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226)
- 2023(2927)
- 2022(2678)
- 2021(2408)
- 2020(2172)
- 2019(4895)
- 2018(4863)
- 2017(9234)
- 2016(5367)
- 2015(5905)
- 2014(5957)
- 2013(5964)
- 2012(5445)
- 2011(4943)
- 2010(4911)
- 2009(4461)
- 2008(4405)
- 2007(3773)
- 2006(3238)
- 2005(2705)
- 学科
- 济(21699)
- 经济(21685)
- 业(13659)
- 管理(13023)
- 方法(12728)
- 数学(11578)
- 数学方法(11500)
- 企(10750)
- 企业(10750)
- 农(5956)
- 学(5531)
- 财(4307)
- 中国(4274)
- 农业(4053)
- 业经(3991)
- 贸(3880)
- 贸易(3879)
- 易(3716)
- 地方(3675)
- 环境(3274)
- 技术(3097)
- 理论(3086)
- 划(2957)
- 制(2824)
- 务(2633)
- 财务(2631)
- 财务管理(2626)
- 企业财务(2530)
- 和(2498)
- 关系(2497)
- 机构
- 大学(79616)
- 学院(79274)
- 研究(30178)
- 济(28723)
- 管理(28179)
- 经济(28163)
- 农(25457)
- 理学(25364)
- 理学院(24991)
- 管理学(24383)
- 管理学院(24265)
- 科学(22440)
- 农业(20975)
- 业大(19347)
- 中国(19169)
- 所(17745)
- 研究所(16774)
- 京(16499)
- 农业大学(14036)
- 中心(12625)
- 江(12024)
- 省(11700)
- 财(11348)
- 业(11260)
- 科学院(10955)
- 室(10487)
- 范(9991)
- 院(9878)
- 实验(9858)
- 师范(9812)
- 基金
- 项目(59700)
- 科学(45389)
- 基金(42956)
- 家(41430)
- 国家(41110)
- 研究(35953)
- 科学基金(32888)
- 省(24637)
- 自然(23905)
- 基金项目(23588)
- 自然科(23399)
- 自然科学(23389)
- 自然科学基金(23014)
- 社会(22568)
- 划(21474)
- 社会科(21425)
- 社会科学(21418)
- 资助(17460)
- 教育(17084)
- 计划(14460)
- 重点(14136)
- 科技(13372)
- 编号(12925)
- 部(12745)
- 发(12692)
- 创(12621)
- 业(12245)
- 科研(12073)
- 创新(11795)
- 农(11680)
共检索到1065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姜心禄 吴茂力 池忠志 李旭毅 郑家国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类型品种在10.5~11.25 t.hm-2的目标产量下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为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在四川应用较多的超级稻品种和非超级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类型品种连续3年高产栽培条件下的产量表现,进而分析其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研究表明:超级稻的产量与穗数、千粒重关系密切,同时,与穗粒数成显著负相关,与结实率成负相关,但未达显著水平。非超级稻品种的产量与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呈负相关,且与穗粒数、结实率呈显著负相关。明确不同类型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可以制订合理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充分发挥超级稻的产量潜力,实现水稻大面积稳产高产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孟维韧 王伯伦 黄元财 王慧新
以36个水稻品种或品系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光合性状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以有效穗为主。在齐穗期和灌浆期,紧穗型和半紧穗型品种的净光合速率相对较高。在齐穗期,半紧穗型品种细胞间CO2浓度较高;半紧穗型和紧穗型品种的蒸腾速率达到4mmol·m-2·s-1,散穗和半散穗型品种相对较低。半紧穗型品种在整个生育时期都具有较高的叶面积指数,成熟期叶绿素含量下降缓慢,抗衰老能力较强,产量较高。
关键词:
水稻 产量构成因素 光合特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润慧 赵蕾 唐清芸 王子建 张高煜 魏萌 王国栋 李玉祥
