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61)
- 2023(2006)
- 2022(1700)
- 2021(1501)
- 2020(1303)
- 2019(2952)
- 2018(2765)
- 2017(4939)
- 2016(3067)
- 2015(3276)
- 2014(3350)
- 2013(3388)
- 2012(3345)
- 2011(2977)
- 2010(2998)
- 2009(2689)
- 2008(2790)
- 2007(2449)
- 2006(2128)
- 2005(1906)
- 学科
- 济(10493)
- 经济(10470)
- 业(5938)
- 管理(5835)
- 学(5486)
- 方法(4835)
- 企(4497)
- 企业(4497)
- 数学(4207)
- 数学方法(4101)
- 中国(2640)
- 财(2627)
- 农(2613)
- 水产(2306)
- 业经(2301)
- 地方(2278)
- 贸(2040)
- 贸易(2038)
- 制(1997)
- 易(1971)
- 动物(1921)
- 融(1837)
- 金融(1837)
- 农业(1797)
- 动物学(1655)
- 和(1610)
- 银(1538)
- 银行(1505)
- 理论(1480)
- 技术(1463)
- 机构
- 大学(47417)
- 学院(45596)
- 研究(21056)
- 济(15821)
- 科学(15739)
- 经济(15451)
- 农(14815)
- 管理(13860)
- 中国(13756)
- 所(12681)
- 农业(12194)
- 理学(12060)
- 研究所(12004)
- 理学院(11852)
- 管理学(11506)
- 管理学院(11419)
- 业大(10829)
- 京(10309)
- 中心(8627)
- 院(7926)
- 室(7774)
- 省(7734)
- 农业大学(7699)
- 江(7396)
- 实验(7349)
- 财(7051)
- 实验室(7030)
- 业(6851)
- 研究院(6851)
- 重点(6817)
共检索到662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徐胜南 汪振华 梁金玲 章守宇
为了解东海典型软相泥地生境鱼礁投放后在水平梯度上的影响能力,于2014年8月在嵊泗人工鱼礁区采用等间距设点的方法,对不同网具(刺网、地笼网、拖网)在评价人工鱼礁区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组成方面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刺网渔获组成以鱼类为主,占刺网总渔获种类的51.1%;拖网主要为节肢类,其次是鱼类,分别占拖网总渔获种类的41%和37.7%;地笼网的渔获种类分布则较为均衡。比较不同采样方法在鱼礁区水平方向上多样性的表征能力,拖网优于刺网和地笼网,3种网具组合的采样方式优于单种网具或任意两种网具相互组合。自人工鱼礁核心区向外,各站点生物资源量、多样性等指标大致呈逐渐减少的趋势。从上述指标...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周艳波 蔡文贵 陈海刚 陈丕茂 吕国敏 贾晓平
为了解不同人工鱼礁的集鱼效果,在试验水槽内观察了深圳杨梅坑人工鱼礁区实际投放的10种礁体模型对黑鲷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未投放礁体模型时,试验鱼在距离水槽中心40~70 cm的区域出现频次最高,且在试验水槽中分布较为分散。分别将10种礁体模型放入水槽后,对有礁及无礁时试验鱼随距离出现的频次进行曲线趋势回归显示,1-8号礁体模型试验中试验鱼出现频次最大的区域为距离水槽中心20~50 cm,而9号和10号礁为体试验鱼出现频次最大的区域则为距离水槽中心10~40 cm,分别比对照组试验鱼最大出现频次区域向中心点近移了20 cm和30 cm,说明10种礁体模型对试验鱼均有一定的诱集效果。对试验结果做模...
关键词:
黑鲷 鱼礁模型 集鱼效果 深圳杨梅坑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李磊 陈栋 彭建新 张建明 王磊 陈帅 全为民 蒋玫 姜亚洲
为研究箱体礁(M1型)、三角形礁(M2型)、框架礁(M3型) 3种不同构造的人工鱼礁对黑棘鲷(Sparus macrocephlus)的诱集效果,通过室内模拟试验观察了不同人工鱼礁模型对黑棘鲷的活动和分布影响。结果表明:未放置人工鱼礁模型时,黑棘鲷随机分布于各试验区域;放置的3种人工鱼礁模型对黑棘鲷均具有一定的诱集效果,其中以有效空间最大、遮蔽效果最好的M1型人工鱼礁模型对黑棘鲷的诱集效果最佳; M2、M3型人工鱼礁模型对黑棘鲷的诱集效果随着礁体模型有效空间、遮蔽效果的减弱而逐渐降低,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3种人工鱼礁模型对黑棘鲷的诱集效果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 0. 05)。3种鱼礁对黑棘鲷的诱集效果差异可能由礁体模型的构造差异和黑棘鲷的习性共同决定。
关键词:
人工鱼礁 黑棘鲷 诱集效果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曾雷 唐振朝 贾晓平 于杰 陈国宝
为探究人工鱼礁聚鱼效果,于2017年2月、4月、9月和11月主要通过声学探测技术,对防城港海域渔业资源密度、空间分布与大小组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防城港人工鱼礁区及其临近海域4次调查共捕获各类游泳生物和底栖无脊椎动物201种,包括鱼类126种、蟹类32种、虾类20种、虾蛄类11种和头足类12种。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渔业资源密度在时空层面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且交互作用显著(P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俊波 梁振林 黄六一 唐衍力 杨晨星 高勤峰
采用行为学方法,对体长2~7 cm、体质量2~30 g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在实验室水槽中自然光照下的行为特性进行观察,分别记录了刺参在水槽中无礁(对照组)和有礁区域的分布情况,并分析了不同形状、材料及距水槽底部不同空隙的人工参礁对刺参的诱集效果。实验观察发现,刺参在水槽中有明显的爬壁现象;-对礁体第一反应为寻找空隙或阴影处;-在PVC材料礁体中行为不稳定。正三棱柱无底无缝隙礁体处理组的平均聚集率(MAR),与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并显著高于有底有缝隙处理组和有底无缝隙处理组(P<0.05);黏土材料礁体的MAR显著高于水泥材料和PVC材料(P...
