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082)
2023(14489)
2022(12256)
2021(11159)
2020(9013)
2019(20398)
2018(19962)
2017(37387)
2016(20231)
2015(22133)
2014(21900)
2013(21858)
2012(20822)
2011(19233)
2010(19368)
2009(17524)
2008(16797)
2007(14788)
2006(13562)
2005(12556)
作者
(62582)
(52518)
(51990)
(49223)
(33397)
(25523)
(23399)
(20435)
(20105)
(18647)
(18185)
(17561)
(17188)
(16626)
(16278)
(16035)
(15408)
(15338)
(15120)
(14962)
(13319)
(13226)
(12632)
(12162)
(11959)
(11696)
(11548)
(11407)
(10680)
(10365)
学科
(103910)
经济(103818)
管理(50076)
(47009)
(33453)
企业(33453)
方法(31916)
地方(30770)
中国(28187)
数学(28014)
数学方法(27805)
(27565)
(23327)
业经(21139)
农业(19384)
(17539)
地方经济(17364)
环境(16222)
(16011)
(15810)
贸易(15795)
(15134)
(14711)
(14569)
金融(14567)
(13949)
银行(13890)
(13470)
技术(12687)
(12613)
机构
学院(290422)
大学(289339)
(125999)
经济(123503)
研究(114380)
管理(103427)
理学(87885)
理学院(86626)
中国(85722)
管理学(85143)
管理学院(84588)
科学(72541)
(64194)
(60954)
(60506)
研究所(55180)
(53618)
中心(51051)
业大(48212)
农业(47833)
(46297)
财经(41948)
(41519)
北京(40931)
(40689)
师范(40170)
经济学(39129)
(38272)
(38053)
科学院(36514)
基金
项目(196027)
科学(152483)
基金(140287)
研究(137253)
(126597)
国家(125507)
科学基金(104414)
社会(88485)
社会科(83753)
社会科学(83732)
(77379)
基金项目(74766)
自然(67753)
(66451)
自然科(66076)
自然科学(66057)
自然科学基金(64833)
教育(60321)
资助(55687)
编号(53301)
(49068)
重点(45427)
成果(42031)
(41643)
(40387)
课题(38610)
发展(38453)
创新(37941)
(37889)
计划(37830)
期刊
(152301)
经济(152301)
研究(89071)
中国(67146)
(56139)
学报(53089)
科学(48806)
(39167)
大学(38383)
管理(37919)
农业(37817)
学学(36525)
(28738)
金融(28738)
教育(27756)
经济研究(24821)
业经(24506)
技术(23636)
财经(21026)
(20255)
问题(20103)
(18350)
资源(17695)
技术经济(14875)
(14855)
科技(14548)
(14425)
世界(14325)
业大(13562)
国际(13371)
共检索到4588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佰林  杨庆媛  鲁春阳  孙丕苓  宗会明  
运用重庆市40区县1998—2008年社会经济数据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将重庆市在空间上划分为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Ⅰ)、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Ⅱ)、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Ⅲ)三大经济发展阶段区域,探讨各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显著,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要素逐渐扩散,多数区县进入Ⅱ区域,Ⅲ区域逐渐缩小至渝东边远地区;②工业化由Ⅲ阶段向Ⅱ阶段演变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日趋强烈,当工业化进入Ⅰ阶段时,土地利用变化趋于缓和。土地产出率在Ⅱ阶段增长最快。区域土地产出率的演变规律与其土地利用变化相吻合,具有随工业化进程呈"倒U型"演变的特点。③承载性功能土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高于生产性功能土地,且伴随经济的发展,贡献的差距逐渐拉大。研究认为,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区域应采取不同的土地利用调控措施,使各类土地供给与区域所承载的经济要素相适应,以更好地满足区域的主体功能对土地供给的合理需求。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翠薇  濮励杰  孟爱云  黄贤金  周寅康  
土地利用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特点。广西江州区属于我国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初期的起步阶段,土地利用变化特点主要表现为:以农业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竞争为主,耕地变化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内容;建设用地低效、缓慢增长,农村居民点增长面积占较大比重;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逐渐增加。以1978—2002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用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相结合,对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土地管理使得耕地面积不断增长,收入和消费的提高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发达地区的发展历程表明,经济高速发展必然引起农地快速非农化,江州区在土地利用中,必须注...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李维  晋潇潇  
近年来,重庆改革发展的重心逐步下移,将所辖38个区县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各区县如何保持适度竞争、促进科学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一、重庆市区县经济发展存在过度竞争的问题2012年,重庆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459亿元,同比增长13.6%,增速位居全国第二,继续保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佳星  藏波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保护耕地数量和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但不同区域以及不同发展阶段该矛盾及其主导原因的表现不同。本文基于改进的STIRPAT模型,采用重庆市40个区县的面板数据,分区域对影响耕地变化的经济社会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以期探明不同区域耕地变化的主导影响因素、变化趋势并为实施差异化耕地保护政策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显示:富裕度对不同区域耕地变化均有影响,各经济社会因素对耕地变化的作用呈现明显的区际差异;经济较发达区域人口因素会造成耕地数量的减少,欠发达区域人口总量的变动对耕地变化的影响不大,环主城区耕地数量变化主要受产业结构变化影响,渝东南地区耕地变...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甘昶春  聂春霞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地理学家、经济学家以及政府管理者关注的热点:西方学者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及阶段性问题,我国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由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复杂性和判断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性的标准不同,往往得出不同的结论。本文以新疆为研究区,依据模糊物元理论构建模糊物元判断模型,分析和判断新疆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并在总结发达经济体经济发展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新疆经济发展的建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黄志亮  
