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31)
2023(6662)
2022(5584)
2021(4990)
2020(4155)
2019(9210)
2018(8794)
2017(16310)
2016(9157)
2015(9712)
2014(9206)
2013(9033)
2012(8330)
2011(7509)
2010(7187)
2009(6605)
2008(6508)
2007(5622)
2006(4798)
2005(4171)
作者
(31307)
(26120)
(26013)
(24146)
(16389)
(12841)
(11408)
(10377)
(10070)
(9048)
(9044)
(8611)
(8586)
(8455)
(8311)
(8115)
(7971)
(7858)
(7619)
(7525)
(7019)
(6485)
(6162)
(6016)
(5989)
(5807)
(5773)
(5644)
(5447)
(5433)
学科
(32248)
经济(32201)
管理(25200)
(24798)
(19476)
企业(19476)
方法(15639)
数学(13981)
数学方法(13856)
(10824)
(10147)
(9560)
中国(8315)
(8073)
贸易(8072)
(7884)
业经(7297)
农业(6679)
(6538)
财务(6536)
财务管理(6523)
企业财务(6222)
(5980)
技术(5840)
环境(5705)
(4946)
地方(4923)
银行(4893)
(4755)
金融(4755)
机构
大学(131165)
学院(129695)
研究(50588)
(49738)
经济(48851)
管理(45675)
理学(40624)
理学院(40068)
管理学(39106)
管理学院(38922)
(38612)
科学(37435)
中国(35937)
农业(31361)
业大(29989)
(28751)
(28372)
研究所(26907)
中心(21791)
农业大学(20907)
(20723)
(18983)
(18398)
(18015)
(17940)
北京(17423)
科学院(17123)
财经(17002)
(16865)
实验(16835)
基金
项目(98628)
科学(75810)
基金(73074)
(70346)
国家(69813)
研究(58626)
科学基金(56985)
自然(42071)
自然科(41136)
自然科学(41117)
自然科学基金(40427)
基金项目(39143)
(38471)
社会(37339)
社会科(35393)
社会科学(35381)
(34255)
资助(29413)
教育(25871)
计划(23533)
重点(23290)
科技(21766)
(20874)
(20755)
(20533)
科研(20499)
编号(19907)
创新(19665)
(19455)
专项(17758)
期刊
(47456)
经济(47456)
学报(36999)
(33769)
研究(31550)
科学(29176)
大学(25744)
学学(25087)
中国(24276)
农业(22761)
(16159)
管理(15424)
(12768)
业大(11613)
农业大学(9762)
(9183)
金融(9183)
(9161)
经济研究(9012)
科技(8246)
财经(8188)
林业(8097)
业经(7973)
技术(7613)
教育(7348)
中国农业(7028)
(7000)
自然(6837)
问题(6557)
资源(6202)
共检索到1802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长源  焦凤丽  洪圣哲  孙池涛  张明明  张凯  李全起  
为了探索华北平原生物可降解地膜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以及为寻求更加环保的替代方式,解决地膜覆盖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设置普通PE地膜覆盖(PM)、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BM)、秸秆覆盖(SM)3种不同覆盖处理,以裸地不覆盖(CK)作为对照,研究不同覆盖处理对春玉米农田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3种不同覆盖处理对于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的影响在春玉米生育期内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呈现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趋势,而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在生育期内先减小后增大。在春玉米收获期,2种不同覆膜处理均能提高上述3种酶活性,秸秆覆盖只对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有提高作用。