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10)
- 2023(8393)
- 2022(6960)
- 2021(6180)
- 2020(5087)
- 2019(11477)
- 2018(10952)
- 2017(20965)
- 2016(11502)
- 2015(12113)
- 2014(11532)
- 2013(11519)
- 2012(10840)
- 2011(9766)
- 2010(9460)
- 2009(8618)
- 2008(8418)
- 2007(7405)
- 2006(6633)
- 2005(5930)
- 学科
- 济(46057)
- 经济(46008)
- 管理(33143)
- 业(32844)
- 企(26502)
- 企业(26502)
- 方法(20947)
- 数学(18654)
- 数学方法(18486)
- 农(13688)
- 学(13338)
- 财(12799)
- 中国(11575)
- 业经(10500)
- 制(9941)
- 贸(9796)
- 贸易(9794)
- 易(9551)
- 环境(9319)
- 农业(9142)
- 务(8042)
- 财务(8034)
- 财务管理(8018)
- 地方(7917)
- 企业财务(7691)
- 产业(7683)
- 银(7629)
- 银行(7567)
- 划(7484)
- 技术(7387)
- 机构
- 大学(168425)
- 学院(166756)
- 济(68400)
- 经济(67208)
- 研究(63663)
- 管理(60884)
- 理学(53596)
- 理学院(52928)
- 管理学(51814)
- 管理学院(51553)
- 中国(46166)
- 科学(44419)
- 农(44409)
- 京(36036)
- 农业(35777)
- 业大(35045)
- 所(34936)
- 研究所(32617)
- 财(28899)
- 中心(27649)
- 江(24920)
- 财经(23687)
- 院(23470)
- 农业大学(23360)
- 北京(22244)
- 省(21959)
- 经(21729)
- 经济学(21421)
- 科学院(20289)
- 室(20078)
- 基金
- 项目(122813)
- 科学(95288)
- 基金(91075)
- 家(85743)
- 国家(85068)
- 研究(76681)
- 科学基金(70466)
- 社会(50062)
- 自然(50034)
- 自然科(48880)
- 自然科学(48859)
- 基金项目(48592)
- 省(48127)
- 自然科学基金(48065)
- 社会科(47621)
- 社会科学(47603)
- 划(41820)
- 资助(36898)
- 教育(33567)
- 重点(28950)
- 计划(27362)
- 发(26611)
- 编号(26254)
- 部(26148)
- 创(25927)
- 科研(25115)
- 科技(24886)
- 创新(24461)
- 业(23773)
- 国家社会(21784)
共检索到2369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安艳飞 周本智 温从辉 王刚
对不同经营方式的绿竹林根系结构和生物量分布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粗放经营的绿竹林内,竹根干质量总量为317.61 kg.hm-2,竹根长度总量为45 304.91 m.hm-2,竹根表面积总量为98.65 m2.hm-2,竹根体积总量为0.018 1 m3.hm-2;在集约经营的绿竹林内,竹根干质量总量为1 333.12 kg.hm-2,竹根长度总量为143 338.46 m.hm-2,竹根表面积总量为3 089.15 m2.hm-2,竹根体积总量为0.583 1 m3.hm-2。无论是粗放经营的绿竹林,还是集约经营的绿竹林,0~40 cm土层都是竹根干质量、长度、表面积、体积4项指标集中分...
