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246)
- 2023(5917)
- 2022(4981)
- 2021(4418)
- 2020(3644)
- 2019(8055)
- 2018(7787)
- 2017(14092)
- 2016(7780)
- 2015(8081)
- 2014(7602)
- 2013(7359)
- 2012(6611)
- 2011(5918)
- 2010(5535)
- 2009(5013)
- 2008(4822)
- 2007(3993)
- 2006(3340)
- 2005(2706)
- 学科
- 济(25598)
- 经济(25567)
- 管理(20319)
- 业(20081)
- 企(15416)
- 企业(15416)
- 方法(13057)
- 数学(11974)
- 数学方法(11868)
- 贸(9528)
- 贸易(9528)
- 易(9386)
- 农(8212)
- 学(7907)
- 财(7277)
- 中国(6256)
- 业经(5978)
- 农业(5636)
- 环境(5051)
- 技术(4857)
- 务(4743)
- 财务(4716)
- 财务管理(4710)
- 电子(4446)
- 企业财务(4413)
- 网上(4335)
- 网上贸易(4335)
- 制(4134)
- 产业(3930)
- 划(3826)
- 机构
- 学院(107970)
- 大学(107764)
- 济(40360)
- 经济(39713)
- 研究(39431)
- 管理(38905)
- 理学(35212)
- 理学院(34789)
- 管理学(33941)
- 管理学院(33795)
- 农(32452)
- 科学(30128)
- 中国(27520)
- 农业(26373)
- 业大(26300)
- 京(22374)
- 所(21992)
- 研究所(20982)
- 农业大学(17959)
- 中心(17551)
- 财(15864)
- 江(14894)
- 室(14841)
- 院(14520)
- 实验(14296)
- 省(14104)
- 业(13848)
- 实验室(13671)
- 财经(13643)
- 北京(13315)
- 基金
- 项目(85605)
- 科学(65112)
- 基金(62807)
- 家(60683)
- 国家(60218)
- 研究(50292)
- 科学基金(49128)
- 自然(36193)
- 自然科(35396)
- 自然科学(35379)
- 自然科学基金(34775)
- 基金项目(34314)
- 省(34217)
- 社会(32237)
- 社会科(30660)
- 社会科学(30651)
- 划(29854)
- 资助(24693)
- 教育(22227)
- 计划(20657)
- 重点(19942)
- 科技(19239)
- 创(18345)
- 发(18089)
- 科研(18019)
- 部(17401)
- 创新(17264)
- 业(17161)
- 编号(17011)
- 专项(15692)
共检索到1404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张晓萍 隋裕雷 伍凌
设计了“常温预还原-热处理法制备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钒钠”综合性研究实验,探究了原料种类和热处理温度对Na_(3)V_(2)(PO_(4))_(3)/C的物相、晶体结构、晶粒尺寸、微观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NH_(4)VO_(3)中的V~(5+)更易被草酸常温还原,机械活化后所得前驱体为无定形结构,由该前驱体热处理制备的Na_(3)V_(2)(PO_(4))_(3)/C结晶度,更高且电化学性能更优。通过优化合成温度,发现在700 ℃下合成的Na_(3)V_(2)(PO_(4))_(3)/C具有最高的比容量、最优的倍率性能和最佳的循环性能。在实验中,学生通过材料制备、结构及形貌表征、电池制作与电化学性能分析等环节,能够达到强化理论知识、提高实验技能、激发创新性思维的目的。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磷酸钒钠 综合实验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傅小萍 姚珊珊 王莹 郭明
利用溶胶-凝胶原理,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原料,3-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为偶联剂,在酸性条件下发生缩合反应制备新型基质材料,通过红外光谱(FT-IR),固体核磁共振波谱(CP/MAS13C NMR)和X-射线衍射(XRD)对基质载体进行结构表征。通过交联-包埋固定化法制备新型纤维素固载酶,分析研究了固载酶及游离酶酶解不同微观尺度纤维素基质的酶学性能。结果表明:固载酶进行酶促反应的最优P H 4.0,最优温度为60℃,表明固载酶的热稳定性优于游离酶;测得固载酶的米氏常数与游离酶无显著差异;固定化纤维素酶的重复使用性和储存稳定性较游离酶均有较大改善。有关研究可为制备性能...