其中,对于土壤脲酶活性各个覆盖处理的提升效果明显,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分别较CK处理提高了58.73%,33.65%,83.84%和26.19%,50.98%,61.21%。与CK相比,各个覆盖处理都提高了表层0~10 cm土层内的土壤有机碳、碱解氮、速效钾含量,且以秸秆覆盖效果最优,分别显著提高了24.68%,11.10%,23.34%,而2个覆膜处理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对于土壤有效磷含量,各个覆盖处理没有显著的提高作用。综上所述,在华北平原地区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对于上述3种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与覆盖普通PE地膜的效果相似。因此,生物可降解地膜代替普通PE地膜覆盖到农田当中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赵睿宇  李正才  王斌  葛晓改  戴云喜  赵志霞  张雨洁  
[目的]探讨毛竹林土壤酶和土壤养分元素对地表覆盖翻耕的响应,为毛竹林覆盖经营提供科学指导。[方法]以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山地毛竹林为研究对象,对稻草覆盖2年翻耕、覆盖2年未翻耕和自然生长(对照)的毛竹林0~50 cm各土层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含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覆盖翻耕样地和未翻耕样地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均低于对照样地,且在0~20 cm土层差异显著;覆盖处理后,覆盖2年翻耕样地土壤过氧化物酶活性均低于对照样地(0~10 cm土层差异显著),覆盖2年未翻耕样地土壤过氧化物酶活性(10~20 cm土层除外)也均低于对照样地;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则显著增加。(2)覆盖处理后,土壤养分元素含量得到增加;覆盖翻耕样地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均先增加后降低,且在10~20 cm土层达到最大;翻耕处理与未翻耕处理相比,土壤全氮含量在0~30 cm土层差异达到显著水平。(3)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土壤脲酶和蔗糖酶与土壤各养分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多酚氧化酶和土壤养分间均呈现负相关关系,土壤过氧化物酶与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与其它土壤养分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相关性均不显著。[结论]地表覆盖对毛竹林地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含量有显著影响,短期内地表覆盖可以显著提高毛竹林土壤肥力,且覆盖翻耕措施较利于增加土壤肥力。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赵睿宇  
为探究不同地表覆盖措施对毛竹林样地土壤总有机碳、土壤活性有机碳、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营养成分的影响,以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覆盖1年翻耕、覆盖2年翻耕、覆盖2年未翻耕山地毛竹林地为研究对象,并选取毗邻自然生长的毛竹林为对照,采用野外样地调查以及室内实验分析的方法,对不同处理样地的050 cm内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土壤酶及土壤养分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不同覆盖年限和耕作措施对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土壤酶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研究结果阐明了覆盖经营改善毛竹林土壤质量的机理,同时为维持竹林可持续经营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波  李琴  朱炜  陈文海  祝虹梁  沈泉  朱安明  赵建诚  
