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85)
- 2023(13475)
- 2022(11393)
- 2021(10470)
- 2020(8704)
- 2019(20125)
- 2018(19769)
- 2017(37729)
- 2016(20933)
- 2015(23391)
- 2014(23747)
- 2013(23622)
- 2012(22426)
- 2011(20606)
- 2010(21038)
- 2009(19385)
- 2008(19353)
- 2007(17724)
- 2006(15386)
- 2005(14103)
- 学科
- 济(94545)
- 经济(94465)
- 业(54332)
- 管理(54184)
- 企(41923)
- 企业(41923)
- 方法(40817)
- 数学(36274)
- 数学方法(35765)
- 中国(26722)
- 农(26290)
- 地方(24390)
- 学(20754)
- 财(20207)
- 业经(20096)
- 农业(17918)
- 贸(16590)
- 贸易(16578)
- 制(16266)
- 易(15958)
- 银(15428)
- 银行(15380)
- 融(15251)
- 金融(15248)
- 行(14810)
- 环境(13818)
- 和(13635)
- 技术(13507)
- 理论(13448)
- 地方经济(13339)
- 机构
- 学院(308144)
- 大学(305473)
- 济(122703)
- 经济(119974)
- 研究(111928)
- 管理(111035)
- 理学(94853)
- 理学院(93650)
- 管理学(91540)
- 管理学院(90977)
- 中国(83011)
- 科学(72989)
- 京(66293)
- 农(63093)
- 所(59966)
- 财(55593)
- 研究所(54649)
- 业大(51381)
- 中心(50694)
- 农业(49836)
- 江(48136)
- 财经(43700)
- 北京(42237)
- 范(41543)
- 师范(41020)
- 院(39815)
- 经(39536)
- 州(38893)
- 经济学(37241)
- 省(36650)
- 基金
- 项目(203766)
- 科学(157632)
- 基金(144076)
- 研究(143238)
- 家(128532)
- 国家(127456)
- 科学基金(106359)
- 社会(88325)
- 社会科(83651)
- 社会科学(83624)
- 省(82610)
- 基金项目(75375)
- 自然(70165)
- 划(69581)
- 自然科(68514)
- 自然科学(68492)
- 自然科学基金(67230)
- 教育(66448)
- 资助(60491)
- 编号(57848)
- 发(48890)
- 成果(47390)
- 重点(47281)
- 部(43821)
- 创(42020)
- 课题(41930)
- 计划(39703)
- 科研(39491)
- 创新(39346)
- 发展(37935)
共检索到4658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万博 马晓莹 陈素梅 陈发棣 姜一凡
[目的]本文旨在对不同花型及花径范围内的切花菊头状花序挥发物进行收集,并分析其花香成分组成以及探明不同菊花性状的花香释放差异。[方法]利用动态顶空收集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收集并分析44个切花菊品种花香挥发物成分,调查不同花型及花径大小切花菊花香释放的多样性。[结果]共鉴定出包括萜类化合物、苯环类化合物以及脂肪酸衍生物在内的55种花香挥发物成分。其中,单萜及其含氧衍生物是切花菊花香中主要的挥发性组分(占香气成分总量的55.16%~100%)。迷你型切花菊品种花香挥发物,尤其是苯环类化合物释放速率的平均水平较高,而单萜类及倍半萜类化合物在莲座型切花菊释放出较高的平均水平;花径40 mm以下的切花菊花香挥发物整体的释放水平较高。主成分分析可将9种主要的萜类化合物为3组,同样也将所选切花菊品种分为3个类群。结果显示大部分迷你型、部分莲座型及托桂型切花菊品种呈现出相似的花香释放模式。[结论]香桧烯、桉叶油醇和樟脑是大多数切花菊释放的主要萜类化合物,而在管状花明显的迷你型切花菊品种中苯甲醛及苯乙醛释放水平较高,由此可作为改良切花菊气味特征的亲本之一。
关键词:
切花菊 花型 花径 花香挥发物 释放速率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孙凡 鲁继红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SPME) technique was applied to extract the volatiles and wound-induced volatiles of Ricinus communis, the volatiles were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by GC-MS. The main volatile from intact leaves of Ricinus communis was 3 kinds of different constitution of dibutyl phthalate...
