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51)
2023(6759)
2022(5797)
2021(5328)
2020(4612)
2019(10017)
2018(9907)
2017(17831)
2016(10267)
2015(11677)
2014(11459)
2013(10909)
2012(10448)
2011(9469)
2010(9419)
2009(8649)
2008(8257)
2007(7509)
2006(6731)
2005(6088)
作者
(34605)
(28696)
(28483)
(26917)
(18056)
(13899)
(12976)
(11370)
(11047)
(10254)
(9813)
(9689)
(9436)
(9435)
(9349)
(8817)
(8708)
(8696)
(8562)
(8219)
(7604)
(7206)
(7162)
(6740)
(6572)
(6535)
(6516)
(6225)
(6098)
(6018)
学科
(32011)
经济(31952)
管理(30808)
(24579)
(20881)
企业(20881)
(12957)
方法(12554)
环境(10822)
(10268)
数学(10172)
数学方法(9991)
(9652)
中国(9380)
(8561)
(7903)
(7562)
理论(7344)
业经(7339)
地方(6789)
(6395)
技术(6255)
农业(6162)
(5812)
财务(5782)
(5775)
财务管理(5765)
银行(5722)
(5676)
金融(5669)
机构
学院(144196)
大学(143486)
研究(59118)
(50315)
经济(48997)
管理(47668)
中国(42966)
科学(42144)
理学(40643)
理学院(40105)
(39630)
管理学(39037)
管理学院(38827)
(33511)
(32753)
农业(32039)
研究所(31078)
业大(29413)
中心(25623)
(23904)
(23212)
(22222)
(21393)
北京(20576)
技术(20061)
农业大学(19893)
(19587)
(19118)
师范(18640)
科学院(18599)
基金
项目(102888)
科学(77963)
基金(71906)
(68582)
国家(68052)
研究(67821)
科学基金(54419)
(41889)
社会(39417)
自然(38701)
自然科(37733)
自然科学(37713)
基金项目(37692)
社会科(37060)
社会科学(37047)
自然科学基金(37032)
(36766)
教育(30870)
资助(29848)
编号(26388)
重点(24964)
计划(23460)
(22557)
科技(22033)
成果(21587)
(21486)
(21472)
科研(20858)
课题(20328)
创新(20237)
期刊
(57095)
经济(57095)
研究(38342)
学报(36601)
中国(35477)
(35441)
科学(29307)
大学(25580)
学学(24525)
农业(24100)
(18814)
管理(18505)
教育(18467)
(13591)
技术(11907)
业大(10838)
(10804)
金融(10804)
(9521)
业经(9451)
农业大学(8988)
财经(8870)
经济研究(8745)
科技(8612)
林业(8082)
(7676)
资源(7500)
问题(7311)
图书(6741)
中国农业(6441)
共检索到2222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杜鑫鑫   牛东红   张树源   邓敏   王杰   李家乐  
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是一种埋栖型双壳滤食性贝类,为研究缢蛏生态行为应对高盐养殖环境的响应能力,以2个缢蛏群体(“申浙一号”群体:SZSC、自然群体:ZRSC)为实验对象,研究了不同盐度(20、24、28、32)对缢蛏群体潜沙行为、摄食生理的影响,对比2个群体潜沙指标和摄食率的差异。其中,潜沙行为实验设置盐度应激组(缢蛏从暂养池取出放进各盐度组开始实验)和胁迫组(缢蛏在各盐度条件下胁迫24 h后开始实验)。结果表明,SZSC的120 h半致死盐度为34.04,ZRSC的120 h半致死盐度为32.04。应激组中,SZSC的半数潜沙时间(BT_(50))显著大于ZRSC(P<0.05),盐度24时SZSC的BT_(50)为4.2 min,显著低于盐度28和32时的BT_(50),盐度32时SZSC潜沙深度分布更集中,且潜沙率为88.33%,显著高于ZRSC(P<0.05);而在胁迫组,SZSC BT_(50)均显著低于ZRSC,潜沙率均显著大于ZRSC(P<0.05)。摄食生理上,除对照组外,SZSC的摄食率均显著大于ZRSC(P<0.05),SZSC的摄食率在盐度24下达到最大[89.54 mL/(g·h)],显著大于其他盐度组(P<0.05)。由此可见,2个群体的生态行为均会受到盐度的影响,盐度越高,应激反应越强烈,其中SZSC对高盐环境具有较好的耐受性。本研究从生态行为水平评估了2个缢蛏群体对高盐环境的耐受性,揭示了高盐养殖环境下缢蛏在底泥中的垂直分布情况和摄食能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缢蛏耐高盐新品系的选育提供了理论参考。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刘广丰  沈和定  陈慧  林国文  李家乐  
