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14)
2023(8073)
2022(6746)
2021(6284)
2020(5140)
2019(11331)
2018(11040)
2017(19578)
2016(11310)
2015(12284)
2014(12224)
2013(11659)
2012(10733)
2011(9773)
2010(9566)
2009(8668)
2008(8682)
2007(7644)
2006(6591)
2005(5771)
作者
(37604)
(31403)
(31286)
(29347)
(19879)
(15655)
(13932)
(12514)
(11950)
(11083)
(10869)
(10499)
(10492)
(10348)
(10003)
(9712)
(9476)
(9239)
(9176)
(8968)
(8368)
(7741)
(7719)
(7195)
(7163)
(7101)
(7029)
(6977)
(6576)
(6525)
学科
(36493)
经济(36447)
管理(28395)
(27053)
(21058)
企业(21058)
(16991)
方法(15109)
数学(12653)
数学方法(12528)
(11880)
(10523)
中国(9792)
业经(8706)
(8320)
贸易(8315)
农业(8244)
(8082)
理论(7230)
(7036)
(6850)
财务(6840)
财务管理(6818)
环境(6633)
技术(6494)
企业财务(6418)
地方(6010)
(5727)
银行(5667)
(5557)
机构
学院(160502)
大学(159576)
研究(57966)
(54532)
经济(53264)
管理(53064)
理学(45939)
(45283)
理学院(45239)
管理学(44158)
科学(43950)
管理学院(43898)
中国(41219)
农业(36588)
业大(35269)
(33830)
(32866)
研究所(30575)
中心(25689)
(25388)
农业大学(24643)
(24413)
(22514)
技术(20885)
(20821)
(20805)
北京(20535)
师范(20322)
(20295)
(19937)
基金
项目(113871)
科学(85161)
基金(79961)
(75874)
国家(75230)
研究(72092)
科学基金(60667)
(46652)
自然(43687)
社会(43032)
基金项目(42977)
自然科(42600)
自然科学(42575)
自然科学基金(41835)
社会科(40471)
社会科学(40458)
(39962)
教育(33473)
资助(31961)
编号(27899)
重点(26879)
计划(25886)
科技(24533)
(24168)
(24011)
科研(23157)
(22902)
创新(22519)
(21682)
成果(21486)
期刊
(58621)
经济(58621)
学报(43484)
(40154)
研究(39332)
科学(33657)
中国(32672)
大学(30050)
学学(28847)
农业(26854)
(19735)
管理(17105)
教育(16972)
(14667)
业大(13386)
(11784)
技术(11318)
农业大学(11245)
业经(10889)
(10615)
金融(10615)
经济研究(9601)
科技(9572)
林业(9399)
财经(9318)
(8007)
图书(7907)
问题(7756)
自然(7674)
资源(7654)
共检索到2290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林占熺  林冬梅  苏德伟  林辉  李晶  郑丹  余世葵  
在内蒙古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沙漠边缘地区进行了不同类型盐渍对巨菌草生物学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盐渍地含沙量的增加,巨菌草植株出苗率和成苗率显著增大(P<0.05),对植株分蘖数、叶片数、叶宽、叶长影响显著(P<0.05),但对植株高度影响不明显。盐渍地含沙量越多,土质越疏松;巨菌草根系越发达,地下部分生物量也越大,但土壤漏水漏肥现象也越严重,导致地上部分生物量较小。结果显示,巨菌草对盐渍地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这为以后利用巨菌草改良盐渍地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金月波  曲强  魏雅冬  佟德利  孙军德  
分离鉴定结果表明:草地早熟禾褐斑病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该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7.5,修剪对病情指数没有明显影响。在30℃、相对湿度大于60%时,随着湿度的增加,病情指数明显升高,最高病情指数为80.9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军德  房琳琳  王颖  宋思丹  白立红  