关键词:
经营方式 绿竹 生物量 根系分布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林开敏 俞新妥 何智英 邱尔发 林思祖
对29年生五种造林密度生物量结构及土壤肥力进行了全面研究,结果表明:平均单株及其各器官生物量随密度增加呈递减趋势;单位面积不同密度的杉木林分生物量及其生产力基本趋于一致;各种密度单位面积现存枯枝落叶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而林下植被生长及其生物量则相反;五种密度林分土壤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基本上以2805株/hm2和3750株/hm2较大;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均随密度增加而增大;土壤有机质、全N、全P、水解N和速效P的含量随密度增加而下降;而速效钾含量变化规律性不明显。因此,杉木初植密度尽量控制在2805—3750株/hm2之间,以利于杉木产量提高和地力维护。
关键词:
杉木,造林密度,生物量结构,土壤肥力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俊 孟雪 高媛赟 温小荣 林国忠 佘光辉 刘雪慧
基于2007年建德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TM影像数据,采用蓄积量—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计算松树生物量,对松树树种分立地质量等级和不分地位等级2种类型建立生物量的遥感估测模型,并进行精度检验。结果表明:(1)以TM遥感影像主成分分析中第一主成分为自变量的模型拟合效果最好,决定系数R2均在0.6以上,最高0.773。(2)利用预留独立样本对模型精度进行验证,不分地位级总体估测精度为92.51%,分立地质量等级好、中、差3种类型总体估测精度分别为97.66%、96.56%、97.32%,分不同立地质量等级建模精度明显优于统一建模的精度。研究结果为森林生物量遥感估测提供一种改进的思路,且为提高森...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黄丽霞 袁位高 江波 朱锦茹 彭佳龙
对3种不同经营方式下杨梅Myrica rubra的混交度和角尺度进行了比较研究,采用胸径、生物量、冠幅和树高计测大小比数对不同经营方式下杨梅林分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集约型杨梅林分的混交度为0,复合型的平均混交度大于粗放型的平均混交度;各样地的角尺度平均值为0.564~0.667,均属于集聚分布格局,但复合型的角尺度分布图基本上呈正态分布,所以复合型杨梅更接近于均匀分布;复合型经营方式下,杨梅林分的胸径大小比数、生物量大小比数、冠幅大小比数和树高大小比数较其他2种经营方式下分布均匀。复合型经营更有利于生态效益的发挥。在森林经营管理中,以杨梅为目的树种进行林分配置时,以树高优势较杨梅弱...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丽韫 李文华
论文在收集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补充调查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中沿不同海拔高度形成的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的细根生物量和一些森林类型的根系总生物量,并且对自然环境因子对根系生物量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表明,由高海拔到低海拔(岳桦林、苔藓岳桦暗针叶林、暗针叶林过渡带、苔藓红松暗针叶林、红松针阔混交林)树木细根(<2mm)生物量分别是458.92gm-2、537.42gm-2、390.35gm-2、397.25gm-2和660.21gm-2;根系总生物量分别是2578.00gm-2、2794.00gm-2、2680.00gm-2、3459.25gm-2和5155.00gm-2。分别对细根生物量和根系总生物量...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华伟平 丘甜 江希钿 盖新敏 黄烺增
为解决给大面积林分生物量估算提供估算模型、减少外业工作量等问题,以黄山松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兼容性林分生物量模型及全林分收获模型,采用混合蛙跳算法结合交叉建模和检验技术求解林分生物量模型参数,并确定全林分收获模型参数。结果表明,建立的兼容性林分生物量模型的平均系统误差(2.381%)、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7.964%)均在在±10%内、拟合效果较好,基于立地质量等级为哑变量的地位指数曲线模型、断面积模型、林分蓄积量模型等拟合效果较好、适用。与常规全林分经验收获模型相比,研究先建立可变密度林分模型,再经相对密度模型确定林分平均收获量,并编制黄山松林分生物量经验收获表。研究内容在监测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制定节能减排和造林计划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意义。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世利 刘健 余坤勇
林分生物量是森林生态系统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研究许多林业问题和生态问题的基础.建立林分生物量模型是进行林分生物量估测的主要手段.以往所构建模型存在一个严重的缺陷,即各分量模型与总量模型之间不相容.本研究根据闽江流域杉木林分的生物量实测数据,从模型相容性的定义出发,分析各分量的代数关系,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构建了林分各分量的相容性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能够快速地构建各种林分非线性模型;本研究所构建的相容性林分生物量非线性模型预测精度较高,可用于实际生产中,且所采用的方法具有较好的通用性.
