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58)
2023(12419)
2022(10538)
2021(9729)
2020(7852)
2019(17536)
2018(17110)
2017(32756)
2016(17644)
2015(19292)
2014(19118)
2013(18612)
2012(17295)
2011(16103)
2010(16536)
2009(15246)
2008(14732)
2007(13109)
2006(11893)
2005(11017)
作者
(50641)
(42129)
(41960)
(40056)
(27079)
(20247)
(18901)
(16235)
(15995)
(15216)
(14555)
(13904)
(13623)
(13487)
(13466)
(13037)
(12452)
(12388)
(12256)
(12116)
(10658)
(10513)
(10219)
(9741)
(9731)
(9438)
(9351)
(9112)
(8529)
(8373)
学科
(87481)
经济(87410)
管理(47966)
(44259)
(35553)
企业(35553)
方法(29732)
数学(26149)
数学方法(25857)
中国(21150)
地方(21021)
(20214)
(19167)
业经(17068)
(16828)
(15375)
贸易(15364)
(15314)
(14888)
地方经济(13833)
(13438)
金融(13437)
农业(13263)
(13155)
银行(13125)
(12696)
(12476)
环境(11199)
理论(10962)
(10928)
机构
学院(251702)
大学(248113)
(114590)
经济(112276)
研究(93676)
管理(89702)
理学(76073)
理学院(75190)
管理学(73925)
管理学院(73437)
中国(70964)
科学(53793)
(53447)
(50795)
(48281)
研究所(43344)
中心(41651)
财经(41573)
(41045)
(38798)
(37760)
经济学(36802)
业大(33776)
(33322)
经济学院(32788)
(32751)
师范(32438)
北京(32297)
农业(32057)
(30839)
基金
项目(159961)
科学(125612)
研究(118016)
基金(115731)
(101401)
国家(100584)
科学基金(84914)
社会(76478)
社会科(72566)
社会科学(72548)
(62171)
基金项目(59018)
教育(53842)
自然(52890)
(52318)
自然科(51687)
自然科学(51670)
自然科学基金(50751)
资助(48606)
编号(46782)
成果(39412)
重点(36701)
(36346)
(35495)
课题(33789)
(33058)
(32209)
国家社会(32059)
创新(31049)
教育部(30592)
期刊
(136369)
经济(136369)
研究(82581)
中国(50094)
(40455)
(39066)
学报(37825)
管理(35809)
科学(34531)
(30659)
金融(30659)
大学(28504)
学学(27139)
农业(26386)
教育(26069)
经济研究(24293)
财经(21715)
技术(20852)
业经(20421)
(18922)
问题(16681)
(15559)
国际(14283)
(14003)
世界(13586)
技术经济(12803)
统计(12048)
商业(11638)
现代(11394)
(10976)
共检索到3955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巍  
逻辑分析和大萧条时期的经验都表明,货币政策在需求约束型的萧条经济中发挥启动作用是可能的,但要必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从金融角度观察,银行系统基本安全、货币有充分的供给弹性和证券市场正常运行;从总需求角度来看,投资需求和国外需求至少不被政策打压。美国在胡佛总统时期由于上述条件不存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同样无效。罗斯福总统在修复经济机制的同时实施的国家干预政策不是经济调控手段的唯一选择,而是政治上的最佳选择。在供给约束型经济中,货币政策足以治理输入性的萧条。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杨选  
日本上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后,陷入战后最严重的萧条时期。日本在这一时期不断调整货币政策,但并没有起到应有的刺激经济恢复的作用,因而这一时期被称为"失去的十年"。然而,日本90年代泡沫破灭后长时间的经济萧条并不能完全归因于货币政策的失误,与世界经济的影响,与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失误,与经济结构等因素都有关系。本文认为日本这一时期的货币政策,虽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但是对日本经济仍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得失成败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也是深远的。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李永宁  黄明皓  郭玉清  郑润祥  
西方中央银行家形成的货币政策"杰克逊·霍尔共识"是基于发生在美国本土的大萧条、大通货膨胀、大衰退等历次危机和美国过去经历的总结和修订。文章通过文献的梳理发现,每次大的世界经济危机总与人类系统性的错误观念相伴,西方货币政策共识对非主流国家经济实践和经济危机重视不够。本次危机告诉我们面对不确定性世界,经济学家还存在很多不知道,甚至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因此我们认为业已构成货币政策共识的智慧还远远不够,各国中央银行家要以一个婴孩眼光看世界,不要笃信某种教条,不拘泥于过去成功的货币政策教条,善于总结各国危机的教训。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璐瑶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中,中国由于是唯一的银本位国家,受到的外部冲击不同于其他国家,直到1934年6月才发生金融恐慌。为了摆脱金融恐慌,政府1935年6月进行了币制改革,虽然取得了成功,但也为此放弃了外汇管制。这场特殊的历史经历表明:外部资本的大量涌入很可能会对一国经济和金融造成不稳定的影响;内部金融体系风险管理机制的缺乏和政府不适当的经济政策也会对一国的经济和金融造成严重的冲击。在今天人民币升值的形势下,仍需以史为鉴,在资本管制上采取适当措施以防范国际资本流入和金融系统监管不善带来的危害。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范从来  廖晓萍  
运用AS-IS-LM(即总供给、IS-LM)模型对经济开放度和货币政策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的理论分析研究表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在短期内是存在的;但货币政策对产出的影响能力随经济开放度的提高而减弱,对价格的影响能力随经济开放度的提高而增强。随着我国经济开放度的提高,货币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会不断弱化,引起的价格波动会有所增强,因此货币政策的目标应该进一步明确以稳定物价作为单一的目标。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赵留彦  隋福民  
