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26)
2023(9872)
2022(8355)
2021(7637)
2020(6398)
2019(13935)
2018(13482)
2017(25127)
2016(14026)
2015(15031)
2014(14113)
2013(13564)
2012(12205)
2011(11198)
2010(10938)
2009(10279)
2008(9942)
2007(8511)
2006(7371)
2005(6350)
作者
(42905)
(35984)
(35778)
(33952)
(23110)
(17586)
(15937)
(14237)
(13645)
(12636)
(12522)
(12076)
(11591)
(11416)
(11288)
(11206)
(10946)
(10642)
(10396)
(10356)
(9446)
(8759)
(8682)
(8305)
(8237)
(8038)
(8012)
(7835)
(7543)
(7447)
学科
(45991)
经济(45933)
管理(36362)
(35068)
(27556)
企业(27556)
方法(20284)
数学(17571)
数学方法(17326)
(15719)
(13380)
(12924)
中国(12636)
(11717)
贸易(11715)
(11407)
业经(11348)
农业(10505)
(9013)
环境(8215)
(8192)
财务(8178)
财务管理(8164)
地方(7931)
技术(7811)
企业财务(7732)
(7634)
银行(7571)
理论(7502)
(7194)
机构
学院(193536)
大学(191729)
(70824)
研究(69544)
经济(69343)
管理(68717)
理学(60416)
理学院(59611)
管理学(58171)
管理学院(57864)
中国(49609)
科学(49471)
(48118)
(40016)
农业(38980)
(38391)
业大(38331)
研究所(35919)
(30824)
中心(30727)
(28693)
农业大学(25824)
(25537)
财经(25317)
(25080)
师范(25072)
北京(24171)
(23494)
(23095)
技术(22823)
基金
项目(140814)
科学(108300)
基金(101035)
(93847)
研究(93410)
国家(93060)
科学基金(76620)
社会(58239)
(56764)
社会科(55024)
社会科学(55010)
基金项目(53752)
自然(53097)
自然科(51930)
自然科学(51909)
自然科学基金(50998)
(48969)
教育(43005)
资助(40334)
编号(36397)
重点(32818)
(30407)
计划(30303)
(29934)
(29598)
科研(28217)
成果(28099)
创新(28045)
科技(27332)
(26396)
期刊
(74078)
经济(74078)
研究(47939)
学报(44621)
(43470)
科学(36961)
中国(35665)
大学(31013)
农业(30005)
学学(29889)
管理(22854)
(22715)
教育(18689)
(16148)
业经(14420)
(14166)
金融(14166)
技术(13105)
业大(13044)
经济研究(12878)
(12301)
财经(11735)
农业大学(11039)
科技(10753)
(10018)
问题(9598)
商业(9237)
林业(9128)
资源(8941)
(8543)
共检索到2697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谷思玉  朱玉伟  郭兴军  蔡越桐  吴帅  张泽慧  张会慧  
为解决东北黑土耕作深度不够,造成耕层土壤物理性状破坏的问题,以深翻(DN)为对照,研究免耕(NN)、旋耕(RN)、深松(SN)处理下土壤水分、温度、紧实度变化及其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0~22. 5 cm土壤紧实度急剧增加,2016年NN土壤紧实度最大增幅为314. 6 k Pa,SN最大降幅为220. 8 k Pa; 2017年NN最大增幅为489. 3 k Pa,SN最大降幅为197. 3 k Pa。在2016年,耕层(0~20 cm)储水量为DN> RN> NN> SN,SN比DN降低0. 085个百分点;在2017年,NN处理耕层(0~20 cm)储水量比DN增加0. 036个百分点,SN与DN相比降低0. 066个百分点。与DN相比,NN降低表层土温,2016年降幅为0. 7℃,2017年降幅为1. 5℃。SN促进玉米根系生长发育,2016年SN处理根长度、根体积、根表面积、根干质量均呈现增加趋势,与DN相比分别增加4. 54%,19. 21%,18. 57%,14. 12%,2017年SN与DN相比根长和根干质量增加量为0. 58 cm和0. 40 g。2016年数据线性分析表明,玉米苗期根长与水分呈负线性关系,玉米苗期干物质重与紧实度呈负线性关系,与土温呈正线性关系,紧实度对玉米苗期干物质形成线性相关性强,且影响较大。综上所述,SN降低土壤紧实度,促进玉米苗期干物质积累,有利于保持产量; NN提高紧实度,降低温度,不利于玉米苗期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淑梅  曲晓燕  张洪生  姜雯  