关键词:
蓖麻 挥发物 创伤诱导挥发物 固相微萃取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熊伟 金荷仙 蔡宝珍
为探明碰碰香Plectranthus tomentosa叶片挥发物的组成及其相对含量,以长势优的成年碰碰香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套袋法,并在热脱附系统(TDS)条件下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收集气体进行分析检测。测出叶片挥发物有44种,包括烷烃、烯烃等8类化合物,烯烃中的萜烯类化合物有22种(相对含量为83.32%),其中柠檬烯含量最多(相对含量为47.61%);同时结合保留指数分析碰碰香叶片挥发物化学成分,比单独使用GC-MS其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冯雨萌 杨露露 杨帆 陈欣 杨秀云
本研究以山西浑源种源地百里香(Thymus mongolicus)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其主要挥发物的分配格局及器官特有挥发物特性,为探明其生态策略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科学依据。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对盛花期百里香根、茎、叶、花不同器官挥发物成分及含量进行分析,研究主要挥发物的分配格局及器官特有挥发物特性。结果表明,百里香盛花期共有挥发物种类64种,挥发物种类和含量存在器官分配格局的差异性。挥发物种类叶(50种)>花(45种)>茎(30种)>根(22种);挥发物含量叶(163.90 μg·g-1)>花(107.17 μg·g-1)>根(70.31 μg·g-1)>茎(46.69 μg·g-1),其中烯烃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占比最大。主要挥发物(含量>3.00 μg·g-1)种类有15种,叶和花器官挥发物分配格局存在差异,叶主要挥发物有邻-异丙基苯(46.84 μg·g-1)、γ-松油烯(44.96 μg·g-1)和反式石竹烯(9.50 μg·g-1)等;而花主要挥发物有(+)-柠檬烯(25.92 μg·g-1)、莰烯(18.56 μg·g-1)和罗勒烯(17.15 μg·g-1)。主要香型有花香型、青香型、木香型、辛香型和香草型等5种,有柑橘味、柠檬味、樟脑味、胡椒味、香草味和树脂味等6种气味,其中叶的香型和气味类型最丰富。共有挥发物的主成分分析表明烯烃类和醇类是百里香不同器官挥发物差异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且花是盛花期4个不同器官中贡献度最大的。叶、花、茎和根特有挥发物种类分别有10种、7种、3种和2种,其中叶中α-蒎烯含量最多为5.35 μg·g-1。研究表明,百里香盛花期器官间挥发物的种类及含量分配格局特性具有明显差异。
关键词:
百里香 挥发物 盛花期 分配格局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丁倩倩 吴兴波 刘芳 许改平 郑洁 高岩
为了探究木兰科Magnoliaceae几种常用园林绿化植物鲜花挥发物(VOCs)成分组成,采用活体动态顶空采集法与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相结合,分析了二乔玉兰Magnolia soulangeana,紫玉兰Magnolia liliflora,飞黄玉兰Magnolia denudata‘Feihuang’和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鲜花VOCs成分。结果表明:二乔玉兰含有顺-罗勒烯(27.59%),β-蒎烯(14.34%)和芳樟醇(12.90%)等15种萜类化合物,占总量的92.60%;紫玉兰鲜花释放的VOCs以萜类化合物为主,主要包括月桂烯(21.98%),桉叶烯(10...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岳远征 胡宏敏 刘家伟 申慧敏 施婷婷 杨秀莲 王良桂
