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18)
- 2023(6363)
- 2022(5347)
- 2021(4827)
- 2020(4054)
- 2019(8828)
- 2018(8373)
- 2017(15446)
- 2016(8754)
- 2015(9397)
- 2014(9022)
- 2013(8676)
- 2012(8077)
- 2011(7247)
- 2010(6861)
- 2009(6158)
- 2008(6150)
- 2007(5216)
- 2006(4416)
- 2005(3793)
- 学科
- 济(30455)
- 经济(30422)
- 业(22423)
- 管理(22246)
- 企(16413)
- 企业(16413)
- 方法(13475)
- 数学(12123)
- 数学方法(12034)
- 农(10347)
- 学(8851)
- 贸(8732)
- 贸易(8728)
- 易(8495)
- 财(7869)
- 中国(7802)
- 地方(7601)
- 农业(7281)
- 业经(7025)
- 环境(5926)
- 技术(5709)
- 制(5171)
- 务(4885)
- 财务(4883)
- 财务管理(4876)
- 企业财务(4655)
- 划(4548)
- 产业(4425)
- 银(4388)
- 银行(4344)
- 机构
- 学院(123373)
- 大学(122914)
- 研究(47901)
- 济(46479)
- 经济(45599)
- 管理(44293)
- 理学(39296)
- 理学院(38761)
- 管理学(37947)
- 管理学院(37754)
- 农(37463)
- 科学(35190)
- 中国(32599)
- 农业(30464)
- 业大(28907)
- 所(27158)
- 京(26141)
- 研究所(25650)
- 中心(21003)
- 农业大学(20257)
- 财(18197)
- 江(17958)
- 省(17601)
- 院(17177)
- 科学院(16666)
- 室(16458)
- 业(16330)
- 北京(15727)
- 实验(15397)
- 财经(15386)
- 基金
- 项目(96002)
- 科学(73181)
- 基金(69503)
- 家(66924)
- 国家(66383)
- 研究(58860)
- 科学基金(53709)
- 自然(38900)
- 省(38398)
- 自然科(37979)
- 自然科学(37962)
- 基金项目(37809)
- 自然科学基金(37307)
- 社会(37231)
- 社会科(35275)
- 社会科学(35264)
- 划(33846)
- 资助(27424)
- 教育(25739)
- 计划(22652)
- 重点(22542)
- 编号(21140)
- 科技(21138)
- 发(21088)
- 创(20376)
- 部(19773)
- 科研(19572)
- 创新(19173)
- 业(19164)
- 农(17850)
共检索到1669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于洋 陈建云 张江丽 普世皇 金寿林 张亮 张春龙 文建成
为明确不同稻作区对杂交籼稻表型的影响, 2014—2015年连续2年对种植于3个不同稻区(双季籼稻区、单季籼稻区和籼粳交错区)的40个籼稻杂交组合的农艺和抗病性状分析。结果表明,双季稻区和交错区对40个籼稻杂交组合农艺性状(生育期、株高、穗长、有效穗、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变化影响很大,而单季稻区的杂交组合性状表现居于双季稻区和交错区之间。双季稻区的穗颈瘟、纹枯病和白叶枯病严重,交错区是穗颈瘟和纹枯病严重。基于农艺性状和发病情况数据,采用特有性简约性分析法分析,40个杂交组合的综合表型在不同稻作区多数呈现连续分布,在交错区87.5%(35/40)的籼稻杂交组合综合表型发生聚集,单季稻区为75.0%(30/40),双季稻区为57.5%(23/40)。在交错区和双季稻区都适宜种植的籼稻杂交组合占比仅为2.5%(1/40),在双季稻和单季稻区都适宜的杂交组合占比为40.0%(16/4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熊洁 耿春苗 丁艳锋 王绍华