【目的】探讨覆盖经营(稻草+竹叶+砻糠)毛竹林的退化原因,此期为退化毛竹林恢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择不同覆盖年限(1,2和3年)毛竹林,以未覆盖毛竹林作对照,分别测定0~40 cm土层的土壤pH值、养分含量、酶活性及微生物生物量。【结果】随着毛竹林覆盖年限增加,土壤pH值降低(即土壤酸化);土壤有机质含量呈升高趋势;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含量表现为逐渐升高的变化规律,均显著高于未覆盖毛竹林(P<0.05);土壤速效养分(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覆盖1年的最高,且显著高于未覆盖毛竹林(P<0.05),覆盖3年后显著低于未覆盖毛竹林(P0.05)。【结论】与覆盖1年毛竹林相比,长期连续覆盖经营导致土壤酸化明显,养分比例失衡,酶活性逐渐降低,土壤微生物区系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土壤劣变,竹林退化。生产中建议采用休养式覆盖经营模式,即隔年覆盖(覆盖1年休养1年),同时,在自然出笋时要及时清除覆盖物并减少残留量,还需合理使用化肥。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丽梅   周昀璠   徐胜涛   王永芬   俞春燕   李迅东   郑泗军  
【目的】通过对植物覆盖下蕉园土壤化学性质及酶活性进行研究,明确植物覆盖对蕉园土壤质量影响的变化特征,以期为用地养地结合的蕉园种植模式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本研究以无覆盖物的传统裸露种植方式为对照,以人工种植大翼豆[Macroptilium atropurpureum (DC.) Urb]和自然生杂草为覆盖处理,通过连续3年田间小区定位试验,分析植物覆盖下蕉园土壤化学性质及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植物覆盖显著改善了蕉园土壤化学性质及酶活性(P<0.05),与对照相比,大翼豆覆盖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分别提升了51.92%、38.00%、41.86%、20.85%、29.70%;大翼豆覆盖处理的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及磷酸酶活性分别提高了34.19%、50.28%、33.41%、101.54%。植物覆盖措施在1年内有效改善了蕉园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及有效磷含量,而对土壤全氮及全磷含量的影响则需要覆盖处理2年以上才能达到显著水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大翼豆覆盖处理对土壤酶活性影响较自然生杂草处理显著。【结论】与传统裸露种植方式相比,两种覆盖模式均显著提高了土壤化学性质和酶活性,且豆科植物覆盖效果明显优于自然生杂草,宽窄行种植配合豆科植物覆盖处理,能有效改善土壤质量,可作为云南干热河谷区域香蕉产业健康发展的技术模式。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茂盛  温晓霞  黄金辉  殷瑞敬  廖允成  郑永全  
研究了耕作和残茬覆盖对果园土壤保蓄水能力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设置以耕作(深松、翻耕、免耕)为主处理,覆盖(秸秆覆盖、无覆盖)为副处理的裂区试验,翻耕无覆盖为对照,对比分析了土壤水分贮量、土壤酶活性、苹果产量及品质等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玉米秸秆覆盖与间隔深松相结合,可以增加苹果园土壤的蓄水和保水能力,降水7 d后测定1 m土层贮水量比免耕不覆盖多62.47 mm,苹果收获后1 m土层内土壤贮水量比免耕无覆盖多9.2%;土壤酶活性增加,特别是表层土壤,效果更加明显(P<0.01);苹果百果重有所增加,比免耕不覆盖百果重增加了16%。在渭北旱源苹果生产基地,采用秸秆覆盖加间隔深松技术能起到较好的保...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满元  李娟  杨宁  刘慧娟  黄雯  魏甲彬  梁忠厚  
【目的】探讨不同植被覆盖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和腐殖质组分的影响,为湖南衡阳不同植被恢复措施的生态效益评价提供依据。【方法】以研究区不同植被覆盖模式(自然恢复草地、人工恢复草地、灌丛草本混交地、灌丛地和乔木灌丛混交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表层(0~10 cm)与亚表层(10~20 cm)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和土壤腐殖质组分的特征。【结果】(1)自然恢复草地土壤p H显著高于其他植被覆盖方式,自然恢复草地和灌丛地土壤体积质量显著高于其他植被覆盖方式,土壤有机碳、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则以人工恢复草地和灌丛草本混交地显著高于其他植被覆盖方式,速效钾含量在不同植被覆盖方式间差异不显著。(2)人工恢复草地与灌丛草本混交地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含量及胡敏酸/土壤有机碳、胡敏酸/富里酸显著高于其他植被覆盖方式(P<0.05)。(3)人工恢复草地与灌丛草本混交地的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熵与土壤有机碳活度显著低于其他植被覆盖方式(P<0.05)。(4)除速效钾外,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熵和土壤有机碳活度均与土壤腐殖质组分以及土壤理化性质存在密切的相关性。【结论】人工恢复草地与灌丛草本混交地的土壤有机碳稳定性较强,土壤腐殖化度和腐殖质聚合度更高,更有利于土壤碳的积累与土壤肥力的提高。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蔡太义  黄会娟  黄耀威  路文涛  贾志宽  杨宝平  