关键词:
参礁 诱集效果 材料 形状 空隙 刺参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汪振华 章守宇 王凯 赵静 许敏
为了解人工鱼礁投放对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简称FM,以下同)的诱集效果,分别于2007年5、9月和2009年3、5、7月对上三横山人工鱼礁B区与泥底区进行了拖网本底和跟踪调查,并于2009年1-8月对下三横山人工鱼礁A区与鳗头山岩礁和泥底区进行了刺网调查。采用CPUE、Margalef种类丰富度d、经济种类数变化、Whilm多样性指数H′′等反映FM的资源状况。结果显示,(1)鱼礁A区和岩礁区在CPUE、种类丰富度、经济种和多样性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而两者各指标与泥底区皆存在显著差异(P<0.05);(2)鱼礁B区,投礁后CPUE和经济种类数都明显高于投礁前也大于同期对照区,差异显...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周艳波 蔡文贵 陈海刚 陈丕茂 贾晓平
人工鱼礁是用于营造海洋牧场、调控和优化海洋生态环境、增殖渔业资源的人工设施。人工鱼礁所形成的环境可以作为鱼类良好的栖息、庇护和产卵场所,有利于鱼类的生存和繁殖,因此对鱼类具有良好的诱集效应。本文从多个角度论述了人工鱼礁生态诱集技术的机理以及鱼类行为和生态诱集技术的研究进展,探讨了目前人工鱼礁生态诱集技术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和主要发展方向,旨在为我国沿海人工鱼礁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人工鱼礁 海洋牧场 生态诱集 鱼类行为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淼 章守宇 王伟定 虞宝存
为了解人工鱼礁的矩形间隙大小对鱼类行为产生的影响,实验利用特征礁体的不同组合来模拟人工鱼礁矩形间隙的大小,在来流速度分别为19.1、23.4和27.7cm/s情况下,探讨不同礁体矩形间隙(水平、垂直)的大小对黑鲷幼鱼行为产生的影响,总结出黑鲷幼鱼的喜好流速范围。实验结果表明:当礁体矩形间隙设计为水平38.8cm时,相对其他情况来说,黑鲷幼鱼具有最大趋礁率43.1%,对应的喜好流速范围为9.6~23.4cm/s;当礁体矩形间隙设置为垂直20cm时,黑鲷有最大趋礁率50.1%,对应的喜好流速范围为6.7~27.9cm/s。总体来说,礁体矩形间隙设计为水平时的集鱼效果要好于礁体矩形间隙设计为垂直时。
关键词:
黑鲷幼鱼 人工鱼礁 结构间距 流速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真真 公丕海 关长涛 李娇 王腾腾
为研究不同水泥类型混凝土人工鱼礁对生物附着效果的影响,本研究在青岛薛家岛海域进行礁体挂板实验,水泥类型包括复合硅酸盐水泥(P.C)、矿渣硅酸盐水泥(P.S)、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P.P)、粉煤灰硅酸盐水泥(P.F)和铝酸盐水泥(CA),2015年9月完成海上挂板。结果显示,2015年11月第1次取样,不同材质人工鱼礁上的附着生物量从大到小依次为P.P、P.S、CA、P.F和P.C,生物量分别为888.29、755.43、752.07、620.11和402.01 g/m2;生物种类分别为P.S上7种,P.F
关键词:
水泥类型 混凝土人工鱼礁 附着生物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鸿雁 吕洪斌 张沛东 李文涛 张秀梅
为了探究大型海藻和人工鱼礁对鱼类的诱集作用,依据崂山湾人工鱼礁区游泳动物和大型海藻调查结果,以海黍子、孔石莼、带形蜈蚣藻、石花菜和小珊瑚藻5种优势藻类,许氏平鲉和大泷六线鱼2种优势鱼类以及人工鱼礁模型为研究对象,于室内实验水槽观察了许氏平鲉和大泷六线鱼幼鱼在海藻和模型礁中的行为反应和分布。结果显示,水槽中未投放模型礁和海藻时,实验鱼密集出现在水槽边缘区(A9),分布率分别为75.71%±7.79%和73.63%±4.41%。放入模型礁和海藻丛后,许氏平鲉和大泷六线鱼出现短暂的排斥反应,然后迅速聚集其中;2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刘舜斌 汪振华 林良伟 杨平海 章守宇
