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51)
2023(10446)
2022(8869)
2021(8263)
2020(6880)
2019(14971)
2018(14671)
2017(27411)
2016(14818)
2015(16239)
2014(15392)
2013(14828)
2012(13397)
2011(12199)
2010(11851)
2009(10910)
2008(10084)
2007(8629)
2006(7516)
2005(6494)
作者
(41088)
(34611)
(34323)
(32517)
(21853)
(16920)
(15407)
(13317)
(12957)
(11925)
(11800)
(11738)
(11067)
(10665)
(10654)
(10607)
(10393)
(10115)
(10028)
(9831)
(8656)
(8514)
(8256)
(7933)
(7910)
(7580)
(7460)
(7427)
(6993)
(6900)
学科
(55410)
经济(55327)
管理(35953)
(31777)
(24550)
企业(24550)
方法(19764)
地方(17767)
数学(17421)
数学方法(17188)
(16468)
中国(14900)
(13680)
(12577)
业经(12056)
(11192)
农业(11126)
环境(10195)
地方经济(9706)
(9554)
贸易(9548)
(9123)
(8283)
金融(8280)
(8021)
(7876)
银行(7843)
(7640)
(7567)
理论(7424)
机构
学院(195321)
大学(191982)
(73070)
经济(71348)
研究(70054)
管理(68727)
理学(59649)
理学院(58760)
管理学(57498)
管理学院(57126)
中国(51824)
科学(47161)
(40459)
(35840)
(35791)
(34184)
研究所(33137)
中心(32810)
业大(30864)
(30174)
(28924)
师范(28622)
农业(28282)
财经(27184)
(26655)
(26394)
北京(24576)
(24533)
师范大学(23275)
经济学(22738)
基金
项目(142843)
科学(112303)
基金(102928)
研究(101210)
(92458)
国家(91748)
科学基金(77570)
社会(64329)
社会科(60877)
社会科学(60864)
(57379)
基金项目(55599)
自然(51234)
自然科(50005)
自然科学(49993)
自然科学基金(49052)
(48861)
教育(45461)
编号(40878)
资助(39836)
重点(33422)
(32351)
成果(31586)
(29938)
(29881)
课题(28788)
创新(28049)
科研(27776)
计划(27390)
国家社会(26935)
期刊
(81633)
经济(81633)
研究(54830)
中国(38036)
学报(34526)
(32295)
科学(31747)
(25323)
大学(24629)
学学(23372)
管理(22836)
农业(22034)
教育(20069)
(15839)
金融(15839)
业经(14867)
技术(14419)
经济研究(13361)
资源(12888)
财经(12319)
(12216)
问题(10735)
(10620)
科技(9937)
(9856)
(9425)
图书(8730)
现代(8586)
商业(8531)
业大(8287)
共检索到2823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梦启  高满  陈喜  张志才  栗铭  
选择贵州陈旗流域内具有典型性的4种植被类型(林地、玉米地、灌丛和草地),采用地温计,Hobo压力式水位温度记录仪和手持红外热像仪(FLIR SC620)观测和分析温度垂向和空间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林地和灌丛垂向温度从冠层向地表明显降低,地表与冠层气温差异大;玉米地和草地的地表气温高于冠层,温度垂向特性与林地、灌丛不同;土壤平均温度及变幅,林地<草地<玉米地,以及林地<灌丛;地表温度及变幅,林地<玉米地<草地,以及林地<灌丛;冠层温度及变幅,林地和灌丛、林地和玉米地差异不大;林地对垂向气温调节能力大于灌丛;玉米地对气温调节能力弱与林地,强于草地;同时,平面空间上,温度差异显著,其空间温度的变幅...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磊  蔡运龙  
人口调查统计以行政区划为基本单元,数据精度不能满足较高分辨率的空间结构分析,也难以在地理综合研究中与自然地理要素数据相匹配。因此,人口密度空间化成为地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本文基于贵州省猫跳河流域的乡镇人口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与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人口密度与空间因子的关系;并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建立了人口密度数据空间化模型,在GIS平台中实现了人口密度的降尺度空间化模拟。建立的多元回归模型拟合精度达到0.577,且模拟结果与实际人口数据比较线性拟合斜率接近1,效果比较理想。研究结果表明:影响该地区人口密度的主导空间因子为建设用地指数、耕地指数与到道路的平均距离。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倪敏莉  张佳华  申双和  
利用南京市1951~2005年的气温资料,研究了南京市不同时间尺度的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51~2005年,南京市温度的年变化呈现上升趋势,年平均最高温度的上升幅度较年平均最低温度高,温度日较差(DTR)的年平均值为下降趋势,1992年可作为近55a南京地区冷暖期的转折点。温度的季节变化也多数呈现上升趋势,四季的平均气温增暖幅度最大是春季,最小的是夏季;四季的平均最高气温与平均最低气温多数都表现为上升的趋势,只有夏季的平均最高温度表现为下降的趋势。因此,近55a南京市在温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的情况下,夏季有变凉的趋势。四季的DTR的变化中,只有春季为上升趋势,其余季节都是下降的趋势。极端年...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石俊雄  秦松  熊德勇  