【目的】揭示不同库容量类型早籼稻品种齐穗期源库结构对稻米垩白的影响。【方法】以18个杂交早籼稻品种为材料,采用聚类分析法将供试品种按库容量分为大、中、小3种类型,研究不同类型品种源库结构、灌浆特性和垩白的差异,分析源库结构对籽粒灌浆和垩白的影响。【结果】齐穗期LAI、灌浆期净同化率等大库容类型>中库容类型>小库容类型,而单位库容的叶面积、茎鞘重和净同化率等则相反;籽粒灌浆速率大库容类型<中库容类型小库容类型>中库容类型。【结论】大、中库容类型品种,灌浆物质不足,灌浆速率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高,宜采取扩源措施降低稻米的垩白粒...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赵凌 朱镇 张亚东 赵庆勇 陈志德 Tsutomu Matsui 王才林
通过3×2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6个杂交籼稻组合,对和水稻开花期高温耐性相关的花药基部开裂长度和宽度(the length and width of basal dehiscence of anther,bdl,bdw)以及花药顶部开裂长度和宽度(length and width of apical dehiscence of anther,adl,adw)4个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实验材料的不同组合间花药基部开裂性状存在极显著差异。bdl、bdw和adw的遗传中加性和非加性效应都很重要。bdw和adw均以利用一般配合力为主,双亲互作对bdl和adl具有重要作用。bdl、bdw和adw的广义...
关键词:
水稻 花药开裂 不完全双列交 遗传力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博 杨帆 秦琴 钟晓媛 李秋萍 曾玉玲 卢慧 陈勇 王丽 陶有凤 李娟 冯炳亮 任万军 邓飞
【目的】明确播期对再生稻次适宜区杂交籼稻食味品质的影响,为再生稻次适宜区种植结构调整和优质栽培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川优6203、宜香优2115和F优498等3个杂交籼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四川再生稻次适宜区的隆昌和犍为设置播期试验,通过对稻米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测定,以及米饭气味、外观、适口性、滋味、冷饭质地和综合评分等指标的分析,研究播期对再生稻次适宜区杂交籼稻食味品质的影响。【结果】(1)杂交籼稻食味品质受生态点、播期、品种及其互作共同调控。(2)在再生稻次适宜区,播期对不同品种食味品质的影响在不同生态点有差异,2年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和滋味,以及2018年适口性和综合评分均表现为隆昌生态点显著低于犍为生态点。与常规播期相比,适当推迟播期能使水稻灌浆结实期避开高温胁迫,提高直链淀粉含量、改善适口性和滋味,进而提高综合评分,使食味品质更为接近再生稻。(3)相关分析表明,直链淀粉含量、适口性和滋味与抽穗后20 d至成熟阶段的日均最高、最低和平均温度,以及日照时数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综合评分则与日均最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4)GGE双标图分析表明,隆昌生态点采用第3播期,犍为生态点采用第2、第3播期具有较好的综合评分且稳定性好。【结论】在确保水稻产量基础上,隆昌生态点在第3播期(5月初)进行播种,犍为生态点在第2播期(3月20日至25日)进行播种,可以使水稻灌浆结实期避开高温胁迫,改善杂交籼稻的食味品质,优质食味品种宜香优2115、川优6203与适当推迟播期结合效果更好。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元辉 郭耀杰 黄云 胡剑峰 任万军
