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92)
- 2023(7454)
- 2022(6285)
- 2021(5698)
- 2020(4802)
- 2019(10610)
- 2018(10306)
- 2017(18387)
- 2016(10805)
- 2015(11843)
- 2014(11253)
- 2013(10723)
- 2012(9884)
- 2011(8817)
- 2010(8537)
- 2009(7679)
- 2008(7446)
- 2007(6478)
- 2006(5593)
- 2005(4819)
- 学科
- 济(33604)
- 经济(33556)
- 业(26583)
- 管理(26048)
- 企(20623)
- 企业(20623)
- 方法(16063)
- 数学(14368)
- 数学方法(14207)
- 学(12374)
- 农(10976)
- 中国(9619)
- 财(9452)
- 贸(8385)
- 贸易(8383)
- 易(8196)
- 业经(7780)
- 农业(7527)
- 理论(7206)
- 技术(6758)
- 制(6202)
- 环境(5869)
- 务(5743)
- 财务(5741)
- 财务管理(5728)
- 教育(5512)
- 企业财务(5471)
- 教学(5294)
- 地方(5229)
- 银(5229)
- 机构
- 大学(148109)
- 学院(148054)
- 研究(57891)
- 济(53189)
- 经济(52100)
- 管理(49145)
- 农(44193)
- 理学(43520)
- 科学(43015)
- 理学院(42914)
- 管理学(41762)
- 管理学院(41559)
- 中国(39914)
- 农业(35867)
- 业大(33940)
- 所(32828)
- 京(32006)
- 研究所(30909)
- 中心(24797)
- 农业大学(23667)
- 江(22463)
- 财(21942)
- 院(21266)
- 室(20679)
- 省(20501)
- 技术(20129)
- 北京(19685)
- 业(19316)
- 实验(19089)
- 科学院(19025)
- 基金
- 项目(111835)
- 科学(84994)
- 基金(80078)
- 家(76814)
- 国家(76212)
- 研究(69293)
- 科学基金(61805)
- 省(45622)
- 自然(45454)
- 自然科(44425)
- 自然科学(44402)
- 自然科学基金(43650)
- 基金项目(42836)
- 社会(41583)
- 划(39876)
- 社会科(39270)
- 社会科学(39256)
- 教育(32952)
- 资助(32626)
- 重点(26902)
- 计划(26235)
- 编号(25319)
- 科技(24528)
- 创(24119)
- 发(23695)
- 部(23169)
- 科研(22960)
- 创新(22607)
- 业(22218)
- 农(20538)
共检索到2086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浩然 曹君迈 苏红玉
【目的】为了给宁夏南部雨养农业区马铃薯田合理使用地膜栽培方式提供依据。【方法】进行了不同覆膜栽培方式对马铃薯田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马铃薯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各处理中微生物数量均表现为细菌>放线菌>真菌;土壤酶活性表现为蔗糖酶>磷酸酶>脲酶>过氧化氢酶。马铃薯产量以单垄双行全覆膜栽培最高,马铃薯产量与不同的土壤酶、土壤微生物相关性不同,且各处理间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酶活性均表现为单垄双行全覆膜垄上种植明显高于对照。【结论】综合分析各项指标,单垄双行全覆膜栽培方式最有利于增加雨养农业区马铃薯土壤微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高远 郭天文 谭雪莲 马得祯 张国宏 陈光荣
采用平板计数法,以连作为对照研究不同栽培方式下马铃薯根际及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轮作、小倒茬根际及非根际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数量显著高于固定套作与连作;固定套作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数量高于连作;轮作与小倒茬处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连作土壤中真菌数量高于其他处理,与轮作和小倒茬差异显著,与固定套作则无显著差异;小倒茬土壤中真菌数量高于轮作,差异显著。轮作与小倒茬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数量最大值均出现在苗后25、45d;固定套作根际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数量的最大值分别出现在苗后25、45d,而非根际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数量最大值出现在苗后25d;连作根际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数量均集中在苗后2...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蓝天琼 范巧佳 郑顺林 刘金亮 袁继超
为了为川芎简化节本高效栽培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免耕和稻草覆盖栽培对川芎第2年生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的数量及纤维素酶、尿酶、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标明,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酶活性在川芎不同生育阶段有差异,并受土壤耕作方式、稻草覆盖数量和方式的影响;川芎二次茎叶发生期和块茎膨大期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真菌的数量在免耕明显高于旋耕,免耕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川芎各时期土壤脲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活性,但会降低二次茎叶发生期和块茎膨大期过氧化氢酶活性;稻草覆盖可以显著提高川芎各时期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真菌的数量和纤维素酶、尿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的...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蔺芳
通过连续6 a定位试验,以沙化裸地为对照,研究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单播、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单播、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3种栽培模式对豫北沙化地区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以及土壤酶的影响,利用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对二者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沙化裸地相比, 0~40 cm土层3种栽培模式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质量分数和土壤酶活性均不同程度增加,从大到小依次为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紫花苜蓿单播和无芒雀麦单播,且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质量分数和土壤酶活性均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呈现表聚性特征。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与土壤7种酶均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孙翠玲 佟超然 徐兰成
The poplar increment with different cultivation models and the microbiota and enzyme activity were studied based on 7-years' continuous observation at two stages (1992~1995 and 1996~2000). The poplar stand located in Minquan County of Henan Province with an area of 3.12 hectares. The results showed ...
