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37)
- 2023(6297)
- 2022(5095)
- 2021(4426)
- 2020(3548)
- 2019(7713)
- 2018(7284)
- 2017(13390)
- 2016(7450)
- 2015(7550)
- 2014(7124)
- 2013(6906)
- 2012(6281)
- 2011(5566)
- 2010(5214)
- 2009(4752)
- 2008(4583)
- 2007(3821)
- 2006(3193)
- 2005(2575)
- 学科
- 济(26073)
- 经济(26042)
- 管理(22048)
- 业(20705)
- 企(15704)
- 企业(15704)
- 方法(12612)
- 数学(11523)
- 数学方法(11448)
- 农(8524)
- 学(7541)
- 环境(7485)
- 财(7153)
- 贸(7013)
- 贸易(7013)
- 易(6867)
- 中国(6539)
- 业经(6251)
- 农业(6050)
- 技术(5468)
- 划(5291)
- 务(4536)
- 财务(4534)
- 财务管理(4529)
- 企业财务(4325)
- 产业(4191)
- 地方(4063)
- 制(4024)
- 技术管理(3980)
- 银(3967)
- 机构
- 学院(105302)
- 大学(105064)
- 济(41115)
- 经济(40489)
- 管理(38959)
- 研究(38491)
- 理学(35263)
- 理学院(34861)
- 管理学(34094)
- 管理学院(33949)
- 农(31717)
- 科学(28751)
- 中国(26036)
- 农业(25773)
- 业大(25748)
- 京(21294)
- 所(21237)
- 研究所(20253)
- 农业大学(17687)
- 中心(16966)
- 财(15897)
- 江(14243)
- 院(13984)
- 室(13894)
- 省(13805)
- 财经(13739)
- 实验(13368)
- 业(13302)
- 科学院(13183)
- 实验室(12804)
- 基金
- 项目(84321)
- 科学(64807)
- 基金(62387)
- 家(59779)
- 国家(59314)
- 研究(50015)
- 科学基金(49014)
- 自然(35411)
- 自然科(34623)
- 自然科学(34608)
- 基金项目(34081)
- 自然科学基金(34028)
- 省(33972)
- 社会(33338)
- 社会科(31760)
- 社会科学(31748)
- 划(29063)
- 资助(24081)
- 教育(21443)
- 计划(19914)
- 重点(19586)
- 科技(18560)
- 创(18269)
- 发(18051)
- 科研(17394)
- 业(17278)
- 创新(17198)
- 部(17017)
- 编号(16471)
- 农(15425)
共检索到1345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施玲 陈惠衡 李适
通过对云南、广西、湖南等地的绿茶原料与其提取物进行感官评价和儿茶素组成、茶多酚、咖啡碱含量分析,研究了绿茶原料与茶叶提取物之间的关系.感官评价结果表明,绿茶速溶茶以中小叶种绿茶原料的适制性较好,但制率低于大叶种原料26.75%.大叶种原料的茶多酚含量和儿茶素总量分别高出小叶种的40.27%和39.71%,适合生产高含量儿茶素的速溶茶和儿茶素提取物.以云南和广西大叶种绿茶为原料,通过三个不同的拼配方案提制速溶绿茶,可利用茶叶原料的互补性,在保持较稳定和较好品质的前提下将制率提高10.00%.
