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703)
- 2023(5464)
- 2022(4978)
- 2021(4599)
- 2020(4266)
- 2019(10019)
- 2018(9861)
- 2017(19081)
- 2016(11137)
- 2015(12689)
- 2014(13069)
- 2013(13218)
- 2012(12785)
- 2011(11722)
- 2010(11828)
- 2009(11122)
- 2008(11364)
- 2007(10575)
- 2006(8950)
- 2005(7899)
- 学科
- 济(44328)
- 经济(44288)
- 业(26215)
- 管理(25789)
- 方法(23790)
- 数学(21409)
- 数学方法(21191)
- 企(19952)
- 企业(19952)
- 学(14704)
- 农(12922)
- 财(11044)
- 中国(10091)
- 贸(8663)
- 贸易(8663)
- 地方(8584)
- 农业(8502)
- 易(8397)
- 业经(7722)
- 制(7520)
- 和(7232)
- 务(6730)
- 财务(6716)
- 财务管理(6693)
- 环境(6565)
- 企业财务(6284)
- 银(6100)
- 理论(6060)
- 银行(6036)
- 融(5901)
- 机构
- 大学(170319)
- 学院(168453)
- 研究(64564)
- 济(62949)
- 经济(61512)
- 管理(57648)
- 理学(49503)
- 理学院(48823)
- 管理学(47645)
- 管理学院(47346)
- 科学(47085)
- 中国(46040)
- 农(44723)
- 京(38028)
- 所(37505)
- 业大(35826)
- 农业(35669)
- 研究所(34921)
- 中心(28627)
- 财(27694)
- 江(26808)
- 北京(24247)
- 农业大学(23551)
- 院(23493)
- 省(23131)
- 财经(22207)
- 范(21779)
- 师范(21409)
- 室(20840)
- 科学院(20728)
- 基金
- 项目(116091)
- 科学(86213)
- 基金(80717)
- 家(75753)
- 国家(75196)
- 研究(74547)
- 科学基金(59542)
- 省(46891)
- 基金项目(43108)
- 社会(42663)
- 自然(42563)
- 自然科(41466)
- 自然科学(41445)
- 自然科学基金(40685)
- 划(40598)
- 社会科(40216)
- 社会科学(40196)
- 资助(34782)
- 教育(33997)
- 编号(29443)
- 重点(27811)
- 计划(26395)
- 科技(25700)
- 发(25153)
- 部(24465)
- 成果(24001)
- 科研(23990)
- 创(22833)
- 创新(21594)
- 课题(21358)
共检索到2424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蒋燚 李志辉 朱积余 姜英
采用英国生产的LCPRO+全自动便携式植物光合测定仪,以10个种源红锥幼林叶片为研究对象,进行光合特性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红锥种源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在上午10:00(主峰值)和下午17:30(次峰值)表现出2个峰值;其净光合速率在2个峰值时间段中间有明显的"午休"现象,其产生原因是自身的气孔限制因子;红锥种源的胞间CO2浓度为不规则"W"型,以清早为最高,不同种源的最小值出现的时间有所不同;10个种源的生长性状指标与净光合速率呈显著正相关性(其中树高、材积与净光合速率呈极显著性正相关,胸径与净光合速率呈显著性正相关)。在以木材收获量为主要目标的人工...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刁凯 李宏 程平 孙明森 张志刚 刘帮
采用美国生产的LI-6400便携式光和测定仪,以8个不同品种枣树为研究对象,对枣树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胞间CO_2浓度(CI)等光合指标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各枣树品种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净光合速率日均值表现为:赞皇大枣>扁核酸>圆脆>晋枣>鸡心>灰枣>板枣>金丝小枣,在2个峰值时间段之间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蒸腾速率日均值表现为:赞皇大枣>扁核酸>晋枣>圆脆>鸡心枣>灰枣>板枣>金丝小枣;水分利用效率日均值表现为:圆脆>扁核酸>灰枣>金丝小枣>鸡心枣>板枣>赞皇大枣>晋枣;各枣树品种的胞间CO2浓度1 d中出现的最小值各有所...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谢健
为了了解不同种源赤皮青冈(Cyclobalanopsis gilva)在福建省建瓯市的生长性状变异情况,进一步选择优良种源,以福建建瓯、浙江鄞州、江西婺源和湖南靖州等4个种源4年生赤皮青冈试验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赤皮青冈生长指标进行变异分析、多重比较、方差分析、遗传力估算、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遗传增益分析等,进行优良种源的选择.种源间生长性状存在较大变异,福建建瓯种源的材积变异系数最高(达71.03%).经过多重比较,发现浙江鄞州种源的生长指标都优于其他种源,福建建瓯的最差.种源间的生长指标都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种源间树高、胸径、材积的种源遗传力分别为0.725、0.773和0.754,受到较高程度的遗传控制.树高、胸径和材积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材积与树高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95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浙江鄞州种源综合得分最高(5.330),其单株材积的遗传增益最大(27.14%).4年生赤皮青冈不同种源间存在变异情况,且存在显著差异.浙江鄞州、湖南靖州种源选入优良种源,浙江鄞州种源的表现最好.
