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15)
2023(10083)
2022(9131)
2021(8551)
2020(7246)
2019(16725)
2018(16742)
2017(32122)
2016(17921)
2015(20047)
2014(20010)
2013(19919)
2012(18088)
2011(16246)
2010(15957)
2009(14340)
2008(13752)
2007(11707)
2006(10013)
2005(8454)
作者
(54252)
(44991)
(44725)
(42330)
(28603)
(21799)
(20177)
(18016)
(17194)
(16058)
(15470)
(15153)
(14233)
(14111)
(13976)
(13878)
(13786)
(13383)
(12804)
(12737)
(11508)
(10929)
(10815)
(10140)
(10111)
(10111)
(10061)
(9829)
(9227)
(9140)
学科
(66306)
经济(66237)
管理(47815)
(46006)
(38058)
企业(38058)
方法(33946)
数学(29622)
数学方法(29296)
(18121)
(16638)
中国(15665)
(15229)
业经(14684)
地方(13364)
农业(12225)
理论(11680)
(11448)
贸易(11444)
(11083)
(11052)
环境(11015)
技术(10896)
(10047)
(10027)
财务(9968)
财务管理(9952)
教育(9752)
(9488)
企业财务(9430)
机构
大学(251870)
学院(250319)
管理(100196)
(91167)
经济(89075)
理学(88278)
理学院(87264)
管理学(85619)
管理学院(85194)
研究(84552)
科学(58223)
中国(57869)
(53729)
(51027)
业大(46008)
(44256)
研究所(41295)
农业(40953)
(38715)
中心(37416)
(35233)
北京(33205)
(32799)
师范(32408)
财经(32278)
(30092)
(29441)
(28701)
技术(28470)
农业大学(27587)
基金
项目(183817)
科学(141916)
基金(131464)
研究(128055)
(117904)
国家(116962)
科学基金(98272)
社会(77446)
(73795)
社会科(73316)
社会科学(73293)
基金项目(71364)
自然(67494)
自然科(65889)
自然科学(65869)
自然科学基金(64666)
(62641)
教育(58618)
资助(53986)
编号(51912)
重点(41508)
成果(41285)
(39287)
(38934)
(38394)
计划(36639)
科研(35897)
创新(35785)
课题(35705)
大学(33357)
期刊
(93433)
经济(93433)
研究(67207)
学报(50152)
(46207)
中国(42897)
科学(42464)
大学(35817)
管理(34155)
学学(34004)
农业(32962)
教育(27090)
(27083)
技术(20547)
(17220)
业经(15813)
(15490)
金融(15490)
财经(14568)
业大(14396)
经济研究(14312)
图书(14194)
科技(14019)
(13111)
理论(12508)
问题(12274)
(12242)
林业(11925)
技术经济(11785)
实践(11763)
共检索到3421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孟维韧  王伯伦  黄元财  王慧新  
以36个水稻品种或品系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光合性状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以有效穗为主。在齐穗期和灌浆期,紧穗型和半紧穗型品种的净光合速率相对较高。在齐穗期,半紧穗型品种细胞间CO2浓度较高;半紧穗型和紧穗型品种的蒸腾速率达到4mmol·m-2·s-1,散穗和半散穗型品种相对较低。半紧穗型品种在整个生育时期都具有较高的叶面积指数,成熟期叶绿素含量下降缓慢,抗衰老能力较强,产量较高。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姜心禄  吴茂力  池忠志  李旭毅  郑家国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类型品种在10.5~11.25 t.hm-2的目标产量下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为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在四川应用较多的超级稻品种和非超级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类型品种连续3年高产栽培条件下的产量表现,进而分析其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研究表明:超级稻的产量与穗数、千粒重关系密切,同时,与穗粒数成显著负相关,与结实率成负相关,但未达显著水平。非超级稻品种的产量与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呈负相关,且与穗粒数、结实率呈显著负相关。明确不同类型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可以制订合理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充分发挥超级稻的产量潜力,实现水稻大面积稳产高产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黄瑞冬  高悦  周宇飞  吴奇  张姣  尚培培  张壮  高铭悦  韩熠  许文娟  