本文重新解释了1930年代早期美国的白银收购政策对中国经济和币制改革的影响。近年来,不少研究者根据商品本位下的自由银行模式来理解大萧条时期中国经济,认为自由银行制度保证了中国充裕的货币供给,由此避免了国际经济衰退向国内蔓延。本文认为,这一解释在美国白银收购政策之前是成立的,然而白银收购政策导致了中国白银流出以及汇率升值,引起了中国严重的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并最终迫使中国放弃了银本位。这一时期的中国货币史为大萧条原因的研究提供了"自然试验场",它进一步验证了货币因素在导致大萧条加深和蔓延过程中的作用,这为当前货币当局应对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衰退提供了经验教训,也提示我们本币快速升值导致的潜在风险——...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劲松  韩克勇  王建明  
开放经济对货币政策运行环境、传导机制、调控手段和目标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得保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变得更加复杂。主要表现为:外部均衡在货币政策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相互影响;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增强;国际经济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重要性上升;部分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力度有所下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我国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有效性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明显,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怀明  桑宇  虞晨阳  
为探究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央行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的变化,文章基于新凯恩斯理论框架构建SVAR模型,对比2008—2011年与2012—2015年相关月度数据的脉冲响应结果,分析数量型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对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新常态"下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显著降低,主要表现为对产出影响的作用强度降低与作用时效缩短。目前政府应着力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修复,稳定市场预期,完善金融市场体制机制,以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怀明  桑宇  虞晨阳  
为探究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央行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的变化,文章基于新凯恩斯理论框架构建SVAR模型,对比2008—2011年与2012—2015年相关月度数据的脉冲响应结果,分析数量型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对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新常态"下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显著降低,主要表现为对产出影响的作用强度降低与作用时效缩短。目前政府应着力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修复,稳定市场预期,完善金融市场体制机制,以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谭华清  王大中  陈瑞  
在证券市场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货币需求函数并不完全,对货币的投机需求不足,此时货币供给的调整对产出具有明显而直接的影响;随着证券市场的逐步完善,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开始变大,货币供给的调节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会减小。本文构建了基于中国宏观数据的VAR实证分析模型,实证结果支持了上述理论。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军  
本文从经济均衡机制转换对货币中性或非中性影响的角度 ,探索经济转轨时期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文章认为货币中性或非中性的判断有一个“中性→非中性→中性”的演化过程 ,这一过程一般与货币自身功能的强弱演变相关 ,而后者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形态结构的变化。通过理论推导和实证分析 ,得出随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体制转轨 ,经济均衡机制由资源约束型向需求约束型过渡 ,货币对实质经济的影响也逐渐减弱 ,处于由“非中性”向“中性”转变的过程之中 ,从而削弱了货币政策对扩张有效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原倩  
现代货币理论是"萧条经济学"复兴的"第四波",其认识前提、分析侧重、研究对象、方法论均符合萧条经济学的一般特征。随着全球经济萧条程度不断加深,现代货币理论既有承认"萧条"、对抗"萧条"的时代意义,也存在操作尺度难以把握、对市场机制重视不够、对发展中国家适用性受限、分析切入点相对窄化等理论短板。因此,对现代货币理论应注意借鉴、科学扬弃,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连飞  
本文在货币政策转型背景下研究汇率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通过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开放经济DSGE模型,对比分析数量型和价格型的货币政策规则对烫平汇率冲击导致的宏观经济波动的效果。结果表明:当汇率冲击导致经济波动时,数量型规则比价格型规则对烫平经济波动的作用更有效,且能够更好的减小社会福利损失。在中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过程中,仍然不能放弃数量型工具的使用,综合运用数量和价格两种调控手段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郭庆旺  赵志耘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李绍荣  王天宇  
本文在更一般的不完全信息情形下,以货币政策为例,分析了经济政策的时间不一致问题。结果表明,当私人部门与政府部门存在不对称信息,政府部门具有信息优势时,最优经济政策与私人部门所持有的关于经济状态的信念有关。从福利的角度看,当现实经济状态对经济政策灵敏时,政府部门有公开经济状态信息的激励;反之,政府部门则有隐瞒经济状态信息的激励。因此,在市场经济的顶层设计中,除政府部门需要建立相关经济决策咨询机构外,还要推动独立的民间智库发展,使公众逐步摆脱信息劣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