将冬小麦、夏玉米作为整体,研究耕作定位试验(10种不同耕作措施)对山东省半湿润易旱区夏玉米季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耕作试验(第2年)结果表明:与玉米吐丝期和灌浆中期相比,收获期土壤含水量受耕作方式影响更显著,其中土壤表层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最高,耕作处理为A2B2R(小麦季免耕+玉米季免耕+秸秆还田),20~40 cm、40~60 cm均为A1B2R(小麦季旋耕+玉米季免耕+秸秆还田)最高。玉米吐丝期和收获期各土层温度均值(上午8时)为A3B2R(小麦季深松+玉米季免耕+秸秆还田)和A1B1R(小麦季旋耕+玉米季隔年旋耕+秸秆还田)耕作方式土壤温度最高,比对照(小麦季旋耕+玉米季免耕+秸...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华  逄焕成  任天志  李轶冰  汪仁  牛世伟  安景文  
【目的】探讨深旋松耕作法在东北地区玉米生产上的可行性。【方法】在辽宁省昌图县设置土壤耕作试验,以旋耕(R)和深松耕(S)为对照,对比研究深旋松30 cm(DRS30)、深旋松30 cm+地膜覆盖(DRS30P)、深旋松50 cm(DRS50)、深旋松50 cm+地膜覆盖(DRS50P)对土壤某些物理性状、玉米根系、植株生长发育和作物产量等的影响。【结果】(1)深旋松可有效打破犁底层,显著改善土壤某些物理性状。四组深旋松处理的土壤容重均低于对照,DRS50P最低,R最高。DRS50P和DRS30P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高于其它处理;DRS50和DRS30苗期含水量低于其它处理,其它时期高于对照。D...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蔡丽君  边大红  田晓东  曹立燕  崔彦宏  
研究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夏玉米生长发育及籽粒产量的影响,为黄淮海北部地区土壤结构改善和籽粒产量提高提出有利的科学依据。试验设夏玉米前茬深松、翻耕、隔年深松和传统耕作旋耕4个处理。研究结果表明,深松、隔年深松、翻耕能够显著降低10 cm以下土层的土壤紧实度;提高各生育时期土壤含水量,尤其以20~40 cm土层表现最为明显;增加20~60 cm土层速效钾含量;有利于维持夏玉米灌浆中后期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的积累量增加7.79%~18.09%;提高籽粒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每公顷产量提高4.1%~9.3%。各处理间以深松和隔年深松处理表现最好,且两处理无显著差异。本试验条件下,隔年深松是兼顾...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战秀梅  彭靖  李秀龙  李亭亭  韩晓日  宋涛  潘全良  
通过进行2年的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及秸秆还田方式对春玉米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秸秆还田方式均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秸秆连年还田方式最有利于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提高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含量,玉米增产幅度最大;秸秆连年还田配施尿素处理及秸秆隔年还田处理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方面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深翻、深松耕作方式与普通旋耕相比,可显著降低深层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及土壤田间持水量,增加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含量,促进春玉米产量提高。深翻耕作方式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提高玉米产量方面的效果显著优于深松,并且这种优势在秸秆连年还田条件下达到最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建超  李建生  米国华  陈范骏  张福锁  
【目的】研究玉米苗期氮素利用效率相关性状与成熟期产量之间的遗传关系。【方法】以优良杂交种豫玉22两亲本Z3和87-1为基础构建的一套F8家系的RIL群体为研究材料,在高、低氮两种条件下,通过苗期水培试验和成熟期田间试验,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玉米苗期地上部干重、根干重、总根长、根冠比以及成熟期产量性状进行了QTL定位。【结果】利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2.5软件,在LOD>2.5条件下共定位到22个QTL位点,其中高氮下定位到10个QTL,低氮下定位到12个QTL,两种氮水平下共位或紧密连锁的QTL位点很少,表明不同氮水平下的遗传机制不同。在第5和第7染色体上发现了苗期...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隋凯强  付丽亚  韩伟  林少雯  刘树堂  皇甫呈惠  