收集不同的虫草菌株,对5个虫草菌株进行了分离纯化、形态学观察、人工栽培和分子鉴定等试验,研究了正常菌株和退化变异菌株间的差异,并从中筛选出最适合开发利用的优良菌种。结果表明:蛹虫草不同菌株间生物学特性的差别属于种类差异。在人工栽培试验中,K17菌株的子实体长,颜色橘黄,出草整齐,子囊壳丰富,产量高,每瓶干重达4.67g。K17菌株是5个供试菌株中最适宜人工栽培和开发利用的菌种。5个虫草菌株的ITS序列长度为545~566bp,GC含量为56.11%~57.06%。经核酸序列数据库GenBank同源性检索比对,均与蛹虫草有高度同源性,且5个菌株亲缘关系很近。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谢逸萍  马代夫  王欣  孙厚俊  唐忠厚  赵永强  
通过对徐薯22、徐508、徐薯25、徐薯18、商薯19等5个不同基因型甘薯品种的盐胁迫研究,表明在盐胁迫下不同基因型甘薯品种的产量和干率均有所下降,产量的下降幅度在22.87%~56.35%,干率的下降幅度在2.33%~7.2%;当用20%盐水浇灌时,所有品种均不能生长。对盐胁迫后甘薯叶绿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盐胁迫对甘薯苗期影响较大,但对甘薯中期和后期影响不大;对POD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甘薯品种在受到盐胁迫时,多数品种的POD活性是不升高的,甘薯品种对盐胁迫有自我保护。从品种的耐受度、产量、POD活性值等多因素结果表明,徐薯22和徐薯18对盐有较好的耐受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吉志军  唐运平  张志扬  付春平  李江华  李健  陈双星  
以碱蓬为材料,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再生水景观河道8个河内中心岛上布置了不同基底处理对土壤生态修复作用的试验。在对中心岛作挖排盐暗沟、铺设排盐暗管、铺垫可降解薄膜并垫土20 cm、铺垫可降解薄膜并垫土30 cm和原土拌砂5种基底处理,并进行垫土后人工种植碱蓬。结果显示:各种措施对土壤生态修复均有效果,都提高了碱蓬生物量,降低了土壤含盐量,且土壤含盐量越低,生物量越大。各项措施中,原土拌砂效果最明显,碱蓬生物量(干重)达到对照的3.92倍;上层土壤中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增加了6.89、19.98和80.0 mg.kg-1;有机质含量增加了2.57 g.kg-1。铺垫可降解膜并垫土20 cm效...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董楸煌  洪培瑶  林志鸿  陈德祥  叶大鹏  
采用复合材料弹性力学参数试验方法,对巨菌草茎秆和木质部的轴向压缩和径向压缩的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得到巨菌草茎秆力学模型的全部弹性参数,并利用ANSYS进行静力学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巨菌草茎秆压缩试验得到的力学弹性参数与木质部压缩试验得到的力学弹性参数没有显著性差异,即茎秆的承载作用与木质部相近;茎秆的径向压缩弹性模量和最大抗压强度均比轴向压缩弹性模量和最大抗压强度小得多.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龚建华  薛合伦  康敏  毛莎莎  邓雅文  
在重度Cd污染农田建立巨菌草土壤修复长期观测点,研究巨菌草吸收、积累重金属的特性及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效果。在Cd和Hg复合污染的酸性土壤中迚行巨菌草植物修复试验,设置巨菌草和巨菌草加纳米重金属寈集剂2个处理。结果表明:巨菌草根、茎、叶中Cd含量依次降低,Pb、Cr、Hg含量在根中最高,茎中最低,叶、根、茎中As含量依次降低;茎中Cd积累量大于叶,叶中Cr积累量大于茎,Pb、As和Hg为叶积累型,80%以上积累在叶片中;Cd的初级迁移系数分别是Pb、Cr、As的4.2、7.2、2.4倍,Cd由根向茎的迁移能力最强;Pb、As和Hg的次级迁移系数分别为Cd的8.4、8.8、12.7倍,由茎向叶的迁移能力大于Cd;Cr在巨菌草植株中的移动性最差;巨菌草地上部Cd寈集量为82.96g/hm2,Cd的生物寈集量系数达38231kg/hm2,土壤Cd提取效率为1.699%;修复土壤Cd含量较背景值降低2.90%;添加纳米重金属寈集剂的巨菌草的Cd、Pb、Cr、As的转运量系数分别提高5.09%、30.88%、4.48%、49.72%,次级迁移系数分别提高11.39%、45.25%、59.52%、53.58%,可见,纳米重金属寈集剂促迚重金属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迁移。