关键词:
赤皮青冈 生长性状 遗传力 优良种源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亚东 马林江 樊孝萍 王昌庆 胡建柳 张新叶
【目的】红椿是湖北的重要乡土树种,但在江汉平原未有天然分布及人工栽培。选择出适宜于江汉平原地区发展的优良红椿家系,为该地区提供珍贵用材树种造林资源。【方法】以湖北恩施地区的17个红椿优树半同胞家系为研究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江汉平原石首市开展平茬后2 a苗期及2 a幼林期对比试验,对不同家系连续4 a胸径(1年生时为地径)、树高和材积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开展红椿优良家系早期选择。【结果】不同家系间胸径(地径)和树高性状在所有龄期都存在极显著差异。平茬后自苗期第2年起,后续3 a的所有胸径和树高性状相互间都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苗期第2年起后续3 a(2020—2022年),红椿家系的胸径、树高及材积性状遗传力皆超过0.85。根据不同家系不同性状的遗传增益大小,以材积增益为主,从17个家系中筛选出3个早期表现优良的家系,即鄂13家系、鄂15家系及鄂06家系,选择强度为17.65%。【结论】3个早期优良家系材积遗传增益均超过群体平均20%,选择强度大,早期生长优势明显,年均胸径生长量2.09 cm,年均树高生长量1.78 m,这些家系将成为湖北江汉平原地区红椿良种选育的重要种质资源。
关键词:
红椿 生长性状 家系选择 江汉平原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旭军 潘百红 程勇 吴际友
运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比较测定了4个红榉不同种源叶片的光合作用日变化、光响应曲线和CO2响应曲线。结果表明:(1)不同红榉种源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趋势并不一致,其中怀化种源表现为单峰曲线,而浙江等其他3个种源则表现为双峰曲线,均为气孔限制型,且浙江种源的光合日均值显著高于其他种源;(2)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红榉种源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的影响因子大体相似,其中蒸腾速率和光合有效辐射为最稳定的影响因子;(3)红榉不同种源的净光合速率的光响应曲线和CO2响应曲线的总体趋势相同,但不同种源间光补偿点、光饱和点、CO2补偿点及CO2饱和点差异较大。
关键词:
红榉 种源 光合特性 比较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车豪 全小强 王立冬 李小玉 胥清利 梁海燕 王燕茹 马祥庆 闫小莉
[目的]合理的造林密度和冠层结构可有效提高林木光合效率和生长发育,研究不同造林密度下的杉木幼林不同冠层、方向和枝条部位的叶片光合特征,可为杉木大径级无节良材培育中科学界定合理的造林密度和修枝高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5年生杉木林为对象,于5个造林密度(M_1:833、M_2:1 667、M_3:2500、M_4:3 333、M_5:6 667株·hm~(-2))样地中选择3株标准木,分5个不同冠层(距离树体基部1、2、3、4、5m处)、枝条朝向(东西和南北)、枝条叶片部位(尖端和末梢),测量光合特性值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和气孔导度(G_s)并计算水分利用效率(WUE)。[结果]1)在冠层2 m处,P_n、WUE随造林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在冠层3~5 m处P_n、G_s、T_r、WUE随造林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2) P_n、G_s、T_r、WUE均随冠层的升高而显著增大,树冠5 m处的枝叶光照条件充足,光合作用较强。3)除在M_4、M_5密度下树冠2~3 m处的杉木叶片P_n、G_s、T_r、WUE在不同枝条部位表现为末梢叶>尖端叶外,其余的不同冠层和不同密度下的杉木叶片P_n、G_s、T_r、WUE在不同枝条部位表现为尖端叶>末梢叶。[结论]5个造林密度中M_2密度(1667株·hm~(-2))的杉木叶片在不同冠层和枝条方向上的光合能力整体上更强,在4个冠层中各造林密度下均为树冠5 m处的杉木叶片表现出更大的光合潜力,尖端叶的光合能力强于末梢叶,东西向枝条叶片光合能力强于南北向枝条叶片。在M_5造林密度(6667株·hm~(-2))的冠层2和3 m处、M_4密度造林(3333株·hm~(-2))的冠层2 m处的枝条叶片净光合速率出现负值,即密度的增加会对林内光照资源产生影响,特别是位于低冠层的枝叶,且密度越大冠层光合能力受到的影响也越明显。
关键词:
杉木 不同造林密度 不同冠层 光合特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启雷 朱士铭 徐大平 冼杆标 李超 熊咏梅 刘小金
