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632)
2023(4658)
2022(3967)
2021(3725)
2020(3221)
2019(7375)
2018(7421)
2017(12746)
2016(7351)
2015(8317)
2014(8472)
2013(8329)
2012(7796)
2011(6822)
2010(6932)
2009(6237)
2008(6583)
2007(6224)
2006(5218)
2005(4675)
作者
(26498)
(22147)
(21844)
(20957)
(14069)
(10996)
(9956)
(9030)
(8428)
(8008)
(7711)
(7612)
(7323)
(7225)
(7175)
(7026)
(6713)
(6701)
(6500)
(6352)
(5831)
(5787)
(5734)
(5265)
(5109)
(5050)
(4985)
(4911)
(4765)
(4698)
学科
(27647)
经济(27640)
管理(24850)
(24760)
(21829)
企业(21829)
方法(15213)
数学(13239)
数学方法(12971)
技术(12000)
(9978)
(7083)
(6483)
技术管理(6322)
业经(5786)
中国(5627)
(5428)
财务(5407)
财务管理(5392)
理论(5326)
(5143)
环境(5072)
企业财务(4748)
农业(4722)
(4657)
贸易(4652)
(4544)
地方(4282)
(4257)
教学(3897)
机构
学院(110975)
大学(109760)
研究(42205)
管理(40609)
(38450)
经济(37459)
理学(34803)
理学院(34401)
管理学(33388)
管理学院(33220)
科学(32437)
中国(29669)
(29083)
(25201)
(24543)
业大(23814)
农业(23436)
研究所(22939)
中心(18667)
(18012)
技术(17052)
(16193)
北京(16123)
(15939)
(15440)
农业大学(14857)
科学院(14036)
(14034)
(14015)
(13631)
基金
项目(80463)
科学(59956)
基金(54627)
(52155)
国家(51806)
研究(51080)
科学基金(41604)
(33800)
自然(30297)
自然科(29569)
自然科学(29551)
(28997)
自然科学基金(28926)
社会(28474)
基金项目(28378)
社会科(27092)
社会科学(27082)
资助(23934)
教育(23114)
重点(19465)
科技(19289)
编号(19176)
计划(19141)
(17328)
(16936)
(16271)
科研(16136)
创新(16074)
(15397)
课题(14751)
期刊
(38902)
经济(38902)
学报(27188)
研究(25384)
中国(24358)
(23957)
科学(22459)
大学(18544)
学学(17853)
农业(16953)
管理(14782)
技术(14436)
(13848)
(11588)
教育(11491)
科技(8886)
技术经济(8474)
业大(8111)
统计(7648)
(7177)
林业(6993)
资源(6980)
(6937)
农业大学(6342)
决策(6257)
经济研究(5721)
财经(5478)
业经(5427)
财会(5303)
自然(5139)
共检索到1611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薛帅  刘吉利  任兰天  
为筛选适合我国国情的芒草产业化的低成本繁殖技术,根据国外相对成熟的种植措施,利用我国的农业生产数据,对5种可行繁殖技术的后代种植成本进行估算。结果表明:5种繁殖系统的后代材料在种植密度、除草剂类型及施用量、施肥量存在差异最大;估算种植成本变异幅度为3 072.0~12 225.3元/hm2,其中种子直播法成本最低,而微繁育苗移栽法最高;在各项投入要素中种植材料与化肥的成本最高,合计约占总体生产成本的70%。此外,还利用SWOT法对5种繁殖技术的利用潜力予以评价。结果表明:在芒草产业化的初期,根茎直播法将被广泛采用;随着技术的进步,根茎与茎秆育苗移栽法将会逐步取代根茎直播法;最后,种子直播法与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唐志娟  方晰  项文化  
利用几何数学方法,以自然生长和未截冠行道树为对照,以长沙市韶山路栽植的截冠行道树为例,测定主要测树因子,推导出进城截冠行道树地上各部分生物量的估算模式,进而估算韶山路栽植的截冠行道树的生物量、现实的碳贮量以及其潜在的生物量和固碳能力。结果表明:13km的韶山路截冠行道树地上部分的现实生物量和碳贮量分别为159 564.44kg、78 380.40kg,其中韶山北路的最高,韶山南路为其次,韶山中路最低,均以树干的生物量和碳贮量占绝对的优势;韶山路不同路段单株截冠行道树平均生长潜力和固碳的潜力不同,平均生产潜力最大的是韶山北路,韶山中路为其次,韶山南路最小,分别为809.08kg、304.63kg...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尚爱军  胡兵辉  廖允成  温晓霞  