以6个烟叶主产县、2个烟叶主产地区及全省的植烟土壤5个养分指标为对象,研究贵州不同区域尺度的植烟土壤养分特征及烟叶养分管理。结果表明,县级尺度间的植烟土壤养分平均含量差异较大,地级尺度间的植烟土壤养分平均含量差异缩小。含量变幅呈相反趋势,省级尺度的含量变幅最大,地级尺度间的含量变幅下降,县级尺度内的含量变幅最小。县级尺度间的植烟土壤养分分布频率差异最大,地级尺度间的分布频率差异缩小。根据不同区域尺度的土壤养分特征,对县级尺度的烟叶氮素及省级尺度的磷、氯素养分管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占东  黄群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对流域水文过程具有重要的长期影响作用。针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大型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程度,利用构建的长江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下的水文效应特征。结果显示:分布式水文模型综合考虑了下垫面土壤、坡度、植被等特征,可以较好的反映降水发生后水分在不同土壤、植被和地形条组合件下,蒸散、地表和地下径流等组分的运移过程。根据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径流成分差异,以及长江流域实际可供调节的土地利用方式,流域现有土地利用格局中农林地依然具有较大的转换空间。根据典型流域中预设的农林地转换情景下的径流效应看,各种情景虽然对流域径流总量变化影响较小,但对蒸散、地表径流和基流可以产生显著影响。其中,林地增加使基流最高提升超过15%,同时可使地表径流下降近5%,两者对蒸散的改变在1%左右,对径流总量变化幅度则只有0.7%左右。不同情景下的水文响应模式反映了未来土地利用调整的水文效应,因此可以基于不同的径流效应,开展有利于综合发挥流域持水能力的空间规划,提升林地所占比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付扬军  师学义  
县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生态修复规划体系的重要一环,也是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实施的直接上位指导性规划,基于小流域尺度的生态修复分区研究可以为黄土高原地区县域生态修复分区的理论和实践提供有益参考。以汾河上游为例,首先,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提取地形特征的方法确定了89个小流域单元,进而定量评估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食物供给四种典型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识别区域主导生态功能,据此划定5个生态功能分区;然后,以生态功能分区内生态群落为基础,通过对不同生态群落的生态功能统计比较,划分12个生态修复分区;最后,将小流域合并得到沟域生态系统单元,进而划分了25个生态修复工程分区统筹后期工程项目实施,并提出相应的生态修复策略。本文提出新的生态修复分区思路,以期为县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编制提供指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焦锋  秦伯强  
为了能够建立土地演化的模拟模型,在ARCINFO中的GRID模块的支持下,对宜兴市湖滏小流域的土地驱动力进行了探讨,建立了以像元为单位的属性数据库,并随机选取了600个样点。分析则采用了LOGISTIC模型,探讨了社会经济因子与土地类型转移概率间的关系,揭示了任意两个土地类型相互转换的驱动力及整个地区的土地变化驱动力。最后讨论了该模型模拟预测时的局限性,说明其不是合适的模拟模型,而仅是分析土地驱动力较好工具。这种分析是进一步用概率方式逐个模拟地块(patch)演化的基础,因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姹  李志  刘文兆  
【目的】分析泾河流域21世纪温度变化的趋势,为流域未来气候变化情景的构建及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泾河流域18个气象站点的日平均温度和日最高、最低温度实测数据,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的再分析资料、英国Hadley气候预测与研究中心的全球气候模型HadCM3在A2和B2情景下模拟的大气环流因子,利用统计降尺度模型SDSM,对泾河流域21世纪3个时期(2020s,2050s,2080s)温度的时空变化进行预测。【结果】A2、B2情景下,泾河流域未来3个时期(2020s,2050s,2080s)的温度变化均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且随时间的推移增幅增大。3个时期的温...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春梅  李双成  王红亚  
利用1960-2007年月平均降水和年平均降水数据,采用墨西哥帽小波连续函数,对贵州省紫云县麦岗水库流域近48年来降水时间序列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进行多尺度分析,揭示了麦岗水库流域降水变化多时间尺度的结构特征,并提取各季节和年降水序列的周期变化及突变点。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和年降水存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周期。春季降水的变化周期为8年和2年,夏季降水的变化周期为8年和1年,秋季降水的变化周期为16年和1年,冬季降水的变化周期为3年和12年,年降水的变化周期为1年和8年。夏季降水和年降水均有1年和8年的变化周期。通过小波系数过程曲线可知,夏季降水与年降水的变化趋势一致,年降水变化在较大程度上受到夏季降水变化的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颜丽虹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区域植被生态环境演变研究中,而运用不同尺度的植被指数研究同一区域的植被生态演变,其研究结论是否具有一致性是衡量该研究方法是否具有可行性和推广性的关键点。