关键词:
林分生物量 非线性模型 相容性 闽江流域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胡砚秋 苏志尧 李佩瑗 李文斌
摘 要:选取 3 个天然林群落作为研究对象,利用 3 种包含不同计量参数的生物量碳计量模型,即生物量因子法、异速生长方程法及材积源生物量法,分别计算林分碳储量并比较分析各模型计量结果的差异。结果表明 : 生物量因子法与材积源生物量法计算所得林分平均碳密度相近,分别为 155.56 和 152.82 Mg·hm-2,异速生长方程法的结果偏低,为 118.44 Mg·hm-2,生物量因子法计算的不同群落的林分碳储量比异速生长方程法的高 22.11% ~43.02%;各群落的立木结构及物种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均方根误差分析显示生物量因子法对群落碳密度的差异反应最为敏感,计量精度最高;各方法计量结果均显...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郭泽鑫 胡中岳 曹聪 刘萍
【目的】构建广东省主要森林类型林分生物量和碳储量模型,为省内储量数据的本底摸查、省级与县市级储量数据的有效衔接提供模型支撑;分析树种结构和气候条件对模型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为更精细的碳汇监测及森林质量提升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广东省12种主要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基于2007、2012和2017年3期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采用非线性误差变量联立方程组构建各森林类型与蓄积量兼容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地上和地下碳储量模型。以哑变量形式区分树种结构,以再参数化方法建立气候敏感的林分生物量和碳储量模型,评价模型拟合结果,分析气候变量对林分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影响。【结果】研究得到各森林类型的蓄积量、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模型以及地上和地下林分平均含碳系数。1)基于胸高断面积和平均树高的基础模型调整决定系数(R_a~2)为0.947~0.997,总相对误差(TRE)和平均系统误差(MSE)分别在±1.54%和±2.48%范围,均不超±3%。平均预估误差(MPE)为0.30%~3.61%,仅栎树林、相思林部分模型略超3%。平均百分标准误差(MPSE)为3.30%~13.39%,均不超15%。2)基于胸高断面积的简化模型R_a~2为0.876~0.996,除相思林地下生物量模型拟合效果较差外,其余模型的TRE和MSE分别在±3.19%和±2.74%范围,MPE为0.36%~4.70%,MPSE为4.18%~15.61%。基于平均胸径和林分密度的补充模型R_a~2为0.775~0.977,多数在0.9以上,除相思林部分模型拟合效果较差外,其余模型的TRE和MSE分别在±2.28%和±1.83%范围,MPE为1.12%~6.24%,MPSE为5.91%~17.44%。3)区分树种结构的林分模型R_a~2为0.960~0.997,TRE和MSE分别在±1.61%和±2.33%范围,MPE为0.30%~3.41%,MPSE为2.67%~12.92%,多数模型显著优于基础模型。4)建立8种森林类型气候敏感的林分生物量和碳储量模型,R_a~2为0.947~0.998, TRE和MSE分别在±1.86%和±1.96%范围,MPE为0.29%~2.65%, MPSE为3.18%~13.29%,多数模型较基础模型得到显著改进。生物量大多情况下与温度呈负相关,与蒸散量呈负相关或与降水量呈正相关。【结论】所建模型具有较好拟合效果和较高预估精度,实际应用时可根据数据详略和估算范围选择合适模型。温度过高、蒸散过多或降水不足是限制广东省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增长的主要因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甘小洪 唐翠彬 温中斌 高勇军
【目的】探讨立地条件对寿竹生物量的影响,确定寿竹生长的适宜立地条件,为寿竹的营林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重庆市梁平县寿竹分布区选取16块样地,对样地的立地条件(坡度、坡位、坡向、海拔、土层厚度和腐殖质层厚度等)及寿竹标准竹的生物量进行调查,采用SPSS数理统计软件的t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不同立地因子对寿竹生物量的影响。【结果】寿竹的生物量随坡度的增大而减小,平坦地和缓坡适宜寿竹生长;上坡不适宜寿竹的生长,中、下坡寿竹生物量差异不明显;坡向对寿竹生物量的影响不明显;海拔800 m是寿竹生长的一个分界线;土层越厚越有利于寿竹生物量的积累;腐殖质层厚度小于2 cm时不利于寿竹生长。上述立...