基于2004年渔业资源的本底调查和2005年四个季度的跟踪调查结果,对嵊泗人工鱼礁一期工程的建设效应进行了初步评估,得到如下结果:(1)投礁后,礁区渔业资源生物量的相对变化率呈现上升趋势,平均增幅达75%,到了秋季生产力达到2004年同期的4倍多,而对照区的资源量则以36%的平均幅度减小;(2)投礁前,各个多样性指数相差不多,投礁后,鱼礁区的多样性值逐渐赶上并超过对照区,平均高出25%左右;(3)投礁前后,对照区的经济种种类数维持在10种左右,而鱼礁区随着礁体的投放,经济种增加,多达25种。结果表明,鱼礁投放后,鱼礁区生产力得到了提高,群落结构也得以明显改善,人工鱼礁的经济、生态效应已有良好的...
关键词:
嵊泗 人工鱼礁 资源量 多样性 效果评价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硕 陈勇 孙满昌
对体长(15±0.5)cm、体重(145±0.5)g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在15 W、25 W4、0 W、60 W白炽灯下以及黑暗条件下(对照组)的行为特性进行观察,同时分析刺参对混凝土制立方体礁(30 cm×30 cm×30 cm)和塔形礁(底面30 cm×30 cm,高30 cm)的行为反应。结果显示,(1)在光照条件下人工礁模型的集参效果与其产生的光学阴影有关;(2)刺参比较适宜在光照度为10 lx以下的光照环境中生活;(3)2种礁60 W和40 W处理组的平均聚集率(MAR)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尹增强 章守宇
人工鱼礁是放置于海底以影响海洋生物资源的物理、生物或社会经济过程的人工设施,具有修复生态环境、保护渔业资源的功能。21世纪以来我国东海区开展了较大规模人工鱼礁建设,用以改善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的局面。科学地评价人工鱼礁建设的经济效果,对指导今后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根据东海区建设规模超过5×104空m3、建成时间大于2年、礁体结构为具有代表性的钢筋混凝土和旧船改造、并且有跟踪调查记录的4个有代表性的资源保护型人工鱼礁项目的调查资料,选取净现值(NPV)、动态投资回收期(DPP)、内部收益率(IRR)和益本比(BCR)等作为评价指标,运用模糊数学法建立了相应的模糊隶属函数,运用熵权法确定了评价指...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尹增强 章守宇
科学评价鱼礁生态效果对后续鱼礁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从鱼礁生态效果产生原理出发,以鱼礁的自然特征、流场效应、水质与底质、饵料生物、鱼类与大型无脊椎动物5方面作为评价准则,建立了2个评价层次共29个评价指标的指标体系。在查阅文献和分析调查资料基础上,确定了定量评价指标的模糊隶属函数和定性指标的评判依据以作为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运用三标度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对2个代表性资源保护型鱼礁的生态效果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与实际调查情况基本吻合。评价方法可以作为有关鱼礁生态效果评价的依据。
关键词:
生态效果 评价标准 资源保护 人工鱼礁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硕 顾君 高世科 王诺
为了研究不同结构人工鱼礁模型在不同因素(底质粒径、含水率、加载质量、开口比、开口形状和位置)下的最大静摩擦系数,及在不同影响因素作用下最大静摩擦系数和礁体所能承受的坡度范围。本研究利用物理模型实验对10种不同结构的人工鱼礁模型最大静摩擦系数进行测定,结果显示:①最大静摩擦系数与底质粒径成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0.5708),底质为粉砂黏土时,最大静摩擦系数随含水率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②随礁体加载质量的增加,最大静摩擦系数总体上呈现减小趋势;③礁体最大静摩擦系数与礁体自身的开口比显著相关,与压强(加载质量/底面积)、开口位置不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26);④相同条件下,加载质量为礁体自身重量的2~3倍时,可以承受最大的坡度。研究表明,礁体自身特征(开口比、开口形状)对最大静摩擦因素的影响超过外部因素(粒径、含水率、加载质量)。因此,在进行人工鱼礁区选址时,应综合考虑礁体开口,底质条件等相关因素,同时尽可能科学合理的设计人工鱼礁。本研究从力学角度为科学合理地设计人工鱼礁及安全有效地开展人工鱼礁建设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