【目的】通过对矮秆高粱新品种群体光合特性和产量形成规律的研究,为新型高粱品种的选育与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适于机械化生产的矮秆高粱新品种辽杂35为主要试验材料,分别设置3个种植密度(90 000株/hm2、120 000株/hm2和150 000株/hm2),并以生育期相近的同区域主栽品种中高秆高粱辽杂19作为对照(设置为生产上适宜种植密度,105 000株/hm2),通过分析测定高粱群体植株形态指标、光合生理指标、环境生态指标和产量构成因素探究矮秆高粱群体的光合特性和产量形成规律。【结果】随种植密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于建波  王伯伦  王术  
以8个不同粒型粳稻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优质米品种的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及这些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普通粒型品种的成粒率较高,每穗成粒数较多,产量高于长粒型品种。糙米率、精米率与成粒率呈显著正相关,整精米率与成粒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提高成粒率对其他米质性状无明显负作用,因此,能进一步提高米质,使高产和优质在较高的水平上统一起来。粒长与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因此,在辽宁的自然条件下,既高产又优质的品种谷粒不宜过长。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曹树青  翟虎渠  钮中一  朱新华  张红生  张荣铣  楠谷彰人  崔晶  
以粳稻品种武育粳 3号以及具有高产潜力的 95 16为材料 ,研究了不同产量潜力的两个水稻品种剑叶的光合特性差异。结果表明 ,在剑叶一生中 ,两者的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RuBPCase总活性和初始活性、光合全链 (z链 )电子传递活性的变化趋势一致。 95 16的衰退速度慢于武育粳 3号 ,且具有较长的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叶绿素含量相对稳定期和较高的叶源量 ,其绝对值分别较武育粳 3号高 2 5d ,4 5d和 12 36 %。 95 16在光合功能衰退过程中光合电子传递与RuBPCase活性衰退平衡状态较好 ,这可能是其持续高光效的原因之一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肖楠  丛琳  孙晓森  王宇智  董立强  高光杰  刘丽华  贾宝艳  王术  
为探索旱直播条件下行距对不同类型粳稻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以3种穗型粳稻品种通禾833(弯穗型)、沈稻528(直立穗型)、沈稻506(半直立穗)为试材,研究了5个行距水平下不同穗型直播粳稻品种的光合特性及其产量,结果表明,沈稻528、通禾833和沈稻506的产量随着行距的增加均先增加后减小。沈稻528在行距17.5cm条件下产量达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其他行距水平;通禾833在行距22.5cm条件下产量达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小行距水平;沈稻506在行距20cm条件下产量达最大值,且显著的高于其他行距水平。3个品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蔡来龙  林克显  林俊城  林锦星  蔡铁城  
在大喇叭口期分别用玉黄金和多效唑对3个甜玉米品种进行叶片喷施处理,通过灰色关联分析研究外源激素对甜玉米产量的影响,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各处理对甜玉米5个光合特性和12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2种激素引起甜玉米株高和地上部鲜重降低,从而导致产量降低.经过玉黄金处理后,光合速率均高于对照,但是经过多效唑处理后,不同品种的光合特性表现不一致.玉黄金使株高、穗位高降低,在矮化植株上的作用比多效唑明显,并引起产量的降低,比对照降低2.71%-19.64%.通径分析表明,1.0 mL·L-1玉黄金处理下,地上部鲜重对产量的贡献率最大;1.5 mL·L-1玉黄金处理下,叶绿素对产量的贡...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龚金龙  胡雅杰  龙厚元  常勇  李杰  张洪程  马荣荣  王晓燕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邓张泽  明庆龙  
【目的】旨在探讨大穗型杂交粳稻库容构成特征及其穗部性状,探索其群体生产力增长途径。【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具有代表性的8个大穗型杂交粳稻品种(A18/F7562、A2/F7563、A20/F7501、A5/F9249、A2/F7513、A20/F7503、甬优8号和甬优13号)和2个中等穗型常规粳稻品种(武运粳7号和武粳15)为材料,对大穗型杂交粳稻产量构成特征、群体颖花量、库容量、穗部性状等进行系统的研究。【结果】大穗型杂交粳稻产量、群体颖花量、库容量、穗长、着粒密度、单穗重、每穗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单枝梗着粒数、每穗一次枝梗总粒数、每穗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单枝梗着粒数和每穗二次枝梗总粒数显...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陈斌  吴蔚文  杨国才  