关键词:
纤维素酶 交联-包埋 固定化 催化性能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孙佩佩
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高,无记忆效应,循环稳定性好,对环境无污染,且安全系数较高,故在众多的储能装置中出类拔萃,得到广泛关注。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类电子设备、电动仪器、军事装备等对电极材料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只有开发出高容量、高稳定性的大功率锂离子电池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负极材料至关重要,硅作为能量密度高的新型负极材料,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但硅在电池循环过程中体积会发生严重的膨胀,导致电池容量锐减,阻碍了硅负极的商业化,但炭材料的存在可以弥补这一缺陷,炭材料嵌锂电位较低,在电池充放电循环过程中容量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磊 李志勇 师文贵 李鸿雁 赵金梅 黄帆 李俊
利用表型性状和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3份白花苜蓿、3份黄花苜蓿、5份紫花苜蓿和3份扁蓿豆共计14份苜蓿属材料进行研究,分析其遗传关系,进一步解析其之间的分类学关系。从表型性状来看,白花苜蓿区别于其他苜蓿的主要形态学特征是花色为乳白色,荚果1.0~1.5个螺旋,从聚类分析来看,3份扁蓿豆材料和11份苜蓿材料非常明显的聚成了2类,说明扁蓿豆与苜蓿还是有较大的区别,在遗传距离15的地方,白花苜蓿、紫花苜蓿和黄花苜蓿各单独聚为1类;从亲缘关系来看,扁蓿豆与黄花苜蓿的遗传距离最近,与紫花苜蓿的最远,白花苜蓿次之,相对于紫花苜蓿,白花苜蓿与黄花苜蓿的遗传距离较近;从ISSR分子标记水平来看,4类苜蓿种质资...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潘明珠 梅长彤
用聚磷酸铵(APP)与阻燃协效剂纳米二氧化硅(SiO2)制备了阻燃型木塑复合材料,并利用FTIR、SEM和力学性能测试仪,探讨纳米SiO2的添加量(2%、4%、6%)和APP的添加量(8%、10%、12%)对木塑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纳米SiO2添加量为2%~6%、APP添加量为8%~10%时,两者可以均匀地分布在木塑复合材料的孔隙中,并且纳米SiO2可以与木质纤维形成Si—O—C结合,改善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但是,APP添加量增加至12%时,纳米SiO2和APP之间会发生团聚,降低了复合材料的性能。2)当纳米SiO2添加量为2%~6%、APP添加量为8%~1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吕志强 马燚 贾闪闪 卿彦 李蕾 陈洋羊 吴义强
【目的】光催化氧化法被认为是去除室内空气中甲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二氧化钛(TiO_2)作为经典光催化半导体,因具有物理化学性质稳定、无毒无害的优点被广泛关注,但由于TiO_2的吸附能力低、聚集倾向强,限制了其应用。本研究旨在解决TiO_2吸附能力弱、易团聚使其比表面积减小的问题。【方法】以杨木为基底,采用水热法在其表面负载二氧化钛制备得到TiO_2/木材复合材料,探讨不同TiO_2溶液浓度对TiO_2/木材复合材料光催化降解甲醛性能的影响。【结果】与不同基底对比,木材的多孔结构及丰富的官能团能使TiO_2与木材间具有更好的结合力,使其具有优越的机械稳定性。锚定在木材上的TiO_2以锐钛矿型为主并带有少量的金红石型。随着TiO_2溶液浓度的增大,TiO_2/木材复合材料的光催化降解甲醛性能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配置制备的TiO_2溶液浓度为0.1 mol/L时,尺寸大小为500 nm~1μm的球状纳米颗粒在木材表面均匀分散且不团聚,此时在2 h紫外-可见光照射下,TiO_2/木材复合材料光催化降解甲醛效率是38.47%,50 min内的光催化反应速率常数为0.009 3 min-1,在反复5次循环使用后,仍有30.12%的降解率。【结论】将光催化剂与木材复合,具有以下优势:光催化剂稳定性高,利用木材表面丰富的羟基官能团,让光催化剂在木材表面均匀生长,不易脱落;光催化剂活性提高,利用木材的三维多孔结构,赋予光催化剂较高的比表面积,使光与反应物充分接触,促进溢出气体的扩散。这将对降低室内甲醛污染、营造健康安全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李俊叶 刘爽 季志文