以不同基因型杂交籼稻为试验材料,在相同施氮量(180 kg/hm2)下,研究不同氮肥后移比例(基蘖肥∶穗肥)对籽粒碾米和外观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后移可以提高籼稻籽粒的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氮肥后移对各基因型籼稻籽粒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等碾米品质以及籽粒垩白度、透明度等外观品质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Ⅱ优498、蓉18优188和川香9838的糙米率和精米率随氮肥后移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F优498的糙米率和精米率随氮肥后移量的增加而增加;Ⅱ优498和蓉18优188的垩白度都随氮肥后移量的增加而减小,川香9838的垩白度随氮肥后移量的增加而增加,F优498在不同氮肥处理下其垩白度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江学海 李刚华 陆波 罗德强 刘正辉 李敏 蒋明金 陈永莲 丁艳锋
[目的]研究贵州山地不同杂交籼稻生态区水分亏缺的时空分布特征,为水稻生产区域水分管理策略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气象资料分析和田间试验结合的方法,在贵州5个杂交籼稻生态稻区,收集了1986—2015年30 a的气温、降水等气象资料,并在每一生态区的代表试点进行杂交籼稻生育期试验,按有效分蘖、无效分蘖、孕穗开花和灌浆成熟4个阶段分析需水量、有效降水量和水分时空变化规律。[结果]30 a贵州5个杂交籼稻生态稻区的安全播种期呈现提前的趋势,黔南、黔东、黔北、黔西南和黔中稻区安全播种期的倾向率分别为-6.5、-5.4、-4.9、-4.7和-4.1 d·10 a~(-1);5个生态区杂交籼稻的有效分蘖、无效分蘖、孕穗开花和灌浆成熟阶段时长相差6.0~17.2 d,黔西南稻区无效分蘖阶段较长、黔南稻区灌浆成熟阶段较短。本田期参考作物蒸散量(ET_0)由东向西增高,黔西南稻区(612.5 mm)高于其他稻区,30 a杂交籼稻生长前两阶段ET_0呈下降趋势,后两阶段ET_0呈升高的趋势;本田期有效降水量(P_e)由东向西增加,黔西南稻区无效分蘖阶段P_e高于其他稻区,孕穗开花、灌浆成熟阶段P_e随时间呈下降趋势;需水量(ET_c)分布在空间上的差异大于时间,5个生态稻区水分亏缺(WD)与有效降水量呈负相关,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阶段WD由东向西南升高、孕穗开花和灌浆成熟阶段WD由南向北升高;有效分蘖、孕穗开花阶段WD分别以黔西南和黔中高于其他稻区;各稻区生殖生长阶段的降水协同指数(C_d)低于营养生长阶段,黔北、黔东和黔中稻区孕穗开花阶段的C_d较低。[结论]黔西南稻区有效分蘖阶段水分亏缺较大;黔北、黔东和黔中稻区的孕穗开花阶段水分亏缺较大,降水协同指数降低,因水分亏缺而减产的风险加大。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代贵金 华泽田 陈温福 徐正进 王彦荣
由于根系研究的难度较大,根系育种相对滞后。采用盆栽的方式,对北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根系特征进行比较,为水稻高产根系育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与常规品种相比,杂交稻具有明显的根系优势,主要表现在发根力强,根系粗长,根体积、根系吸收面积、根重和根冠比都较大;常规品种则根多、根细而分枝多,根系衰退晚且慢。(2)旱稻品种发根力强、根较长,根系比表面积大,根冠比较大。(3)与粳稻相比,籼稻根较少,根体积较大,根粗长,根系吸收面积和比表面积都较小,根冠比小,后期衰退早且快。
关键词:
水稻 旱稻 根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孙园园 陈琳 孙永健 彭国照 蒋明金 郭长春 孙知白
【目的】本文探索了机直播模式下丰产优质杂交籼稻养分利用及产量特征。【方法】以15个杂交籼稻品种为材料,研究施氮下机直播对杂交籼稻结实期氮磷钾吸收、转运、利用及产量的影响,并探讨各养分转运量和贡献率与产量及氮肥利用率间的关系。【结果】依据稻谷产量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机直播下,施氮处理与高产、中产、低产3类型品种对结实期各营养器官氮磷钾的累积、转运及最终产量均存在显著的影响,且各产量类型下叶片及茎鞘氮磷钾养分间转运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对促进各养分向籽粒的转运和提高产量有显著影响;但磷素的转运和贡献率与氮、钾素间的协同性显著降低,对提高氮肥利用率作用不显著。