本文将重庆与上海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对比后提出:重庆目前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在中国沿海已进入工业化后期、欧美主要国家已处于由超工业化阶段向知识产业化阶段转变的条件下,重庆的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存在多重目标,存在着与多重目标对应的多重任务。实现这些目标和任务,其难度是国家级的、世界级的,其意义也具全局意义和世界意义。因此,重庆经济开发在根本战略上是一场持久战。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健  
在介绍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各种理论及划分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计算1985-2004年间,广西崇左市、安徽滁州市、江苏南通市经济发展的变化轨迹,确定不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研究,表明崇左市经济结构较差,结构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小且竞争能力较弱;滁州市经济中增长快的产业部门比重较大,总体经济结构较好,结构对于经济增长具有一定贡献,竞争能力较强;南通市经济中朝阳的、增长快的产业部门比重大,总体经济结构好,结构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且各产业部门总的增长势头大,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建议:①崇左市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越"两廊一圈"经济带以及泛珠三角经济区域,吸收泛珠...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艳娜  陶陶  
建立了重庆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根据1996年统计数据对全市43个区(市、县)进行综合评价,并依据综合评价值划分4个经济发展梯度区,据此揭示了区域差异的空间特点,并讨论了区域差异的成因及缩小区域差异的对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超正   陈丹玲   靳亚亚   杨钢桥   张寒  
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识别及其转型过程划分入手,采用最小二乘模型、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识别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8年,长江中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存在“由初级产品生产阶段Ⅱ期向工业化中期转型,城镇化缓慢发展与人口严重外流期(2000~2010年)”和“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型,城镇化稳步发展与人口持续回流期(2010~2018年)”两大转型过程。(2)就土地利用变化总体特征而言,2000~2018年以耕地和生态用地面积显著缩减、建设用地持续增加和未利用地面积相对稳定为主。就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特征而言,2000~2010年以耕地和林地相互转化,耕地向建设用地和水域转化,以及水域向湿地转化为主;2010~2018年以耕地和建设用地相互转化,林地向建设用地和耕地转化,以及湿地向水域转化为主。(3)2000~2010年仅地形位指数是导致该时段5种主要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的共性驱动因素,而2010~2018年地形位指数、人均GDP变化、总人口变化以及距主要公路距离是导致该时段5种主要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的共性驱动因素。因此,应充分考虑各种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的主要驱动因素及其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空间地域分异规律,让土地利用变化与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转型过程相适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舒帮荣  李永乐  曲艺  梅艳  雍新琴  
以太仓市为例,采用扩张速度与强度指数、重心坐标、灰色关联度及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从规模及空间角度分析了1989—2008年太仓市区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城镇用地扩张特征、动力及其作用效果。结果表明:①不同阶段太仓市区城镇用地扩张强度不同,扩张速度不断加快,且其重心由前两时段向东北东移动变为第三时段向北东北移动;②固定资产投资、二三产增加值、二三产比重及二三产劳动力是研究区城镇用地规模扩张的主要动力,但主导动力从1995—2001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及二三产增加值变为了2001—2008年的二三产增加值及二三产劳动力,而耕地稀缺指数及粮食单产对城镇用地规模扩张影响较小;③除与主要河流的距离外,各潜在空间动力对城镇用地空间扩张均有影响,但不同阶段其动力组合、主导动力及各因素作用强度存在差异。为引导城镇用地合理扩张,应从规模及空间角度系统分析不同阶段城镇用地扩张动力,动态把握其作用机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韩贵锋  徐建华  
植被是陆地表面主要的覆盖物,也是许多地球系统过程的重要变量。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在区域尺度上是显著的。以重庆市为例,使用滑动平均和SG滤波对SPOT/VGT-NDVI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平滑处理,结合GDP和人口栅格化数据,从时间序列和空间相关场两个方面分析了植被与人类活动因子之间的时空相关性。结果表明,从1998到2005年,植被的分布和生长状况并没有随GDP和人口的持续增加而增加。在时间序列上,植被覆盖与GDP和人口之间总体上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空间上,这种相关关系表现出了较强的异质性。空间相关场表明:较强的负相关主要发生在相对发达的主城区周围,反映了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使得植被面积和生...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戴芳  王爱民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需求相应发生变化,进而导致对森林资源的需求也发生改变,具体体现在对森林资源利用的目的、程度和具体对象上。本研究以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分析我国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时对森林资源利用的变化,并对这种变化予以解释。研究发现,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对森林资源利用的目的不断变化、程度逐渐增强、主要利用的具体对象也逐渐由林地资源转变为林木资源并最终转变为对森林、林地和林木资源的综合利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娟文,王启仿  
本文简介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各种理论及划分方法。在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指标体系方面 ,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从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出发 ,以北京、广东、湖北、西藏自治区为例 ,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现状及地域分布特点。
[期刊] 改革  [作者] 重庆市信用联社、合川市信用联社联合课题组  
本文根据对重庆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 ,从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和促进“三农”经济发展的角度 ,提出了不同地区农村信用社如何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对策和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金前  邓南荣  韦素琼  陈健飞  
城市空间扩展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特征。论文以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福州和台北为例,以不同时段的遥感影像数据为数据源,结合相关历史文献和城市统计资料,借助GIS技术提取城市空间扩展信息。在此基础上,采用扩展速度、分维数、紧凑度等方法对福州和台北1988—2010年城市空间扩展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2 a来,福州城市建设用地年均扩展速率为台北的4.03倍,福州城市用地快速扩展,与台北形成明显的差异;福州城市空间扩展类型前期以外延类型为主,后期转为外延扩展与内部填充并重,而台北城市空间扩展类型则是以内部填充为主;福州和台北都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