为探明渭北旱塬不同秸秆覆盖量对春玉米田土壤活性有机碳(LOC)、碳库管理指数(CMI)和作物产量的影响,于2007—2010年在陕西合阳县旱农试验站进行定位试验,以不覆盖为对照(CK),设置了3个水平秸秆覆盖量处理:4 500 kg/hm2(S1)、9 000 kg/hm2(S2)和13 500 kg/hm2(S3)。结果表明,0~20 cm土层,与CK相比,S1、S2和S3总有机碳(TOC)质量分数分别提高5.08%、14.12%和28.03%(P<0.05);活性有机碳(LOC)分别显著提高19.20%、44.02%和23.50%(P<0.05);碳库管理指数(CMI)分别显著提高20.9...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世梅  何腾兵  杨丽  赵秋梅  张涛  
设不添加秸秆和生物炭的对照(CK)、全量秸秆覆盖(S10)、半量秸秆覆盖(S5)、全量生物炭覆盖(B10)、半量生物炭覆盖(B5)和半量秸秆+半量生物炭覆盖(BS5)共6个处理,其中全量、半量覆盖量分别为11.6、5.8 t/hm~2,开展室内原状土培养试验,于20℃恒温培养箱中,预培养7 d后正式培养32 d,研究玉米秸秆及其生物炭覆盖对黄壤养分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短期的室内培养条件下,秸秆与生物炭覆盖对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有效磷的质量分数影响并不显著;BS5土壤pH显著高于S10和B5的;与CK相比,S10、S5和B5显著降低了土壤中速效钾质量分数;秸秆和生物炭覆盖均提高了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BS5的CO_2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CK和S10的;与CK相比,B5的CH_4累积排放量降低了93.39%,而BS5的CH_4累积排放量增加了21.50%;秸秆和生物炭添加均有降低N_2O累积排放量的趋势,其中秸秆或生物炭单独覆盖处理的N_2O累积排放量均为负值,即土壤由N_2O排放源转为汇,S10的N_2O累积排放量显著低于CK的,两者混合覆盖土壤虽有一定的降低效果,但仍为N_2O的排放源;所有处理均具有潜在温室效应,随秸秆或生物炭覆盖量增加全球增温潜势(GWP)呈下降趋势,以BS5的GWP最高,显著高于CK和S10的。可见,半量秸秆+半量生物炭覆盖导致的潜在温室效应最为明显,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友好发展,在实践中应根据生产实际对秸秆的利用方式及使用量进行选择。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世梅  何腾兵  杨丽  赵秋梅  张涛  
设不添加秸秆和生物炭的对照(CK)、全量秸秆覆盖(S10)、半量秸秆覆盖(S5)、全量生物炭覆盖(B10)、半量生物炭覆盖(B5)和半量秸秆+半量生物炭覆盖(BS5)共6个处理,其中全量、半量覆盖量分别为11.6、5.8 t/hm~2,开展室内原状土培养试验,于20℃恒温培养箱中,预培养7 d后正式培养32 d,研究玉米秸秆及其生物炭覆盖对黄壤养分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短期的室内培养条件下,秸秆与生物炭覆盖对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有效磷的质量分数影响并不显著;BS5土壤pH显著高于S10和B5的;与CK相比,S10、S5和B5显著降低了土壤中速效钾质量分数;秸秆和生物炭覆盖均提高了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BS5的CO_2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CK和S10的;与CK相比,B5的CH_4累积排放量降低了93.39%,而BS5的CH_4累积排放量增加了21.50%;秸秆和生物炭添加均有降低N_2O累积排放量的趋势,其中秸秆或生物炭单独覆盖处理的N_2O累积排放量均为负值,即土壤由N_2O排放源转为汇,S10的N_2O累积排放量显著低于CK的,两者混合覆盖土壤虽有一定的降低效果,但仍为N_2O的排放源;所有处理均具有潜在温室效应,随秸秆或生物炭覆盖量增加全球增温潜势(GWP)呈下降趋势,以BS5的GWP最高,显著高于CK和S10的。可见,半量秸秆+半量生物炭覆盖导致的潜在温室效应最为明显,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友好发展,在实践中应根据生产实际对秸秆的利用方式及使用量进行选择。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于树  汪景宽  高艳梅  