在Cd单一污染的酸性土壤中迚行巨菌草植物修复试验,设置巨菌草和空白对照2个处理。结果表明:巨菌草修复土壤As、Hg、Cd、Pb、Cr含量比CK的分别下降6.16%、4.75%、4.91%、2.77%、2.42%,其中Pb、Cr、As、Hg的含量与CK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空白对照土壤Cd、Pb、Cr、As、Hg的含量较背景值分别增长3.89%、1.98%、8.10%、0.74%、20.36%,说明大气沉降等环境因素对农田土壤重金属积累具有重要影响。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孟娜  周如军  傅俊范  方哲  
对紫草白霉病病原菌——紫草柱隔孢(Ramularia lithospermi Petr.)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病菌在不同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速度存在差异,以紫草叶煎汁+PDA培养基为最适;病菌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5~30℃,最适25℃;病菌菌丝致死温度为48℃,10min;氮源对菌丝生长影响明显,蛋白胨为最适;病菌菌丝在pH值3~11范围均可生长,以pH 5~6为最适。病菌分生孢子萌发温度为10~30℃,最适20℃;碳源对孢子萌发影响不大,氮源除蛋白胨外均使萌发率下降;病菌分生孢子在pH值2~11范围内均可萌发,pH值4~5为最适;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46℃,10min。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周洪友  刘正坪  胡俊  常静  
对苏丹草大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为进一步探讨该病的流行规律及制定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研究了温度、pH、光照、营养条件对苏丹草大斑病菌营养生长的影响及温度、pH、湿度、营养条件对该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苏丹草大斑病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25℃;pH范围5.0~9.0,最佳为8.0;光照对菌丝生长无显著影响。在试验的培养基中以PDA+苏丹草种子煎汁是生长最好的。该菌孢子萌发的温度为10~35℃,最适温度为20℃;pH范围3.0~9.0;在相对湿度为100%的条件下容易萌发,水滴中更易萌发。1%的葡萄糖液、1%乳糖液、1%蔗糖液及2%苏丹草种子煎汁都能促进孢子...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宇琳  吴凤英  张伟婷  刘东明  何峥旋  毛艳玲  
[目的]探究不同类型生物炭对芳香樟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以期为芳香樟经济林营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盆栽芳香樟优质品系‘MD1’为材料,设置对照(CK,不施化肥和生物炭)、化肥(F)、木炭+化肥(MC)和秸秆炭+化肥(JC)4个处理,在芳香樟移栽前一天施入生物炭(140 g/盆)、化肥(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分别为6,2.19,0.44 g/盆),将其与土壤混匀,移栽定植后浇水灌透。移栽后测定施用不同类型生物炭对芳香樟生长指标、各器官精油含量、芳樟醇相对含量和根系活力的影响,并分析叶片光合特性和氮代谢的调控过程。[结果]1)与施用化肥处理相比,不同类型生物炭处理均可提高芳香樟株高、地径、总生物量和根系活力,且不同类型生物炭处理之间差异显著,JC处理对芳香樟植株生长的促进效果优于MC处理,其芳香樟株高、地径、总生物量和根系活力比MC处理分别增加了36.22%,8.24%,8.68%和12.80%。2)与施用化肥处理相比,不同类型生物炭处理均可显著提高芳香樟茎、叶得油率和芳樟醇相对含量,其中以JC处理芳香樟叶得油率和芳樟醇相对含量最高,分别达4.05%和94.31%。3)施用生物炭可提高芳香樟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减少光合产物消耗;化肥处理除亚硝酸还原酶外,氮代谢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结论]施用不同类型生物炭均能促进芳香樟生长,提高精油含量和芳樟醇相对含量,改善芳香樟的光合生理特性,其中以秸秆炭+化肥处理综合表现最优。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学全  尹书乐  杨占武  卢琦  杨恒华  陈琦  