机直播不同产量类型杂交籼稻,施氮处理在产量及结实期养分吸收、转运各指标整体上均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且F优498、德香4103和川江优527在高产类型品种中,也具有较高的氮肥利用率,为本试验筛选出最适机直播的高产氮高效品种。与中产、低产类型品种相比,机直播高产品种均能不同程度的提高结实期养分累积,促进叶、茎鞘中养分转运,尤其能显著提高叶片氮、钾转运量,以及茎鞘钾转运量,进而显著提高钾转运贡献率,提升籽粒中氮、钾所占稻株各养分累积总量比例的主要特征,发挥出氮钾协同转运与利用的耦合效应;同时,在保证一定数量有效穗的前提下,具备较高的每穗粒数和结实率,是机直播杂交籼稻高产品种另一重要特征。相关分析表明,结实期叶、茎鞘氮、钾转运量以及钾转运贡献率与氮肥利用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保证结实期钾素转运量及贡献率对协同提高机直播杂交籼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作用显著。【结论】与机直播中产、低产类型杂交籼稻品种相比,高产类型品种能显著提高叶片氮、钾转运量,以及茎鞘钾转运量,进而显著提高结实期钾转运贡献率,对协同提高机直播杂交籼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作用显著,是机直播杂交籼稻高产品种主要生理特征;同时,在保证足量有效穗(>200×104/hm2)前提下,具备较高每穗粒数(>173.0粒)和结实率(>89.5%),是机直播杂交籼稻高产品种另一重要特征。
关键词:
机直播 杂交籼稻 产量 养分吸收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董桂春 董燕萍 张彪 周娟 李进前 于小凤 田昊 王余龙
【目的】明确大库容量类型水稻品种根系性状的特征,为大库容量品种的根系遗传改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常规籼稻代表品种(2001年为88个、2002年为122个)为材料,测定干物重(包括根系)、根系性状和根系活性、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库容量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6类,研究各类品种根系的基本特点。【结果】供试品种间库容量的差异很大(426%、817%)。A、B、C、D、E、F类品种的平均库容量,2001年分别为426.37、642.53、770.96、903.73、1064.32、1213.90g·...
关键词:
籼型水稻 库容量 根系性状 根系活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田青兰 刘波 钟晓媛 赵敏 孙红 任万军
【目的】研究播栽方式对杂交籼稻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积累与分配及对枝梗和颖花分化与退化的影响,并探明穗分化期NSC代谢与枝梗及颖花分化与退化的关系及抽穗后NSC积累与产量构成的关系。【方法】在前2年试验的基础上,于2014年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3种播栽方式(机直播、机插和手插)下2个杂交籼稻组合(宜香优2115和F优498)抽穗前和抽穗后植株NSC积累与分配、稻穗不同部位枝梗和颖花分化与退化的规律及差异。【结果】(1)穗分化期NSC的竞争茎鞘较幼穗有明显优势;机插在抽穗期茎鞘贮藏了较多NSC,在籽粒灌浆结实期茎鞘向籽粒高效输送较多的NSC,使其成熟期穗部获得较高的NSC积累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朱丽芬 李能早 帕三石 谢云玲 赵丽娟 康玲会 夏琼梅 朱海平 陈明艳 尹娇 杨从党 李贵勇 龙瑞平
