 kg/hm2,产值增加约4500元/hm2;综合效益最好的是甘蔗行距1.2 m间种1行绿豆、收豆后进行压青处理方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覃伟  吴才文  赵俊  赵培方  杨昆  陈学宽  姚丽  曾千春  
关键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覃伟  吴才文  赵俊  赵培方  杨昆  陈学宽  姚丽  曾千春  
【目的】本文研究了甘蔗宿根蔗蔸形态特征与甘蔗宿根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大田生产模式种植,以来自同一亲本组合(粤糖97-20×ROC25)杂交后代分离产生的强宿根甘蔗品(种)系(云蔗06-407、云蔗06-415)和弱宿根甘蔗品(种)系(云蔗06-408、云蔗06-416)为材料,强宿根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为对照。【结果】强宿根甘蔗较弱宿根甘蔗的宿根蔗蔸死亡率低,地下蔗茎的平均节间距小,新植蔗、宿根蔗的有效分蘖数多,其中宿根蔗的第二和三分蘖形成的有效分蘖数优势显著,且宿根蔗地下总芽数多,主茎下位芽形成的有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