关键词:
杨树栽培模式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晓光 李洪民 张爱君 唐忠厚 魏猛
研究氮素形态对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对于土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在大田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硝态氮、铵态氮和酰胺态氮对甘薯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活跃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呼吸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活跃微生物量、呼吸速率和土壤酶活性对不同氮素形态的响应不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在块根膨大前中期以铵态氮处理最大,而在收获期以硝态氮处理最大。土壤活跃微生物量以铵态氮处理最大。土壤呼吸速率、呼吸熵、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均以酰胺态氮处理最大。甘薯施用铵态氮肥有利于提高土壤活跃微生物量和微
关键词:
甘薯 氮素形态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董林根 姜小娟 方茂盛
用平板菌落计数法分析了雷竹覆盖保护地土壤微生物数量。结果表明,使用有机物料覆盖的雷竹林地土壤的微生物数量显著增加。3个覆盖处理(竹叶、砻糠和稻草)林地微生物总数是对照的30~60倍,其中细菌增加幅度最大,竹叶和砻糠处理的变化幅度要明显大于稻草。
关键词:
雷竹 覆盖 保护地栽培 土壤微生物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芮 王腾飞 张梅花 张永胜 杨昌钰 陈志丕
为了揭示半干旱地区覆膜与补灌技术下马铃薯产量与根际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等相关指标的响应关系,在甘肃省定西市灌溉试验站开展马铃薯覆膜与补充灌溉大田试验,设全覆膜膜下滴灌(PFID)、半覆膜膜下滴灌(PHID)、全覆膜垄作沟灌(PFIF)、无膜垄作沟灌(PNIF)、全覆膜畦田灌水(PFIB)、全覆膜畦田不灌水(PFIBN)等6个处理,以平作无膜不灌水(PNIN)为对照,分析各处理对马铃薯产量、根际土壤有机质(TOM)、有机碳(TOC)、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脲酶、过氧化氢酶等土壤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滴灌和沟灌补充灌溉方式下,根际土壤微生物学特性指标对覆膜程度响应关系不同,全覆膜处理的MBC和MBN显著高于半覆膜处理,而半覆膜或不覆膜处理的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却显著高于全覆膜处理;所有补灌处理(PFID、PHID、PFIF、PNIF、PFIB)的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PNIN处理,补灌处理的马铃薯产量、单株结薯个数和单株薯质量也均显著高于PNIN处理,尤其是PHID处理产量达44 603.70 kg/hm~2,较对照显著增产51.00%。相关分析表明,马铃薯产量与MBC、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TOM、TOC显著正相关(P<0.05)。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崔绾彤 孟彤 齐彬 张威 张兆荣 林冬梅 林占熺 刘艳玲
对6个菌草品种种植前后的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进行检测,采用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微生物多样性和微生物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个不同品种菌草土壤的有机碳、全氮、速效氮和速效磷的含量均显著高于未种植菌草的对照组(P<0.01),酸性磷酸酶与速效磷呈显著正相关(P<0.01),脲酶与速效氮、速效磷、全氮和有机碳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蔗糖酶与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P<0.01).种植不同品种菌草后,巨菌草、象草、热研4号王草、桂闽引象草土壤中细菌和真菌多样性指数ACE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桂牧1号真菌多样性指数CHAO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中多数细菌和真菌优势菌属均与土壤养分有显著的相关性.总之,种植菌草对改良土壤、提高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具有积极作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丽珍 牛伟 戎宏立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三氯卡班(TCC)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2.5mg/kg三氯卡班(TCC)处理对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有激活作用,20.0~70.0 mg/kg的浓度对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持续时间较长。而对于真菌,2.5~20.0 mg/kg的浓度表现为激活作用,40.0~70.0 mg/kg的浓度开始阶段表现为激活作用,随时间推移,激活作用逐渐降低表现为抑制作用,随后又表现为激活作用且激活作用逐渐增强。各个浓度TCC处理对土壤中蛋白酶活性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均有抑制作用,对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亦有抑制作用,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21 d时抑制作用最大...