关键词:
速溶茶 儿茶素提取物 绿茶原料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徐仲溪 刘仲华 王坤波 刘芳 施玲 高代珍
根据试验室研究和工厂大生产中原料收购的多年检测结果,对绿茶多酚和儿茶素提取与原料含量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云南大叶种绿茶比小叶种绿茶具有较高的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且在儿茶素组成上表现为较高的Ecg,EC和DL-C,而小叶种EGCg和EGC含量较高.同一绿毛茶原料筛分不同规格绿副茶、不同茶树品种绿副茶、高山与平地茶园绿副茶的茶多酚、儿茶素总量、儿茶素组分含量均有明显的差异.由大叶种原料和小叶种原料提制的产品在儿茶素组成上存在差异,大叶种产品表现为较高的Ecg,EC,DL-C和较低的EGCg/ECg,而小叶种产品有高含量的EGCg和较高的EGCg/ECg.原料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的含量...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邱安冬 武世华 陈玉琼 余志 张德 倪德江
采用来自湖北宣恩的鄂茶10号嫩芽材料,按照不同的做形方式(烘条、理条、滚条、搓条)和理条叶含水量(含水量40%、37%、33%、30%)加工成干茶,采用感官评价和理化测定对茶叶的外形和主要成分进行分析,探究不同做形方式对茶叶品质的影响,从而得出条形名优绿茶的最适做形方式。结果显示,不同做形方式影响茶叶形状品质,理条与搓条做形评分都显著高于烘条和滚条做形处理,不同做形方式对干茶和茶汤色泽影响显著。综合各项因素,理条做形外形条索紧结优美,综合品质最好。随着理条叶含水量的降低,茶叶条索变得紧直,香气浓度提高,但干茶和叶底绿色度和润度明显下降,色泽变暗;叶绿素总量和叶绿素a含量显著下降,氨基酸含量增加,茶多酚、可溶性糖和叶绿素b含量变化不明显。综合感官评价和理化指标分析,理条做形以理条后叶子含水量在33%~37%为宜。
关键词:
理条 含水量 感官评价 绿茶 做形方式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跃斌 蔡利娅 罗理勇 王伟 邓克尼
对龙井、乌牛早、迎霜、萍云11号、福鼎大毫、湘妃翠、茗丰、碧香早等8个茶树品种名优绿茶,采用感官审评、生化成分分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等方法对其品质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春季以茗丰、萍云11号、迎霜、福鼎大毫名优绿茶品质最好,夏季以湘妃翠、萍云11号、茗丰名优绿茶品质较好.生化成分测定结果表明,春季以福鼎大毫、萍云11号、迎霜、茗丰氨基酸含量较高,分别为2.83%,2.84%,2.67%,2.66%;儿茶素比值以湘妃翠最低1.477.夏季以湘妃翠、萍云11号氨基酸含量较高,分别为1.82%,1.81%;儿茶素比值以湘妃翠最低2.199;脂溶性色素测定结果还表明,春茶色泽物质组成差...
关键词:
品种 品质特点 名优绿茶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肖文军 龚志华 黄建安 萧力争 蔡利娅 刘仲华
研究了外源单宁酶对绿茶品质成分的酶解特性、酶解条件优化及其酶解液在微滤澄清工艺中的效应.结果表明,根据绿茶粗滤液中酯型儿茶素的含量添加相应活性单位的外源单宁酶,在40℃酶解2 h,主要苦味成分酯型儿茶素能够有效地降解为简单儿茶素,达到提取物的无苦味,并且酶解液中的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等品质成分的得率依次增加5.56%,6.18%,11.17%,3.53%.微滤澄清工艺对外源单宁酶加工无苦味茶叶提取物在工效、产品得率方面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可作为外源单宁酶加工无苦味茶叶提取物的配套技术.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小雪 肖斌 闫列娟 索罗丹 高婷 肖霄
【目的】研究土壤pH值及铝含量对茶叶铝含量及茶叶品质的影响,初步确定可改善茶叶品质的施铝量和施铝方法。【方法】以"蜀永906"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通过根施和喷施2种方法(根施铝量分别为0,0.5,1.0,和2.0g/kg,叶面喷施铝质量浓度设为0,2.5,5.0和10.0g/L)加入不同浓度梯度外源铝,并加入硫磺(0,0.32,0.64g/kg)调节土壤酸度,测定茶叶中铝含量及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的质量分数。【结果】在同一酸度下,根施外源铝可不同程度提高茶叶中铝含量与茶多酚的质量分数,并可降低茶叶中咖啡碱和氨基酸的质量分数;同时当叶面喷施外源铝质量浓度分别为2.5,5.0g/L时,咖啡碱和...