本研究运用两种不同尺度的植被指数GIMMS-NDVI和MODIS-NDVI对漓江流域进行一定周期的植被生态演变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推演的漓江流域植被生态演变趋势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在漓江流域MODISNDVI能延续GIMMS数据的时空特征,从而能为漓江流域长周期的生态演变研究打下良好的数据基础。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阳  余新晓  贾子利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限制华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子之一,其中山区来水减少问题已成为该区域水资源研究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采用景观格局分析法及统计学方法对华北土石山区典型流域——红门川流域土地/覆被变化及其水文动态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90~2005年流域景观呈破碎化趋势,其中,优势景观林地在研究时段内面积变化不大;耕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趋势显著,增幅分别为43.1%和44.4%;水域减少趋势最为明显,减幅达20.8%。(2)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流域径流有显著调节作用:随着土地结构不断优化,森林、耕地面积的增加,1998~2005年流域平均年径流系数较1990~1998年下降77%;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瑞玲  吴杰  秦洁琼  于忠华  许海英  巩在武  
绿色发展是城市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通过对小尺度空间区域绿色发展水平进行评估,从经济发展、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四个方面建立小尺度空间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南京市11个市辖区为例,对城市小尺度空间的绿色发展水平进行合理测度及特征分析,找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和不足,引导发展正效应。结果显示:2016年南京市溧水、高淳和江宁3个市辖区的绿色发展综合指数排名前三位,而栖霞、雨花台和六合3个市辖区的绿色发展综合指数排名后三位,这与南京市的产业结构布局以及各辖区的自然禀赋有关;各分项指数评估结果中,主城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得分较高,而郊区在环境损害和生态效益方面得分较高,总体评价结果与南京市实际情况较为符合。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钟锋  粟晓玲  郭静  
【目的】研究黑河流域干旱指数的变化特征,为气候变化影响下该流域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及农业发展提供依据。【方法】用参考作物蒸散量(ET0)与降水量(P)的比值表示干旱指数(AI),根据黑河流域内12个气象站及流域外3个气象站近50多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ET0,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ArcGIS插值研究P、ET0及AI的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基于Morlet小波函数分析AI序列的多时间尺度特征。【结果】近50多年来,黑河流域P、ET0和AI均呈现出明显的南北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情  刘雪华  吕宝磊  
为探明近10多年来淮河流域的植被覆盖状况动态变化及其空间格局,本研究基于SPOT-VGT的NDVI数据和淮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设计植被动态空间计算模型,分析了1999-2007年淮河流域植被变化的时空格局,包括年内各月变化规律、年际变化趋势、不同景观类型的植被指数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等。结果表明:①SPOT-VGT数据结合GIS空间分析和建模工具,可以较好的计算和分析流域尺度的植被状况时空格局;②淮河流域绝大部分地区(71.33%)在1999-2007年NDVI有显著增加趋势,表明流域整体植被覆盖明显改善;③淮河流域NDVI年内变化曲线呈双峰型,4月份和8月份分别出现波峰,8月波峰高于4月;④淮河流域植被覆盖状况空间差异显著,NDVI多年平均值的空间格局为:平原地区较高,淮河干流北岸高于南岸;山丘区差异较大,大别山区植被指数最高,沂蒙山区植被指数最低,水土流失风险较高;大中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植被指数低;⑤不同景观类型的NDVI多年变化趋势存在一定的差异:耕地、林地、草地、盐碱地的平均值增长趋势显著且较为平稳。滩地在波动中有小幅度增长;沼泽地波动幅度最大。本研究可为淮河流域森林保育、水土流失防治等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杨晓楠  运迎霞  任利剑  
在对城市密度进行定量评分的基础上,借助ArcGIS、GeoDA、SPSS软件,分析2002-2012年河南省城市密度的空间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2012年,河南省高、中、低密度城市由省域中部向外围圈层式分布,城市综合密度、人口密度、居民点密度、经济密度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十年间,城市综合密度逐年升高,省域中部及边缘城市密度等级基本稳定,夹层城市密度等级略变,综合密度热点城市波动变化,冷点城市增加,城市密度可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参考指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