分别利用四异丙醇钛、三乙胺和三聚氰胺制备TiO_2和g-C_3N_4,结合两者制备不同复合比与焙烧温度条件下的g-C_3N_4/TiO_2粉体样品,利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研究样品表征。以靛蓝类染料模拟废水、偶氮染料4BS、三苯甲烷类染料模拟废水和某印刷厂排放的印染废水为光催化降解对象,研究样品复合比与焙烧温度、光照时间与强度、印染废水初始化学需氧量(COD)值等因素对印染废水降解、COD去除率以及色度脱色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光催化复合材料样品为锐钛矿相和金红石相组成的混合晶型;当样品复合比与焙烧温度分别为1.0和350℃时,光催化降解印染废水效果最好,不仅能够确保COD去除率较为稳定,且具有较高重复利用率和稳定性;光照时间越长、光照强度越高,样品COD去除率与色度脱色率越高,且印染废水初始COD值越高,样品COD去除率越低。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哲 杨洪秀 李琛 高珊
【目的】植物纤维多孔材料的制备通常采用热分解型化学发泡剂,研究碳酸氢铵(NH4HCO3)、碳酸氢钠(NaHCO_3)、偶氮二甲酰胺/碳酸氢钠(AC/NaHCO_3)以及AC/NaHCO_3不同复配比例对植物纤维多孔材料的泡孔结构及缓冲性能的影响。【方法】以漂白针叶木浆为主要原料,添加NH4HCO3、NaHCO_3、AC/NaHCO_3 3种不同的发泡剂,以及AC/NaHCO_3不同复配比例条件下,采用微波成型工艺制备植物纤维多孔材料。利用Image Pro Plus 6.0软件对植物纤维多孔材料泡孔的显微图像进行处理分析,得到孔隙率、孔径大小及泡孔分布等参数;通过静态压缩测试分析材料力学性能和单位体积变形能。【结果】对比3种发泡剂试样,AC/NaHCO_3复配发泡剂制备的植物纤维多孔材料具有较高的孔隙率且泡孔分布较均匀,得到最小缓冲系数为4.93,具有良好的缓冲特性;对比AC/NaHCO_3 3种不同配比的试样,得出比例为2∶1及3∶1时发泡效果较好,泡孔分布较均匀,其中AC/NaHCO_3比例为2∶1时材料得到的最小缓冲系数最小,缓冲性能良好。【结论】AC/NaHCO_3复配发泡剂能在更大温度范围内持续产生气体,且AC/NaHCO_3比例为2∶1时,发泡剂发气均匀,制备的植物纤维多孔材料泡孔分布均匀性更好,材料缓冲性能优良,此结果可为研究发泡剂对植物纤维多孔材料的泡孔结构及缓冲性能的影响提供参考。
关键词:
植物纤维 发泡剂 泡孔结构 缓冲性能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冉 王小凤 谭乐乐 肖妮 陈金毅
采用液相还原法在制备Cu_(2)O的前驱体中加入LDH/Fe_(3)O_(4)制备出LDH/Fe_(3)O_(4)@Cu_(2)O复合材料,将其对盐酸四环素废水进行光催化降解,研究了催化剂的投加量、光照强度、pH值和共存离子对LDH/Fe_(3)O_(4)@Cu_(2)O复合材料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光催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活性基团。结果表明,制备出的LDH/Fe_(3)O_(4)@Cu_(2)O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光催化性能,与单纯Cu_(2)O相比,复合材料能够提高光催化降解的速率和效果。光催化降解盐酸四环素的最佳条件:催化剂的投加量为0.1g/L、光照强度为500W、pH值为10,对50mg/L盐酸四环素的降解效率达到95.2%。溶液中存在阴离子Cl~(-)和HCO_(3)~(-)时会降低光催化效率,自由基抑制实验证实光催化过程中·O_(2)~(-)起主要作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任江波 李钠钾 秦平伟 陈庆明 汪代斌 江厚龙
【目的】为探究不同地表覆盖材料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中的适应性,本文在重庆市武隆县进行大田试验研究。【方法】试验共设置地膜覆盖(T1)、小麦秸秆覆盖(T2)、玉米秸秆覆盖(T3)等3种处理和无覆盖(CK)对土壤温度、含水率、养分状况和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结果】地表覆盖栽培具有良好的调温保墒效果,以T2最好,T3次之,覆盖塑料地膜的效果最差。地面覆盖后显著增加了土壤的速效氮、磷、钾含量,提高了土壤肥力;同时也降低了径流液中硝态氮、全磷和钾离子的浓度,起到了保肥的作用。其中,覆盖秸秆的保肥供肥效果最好,覆盖塑料地膜次之,裸地栽培的效果最差。覆盖地膜降低了土壤生物量碳氮含量,揭膜后又逐渐恢复到裸地栽培水平;覆盖秸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较高,其中覆盖秸秆的效果好于覆盖玉米秸秆。【结论】地表覆盖可善了土壤理化性状,增强了保水保肥特性,以覆盖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的效果最好。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詹婷 任津源 彭尧 曹金珍