为了研究不同耕作深度条件下调控水肥配比对玉米养分及产量的影响,共设16个试验处理,对玉米各器官的氮、磷、钾分配以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水肥条件下,耕作深度30 cm处理的产量均高于耕作深度20 cm,产量最大的处理是A_1M_2W_3,为9 950 kg/hm~2,较A_1M_1W_0的产量增加了46. 32%。玉米各器官的氮素积累量大小顺序为籽粒>叶>茎秆>根,茎秆、根中氮素含量最高的是处理A_1M_2W_3,籽粒、叶中的氮素积累量最大的是处理A_1M_2W_2,磷素在各器官内的积累量高低依次是:籽粒>叶>茎秆>根。各器官钾素的积累量大小顺序为茎秆>籽粒>叶>根,各器官钾素含量最高的处理是A_1M_2W_3。钾素含量最高的处理是A_1M_2W_3,最低的处理是A_2M_1W_0。当耕作深度与有机肥同一水平(A_1M_2)时,各处理的产量随水分的增加而增加,籽粒中氮素的含量占整个玉米植株氮素含量的百分比分别是49. 57%,49. 29%,45. 21%,43. 82%,磷素分别是43. 61%,36. 69%,43. 31%,40. 88%,钾素分别是26. 05%,29. 27%,28. 65%,27. 79%。不同耕作深度条件下调控合适的水肥配比对玉米的产量有显著影响,在相同的水肥水平调控下,耕作深度30 cm较深度20 cm提高了玉米的生物产量,提高了玉米各器官的氮磷钾素积累量,在耕作深度30 cm、水分在70%、有机肥施用7 500 kg/hm~2时,玉米对氮、磷、钾的吸收积累量最大,产量最高。深翻能改变土壤结构,促进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促进玉米根系生长,增强了根系吸收水分、养分的能力,提高玉米对养分的吸收积累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雪  逄焕成  李轶冰  任天志  董国豪  郭智慧  王湘峻  
【目的】针对华北高产农区连年旋耕导致耕层变浅、犁底层变厚变硬、耕层生产能力下降的问题,探讨深旋松耕作法在华北地区作物生产上的可行性。【方法】在河北吴桥地区设置了4种耕作处理,即传统旋耕15 cm、间隔深松耕30 cm、深旋松耕30 cm、深旋松耕50 cm,研究大田条件下不同耕作方法对土壤性质与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1)不同耕作处理对土壤蓄水量的影响较大,深旋松耕处理表现出利于降水入渗、储蓄更多水分的优势,并且越是干旱的时段,表现越突出。在冬小麦返青期深旋松耕处理土壤蓄水量均极显著高于旋耕处理和间隔深松处理,其中深旋松耕50 cm处理的0—5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分别比旋耕处理和间隔深松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崔震海  张立军  樊金娟  阮燕晔  马兴林  
本试验在防雨棚中盆栽条件下进行。供试玉米杂交种5个,苗期设置正常供水、轻度干旱胁迫和中度干旱胁迫3个供水处理,拔节期均复水到正常供水水平。籽粒成熟后,对产量和主要穗部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正常供水条件下,百粒重对产量的影响较大;轻度干旱胁迫条件下,粒长和出籽率与产量关系最密切,通径分析表明轴粗对产量的贡献最大;中度干旱胁迫条件下,行粒数对产量的影响较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魏杰  朱新杰  王后苗  尹双义  杨小艺  孙辉  李鹏程  徐辰武  
[目的]氯酸盐耐性是鉴定植物氮吸收效率的有效手段,本文旨在探究不同浓度氯酸盐处理对苗期玉米表型、酶活性以及矿质营养元素吸收等方面的影响,并筛选氯酸盐耐性存在差异的自交系。[方法]以6个国内常用玉米自交系Mo17、Dan340、Wu312、Y53、Ye478和B73为研究材料,在温室进行水培试验,分别设置4 mmol·L~(-1) KNO_3处理(CK)、2 mmol·L~(-1) KClO_3处理(T1)和4 mmol·L~(-1) KClO_3处理(T2),持续处理1周后,测定玉米苗期的表型性状、叶片酶活性以及地上部和根系的矿质营养元素含量。[结果]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浓度氯酸盐处理对玉米自交系表型各个性状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株高、叶长、SPAD值和地上部干质量4个性状变化最为明显,平均降幅分别为38.96%、37.93%、55.85%和31.58%;而对玉米自交系酶活性影响表现为可溶性蛋白含量(Cpr)显著增加,谷氨酸合成酶活性(GOGAT)显著下降;氯酸盐处理抑制玉米对氮和锌的吸收。[结论]株高、叶长、SPAD值和地上部干质量对氯酸盐处理的响应可以作为筛选氯酸盐耐性自交系的指标。以地上部干质量对氯酸盐处理的响应为筛选指标,B73、Y53和Wu312为氯酸盐敏感性材料,Mo17、Ye478和Dan340为氯酸盐耐性材料。本研究为玉米氮吸收的表型鉴定提供新思路。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远红伟  陆引罡  刘均霞  崔保伟  