【目的】为探讨石灰用量对檀香人工幼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提出适宜的石灰用量范围,为檀香人工林的高效培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6个月龄的檀香幼苗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设置不同石灰添加量(0、2.5、5、10 kg/植穴)控制试验进行定期观测。【结果】与对照组(0 kg/植穴)相比,添加石灰可显著提高檀香的苗高、地径和胸径(P <0.05),促进檀香幼林生长。添加石灰处理33个月时,2.5 kg/植穴处理组檀香的苗高、地径和胸径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20.54%、25.19%和35.12%,5 kg/植穴处理组檀香的苗高、地径和胸径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31.70%、36.59%和50.78%,10 kg/植穴处理组檀香的苗高、地径和胸径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7.34%、27.72%和41.02%。添加石灰提高了檀香叶片的长宽比、叶绿素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檀香生长速度随石灰用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以5 kg/植穴处理组为最大值,处理33个月后,檀香苗高、地径和胸径值分别为340.35、5.74和2.64 cm,显著高于2.5 kg/植穴和10 kg/植穴处理组(P <0.05)。檀香叶片净光合速率、面积、长宽比以及叶绿素SPAD值随着石灰用量的增加亦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5 kg/植穴处理的值最高,分别为6.72μmol·m-2·s-1、14.50 cm2、2.95和45.55。檀香叶片净光合速率与檀香高度显著正相关(P <0.05),与檀香胸径和地径极显著正相关(P <0.01);檀香的高度、地径和胸径3个指标之间极显著正相关;SPAD与檀香胸径显著正相关,与檀香高度和地径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酸性立地条件下添加石灰有利于檀香人工幼林的生长,添加量以5 500~6 500 kg/hm2较为适宜。
关键词:
石灰 檀香 人工林 光合特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彤 金慧颖 徐浩玉 周志强 张玉红
为了解东北红豆杉的光适应特性以达到高效培育的目的,以5年生东北红豆杉幼苗为研究对象,研究3种光照条件下(全光照FL、60%全光照F1和30%全光照F2)东北红豆杉幼苗光合特性的日变化规律,明确其幼苗随光温变化的生理响应特点。结果显示:3组幼苗的净光合速率(Pn)均呈现双峰变化趋势,9:00时Pn的峰值显著高于15:00时的峰值,且F2条件下的Pn最高,F1次之,FL最低;显然增加光照强度后,幼苗的Pn受到了强光的抑制。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的日变化规律与Pn相似,呈现出明显的双峰趋势,F2条件下幼苗的Gs变化幅度要小于其他2组幼苗的Gs;上午F2条件下幼苗的Tr最高,下午FL条件下...
关键词:
东北红豆杉 光照条件 光合特性 日变化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鹏 戴丽 孙妍 徐兆翮 温富贵 袁存权 胡瑞阳 李云
为了比较刺槐不同无性系在延庆地区的生长表现,选取匈牙利、韩国、中国河南及延庆本地刺槐优良无性系11个,于2008年4月种植在北京延庆县。在生长季测定各无性系的净光合速率和叶片的叶绿素、可溶性糖等生化指标,并且连续3年测定各无性系的株高、地径等表型性状。结果表明:匈牙利刺槐H2、韩国刺槐K2、韩国刺槐K4、河南刺槐8048和延庆本地刺槐2N的株高、地径表现较好,这些无性系株高、地径3年的数据经多重比较分析后均被归为数值最高的一类;净光合速率较高的无性系为匈牙利刺槐H2(11.78±0.24)μmol/(m2·s)、河南8044(12.57±0.21)μmol/(m2·s)和延庆本地刺槐2N(12...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唐靓茹 刘雄盛 蒋燚 刘乐嘉 魏国余 王勇
【目的】研究广西国有高峰林场不同红锥人工林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旨在为该区红锥人工林合理经营和持续生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红锥纯林、红锥+湿地松混交林、红锥+米老排混交林、红锥+火力楠混交林4种红锥林型人工林0~60 cm土层为研究对象,分析4种红锥林型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差异以及变化规律。【结果】4种林型3个土层(0~20、20~40、40~60 cm)间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容重(ρb)、含水率(θg)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均差异显著,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4种林型的SOC、TN、全磷(TP)、θg均表现为逐渐降低,ρb表现为逐渐增大。0~60 cm土层4种林型间SOC、TN、TP、θg、pH值、ρb均差异极显著。其中红锥+米老排混交林土壤SOC、TN、TP、θg和MBC、MBN均最大,pH值和ρb最小;红锥纯林土壤SOC、TN、TP和MBC、MBN均最小,pH值和ρb最大。相关分析表明,MBC与SOC、TP呈显著正相关,与ρb呈显著负相关;MBN与SOC、TN、TP呈显著正相关,与ρb呈显著负相关;SOC、TN、TP与ρb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红锥混交林能够有效提高土壤养分,改善土壤质地,且红锥阔叶混交林较红锥针阔混交林的效果更佳。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陈怡 景美清 阳胜男 朱宁华 周原驰