为提高水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以抗旱性不同的2个水稻品种T-43(常规早粳抗旱型水稻)和新稻1号(常规早粳旱敏型水稻)为试验材料,设置W1 (115.44 L/盆)、W2(98.12 L/盆)、W3(83.41 L/盆)3个滴水量处理,研究抽穗期和抽穗后20 d不同滴水量对水稻根系形态、分布、根冠比、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W1处理下,抽穗后20 d各土层T-43品种根长密度(RLD)、根表面积密度(SAD)、根体积密度(RVD)较W2、W3处理分别提高了22.8%和33.1%、21.8%和37.7%、27.7%和32.8%,新稻1号则分别增加80.2%和53.2%、63.3%和88.9%、95.0%和32.3%。W2处理下,抽穗期T-43 RLD和SAD的β值较W1处理分别提高了0.4%、1.7%,新稻1号则分别增加0.3%、1.1%,其中抗旱型品种T-43在0~40 cm根长密度(RLD)及比根长(SRL)较其他处理增加了1.2%~55.2%,1.6%~29%;在40~60 cm根表面积密度(SAD)、根干质量(RDW)和平均直径(AvgDiam)分别增加了7.2%~13.8%、1.9%~3.0%、8.8%~9.4%,从而维持了T-43在滴水量比W1处理少17.32 L/盆的W2处理下,产量及其构成因子与W1差异不显著,WUE提高4.5%,而新稻1号随滴水量的减少产量及WUE分别降低了28.3%~79.8%和15.2%~71.7%。相关性分析显示,水稻0~20 cm浅层根系各形态指标与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及WUE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且大于20~60 cm深层根系。综上,水稻根系形态学指标与产量、WUE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通过适当减少滴水量(15%左右)调控作物浅层根系分布情况,促进抽穗后20 d根系发育,在不显著影响产量的前提下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在生产上还应根据水稻品种对水分响应特性的不同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以达到更高经济效益。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陈斌 吴蔚文 杨国才
在螟虫自然发生和模拟螟害大发生条件下,通过亩有效穗、平均每穗着粒数、实粒百分率和千粒重对产量的通径系数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对产量的影响依次为:亩有效穗数>平均每穗着粒数>实粒百分率>千粒重,以穗数变化较大,而千粒重较稳定。穗数与其它三因素间存在较大的负相关,着穗数与实粒数、千粒重间存在较小的负相关,后两者彼此间几乎无影响。因此,生产上主要是协调穗数与实粒数间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若其它因素不变,这四个因素分别增加1万穗、10万粒、1%、1克时,产量分别增加28.7公斤、42.6公斤、5.9公斤、25.7公斤。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梦姣 杨国鹏
【目的】研究在水稻-油菜轮作制条件下,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产生主要影响的因素。【方法】本文以平原主栽品种(K优082)和山地主栽品种(先丰优901) 2个水稻品系为实验材料,利用相关性及主因素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栽种地地理环境和土壤肥力元素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4个采样地的产量在9100. 5~10 207. 5 kg范围内;构成因素中千粒重在29. 0~31. 9 g范围内;结实率在80. 7%~86. 9%范围内;粒数范围为160. 4~182. 5粒;穗数在16. 2~18. 3穗之间。结实率与公顷产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达0. 626)。4个采样地海拔高度范围是260~820 m,经度范围是东经105°60’~东经109°01’,纬度为北纬32°42’~北纬33°12’。4个采样地在不同生长时期(五叶期、分蘖期、孕穗期)土壤有机碳、硝态氮、铵态氮、P和K含量范围分别是109. 7~256. 5,0. 068~0. 220,0. 708~2. 0,0. 042~2. 2,10. 3~32. 1 g/kg。【结论】通过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影响结实率的主要因素有水稻种植地的海拔高度、经度,3个水稻生育期的有机碳和铵态氮、五叶期和分蘖期的硝态氮和K,这说明,水稻种植地的海拔高度和经度、土壤有机碳、含氮量和K元素含量均对水稻产量有显著影响。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何斌 张敏 王彦龙 刘颖 马玉寿