采用培养熏蒸-提取法测定了不同施肥处理和长期地膜覆盖条件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的含量。结果表明: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产生显著影响。长期施有机肥和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使土壤微生物量碳平均提高102.6%和60.1%,使土壤微生物量氮平均提高107%和41.2%;施氮肥处理则使土壤微生物量碳平均降低30.8%,使微生物量氮平均降低1.46%。地膜覆盖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影响不显著,不同施肥处理覆膜后变化趋势不同。其中,对照、N4及M4N2P1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覆膜后平均升高20.4%、44.6%和12.9%,土壤微生物量氮平均升高22.9%、12.7%和56.5%;而M4处理土壤微生物...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大辛  郭平毅  原向阳  董淑琦  王东明  李永虎  
为研究不同地膜覆盖材料对旱区谷子的增产效果和机理,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地膜覆盖(白色聚乙烯地膜(WP)、白色可降解地膜(WD)和黑色可降解地膜(BD))对土壤水温、谷子叶片和群体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CK,露地)相比,各覆膜处理均使020cm土层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显著提高,0100cm土层的蓄水保墒能力有所增加。其中WP处理的地温日较差最大,增温效应最明显,WD、BD处理依次减弱。WP处理的020cm土层保水效果最好。各覆膜处理均使谷子生育前期0100cm土层的蓄水保墒能力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荣玮  张建军  陈宝强  王雅琼  孙若修  冯换成  茹豪  
为了研究覆盖措施在干旱陡坡造林中对土壤水分蒸发量、土壤含水量及当年造林成活率的影响,并筛选出效果最佳的覆盖措施,在山西吉县蔡家川流域布设试验,分析了地表覆膜、地表覆草、土中覆草3种覆盖措施对土壤蒸发量、含水量、密度和孔隙度及当年造林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造林初期连续蒸发20 d后,地表覆膜、地表覆草、土中覆草处理的栽植穴土壤累积水分蒸发量分别比对照减少11.50、5.64、20.96 mm。不同覆盖处理的栽植穴土壤含水量,4—6月减少量:对照>地表覆草>地表覆膜>土中覆草;6—8月增加量:土中覆草>地表覆草>地表覆膜>对照;8—10月减少量:对照>地表覆草>地表覆膜>土中覆草。生长季结束后,...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高茂盛  廖允成  李侠  黄金辉  
【目的】揭示不同覆盖方式对渭北旱作苹果园土壤贮水的影响,为该区域改进果园土壤水分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田间小区定位观测,对比分析秸秆覆盖、地膜覆盖、生草覆盖及裸地处理果园土壤孔隙度、土壤贮水库容及土壤贮水量等性状。【结果】秸秆覆盖明显提高了土壤孔隙度、土壤贮水库容及贮水量。覆盖3年后,各处理0—60cm土层平均土壤孔隙度大小为秸秆覆盖>生草覆盖>裸地>地膜覆盖,地膜覆盖降低了土壤孔隙度;在0—60cm土层,秸秆覆盖处理土壤饱和贮水量、吸持贮水量及滞留贮水量分别较裸地及地膜覆盖高2.18、0.84、1.34mm及2.52、1.15、1.36mm,生草处理土壤饱和贮水量、吸持贮水量及滞...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罗付香  林超文  庞良玉  冯文强  朱波  易丽霞  
本文通过3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和覆盖方式对烟草产值和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翻耕处理烟叶产量和产值分别较免耕处理大22.72%和37.23%,轮作处理烟叶产量和产值分别较连作处理大1.83%和19.41%,秸秆还田烟叶产量和产值分别较不还田大3.55%和2.4%,说明翻耕、轮作和秸秆还田能够一定程度提高烟叶的产量和产值,特别是在轮作条件下翻耕对增加烟叶产量和产值有显著作用;另外免耕处理速效磷、碱解氮、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分别较翻耕处理分别大35.14%、9.92%、9.57%、4.40%和34.16%,特别是在免耕条件下,连作烟田土壤PH值、速效钾、速效磷、碱解氮、有机质、全氮、全磷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