为更好地协调农业用地与林业用地之间的关系,探讨杉木-花生林农间作模式,本论文选取广西种源2.5代实生苗(简称"广西-2.5")杉木、福建种源无性系扦插苗-020(简称"福建-020")以及福建种源无性系扦插苗-061(简称"福建-061")杉木幼林纯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花生间作对相应种源杉木幼林的成活率、光合特性以及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显示:花生-杉木间作模式下的广西-2.5、福建-020、福建-061杉木的成活率分别提高了4.02%、6.06%、7.39%;树高总增长量分别增加了8.31%、28.57%和6.55%;地径、冠幅和新枝分支角度均略低于于未进行花生间作的对照组;不同种源的杉木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胞间CO2浓度Ci的日变化曲线均为不对称双峰曲线,其中净光合速率Pn的大小依次为:广西-2.5>福建-020>福建-061;花生间作模式和未间作的杉木纯林的光响应曲线趋势一致,依次为:广西-2.5>福建-020>福建-061。研究结果可为科学优化杉木幼林套种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杉木 间作 光合特性 生长特性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何贵平 陈益泰 余元华 金其祥
对来自8个省(区)的25个南酸枣种源在福建邵武进行了造林试验。4年生幼林的生长结果表明:南酸枣的树高、胸径、分叉高和分叉数4个性状在种源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且树高和胸径有较高的广义遗传力;树高、胸径和分叉高3个生长性状在不同立地条件下也表现出极显著差异;树高、胸径和分叉高与种源地理纬度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经度则未表现出显著负相关,而分叉数与种源地理经度、纬度间以及与树高、胸径和分叉高间均未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根据树高和胸径,采用独立选择法初选出贺州、容县、上犹和乐昌4个幼林期较速生的种源,并采用系统聚类法初步将种源划分为2个大区:亚热带中南部速生种源区和亚热带中北部生长相对较慢种源区。
关键词:
南酸枣 地理种源 幼林生长性状 种源区划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晓阳 沈熙环
侧柏种源试验多年和多地点观测结果表明,种源间在造林成活率、幼林高、径生长量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东、南部种源造林成活率比西、北部种源高;在无冻害区,南部种源的生长量大于北部种源。1~7年生间树高生长紧密相关,但在有冻害区,部分北部种源高生长量却大于南部种源,1~7年生间树高生长量相关性减弱。根据有冻害区和无冻害区各种源的生长表现,对部分种源作了评价,并对侧柏造林和用种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侧柏,种源,成活,生长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侯伯鑫 林峰 余格非 张新华 陶申绵
研究表明,福建柏17个地理种源和48个家系幼林期树高、胸径、材积生长在山区、半山区、丘陵区均有极显著差异,其树高、胸径、材积遗传力值分别达0.556 1-0.903 4、0.630 3-0.914 0、0.670 1-0.914 3,反映该差异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种源×地点交互作用显著,其3个主要性状生长量山区>半山区>丘陵区。根据材积遗传增益大于种源平均值15%以上的选择标准,初步选择出适宜不同生态环境造林地的10个优良种源和14个家系,其材积遗传增益分别为16.09%-88.70%、15.19%-184.80%。
关键词:
福建柏 种源 幼林期 遗传变异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郑灏 杨志坚 冯金玲 陈世品 林文俊 白玉娜 郑国华 陈辉
采用磷脂脂肪酸方法评估套种圆叶决明(YY1)、羽叶决明(YY2)、花生(HS)、黄豆(HD)、豇豆(JD)、绿豆(LD)和对照(CK)7种不同措施对油茶幼林根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套种模式间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差异.各模式中真菌(18∶1ω9c)和细菌(16∶0、i16∶0和18∶0)均为优势种群.与CK相比,套种圆叶决明和羽叶决明模式显著提高了土壤总PLFA、细菌和真菌的含量;细菌/真菌的比例在套种圆叶决明、套种羽叶决明模式中提高,其余均低于CK.相关分析表明,土壤PLFA总量、细菌和革兰氏阳性菌等与土壤有机质、有效磷、有效氮和全氮显著相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