关键词:
寿竹 生物量 立地条件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何潇 徐奇刚 雷相东
[目的 ]建立林分生物量模型,分析不同因子对林分生物量的影响,为区域尺度生物量的估算提供模型和依据。[方法 ]以东北和华北地区7个省份的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第8次一类清查固定样地数据,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方法和稳健回归方法建立林分生物量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法筛选气候变量,建立气候敏感的林分生物量模型(包括地上生物量A_(GB)和总生物量T_(GB))。使用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和相对均方根误差(rRMSE)评价模型。将各因子的解释率分解为独立解释和共变部分,量化不同因子的解释率。[结果 ](1)最优基础模型形式为变量直接引入,最优A_(GB)和T_(GB)模型R~2分别为0.967、0.953,地上部分的大于总量。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和稳健回归结果类似,稳健回归稍优于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基于稳健回归的最优A_(GB)模型的RMSE、rRMSE要比对应的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分别低0.046 t·hm~(-2)、0.085%,对于T_(GB)则分别低0.059 t·hm~(-2)、0.081%。(2)A_(GB)和T_(GB)与湿热指数(AHM)相关系数较大,分别为-0.350和-0.363,气候敏感的林分生物量模型进一步提升了的模型预测效果,A_(GB)的R~2提高了0.41%,而RMSE和r RMSE降低了6.85%;T_(GB)的R~2提高了0.63%,误差统计量降低了6.79%。(3)A_(GB)和T_(GB)的林分因子独立解释分别为87.37%、82.32%,气候因子独立解释分别为0.40%、0.60%,共变部分分别为9.33%、9.98%,林分因子的解释率远大于气候因子,共变部分较大。[结论 ]当林分生物量模型的建模数据质量较高时,稳健回归和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建立的模型差异不大,但气候因子对林分生物量具有显著影响,需要建立气候敏感的林分生物量模型进行生物量估计。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金金 刘晓彤 张逸如 李海奎
【目的】建立区域尺度林分生物量生长模型,为预测未来某一时段广东省天然阔叶林生物量和碳储量提供方法学支持。【方法】基于广东省1997-2017年5期森林清查数据,选择栎类、木荷和其他软阔类等6个阔叶树种为优势树种的203个天然林样地,以参数分级反映立地质量差异,以竞争指数表示密度影响,以分步建模(一元非线性回归法)和联合建模(非线性联立方程组法)区别建模方式,采用理论生长方程构建胸径生长模型估计林龄进而构建多种林分生物量生长模型,以决定系数和平均预估误差等4个指标评价模型拟合优度;对拟合优度较高的模型,以2002-2017年4期连清的183块样地为检验样本,用总相对误差来验证其应用效果。【结果】对比模型拟合效果和区域尺度及样地水平上的估计精度,以探究林分密度、不同参数分级、分级方法和建模方法共4项影响因素对生物量生长模型的效果,结果表明:非线性联立方程组法优于分步建模法;与生长速度有关的参数b分级模型优于与生长潜力有关的参数a分级模型;考虑林木竞争和分级方程中加入竞争指数对优化模型性能影响不大。参数b分级、自变量和分级方程皆不含竞争指数的联合模型(模型10)为最优模型,其生物量生长模型确定系数R2为0.970 1;预测4期生物量时,估计效果较好,后期估计误差明显低于前期,如采用模型10预估栎类2002-2017年区域尺度生物量时,4期的估计误差分别为6.22%、15.27%、4.80%、-1.84%。【结论】以Richards理论生长方程为基础构建林分生物量生长模型来估测区域尺度生物量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为评估未来某一时段区域尺度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提供依据,也为其他区域的林分生物量生长模型研建提供参考。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何潇 徐奇刚 雷相东