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小球藻(Chlorella sp.)、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minutissima)、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和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对缢蛏稚贝摄食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缢蛏稚贝对6种微藻的清滤率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达到一定浓度时清滤率反而下降;在相同浓度下,稚贝对中规格的绿色巴夫藻、小新月菱形藻和湛江等鞭金藻的清滤率显著高于小规格的小球藻、微...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冬群  李太武  苏秀榕  
于2001年4月,在浙江象山港虾塘和象山外海滩涂分别采集100个缢蛏(SinonovaculaconstrictaLamarck)样品,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了2个群体各38个样本的EST、ADH、MDH、IDH、ME、LDH、GDH、SOD、SDH、ATP等10种同工酶,分别记录了30、29个基因位点。其中s MDH 1、SDH、s ME、ATP 1、ATP 2等5个位点为多态位点。象山野生缢蛏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17 24%)和群体平均杂合度观察值(0 0377)都明显高于养殖群体(16 67%,0 0314)。结果表明,与其他贝类比较缢蛏象山养殖和象山野生群体拥有较低的遗传变异...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邓传敏  李琪  孔令锋  于瑞海  于红  
为了从生理学角度探讨长牡蛎壳金选育系的快速生长机制,本研究以两种规格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第4代壳金选育系(简称金1和金2)和两种普通养殖群体(简称对照1和对照2)为材料,比较了不同温度(16℃、20℃、24℃、28℃、32℃)和盐度(15、20、25、30、35)条件下各实验组的滤水率(Fr)和耗氧率(oCr)。结果显示:(1)摄食实验中,4个组长牡蛎的滤水率均随温度或盐度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在温度28℃时出现最大值;对照1的滤水率在盐度25时达到最大值,其他3组滤水率在盐度30时达到最大值;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温度、群体,盐度、群体对长牡蛎的滤水率均有显著性影响,长牡蛎壳...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张凯军  王静安  倪康达  陈海红  陈晓雯  王军  王成辉  
为探讨不同水温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蜕壳、生长和摄食率的影响,本研究应用恒温的河蟹个体养殖系统,分析不同水温(10、15、20、25、30℃)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成活率、蜕壳次数、蜕壳间隔、蜕壳增重率、肥满度和摄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133 d的试验中,各饲养水温的中华绒螯蟹成活率均在89%以上;10℃和15℃水温的实验蟹只蜕壳1次,20℃和25℃水温组的实验蟹蜕壳2次,30℃水温组的实验蟹蜕壳3次;五个水温组的平均蜕壳间隔分别为109.39、67.92、46.63、43.69、38.01 d;蜕壳增重率随水温升高呈总体增加的趋势,30℃水温组的蜕壳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水温组;平均绝对生长率和相对生长率均随着水温的升高而逐步增大,且各水温组间差异显著;肥满度随水温的升高而逐渐下降;五个水温组的平均日摄食率分别为1.58%、1.97%、3.54%、4.79%和5.25%。腿部肌肉切片观察发现,低水温组(10、15、20℃)的肌纤维直径显著大于高水温组(25、30℃)。结果表明:随着饲养水温的增加,河蟹的蜕壳速度加快,增重率增加,肥满度下降,摄食率增加,以30℃水温时的河蟹生长最佳。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仇登高  徐世宏  刘鹰  宋昌斌  迟良  王顺奎  于凯松  