【目的】阐明不同竹纤维粒径和原料配比对竹纤维/聚丙烯/碳酸钙复合材料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机理,为石竹塑复合材料的工业化生产与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碳酸钙、竹纤维和聚丙烯为原料,在控制竹纤维粒径(40目、80目和120目)与原料配比的基础上,制备竹纤维/聚丙烯/碳酸钙复合材料,考察其物理力学性能,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仪和熔融指数仪对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热稳定性和流动性进行表征。最后,综合考虑生产成本与相关性能要求,为竹纤维/聚丙烯/碳酸钙复合材料的生产与应用提出建议。【结果】随着碳酸钙添加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弹性模量均逐渐下降,而密度则呈上升趋势。竹纤维粒径对复合材料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较为显著。当竹纤维粒径为80目,碳酸钙和竹纤维添加量分别为5%和45%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弹性模量最优,分别为36.09 MPa、62.6 MPa和4.30 GPa。碳酸钙添加量对复合材料冲击强度的影响不大。此外,随着碳酸钙添加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与熔体流动性均有所改善。当碳酸钙添加质量占比为20%时,复合材料的熔体流动速率为16.50 g/10 min,比未添加组提高了8.98%,加工性能得到改善。【结论】选用80目竹纤维的复合材料具有较优的物理力学性能,在添加碳酸钙后,复合材料的原料成本可降低1.63%~6.54%,且其相关指标仍远高于行业标准要求。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德钦 生瑜 刘希荣
为改善亲油性的PVC基体与亲水性木粉之间的相容性,用甲基丙烯酸与丙烯酸丁酯共聚物(P(MAA-co-BA))作为PVC-木粉复合材料的相容剂,研究相容剂的用量及木粉的碱预处理对PVC-木粉复合体系性能的影响,并通过FTIR、接触角、DSC、SEM等手段来表征。FTIR表明:改性后木粉与P(MAA-co-BA)发生了化学键合。接触角分析表明:改性后木粉与PVC界面张力下降;P(MAA-co-BA)有利于木粉与PVC界面的改善和相容性的提高,适量的P(MAA-co-BA)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过量反而降低力学性能;当P(MAA-co-BA)用量为木粉用量的10%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提高了7...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亚梅 于文吉
毛竹竹材的纤维化单板经高温处理后,热压制备成竹基纤维复合材料(BFC)。分析热处理对纤维化竹单板化学性能的影响及热处理对BFC表面颜色、尺寸稳定性、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纤维化竹单板经热处理后,其综纤维素和α-纤维素的含量相对于未处理材显著降低,其中半纤维素含量降幅最大;热处理后竹材的pH值相对于未处理材显著降低,碱缓冲容量显著增大,而酸缓冲容量降低。由纤维化竹单板经热处理后制备的BFC,表面颜色变深,吸水厚度膨胀率和吸水宽度膨胀率相对于未处理材显著降低,尺寸稳定性得到改善;材料的静曲强度和水平剪切强度相对于未处理材显著降低,且随着蒸汽压力的增大和热处理时间的增长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弹性模...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正 鲍甫成 郭文静
选用 2种人工林木材 (马尾松与杨木 )和 3种废弃塑料 (聚乙烯、聚丙烯及聚苯乙烯 )为原料 ,采用木材与塑料冷混 -热压工艺 ,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不同树种、木材组元形态、补强剂、塑料种类、板材密度及不同木塑混合比等复合工艺因子对木塑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树种、木材组元形态、塑料种类、木塑复合比例、板材密度与补强剂等复合工艺因子对木塑复合材料性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提高塑料在木塑复合材料中的比例也可以达到与添加酚醛补强剂同样或更好的结果 ;以杨木原料、细长刨花形态、聚丙烯塑料、板材密度为 1g·cm- 3等为最佳复合工艺因子 ,制成的复合材料性能达到或超过相关普通刨花板 ,包括室外结...
关键词:
木材 塑料 复合材料 复合工艺因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