关键词:
茶 茶叶品质 外源铝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段玉 邢弘擎 刘国栋 王婷 刘乐峰 朱旭君 钟增涛 房婉萍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茶园间作绿豆和大豆对茶园土壤环境的影响,促进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以优化茶园土壤环境、增加茶叶产量、提高茶叶品质。[方法]间作试验设置为茶树-不接种根瘤菌绿豆(T1)、茶树-接种根瘤菌绿豆(T2)、茶树-不接种根瘤菌大豆(T3)、茶树-接种根瘤菌大豆(T4)4个处理,以单作茶树为对照(CK),探究不同间作模式对茶园土壤pH值、土壤养分及茶叶理化指标的影响及土壤指标与茶叶品质之间的关系。[结果]在茶树-豆科作物的间作模式下,豆科作物生长至盛花期(Ⅰ),茶园土壤pH值及土壤酶活性显著增加,除土壤速效磷外,其他土壤养分均显著高于单作茶园,其中土壤速效氮含量在T2处理和T4处理分别比CK增加136.63%和97.87%;除土壤有机质外,间作同一种豆科作物,接种根瘤菌豆科作物的茶园土壤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高于未接种根瘤菌豆科作物的茶园,尤其是土壤速效氮和速效磷的含量。间作的豆科作物在盛花期翻压后一个月(Ⅱ),茶园土壤pH值和土壤养分均显著高于单作茶园,且接种根瘤菌豆科作物的处理显著高于未接种根瘤菌的处理,其中在T4处理最高。茶树与豆科作物间作显著影响茶树鲜叶理化成分的代谢,尤其是间作接种根瘤菌豆科作物,间作的茶树鲜叶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在第Ⅰ时期,T2和T4处理分别比CK增加102.67%、54.37%和180.79%、160.23%,在第Ⅱ时期T2和T4处理分别比CK提高72.29%、41.80%和45.37%、3.17%,且茶树鲜叶的水浸出物在T2和T4处理显著增加,而茶树鲜叶的茶多酚含量在T2和T4处理显著降低。[结论]在茶园间作不同豆科作物均能缓解土壤酸化,显著增加土壤养分,显著增加茶树鲜叶的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尤其是茶树-绿豆间作模式的增氮效果更显著。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磊 黄婷婷 杨春 庞月兰 白先丽 韦柳花 黄敏周 刘秋凤
为探讨叶面喷硒对台茶12号茶树品种鲜叶制成红绿茶的硒含量及成茶品质的影响,通过在春秋茶季茶叶采摘前喷施不同浓度的有机态硒,考察喷施硒后茶叶中的硒含量,并对秋茶不同浓度处理的茶叶品质及生化成分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叶面喷硒20 d后能显著提高台茶12号茶叶的含硒量,且茶叶含硒量与喷施浓度存在极显著相关性。春茶期750~2100 g/hm2的用量处理绿茶茶样含硒量可达到0.344~1.111 mg/kg,其中1650 g/hm2的处理一次喷施后2个月内制成干茶依然可以达到富硒茶标准;秋茶期750~3000 g/hm2的用量处理绿茶茶样含硒量可达到0.276~1.106 mg/kg;春茶对硒的利用能力...
关键词:
叶面喷硒 台茶12号 富硒茶 品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莹 施兆鹏 聂洪勇 黄志强
为了进一步研究儿茶素的作用机理 ,对自制的制备型逆流色谱分离纯化绿茶提取物中多种儿茶素单体的技术进行了研究 .采用两组溶剂系统 ,一组是石油醚 -乙酸乙酯 -水 ( 0 .2∶ 1∶ 2 ) ;另一组是正丁醇 -乙酸乙酯 -水 ( 0 .2∶ 1∶ 2 )系统 .每次实验进样量为 4 g绿茶提取物 .用前一组溶剂系统 ,表儿茶素 ( E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 EG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 GCG)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 ECG)得到了很好的分离 ,每一种单体的纯度达到了 98% ,其中 ECGC达到 99% ;用后一组溶剂系统 ,表没食子儿茶素 ( EGC)、儿茶素 (...