针对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态势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以黄土高原典型地区的渭北旱塬为例,对该区各种生态用地降水资源化理论潜力、可实现潜力和现实潜力进行初步估算,并进行相应评价,结果表明:农、林、牧、果业生产结构布局不合理,使得区内各地、市各种降水资源化潜力差异较大;林地、园地、牧草地的自然降水利用率较大;生态用地降水资源化现实潜力开发度与可实现潜力开发度有11.06%差距,现实潜力开发度与理论潜力开发度相比有36.22%潜力尚待开发。证明该区降水资源化潜力较大,但生态环境建设还是受水资源短缺限制。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付增娟  张川红  郑勇奇  王志和  段福文  
对2种典型亚热带外来树种黑荆和银荆林分和单株土壤种子库、幼苗扩散进行调查,依据繁殖体类型、数量和扩散距离预测黑荆和银荆的入侵性。结果表明黑荆以种子繁殖为主,繁殖体数量大,银荆以根蘖繁殖为主,繁殖成功率高。黑荆和银荆林分内土壤种子库数量都很大,分别达28882粒.m-2和1475粒.m-2;种子主要分布在枯落物中,有利于其继续传播;有活力种子比例高,室内发芽率可达85%以上,树种建群能力强。虽然黑荆和银荆都有大量的繁殖体存在于土壤中,但萌发并存活的幼苗数量相对较少,林缘幼苗数量分别为0.8株.m-2和1.0株.m-2,单株周围幼苗数量分别为1.3株.m-2和0.6株.m-2,树种向外扩散速度慢;...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侯新村  范希峰  武菊英  朱毅  张永侠  赵春桥  
为促进中国边际土地草本能源植物种植与生物质原料生产,基于京郊边际土地草本能源植物规模化种植的实践,从生产潜力、生物质品质、生物质利用潜力、生态效应等4个方面对荻的应用潜力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荻在京郊挖沙废弃地上的生产潜力为2.31t/hm2,达到京郊耕地条件下的8.41%,生物质品质优良,其标准煤折算当量、沼气产量、纤维素乙醇产量分别为1.42t/hm2、289.99m3/hm2、0.59t/hm2,分别达到京郊耕地条件下的8.38%、8.37%、8.15%,生态效应明显。荻在边际土地上具备良好的应用潜力。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龚荣发  何勇  黄薇薇  张希昱  曾维忠  
碳汇价值的测算是CDM碳汇项目顺利实施的核心和技术关键之一。文章在利用生长曲线、生物量换算因子法和市场价格法,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维度,动态预测了川西北CDM碳汇项目未来10年内碳汇价值的变化,分析了面积和树种因素对于碳汇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该项目碳汇价值逐年上涨,上涨速率受到树木生长影响逐年降低,大规模的碳汇林能够增加碳汇的外延能力,但会降低单位面积的碳汇能力,树种类别对碳汇价值的影响受到生长曲线、生物量转换因子等多方面的影响。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蕾  魏后凯  王振霞  
很多研究认为,中国中西部地区能源效率较低,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的节能潜力更大。因此,适度提高中西部地区的节能减排目标,将有助于实现全国整体节能目标。事实上,中西部地区能源效率水平很难在短期内赶上东部地区,其节能潜力仅仅是理论节能潜力,不能作为中国制定区域节能减排政策的依据。因此,本文尝试以中国各省份所在区域的能效最高值作为基准值,利用DEA的方法对全国不同区域的节能潜力进行估算。结果显示:一是与全国平均节能潜力相比,中西部地区节能潜力较低;二是从测算结果来看,中国推进节能减排的重点区域仍然是东部发达省份,而不是中西部地区。基于此,本文提出应正确看待东中西部地区节能减排的实际能力,科学地制...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朝先  
工业是大多数国家碳排放最重要的领域,也是减排潜力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领域。研究工业领域碳减排潜力对于理解中国碳排放峰值及参加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采用经济核算的方法对2010-2050年我国工业碳减排潜力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在2030年工业碳排放达峰前,2010-2030年工业累积减排潜力为83.8亿t,其中,结构减排31.2亿t,强度减排52.6亿t;在2030年达峰之后,工业将继续为碳减排发挥积极贡献,2030-2050年累积减排潜力65.9亿t,其中,结构减排24.77亿t,强度减排41.15亿t。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工业内部结构和能源结构能得以进一步优化,则工业减排潜力...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颖  陈艳  
能源是战略性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中部地区经济的不断增长,对能源的消费量也呈逐渐上升趋势。传统化石能源日益显示出供给和环境两方面的压力,而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具有能源替代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效应。中部地区生物质资源丰富,经估算结果如下:第一,2009年农作物秸秆、牲畜粪便和城市垃圾3种生物质资源沼气潜力达839.733亿m2,折合标煤7 314.75万t;第二,开发利用3种生物质资源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3 880 594.83t。据此,提出建议:第一,重点开发利用秸秆、牲畜粪便等农村生物质资源;第二,为中部地区生物质资源转化为生物质能源产品进而实现减排效应创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翠萍  