【目的】花香是桂花Osmanthus fragrans最重要的观赏性状之一,对桂花MYB-related基因家族成员OfMYB1R47在芳香挥发物形成过程中的功能进行鉴定,可为桂花花香合成的转录调控机制研究提供新的基因节点。【方法】以桂花‘日香桂’O. fragans ‘Rixianggui’和本氏烟草Nicotiana benthamiana为材料,以前期的花香转录组数据筛选出的MYB-related家族基因OfMYB1R47为目标基因。通过基因序列和系统进化树、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亚细胞定位、酵母自激活、瞬时超量表达本氏烟草以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测定挥发性代谢物质量分数,对OfMYB1R47基因的特性和功能进行分析。【结果】OfMYB1R47基因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 485 bp,共编码494个氨基酸。系统进化树表明:与OfMYB1R47同源性最高的基因在木犀科Oleaceae的木樨榄Olea europaea subsp.europaea中;RT-qPCR分析发现:OfMYB1R47基因的表达量随着桂花花香的释放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在桂花花朵初花期表达量最高;亚细胞定位和酵母自激活实验表明:OfMYB1R47主要定位在细胞核,且具有自激活活性;与转化空载体的植株相比,在瞬时超量表达该基因的本氏烟草叶片中,辛醛、β-紫罗兰酮等芳香挥发性物质量分数均发生了明显改变。【结论】OfMYB1R47具有典型的转录因子特征,其表达模式与桂花花香的释放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参与调控了桂花β-紫罗兰酮等花香物质的合成,可作为桂花花香分子育种的基因资源。图7表2参39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吴丹 罗世琼 杨占南 马敬 余正文
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连用仪(SPME-GC-MS)分析桂花花冠、花蕊、花托、花萼及叶片挥发性物质,其目的是评价桂花不同器官挥发性物质的变化特征。花冠主要成分为β-芳樟醇、反式-氧化芳樟醇、叶醛、β-紫罗兰酮、α-紫罗兰酮、薰衣草醇、己醛和(Z)-乙酸叶醇酯;花蕊主要成分为安息香醛、β-芳樟醇、β-紫罗兰酮、薰衣草醇、反式-氧化芳樟醇、α-紫罗兰酮、2-辛酮和己醛;花托主要成分为青叶醇、(Z)-乙酸叶醇酯、己醛、顺式-罗勒烯、叶醛、β-芳樟醇、反式-氧化芳樟醇、薰衣草醇和β-紫罗兰酮;花萼和叶片主要成分为已醛、叶醛和(Z)-乙酸叶醇酯,这些物质在花冠、花蕊、花托、花萼及叶片中具有相对...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韩勇 姚建军 陈发棣 陈素梅 房伟民 叶燕萍 刘兆磊 管志勇 王春昕
以27个标准切花菊品种为试材,对标准切花菊花径及11个重要数量性状进行了遗传相关、相关遗传力及通径分析等。结果表明:12个性状的遗传力较高,达到了70%以上;花径大小与最外轮舌瓣长、次外轮舌瓣长存在极显著遗传相关关系,与次外轮舌瓣宽存在显著遗传相关关系;最外轮舌瓣长和次外轮舌瓣长同花径的相关遗传力与花径的遗传力接近,相关选择效率接近对花径的直接选择效率;选择舌瓣花长、舌瓣花多、管瓣花少、植株高度较高的品种是选育优良切花菊的有效途径。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大伟 泽桑梓 杨斌 赵宁 季梅 冯小飞 张煜
从薇甘菊挥发性成分中选取15种含量较多的化合物,通过室内嗅觉测试和野外诱捕试验,验证这些化合物对薇甘菊颈盲蝽成虫行为的影响.室内嗅觉测试表明,当香叶烯含量为0.01%时,能够明显引起薇甘菊颈盲蝽的嗅觉反应,雄成虫和雌成虫的正趋向反应率分别为(63.34±4.15%)和(50.00±5.00%).野外诱捕试验结果表明,含量为0.01%的香叶稀作诱芯诱捕到的虫数为(16.33±4.04)头,显著多于其它试验组.室内嗅觉测试与诱捕试验都表明,存在于薇甘菊挥发物中的香叶烯对薇甘菊颈盲蝽具有显著的引诱作用.