以贵州优质高产玉米PZH-15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分析了免耕、秸秆覆盖翻耕和覆膜翻耕3种耕作方式对玉米生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肥料用量条件下,秸秆覆盖和薄膜覆膜对玉米生长发育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显著增加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势,增强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根系活力,同时玉米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等与最终籽粒产量呈正相关;秸秆覆盖比免耕全生育期平均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加7.1%,籽粒产量增加15.3%,薄膜覆膜分别比免耕和翻耕残茬覆盖全生育期平均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加20.1%和12.1%,最终籽粒产量增加26.8%和10.1%,差异显著。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林少雯  刘树堂  隋凯强  皇甫呈惠  
为研究水分胁迫下硅素对玉米苗期生理生化性状的影响,利用水分与硅肥的耦合效应,通过试验分析玉米苗期株高、叶面积、茎粗、根系长度、根系活力、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光合作用等生理生化性状指标。结果得出,在同一水分处理条件下随着施用硅素的增加,株高、叶面积、茎粗、根系长度、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丙二醛含量以及脯氨酸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在同一单硅酸浓度条件下,随着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增加,株高、叶面积、茎粗、根系长度、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丙二醛含量以及脯氨酸含量有不同程度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齐华  刘明  张卫建  张振平  李雪霏  宋振伟  于吉琳  吴亚男  
通过对不同深松方式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根系分布状况的分析,结果表明,隔行深松(T1)与行行深松(T2)不仅可有效打破犁底层,10~30 cm土壤容重和土壤紧实度显著降低,且T2对土壤容重和紧实度的降低作用大于T1;深松增强了土壤的透水性和蓄水能力,2种深松方式土壤水分差异并不显著;由于犁底层的存在,不深松(CK)的根系大部分集中在0~20 cm土层范围,且该土层的根干质量、根长密度和根系体积均明显大于T1和T2,而单株根系伤流强度则明显小于T1和T2;深松处理的根系不仅能更好地向深层土壤下扎,而且向植株两侧扩展的范围变大,20~50 cm土层根干质量、根长密度和根系体积T1与T2均明显高于CK;...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仕军  闫瀛  张旭东  王铁良  王殿武  
在雨养农业区,探讨了玉米田间土壤水分和生长状况在不同耕作深度(15cm和25cm)条件下的变化情况。对不同耕作深度全生育期土壤水分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典型天气时土壤水分沿土壤剖面的变化情况,以及株高、茎粗、叶面积、产量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全生育期内两种不同耕作深度条件下,土壤水分随时间的波动趋势相似,但在较大降雨后(15mm以上),深耕区土壤水分增加值比浅耕区多,连续干旱时深耕区比浅耕区土壤水分消耗更快。整个生育期的土壤含水率,深耕区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差值比浅耕区大,在0~40cm深处相差3.04%,40~80cm深处相差最高达到4.75%。这说明深耕更有利于降雨入渗和土壤水分调蓄。生长状况...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鲍艳杰  郝明德  杨小敏  
【目的】研究延收对春玉米籽粒产量、千粒质量、灌浆速率、光温资源利用及植株器官干物质运移的影响,为玉米延收增产提供依据。【方法】以玉米"金赛6850"为材料,分别设传统耕作、传统耕作+秸秆覆盖、传统耕作+地膜覆盖、免耕+秸秆覆盖、免耕+地膜覆盖5个处理延期收获(习惯收获后,每隔5d为1个收获期),测定在不同耕作覆盖措施下延收对玉米千粒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适时延收,玉米千粒质量和产量增加显著,延收15d,传统耕作千粒质量平均日增3.59g,产量增加1 334.7kg/hm2,灌浆速率为1.7mg/(g.d);延长收获提高了光温资源的有效利用,延收15d,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的有效积温分别增加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