为探究发草(Deschampsia cespitosa)适宜播种量、施肥量和行距,本研究采用3因素5水平的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播种量、磷酸二铵施用量及行距对发草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为发草的实际种子生产和高效原种扩繁提供技术支持与理论依据。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播种量、施肥量及行距处理下,第2年种子产量以播种量22.5kg·hm~(-2),磷酸二铵施用量150.0 kg·hm~(-2),行距30.0 cm的组合模式最高,产量为130.78 kg·hm~(-2)。从各产量构成因素与种子产量相关性来看,种子产量与穗宽、每生殖枝小穗数、每生殖枝小花数和每生殖枝结实数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 <0.01),与穗长存在显著正相关(P <0.05)。通过多元回归及通径分析关系模型发现,穗宽、每生殖枝结实数、小花数、小穗数及千粒重对种子产量增益明显。在种植过程中可适当调整栽培技术,增加发草穗宽、每生殖枝结实数和小花数来提高发草种子产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树明 曾亚文 张浩 和忠 普晓英 杜娟
培育高γ-氨基丁酸(GABA)和抗性淀粉(RS)的水稻品种,并配之相应的栽培措施是功能稻生产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以云南和浙江近期育成的4个水稻新品系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时期养分管理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基肥和分蘖肥对水稻的产量、每穗有效穗、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和总粒数的提高作用最为显著。穗肥能增加水稻成穗率、穗长、结实率、千粒重和剑叶、倒二叶长宽。②不同时期养分管理对杂交稻的影响比常规稻更显著。加强水稻生长发育后期的养分管理能显著提高杂交水稻的产量。
关键词:
水稻 养分管理 施肥时期 产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金华 于亚雄 刘丽 程耿 胡银星 程加省
对2004年至2007年云南省6个试点共计146品种次不同棱型大麦进行产量构成因素变化及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大麦的平均产量是六棱>二棱高秆>二棱矮秆;有效穗二棱矮秆最高且变异系数(c.v.%)最小,六棱最低但c.v.%较大;穗粒数是二棱矮秆最低且c.v.%最小,六棱大麦最高但c.v.%最大;千粒重最高的是二棱高秆且c.v.%最小,六棱大麦的千粒重最低。3种类型大麦3因素与产量的相关性大小都是千粒重>有效穗>穗粒数;3因素间的相关性有正有负。偏相关分析同样表明千粒重与产量的偏相关系数最大,所有材料、二棱矮秆、二棱高秆和六棱大麦千粒重每增加1个单位(g),产量分别增加1...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建丰 唐文帮 肖应辉 袁能胜
对 2 1个两系法杂交晚稻组合杂种一代株高和穗长的整齐度与其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 ,结果表明 ,株高整齐度与穗长整齐度均对单株产量有显著正效应 ,以株高整齐度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 ;在产量构成因素和整齐性性状中 ,对单株产量的作用大小依次是 :千粒重、单株穗数、株高整齐度、每穗总颖花数、每穗实粒数、穗长、穗长整齐度和株高 .株高整齐度与其他产量因素的相关不显著 ,穗长整齐度与每穗总颖花数和结实率负相关分别达到显著、极显著水平 ,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
水稻 整齐度 产量构成因素 相关分析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茂 吴昊 王绍华 李刚华 杨文祥 王强盛 丁艳锋 沈其荣
以近年来江苏省广泛种植的19个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为材料,在11个县市区196个田块进行试验,研究江苏省不同类型土壤基础供氮能力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基础产量与其所能达到的最佳实际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不同类型土壤基础产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黏土、壤土、砂土。不同土壤基础产量及其土壤基础供氮量(全生育期植株总吸氮量)变异范围都很大,但不同土壤基础产量和土壤基础供氮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获得相同基础产量时不同类型土壤基础供氮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黏土、壤土、砂土。100 kg基础产量需氮量呈粳稻大于籼稻的趋势。不同基因型水稻100 kg基础产量需氮量由大到小均依次为黏土、壤土、砂土。江苏省196个田块土壤碱...