关键词:
薇甘菊颈盲蝽 嗅觉测试 野外诱捕 香叶烯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冯青 高群英 张汝民 高岩 侯平
为了探究百合科Liliaceae植物挥发物(VOCs)成分组成,采用活体植物动态顶空套袋采集法收集吊兰Chloro-phytum comosum,一叶兰Aspidistra elatior和文竹Asparagus plumosus 3种百合科植物VOCs,利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了这3种植物VOCs的主要成分。结果表明:吊兰释放34种VOCs,包含萜类、酯类、醇类、醛类、酸类等5类化合物,其中二氢香茅醇相对含量最高(28.79%);一叶兰释放VOCs共鉴定出25种,包含醛类、酯类、醇类、萜类、酮类、烃类等6类化合物,其中壬醛(相对含量为12.12%)为其主要成分;文竹释放出38种V...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平彦 亓玲美 孙绪艮 孙垒光 曲若轶
为探讨苹果绵蚜与苹果树的互作关系,用Y形嗅觉仪测试该虫对不同苹果品种枝条的嗅觉反应,顶空萃取枝条挥发物,并进行GC-MS分析。结果表明:该虫在寄主选择时,能被不同品种苹果枝条气味吸引;对珊夏的趋向性最强,平均选择率为71.25%,其次是短枝富士、乔纳金、腾木1号,平均选择率均在60%以上;对首红的最弱,平均选择率仅为56.75%。珊夏枝条挥发物主要成分(E-3-己烯-1-醇、甲酸己酯)的相对含量(14.74%,9.52%)均多于其他品种;首红枝条挥发物主要成分(4-甲基-1,3-戊二烯、乙酸叶醇酯)的相对含量(16.37%,10.27%)均多于其他品种。初步确定,E-3-己烯-1-醇、甲酸己酯...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书景 金幼菊 宗世祥 骆有庆 姚国龙
为了探讨沙棘人工林中沙棘木蠹蛾大面积成灾而天然林有虫不成灾的原因,利用动态顶空采集、热脱附-气质联用法分析了沙棘人工林与天然林中健康和虫害沙棘枝叶及基干部位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共鉴定出22种化合物。结果显示:人工林中戊醛和2-苯甲酸叶醇酯、5-甲基-5-羟基己酸内酯、3-甲基丁醇含量较天然林高;天然林沙棘释放的挥发物以反式-2-癸醇、2-壬烯醇、庚醛、2-甲基丁醛为主。虫害后,沙棘人工林与天然林都会释放桉树脑、萜品醇、2-莰酮等萜烯类物质,并且天然林中萜品醇和2-莰酮的相对含量高于人工林;同时醇类、醛类物质虫害后也有增加。这些物质含量的变化可能与沙棘天然林与人工林中沙棘木蠹蛾危害的差异程度有关。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淑颖 肖春 叶敏 康敏 伍苏然 胡纯华
利用Y-型嗅觉仪测试了桔小实蝇不同生理状态下(性成熟与性未成熟)两性成虫在不同时间内对不同剂量香蕉果肉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香蕉果肉挥发物对性成熟与性未成熟的两性成虫均能产生显著的引诱效果,并随着剂量的增加,引诱作用增强,当测试剂量超过0.10 g时香蕉果肉即能引起两性成虫的行为反应;同时,随着剂量的增加,成虫对香蕉果肉的反应时间缩短,当测试剂量为0.1 g时,性未成熟雌虫的反应在10 min时达到显著水平,而性成熟雌虫在30 min时达到显著水平;性未成熟雄虫的反应在5 min时达到显著水平,而性成熟在40 min时达到显著水平。当测试剂量为1 g以上时,不论性成熟与否,雌、雄虫的反应...
关键词:
桔小实蝇 香蕉果肉 挥发物 反应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孙丽艳 韩一凡 周银连 阮大津
研究了对云斑白条天牛有不同抗性的杨树品种中挥发物的化学成分 ,通过GC MS DS分析 ,鉴定了 6 8个成分 ,南抗 1号A 34 17杨中挥发物成分最多 ,2 71杨最少 ,Ⅰ 6 9杨与 2 97杨居中。研究发现不同抗性的杨树的烷烃含量及提取物含有的挥发物成分的数量与抗性一致。另外 ,南抗 1号A 34 17杨、2 97杨和Ⅰ 6 9杨中松柏醇的含量远远高于 2 71杨 ,具有高抗性能的南抗 1号A 34 17杨中有机酸、醛、酮、酯等成分明显高于其他品种。对总离子流较强的 2 4个成分进行了数理统计中的聚类分析 ,仅从数理统计的角度看 ,Ⅰ 6 9杨和 2 71杨首先聚为一类 ,其...
关键词:
杨树 抗性 云斑白条天牛 挥发物成分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胡增辉 沈应柏 王宁宁 王金凤 周艳超 张志毅
以1年生合作杨扦插苗为试验材料,利用茉莉酸甲酯(MeJA)分别与水杨酸甲酯(MeSA)、顺式己烯醛(cis-hexenal)、反式己烯醛(trans-hexenal)和苯骈噻唑(benzothiazole)混合的4种挥发物熏蒸合作杨叶片,检测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3种防御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经过4种混合挥发物熏蒸后,合作杨叶片中POD,PPO和PAL活性都有明显的升高,并且2种挥发物混合的诱导效果要高于单独一种挥发物,但不仅仅是每一种挥发物诱导效果的相加之和。从诱导酶活增加的效果来看,在这4种混合挥发物中,MeJA+cis-hexenal的诱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