共和盆地塔拉滩草原植被3个代表性植物群落是短花针茅+青海固沙草群落、芨芨草群落和川青锦鸡儿灌丛群落。在19个样地95个样方植被群落和土壤调查的基础上,分析3个不同群落结构及土壤质地和养分含量变化特征,调查样地共出现植物32种,其中,川青锦鸡儿灌丛草地出现植物11种,芨芨草草地22种,青海固沙草草地21种。群落生物量和盖度表现为芨芨草草地显著大于青海固沙草草地,青海固沙草草地又显著大于川青锦鸡儿灌丛草地,青海固沙草是3类草地的优势种。0 20 cm的土壤粒度组成以细砂粒为主。川青锦鸡儿灌丛群落全N、P、K含量比青海固沙草草地和芨芨草草地的高,表现出明显表聚现象。芨芨草群落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并有弱...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景耀  孙丹萍  
松色二孢菌(Diplodiapinea)引起湿地松枯梢病。病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最适温度为25~31℃,在全光照条件下生长最快,子实体最早形成。分生孢子在10%的湿地松和油松针叶浸汁中萌发最好,6h萌发率达90%以上,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30℃;最适pH值为6~7;在水滴中比在饱和湿度下萌发率高;光照对分生孢子萌发几乎无显著影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文斌  陈志谊  
为了深入研究稻曲病菌生物学特性,为防治稻曲病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从不同致病力稻曲病菌中,挑选了3个致病力强、3个致病力弱的菌株,从不同温度、pH、碳源、氮源对不同致病力的稻曲病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稻曲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均为28℃,在7 d内致病力弱的菌株生长速率较快,菌丝生长的最适pH为6~7。致病力弱的菌株的最适氮源为牛肉浸膏,致病力强的菌株的最适氮源为蛋白胨,KNO3不为稻曲病菌提供氮源,尿素抑制稻曲病菌的生长。在氮源充足的条件下,稻曲病菌可以利用多种碳源,乳糖不能为稻曲病菌提供碳源,致病力弱的菌株的最适碳源为蔗糖,致病力强的菌株的最适碳源为葡萄糖。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周德明  李遥  
用根瘤切片法和根瘤均浆法,从四川桤木和台湾桤木根瘤中分离出2株根瘤内生菌,并对其形态观察、生理类型和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株AC0812S009和AC0812T017的形态特征、生理类型和生物学特性相似。菌株具有典型的弗兰克氏菌菌丝体形态,初步判定为弗兰克氏菌,菌株生理类型为B型,最佳培养条件——碳源为吐温—80,pH值为7.0,培养温度为28℃。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崔绾彤  孟彤  齐彬  张威  张兆荣  林冬梅  林占熺  刘艳玲  
对6个菌草品种种植前后的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进行检测,采用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微生物多样性和微生物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个不同品种菌草土壤的有机碳、全氮、速效氮和速效磷的含量均显著高于未种植菌草的对照组(P<0.01),酸性磷酸酶与速效磷呈显著正相关(P<0.01),脲酶与速效氮、速效磷、全氮和有机碳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蔗糖酶与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P<0.01).种植不同品种菌草后,巨菌草、象草、热研4号王草、桂闽引象草土壤中细菌和真菌多样性指数ACE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桂牧1号真菌多样性指数CHAO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中多数细菌和真菌优势菌属均与土壤养分有显著的相关性.总之,种植菌草对改良土壤、提高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具有积极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