采用正交实验法,研究了不同光色(白光,A1;蓝光,A2;红光,A3)、光周期(24L︰0D,B1;12L︰12D,B2;8L︰16D,B3)和光强(0.88 W/m2,C1;4.55 W/m2,C2;8.60 W/m2,C3)对循环水养殖系统中体质量(850.97±82.77)g的大西洋鲑(Salmo salar)生长和摄食的影响。实验设A1B1C1(1)、A1B2C2(2)、A1B3C3(3)、A2B1C2(4)、A2B2C3(5)、A2B3C1(6)、A3B1C3(7)、A3B2C1(8)、A3B3C2(9)9个处理组,在相应设定条件下饲养180 d。结果表明,在光色为红光、光周期为12L...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柳敏海  彭志兰  张凤萍  罗海忠  傅荣兵  李来国  
在水温23~24℃的条件下,研究了养殖密度对条石鲷生长、摄食和行为的影响。试验设置D1、D2、D3和D4共4个养殖密度组,初始密度分别为1、2、3、4 kg/m3。结果表明:长期的密度胁迫导致条石鲷幼鱼死亡率急剧升高,长期高密度养殖不利于条石鲷的存活。低密度条件下,条石鲷幼鱼生长迅速。长期高密度的胁迫下生长非常缓慢,特殊生长率显著下降(PD2>D3>D4。条石鲷最适宜养殖密度在6 kg/m3左右,密度达到9 kg/m3后不适宜条石鲷的生长。研究亮点:目前国内外有...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李炼星  杜文俊  王成东  王杰  牛东红  李家乐  沈和定  
为了探明缢蛏生长性状与耐温、耐高盐性能的关系,在乐清湾的优良群体子四代的基础上,于2014年获得了27个生长性状差异的家系,对各家系前期3个月的生长性能测定后,得到了生长优势家系5个,生长速度平均家系17个,生长劣势家系5个,再经过3个月的室外培育至幼贝后,将前期生长优势和生长劣势家系取出。预实验确定了缢蛏半致死温度、盐度分别是36.5℃和35.8。以群体繁育的缢蛏作为实验对照,将各家系分别培育在盐度正常、水温为36.5℃和水温正常、盐度为35.8的环境中。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各家系存活率,结果表明:在半致死温度和盐度条件下,生长优势家系存活率高于生长劣势家系,且不同家系间耐温、耐高盐性存在显著...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大鹏  庄平  严安生  王明学  章龙珍  
研究了光照强度和周期,水流速度,养殖密度对史氏鲟摄食、生长和行为的影响。光照周期在一定的照度和时间范围内对史氏鲟稚鱼的摄食和生长没有显著影响。水流和养殖密度对史氏鲟的生长有着显著的影响。高水流速度和低养殖密度对史氏鲟的生长有着积极的影响,生长效率、特定生长率和日增重都随流速的增大和养殖密度的降低而增大,条件系数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而净增重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各密度组的史氏鲟稚鱼的生长离散没有加剧。在流速为0.06m·s~(-1)和0.18m·s~(-1)范围内,稚鱼的生长效率(GE)与流速(V)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关系式为GE=46.106+142.04V(r=0.5216)。特定生...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刘达博  牛东红  冯冰冰  钟玉民  李家乐  
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了我国浙江乐清湾翁垟(ZWY)、乐成(ZYC)、南岳(ZNY)、南塘(ZNT)、清江(ZQJ)、湖雾(ZHW)、坞根(ZWG)、海山(ZHS)和芦浦(ZLP)9个群体和福建三沙湾漳湾(FZW)、梅田(FMT)、三都(FSD)、渔江(FYJ)、白招(FBZ)、霞塘(FXT)、长春(FCC)、沙江(FSJ)和溪尾(FXW)9个缢蛏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以期评价乐清湾和三沙湾内缢蛏群体的遗传结构差异,为我国缢蛏主要原产地种质资源保护和遗传育种提供基础资料。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浙江乐清湾和福建三沙湾内的缢蛏群体中各位点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变化范围分别为8.146~10.457...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孙丽华  陈浩如  黄洪辉  黄良民  
采用生物能量学方法研究了不同摄食水平(从饥饿至饱食)时军曹鱼幼鱼(平均初始体重10.0 g)、青石斑鱼幼鱼(平均初始体重5.5 g)和卵形鲳鲹幼鱼(平均初始体重7.7 g)的生长和氮收支,建立了生长和氮排泄与摄食水平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军曹鱼幼鱼特定生长率随摄食水平的增加呈显著增长趋势,在9%和饱食两个摄食水平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而青石斑鱼和卵形鲳鲹幼鱼的特定生长率随摄食水平增加呈线性增长趋势;饱食时,青石斑鱼和卵形鲳鲹幼鱼的生长速率接近而明显低于军曹鱼幼鱼的。军曹鱼幼鱼食物转化效率随摄食水平的增加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在9%/d摄食水平组有最大值,而青石斑鱼和卵形鲳鲹幼鱼食物转化效率随摄食水...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种金豆  李琪  王涛  