关键词:
水稻产量 土壤类型 基础供氮量 江苏省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杜国明 姜莹莹 刘钊
为探究寒地水田区最佳的育秧模式,以优质粳稻品种‘龙粳31’为试验材料,设置超级大棚、标准大棚和传统小棚等3种棚式,分析不同棚式育秧对寒地水田区秧苗素质、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大棚的增温、控温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小棚,适宜春季水稻幼苗生长;超级大棚所育秧苗的株高、根长、穗长和根重等秧苗素质数据均优于其他2种育秧棚式,传统小棚的弱苗率最高达24%,超级大棚的弱苗率最低为8%;2种大棚所育秧苗的生育期较传统小棚缩短1周时间;超级大棚、标准大棚秧苗有效穗数较传统小棚分别提高15.83%和4.80%;超级大棚、标准大棚秧苗全粒数分别较传统小棚高出3.52和1.47粒/穗;超级大棚、标准大棚秧苗每穗实粒数分别较传统小棚高出2.10和2.16粒/穗;标准大棚水稻结实率较传统小棚提高0.18%;超级大棚的产量较标准大棚和传统小棚分别提高3.21%和7.75%。
关键词:
棚式 育秧 寒地水稻 产量 产量构成要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姚金保 马鸿翔 姚国才 杨学明 张鹏 周淼平 张平平
利用江苏省淮南片和国家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的资料,对宁麦16产量构成因素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期为该品种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宁麦16平均成穗数444.6万/hm2,穗粒数41.6粒,千粒重40.0 g。相关分析表明,穗粒数、成穗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4992**,r=0.4403**),而千粒重与产量呈不显著负相关(r=-0.2465)。产量与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9870.61+13.63 x1+138.61 x2+120.53 x3。通径分析表明,成穗数对产量的作用最大,其次是穗粒数,千粒重的效应相对较小。因此,宁麦16的高产...
关键词:
小麦 产量构成因素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贾宝艳 王启芝 王伯伦 王术 赵新华
结合辽宁省2000~2001年区域试验,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生理特性与产量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直立穗、半直立穗型品种(系)产量显著高于弯穗型品种。增加直立穗型品种的成粒率、半直立穗型品种的每穗颖花数和弯穗型品种的千粒重可以提高水稻产量。拔节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直立穗型品种产量与抽穗期剑叶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弯穗型品种产量与拔节期、抽穗期LAI呈显著正相关。由此可见,根据穗型进行栽培上的调控,可以获得高产。
关键词:
水稻 形态性状 产量 区域试验 辽宁省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严莲英 秦松 杨桂兰 范成五
为给贵州超高产水稻栽培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以贵州水稻中优608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氮肥和钾肥后移施用对超高产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稻不同超高产施肥处理较农民习惯施肥处理(CK)显著增产,增幅为10.87%~23.82%,其中以T2增产效果最佳,增幅达23.82%。2水稻植株氮磷钾含量变化的总趋势一致,即在整个生育期内呈下降趋势,氮钾肥后移有利于提高水稻植株后期的氮磷钾含量,符合超高产水稻的需肥特性。3氮钾肥后移能较好地促进水稻各个产量构成因素平衡发展。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即施氮(纯氮)255 Kg/hm2(施用比例为基肥40%+蘖肥20%+穗肥3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孙本普 李风云 王勇 李秀云 张金邦 王继诰 杨立凯 张俊生 孙爱梅 李萌 唐宁 孙永年
通过多年多点的高产攻关 ,对不同穗型高产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大穗型品种 ,栽培的主攻方向是穗重 ,但其分蘖成穗率低 ,应适当增加播种量 ,以获得理想穗数 ;多穗型品种 ,栽培的主攻方向是穗多 ,但其分蘖成穗率高 ,应适当减少播种量 ,既要获得足够穗数 ,又要防止倒伏 ;中穗型品种 ,栽培的主攻方向是在穗足的条件下 ,争取穗重。中穗型品种 ,取得高产的机率高 ,因此 ,超高产育种 ,应选育中穗型品种。
关键词:
冬小麦 穗型 高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