【目的】探索机插籼稻适龄壮秧培育技术。【方法】以杂交籼稻岗优6366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不同播种量和施肥量,研究不同秧龄期秧苗素质的差异,探索机插籼稻适龄壮秧培育技术。【结果】播种量、施肥量和秧龄3因素对机插杂交籼稻秧苗素质有显著影响,其影响大小为秧龄>播种量>施肥量;机插杂交籼稻适宜的秧龄为20~30 d,超过30 d后秧苗生长受阻,秧苗素质变差,不适宜机插;随着秧龄的增加,应减少播种量;每100 kg育秧土掺混200 g复合肥能够满足30 d以内的秧苗生长。【结论】秧龄对秧苗素质影响最大,其次是播种量;机插杂交籼稻适宜的秧龄为20~30 d; 20 d秧龄时播种量为90 g/盘,当秧龄为25~30 d时播种量为70 g/盘; 30 d以内秧龄的施肥量为每100 kg育秧土掺混200 g复合肥。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芳艳 武云霞 孙永健 郭长春 张桥 马均
以杂交籼稻广优847(优质食味)和F优498(高产低食味)品种为材料,在总施氮量120 kg/hm~2和150 kg/hm~2条件下,设置基肥、蘖肥、穗肥施用比例分别为4∶4∶2、3∶3∶4、2∶2∶6共6种氮肥运筹综合管理方式,以不施氮肥处理为对照,研究氮肥运筹对2个食味差异品种产量及米质特征的影响及调控效应。结果表明:品种和氮肥运筹对2个杂交籼稻品种的产量、稻米加工及外观品质、RVA谱、蒸煮食味品质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品种对精米率、整精米率、长宽比、垩白度和垩白粒率的调控效应大于氮肥运筹对其的调控;氮肥运筹对稻谷产量、稻米食味值的影响大于品种对其的影响;可通过优化产量构成因子,促进抽穗至成熟期水稻群体干物质累积,提高稻米蒸煮食味值。在总施氮量150 kg/hm~2下,基肥、蘖肥、穗肥的施用比例为3∶3∶4的氮肥运筹处理能显著提高2种杂交籼稻的产量,并能有效改善和提升稻米食味品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芳艳 武云霞 孙永健 郭长春 张桥 马均
以杂交籼稻广优847(优质食味)和F优498(高产低食味)品种为材料,在总施氮量120 kg/hm~2和150 kg/hm~2条件下,设置基肥、蘖肥、穗肥施用比例分别为4∶4∶2、3∶3∶4、2∶2∶6共6种氮肥运筹综合管理方式,以不施氮肥处理为对照,研究氮肥运筹对2个食味差异品种产量及米质特征的影响及调控效应。结果表明:品种和氮肥运筹对2个杂交籼稻品种的产量、稻米加工及外观品质、RVA谱、蒸煮食味品质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品种对精米率、整精米率、长宽比、垩白度和垩白粒率的调控效应大于氮肥运筹对其的调控;氮肥运筹对稻谷产量、稻米食味值的影响大于品种对其的影响;可通过优化产量构成因子,促进抽穗至成熟期水稻群体干物质累积,提高稻米蒸煮食味值。在总施氮量150 kg/hm~2下,基肥、蘖肥、穗肥的施用比例为3∶3∶4的氮肥运筹处理能显著提高2种杂交籼稻的产量,并能有效改善和提升稻米食味品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池忠志 姜心禄 郑家国
利用人工气候箱在变温条件下于抽穗开花期对水稻进行高温胁迫,研究了杂交籼稻结实率对高温的响应。结果表明:高温影响水稻结实的敏感时期是开花期;不同品种的结实率对温度的响应不同,Ⅱ优7号和D优527于开花期处于日均温35℃的短期高温环境依然可以保持较高的结实率,而Ⅱ优802开花期所处环境的日均温超过30℃,结实率就迅速下降。
关键词:
结实率 杂交稻 高温胁迫 变温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吴晓然 张巫军 伍龙梅 翁飞 李刚华 刘正辉 唐设 丁承强 王绍华 丁艳锋
【目的】比较不同抗倒性超级杂交籼稻抗倒伏性差异及其原因,并分析氮素影响超级杂交籼稻抗倒性的生理机制,以期为水稻高产抗倒伏品种选育与栽培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超级杂交籼稻Y两优2号(抗倒伏品种)和Ⅱ优084(易倒伏品种)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2012年设置0、150和300 kg·hm-2 3个氮肥水平,2013年设置135、270和405 kg·hm-2 3个氮水平,比较不同处理倒伏发生率,并从力学、形态学和生理学指标等方面分析倒伏差异的原因。【结果】Y两优2号产量达11.7 t·hm-2,较Ⅱ优084高9.45%。这主要归因于Y两优2号较高的穗粒数及颖花量,二者分别较Ⅱ优084高28.0%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