了解和研究中国在东盟国家的投资潜力和投资拓展空间,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现实意义。文章选取2009—2020年中国与东盟十国的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分析中国在东盟的投资地位、投资效率及投资潜力。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东道国的政治稳定性、营商环境便利度、货币自由度、财务自由度、劳动力结构等因素均对投资效率产生显著的正效应;而东道国税收负担、通货膨胀率水平等都会对投资效率产生显著的负效应,即抑制中国OFDI效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项伟  易自力  肖亮  刘清波  覃静萍  
【目的】芒属植物是目前国内外生物质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全球共有14个种,且具有种间杂交的特点。文章为建立芒属植物能源潜力评价体系,为从众多的芒属基因型中筛选优良种质和选育能源作物品种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文献法、调研法和专家咨询法探讨了芒属植物作能源作物应用的相关性状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根据能源用途不同按发电、制乙醇、产沼气、制生物油等4类,分别从农艺、品质、抗逆性等3方面,选取干物质产量、冠层高、茎高、茎径、基部直径、分蘖数、叶茎比、枯黄性、落叶性、含水量、灰分含量、挥发分含量、固定碳含量、热值、纤维素含量、半纤维素含量、木质素含量、矿质元素含量、耐盐性、抗旱性、抗寒性、耐淹性、抗病虫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毛慧慧  冯平  王勇  
基于资源水利的理念,以雨洪水资源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动态性分别引入理论潜力、可实现潜力、现实潜力及待开发潜力的概念及算法。以天津北三河水系为典型区域,分别计算了各流域和整个水系的各个频率年的自产水量、理论潜力、可实现潜力,给出了各频率来水情况下雨洪水资源潜力的年内分配过程,并以待开发潜力为主要关注对象,对其进行频率分析,计算得到50%、20%、10%、5%各频率年下的待开发潜力值依次为4.42×108m3、12.96×108m3、20.02×108m3、27.35×108m3,为以后的雨洪水资源利用模式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小兵  
在现有李子口小流域气候、温度、降水等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李子口小流域土地生产潜力及人口承载潜力,提出:李子口小流域土地可承载人口数量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对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立辉  黄进良  杜耘  胡砚霞  
以土地生产潜力与承载力理论为基础,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淹没区和水源地——丹江口库区耕地为研究对象,在遥感影像、DEM、气象、土壤等数据支持下建立模型,利用潜力递减法估算丹江口库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同时对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进行研究。估算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作物、不同耕作制度下的最大生产潜力与现实生产力有很大差距,在现有粮食生产水平下,库区未淹没耕地的情况下,库区的人口承载力现状已经很差,当水位达到170 m后,库区人口承载力将进一步恶化。但是,研究区作物的现实生产力还有很大的提高余地,若在移民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土地生产潜力,因地制宜的选择合适的耕作制度,库区的土地承载力还可以有所提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雷玉桃  张萱  孙菁靖  
文章利用碳强度学习曲线模型,测算2000—2020年中国制造业27个部门的碳强度学习曲线,估算27个部门的碳减排潜力,并对27个部门的碳强度降低潜力进行预测。研究发现:(1)中国制造业已于2014年碳达峰,达峰碳排放量为39.458亿吨;(2)27个部门中,23个部门可以通过提高人均总产值降低其碳强度,14个部门可以通过降低其占制造业总产值份额来降低其碳强度;(3)到2030年,在基准情景和规划情景下,中国制造业碳强度降低潜力分别为34.69%和36.60%,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分别达到24.23亿吨和20.66亿吨;(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6个部门具有较大的减排潜力,将在制造业减排中发挥重要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