在螟虫自然发生和模拟螟害大发生条件下,通过亩有效穗、平均每穗着粒数、实粒百分率和千粒重对产量的通径系数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对产量的影响依次为:亩有效穗数>平均每穗着粒数>实粒百分率>千粒重,以穗数变化较大,而千粒重较稳定。穗数与其它三因素间存在较大的负相关,着穗数与实粒数、千粒重间存在较小的负相关,后两者彼此间几乎无影响。因此,生产上主要是协调穗数与实粒数间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若其它因素不变,这四个因素分别增加1万穗、10万粒、1%、1克时,产量分别增加28.7公斤、42.6公斤、5.9公斤、25.7公斤。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魏凤桐  陶洪斌  王璞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下旱稻297产量形成的特点,以期探明施氮量达到一定水平后,限制产量进一步提高的原因。结果表明:旱稻297在0、75和150kg/hm2的施氮量下,2年平均产量分别是2.8、3.5和3.5t/hm2。其中,75和150kg/hm2施氮处理产量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75和150kg/hm2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施氮可以显著提高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千粒重和收获指数在氮素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是施氮后结实率呈降低趋势,尤其是150kg/hm2处理的结实率显著低于不施氮处理,同时150kg/hm2处理的分蘖成穗率较低。干物质积累在灌浆中期达到最大,开花后干物质生产能力较低,施氮对花后干物质累...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建丰  唐文帮  肖应辉  袁能胜  
对 2 1个两系法杂交晚稻组合杂种一代株高和穗长的整齐度与其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 ,结果表明 ,株高整齐度与穗长整齐度均对单株产量有显著正效应 ,以株高整齐度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 ;在产量构成因素和整齐性性状中 ,对单株产量的作用大小依次是 :千粒重、单株穗数、株高整齐度、每穗总颖花数、每穗实粒数、穗长、穗长整齐度和株高 .株高整齐度与其他产量因素的相关不显著 ,穗长整齐度与每穗总颖花数和结实率负相关分别达到显著、极显著水平 ,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金华  于亚雄  刘丽  程耿  胡银星  程加省  
对2004年至2007年云南省6个试点共计146品种次不同棱型大麦进行产量构成因素变化及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大麦的平均产量是六棱>二棱高秆>二棱矮秆;有效穗二棱矮秆最高且变异系数(c.v.%)最小,六棱最低但c.v.%较大;穗粒数是二棱矮秆最低且c.v.%最小,六棱大麦最高但c.v.%最大;千粒重最高的是二棱高秆且c.v.%最小,六棱大麦的千粒重最低。3种类型大麦3因素与产量的相关性大小都是千粒重>有效穗>穗粒数;3因素间的相关性有正有负。偏相关分析同样表明千粒重与产量的偏相关系数最大,所有材料、二棱矮秆、二棱高秆和六棱大麦千粒重每增加1个单位(g),产量分别增加1...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姚金保  马鸿翔  姚国才  杨学明  张鹏  周淼平  张平平  
利用江苏省淮南片和国家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的资料,对宁麦16产量构成因素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期为该品种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宁麦16平均成穗数444.6万/hm2,穗粒数41.6粒,千粒重40.0 g。相关分析表明,穗粒数、成穗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4992**,r=0.4403**),而千粒重与产量呈不显著负相关(r=-0.2465)。产量与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9870.61+13.63 x1+138.61 x2+120.53 x3。通径分析表明,成穗数对产量的作用最大,其次是穗粒数,千粒重的效应相对较小。因此,宁麦16的高产...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春芳  杨劲峰  韩晓日  李丹  王月  李娜  黄玉茜  
为加速辽宁省花生产业迅速发展,引进适合本地的优良品种,提高花生产量,采用盆栽土培试验,研究两个花生品种生育期功能叶片光合特性的变化规律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两个花生品种整个生育期内叶面积指数(LAI)、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Cond)的变化趋势相似,呈先升后降的趋势,LAI在出苗后73d达到最大值,Pn和Cond在出苗后51d达到最大值;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呈下降趋势;叶片胞间CO2浓度(Ci)的变化动态为先降后升,在出苗后51d达最小值。其中,花育30的LAI、叶绿素含量和Pn显著优于白沙1016。花育30的生物产量和单株结果数显著高于白沙1016,荚果产量比白沙1016高15.24%...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舟  吕芳德  王森  
为了研究不同枣品种的光合特性差异,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对5个枣品种(中秋酥脆枣、以色列枣1号、以色列枣2号、以色列枣3号、柿饼枣)叶片的光合参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5个枣品种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均为"单峰"型曲线,均于9:00前后出现最高峰;日Pn最高值及平均值大小顺序均为:以色列枣3号>以色列枣1号>柿饼枣>中秋酥脆枣>以色列枣2号。(2)蒸腾速率的日变化曲线呈"单峰"状,中秋酥脆枣峰值出现在11:00前后,其他几个峰值均出现在13:00前后;水分利用率(WUE)的日平均值大小顺序为:中秋酥脆枣>以色列枣2号>以色列枣3号>以色列枣1号>柿饼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