关键词:
三氯卡班 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数量 酶活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宛莉 刘恩科 李来福 杜瑞卿 杨建伟
为建立科学的栽培模式和施肥方式,提高土壤生物肥力和实现土壤可持续利用。本研究采用常规裸地栽培玉米和地膜覆盖栽培玉米2种模式下的不同的施肥方式,测定多个微生物指标,土壤的养分和理化特性指标。结果表明:1)栽培模式对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的影响,在不同时期,两者的差异性不同;2)各种微生物指标影响系数的绝对值从大到小为:细菌、固氮菌,防线菌和真菌。土壤理化特性及养分指标影响系数的绝对值从大到小为:有机质、土壤pH、碱解N、全N、全P、速效K、速效P、土壤含水分量和土壤温度。不同模式下两指标变量组之间有极其显著的相关系数-0.932 1;3)不同栽培模式对不同施肥处理的重要性影响不大。只要含N,是否含P、...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延军 宗良纲 李锐 杨永岗 肖兴基 卢东 刘瑞龙 叶广涛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生态肥与有机肥混合、矿粉与有机肥混合以及单施有机肥对番茄生长及土壤养分、微生物量和酶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肥与有机肥混合处理可明显促进番茄根系生长发育和提高叶绿素含量,其产量显著高于单施有机肥及矿粉与有机肥混合施用处理,分别增产14.9%和15.8%。同时,生态肥与有机肥混合处理可明显改善土壤速效养分的供给水平,其NH4+-N和NO3--N都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番茄生长中期和后期不同施肥处理的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均以生态肥与有机肥混合处理最高。在番茄生长期,生态肥与有机肥混合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显著高于另外2个处理,表明施用生态肥有利于增加土壤肥力和促进番茄...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曹君 曾辉 郭日光 王红 刘岩岩 李红 杜杨 王韦舒 刘俊杰
为探寻林下环境中黑木耳栽培生产过程中发生连作障碍现象的内在原因,研究黑木耳生产对于栽培场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在林下黑木耳实际生产基地选择生态环境条件相同的区域,设计在连续应用两年(L20)、应用一年空闲一年(L19)两个试验区域和空白对照区域(CK)采集土壤样本,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处理组土壤样本中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测序结果足够反应样本所包含多样性的前提下,数据表明黑木耳栽培生产过程会明显提高土壤中细菌的种类和均匀程度,但应用后闲置的L19组土壤细菌的丰富度略高于连续应用的L20,而L19和L20组的细菌均衡度相近;通过细菌物种差异分析和分类学组分分析,可以发现3个处理组样品的相似性较低,表明土壤不同菌种在细菌总量中的占比存在一定的变化,但优势细菌的种类并没有明显的改变。在土壤真菌动态变化方面,黑木耳的连续生产(L20)明显的抑制了真菌物种丰富度和数量均衡度,生产后闲置会导致物种丰富度不足的前提下不同物种个体数量快速恢复均衡;通过真菌物种差异分析和分类学组分分析,证明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动态变化更为剧烈和持久,主要表现在子囊菌和被孢霉在栽培后闲置期内大量的增殖,以及以黑木耳为主的担子菌快速消退;同时木霉属真菌在非黑木耳类真菌含量中比例的提升,可能是导致黑木耳连作过程中“绿霉病”高发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黑木耳 林下栽培 土壤微生物 高通量测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汝 王海宁 姜远茂 魏绍冲 陈倩 葛顺峰
【目的】研究不同苹果砧木对土壤根际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盆栽试验,采用微生物稀释平板培养法对平邑甜茶(Malus hupehensis Rehd.)、八棱海棠(M.micromalus Makino)、楸子(M.prunifolia(Willd)Borkh.)、新疆野苹果(M.sievesii(Ledeb.)Roemer)、东北山荆子(M.baccata Borkh.)等5种苹果砧木土壤根际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不同苹果砧木土壤根际微生物各生理类群数量差异显著,并且都以细菌占绝对优势,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与土壤微生物数...
关键词:
苹果砧木 根际土壤 微生物数量 酶活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