为探究长牡蛎壳黑选育品系优良性状的生理学基础,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比较研究了长牡蛎壳黑选育品系和野生群体在不同温度和盐度下的摄食和代谢差异。结果显示,在16~32°C范围内,温度对长牡蛎滤水率、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有显著影响。随温度升高,两群体滤水率先增加后降低。野生群体滤水率在24°C达到最大值,壳黑品系在28°C达到最大值。两群体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温度升高呈增加趋势,并未发现显著性转折点。长牡蛎壳黑选育品系和野生群体间滤水率和排氨率差异显著,壳黑品系滤水率均高于野生群体,耗氧率均低于野生群体,且在32°C壳黑品系排氨率显著低于野生群体。在盐度15~35范围内,盐度对长牡蛎滤水率、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有显著影响。随盐度升高,两群体的滤水率、耗氧率和排氨率总体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长牡蛎壳黑选育品系和野生群体间滤水率差异显著,壳黑品系滤水率均高于野生群体,且在盐度15~25条件下壳黑品系排氨率均低于野生群体。两群体O∶N值均在16°C和盐度35组最大,温度升高或盐度降低均会致使两群体O∶N值下降。温度实验中,在32°C时,野生群体O∶N最低值为7.57,壳黑品系O∶N值变化范围为10.52~29.31。盐度实验中,在盐度20时,野生群体O∶N最低值为9.10,壳黑品系O∶N值变化范围为11.51~22.98。研究表明,相较于野生群体,长牡蛎壳黑选育品系更能适应高温和低盐环境,而较高的摄食率和较低的代谢率可为其提供更多的能量用于生长。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邓梦颖  吴志强  肖英平  胡向萍  肖鸣鹤  涂彭文  
以体重(0.015±0.004)g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幼虾为研究对象,研究了50、100、300、600、900尾/m25种养殖密度对克氏原螯虾幼虾生长、摄食和饲料利用的影响,实验周期为30 d。结果显示:克氏原螯虾幼虾的体长、特定生长率、平均日增重、存活率和蜕壳率都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其中日增重由(0.007±0.002)g下降为(0.002±0.001)g,蜕壳率由(100±0.000)%下降为(37.222±3.928)%,降幅明显;体长、体重变动系数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增大。每组个体的平均摄食量和摄食率均与养殖密度成反比。此结果表明养殖密度的增大总体来...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杜文俊  王成东  王杰  李炼星  牛东红  李家乐  沈和定  
为了比较缢蛏早期的生长性能,以乐清湾的优良群体子四代为亲本材料,分别建立了群体繁育组(QF)、群体选优组(QX)和27个全同胞家系(F1、F2、…F30),其中F18、F24和F28 3个家系由于幼虫死亡率过高而淘汰,全同胞家系建立采用单对配对的方法。对各实验组的受精率、D幼率、变态率、不同阶段的生长速度和规格大小等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各实验组受精率、D幼率、D形幼虫大小和变态率均无显著差异。不同发育阶段各实验组的个体大小、生长速率不同,群体选优组(QX)在幼虫发育的各个时期都显著大于群体繁育组(QF)。全同胞家系间存在着生长差异,其中家系F2、F7、F9、F13、F19壳长显著大于群体...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蔡清洁  何文辉  彭自然  李鲜鲜  崔丽香  张奥  
以1日龄和12日龄大龄溞(Daphnia magna)为研究对象,研究了8个pH(411)和8个盐度(18)水平对其心率和摄食行为的影响。两种生长期大型溞对pH和盐度值变化的响应都表现出"低促高抑"的趋势,对碱性水体的适应性大于酸性水体。幼龄溞和大龄溞的最适pH范围分别为68和79,最适盐度分别为2和3,幼龄溞对pH和盐度变化较大龄溞敏感,对外界不良环境的适应性低于大龄溞。幼龄溞在pH为10、盐度为5时心率分别为372.1±15.1和365.3±10.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5),摄食率显著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