[目的 ]建立林分生物量模型,分析不同因子对林分生物量的影响,为区域尺度生物量的估算提供模型和依据。[方法 ]以东北和华北地区7个省份的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第8次一类清查固定样地数据,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方法和稳健回归方法建立林分生物量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法筛选气候变量,建立气候敏感的林分生物量模型(包括地上生物量A_(GB)和总生物量T_(GB))。使用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和相对均方根误差(rRMSE)评价模型。将各因子的解释率分解为独立解释和共变部分,量化不同因子的解释率。[结果 ](1)最优基础模型形式为变量直接引入,最优A_(GB)和T_(GB)模型R~2分别为0.967、0.953,地上部分的大于总量。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和稳健回归结果类似,稳健回归稍优于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基于稳健回归的最优A_(GB)模型的RMSE、rRMSE要比对应的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分别低0.046 t·hm~(-2)、0.085%,对于T_(GB)则分别低0.059 t·hm~(-2)、0.081%。(2)A_(GB)和T_(GB)与湿热指数(AHM)相关系数较大,分别为-0.350和-0.363,气候敏感的林分生物量模型进一步提升了的模型预测效果,A_(GB)的R~2提高了0.41%,而RMSE和r RMSE降低了6.85%;T_(GB)的R~2提高了0.63%,误差统计量降低了6.79%。(3)A_(GB)和T_(GB)的林分因子独立解释分别为87.37%、82.32%,气候因子独立解释分别为0.40%、0.60%,共变部分分别为9.33%、9.98%,林分因子的解释率远大于气候因子,共变部分较大。[结论 ]当林分生物量模型的建模数据质量较高时,稳健回归和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建立的模型差异不大,但气候因子对林分生物量具有显著影响,需要建立气候敏感的林分生物量模型进行生物量估计。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欧光龙 胥辉 王俊峰 肖义发 陈科屹 郑海妹
本研究以云南省普洱市的思茅松天然林为对象,调查了3个位点45块样地的林分地上、根系和总生物量。以幂函数模型为基础构建林分生物量的基本模型;采用混合效应模型技术,考虑区域效应随机效应,选择基本混合效应模型,并分析模型的方差和协方差结构,分别构建3个维量的区域效应随机效应的混合效应模型;考虑林分因子、地形因子和气象因子固定效应,构建含环境因子固定效应和区域效应随机效应的林分生物量混合效应模型。所有模型均采用拟合指标和独立检验指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从模型拟合情况看,考虑区域效应的随机效应模型均能显著提高一般回归模型的精度;在3类含环境因子固定效应模型中,含地形因子固定效应的区域混合效应模型均具...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蔡宗明 邓智文 李东宝 李士坤 陈礼光 温伟庆 郑郁善 荣俊冬
【目的】探究不同宽度带状采伐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各器官生物量和地下根系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影响,研究毛竹地下部分在不同带宽采伐后的恢复潜力,为将来毛竹林带状采伐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立地条件一致的毛竹纯林进行带状采伐,设置横向6、8、10 m的3种带状采伐宽度标准地,垂直长度为30 m,相邻标准地之间设置同样标准的保留带,对不同宽度采伐带和保留带的毛竹各器官进行取样,测定毛竹各器官生物量和地下部分各构件NSC含量,分析不同采伐带宽下毛竹生物量和地下构件NSC的差异。【结果】与保留带相比,8和10 m采伐带竹秆生物量均增加,其中8 m采伐带增幅达11.38%,3种宽度采伐带竹秆生物量大小均为8 m> 10 m> 6 m。8 m采伐带竹枝生物量显著高于6和10 m采伐带(P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