关键词:
逆流色谱仪 绿茶提取物 儿茶素 咖啡碱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团生 程祖锌 杨志坚 郑金贵
以绿茶910为原料,采用咖啡碱沉淀—溶剂萃取法对茶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进行提取,运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分析各影响因子对EGCG提取纯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子对EGCG提取纯度影响程度的大小为:氯仿萃取次数>乙酸丙酯萃取次数>水浸提温度>咖啡碱浓度>己酸乙酯萃取次数.EGCG提取的最佳条件为:水浸提温度80℃,咖啡碱浓度30 mmol.L-1,氯仿萃取次数为5,己酸乙酯、乙酸丙酯萃取次数均为3.根据最佳条件提取EGCG,得到纯度为80.3%的EGCG产品.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朱旗 施兆鹏 任春梅
分别对同时蒸馏萃取法 (SDE法 )、顶空吸附法 (HSA法 )和减压蒸馏萃取法 (VDE法 )提取绿茶香气后茶汤的主要生化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香气提取方法不同程度地影响绿茶和速溶绿茶主要生化成分的含量 ,其中 SDE法和 HSA法的影响较大 ,SDE法引起儿茶素异构和降解 ,HSA法影响可溶性单糖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 ,但 VDE法对绿茶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较小 .感官审评结果也表明 :经 SDE法提取香气后的茶汤已完全没有原茶的滋味 ,其次是 HSA法 ,而 VDE法提取香气后的茶汤尚有茶的滋味 .
关键词:
茶叶香气 提取方法 生化成分 感官审评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徐仲溪 王坤波 高代珍 徐超富 魏勇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高效薄层色谱,系统地分析由不同原料加工而成的沱茶中生化成分和脂溶性色素成分,采用感官审评方法评定滋味和色泽的各项品质因子,以探讨不同原料对沱茶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云南大叶种加工而成的沱茶滋味浓度较优,而由湖南中小叶种加工而成的沱茶以滋味醇度较优.云南大叶种和湖南中小叶种配料加工的沱茶有利于滋味浓度和醇度的协调,对改善滋味品质效果较好.由湖南中小叶种加工而成的沱茶脂溶性色素含量比由云南大叶种加工的沱茶高,但由云南大叶种加工而成的沱茶色泽品质优于由湖南中小叶种加工的沱茶.由云南大叶种与湖南中小叶种配料加工而成的沱茶,其外形色泽和内质汤色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叶底色泽花杂不匀...
关键词:
沱茶 品质形成 原料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覃潇敏 黄少欣 韦锦坚 李金婷 陈杏 骆妍妃 韦持章
为茶园间作种植模式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盆栽试验探讨茶树/大豆间作种植下茶树土壤营养成分、微生物种群组成以及茶叶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茶树相比,茶树/大豆间作可以提高茶叶氨基酸、可溶性糖及咖啡碱含量,降低了茶多酚含量及酚氨比,有效改善了茶叶品质。间作茶树土壤的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和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均高于单作茶树,改善了土壤生态质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茶叶的营养品质与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以及放线菌的变化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说明茶园间作豆科植物对于茶园土壤环境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有效改善茶叶品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常硕其 张亚莲 曾跃辉 傅海平 刘红艳 黄仲先
在夏秋季节,通过采用对茶树遮荫处理、改进加工工艺、运用轻修剪调控夏、秋季茶叶产量比例等技术措施提高秋茶产量,实现夏秋茶增值增效.结果表明,遮荫可降低夏秋茶多酚含量,较对照最大降幅为20.56%,增加叶绿素含量,较对照最大增幅为50.93%,酚氨比值降低;长时间鲜叶摊放可提高夏茶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含量,氨基酸增幅可达11.80%;新工艺加工的秋茶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叶绿素含量增幅分别为9.15%、9.89%、8.84%和0.83%,夏秋茶感官品质得到提升.修剪调控可提高夏秋绿茶中的秋茶比例,使秋茶增加19.10%.
关键词:
夏秋绿茶 遮荫 茶叶品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袁林颖 李中林 钟应富 周正科 敬廷桃
分别采用川茶群体种(小叶种)、福鼎大白(中叶种)、蜀永3号(大叶种)3个品种的夏秋季纯鲜叶原料加工颗粒绿茶以及纯鲜叶原料添加春副茶加工颗粒绿茶,对它们的品质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以川茶小叶群体种纯鲜叶原料加工的颗粒绿茶综合品质最好,蜀永3号居中,福鼎大白最差;添加春副茶对夏秋季颗粒绿茶的香气和滋味有改善作用,特别是对滋味的改善效果明显。
关键词:
品种 春副茶 夏秋季颗粒绿茶 品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