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487)
- 2023(3516)
- 2022(3041)
- 2021(2837)
- 2020(2534)
- 2019(5486)
- 2018(5333)
- 2017(9240)
- 2016(5619)
- 2015(6227)
- 2014(6010)
- 2013(5660)
- 2012(5407)
- 2011(4798)
- 2010(4887)
- 2009(4358)
- 2008(4362)
- 2007(4090)
- 2006(3532)
- 2005(2987)
- 学科
- 济(15062)
- 经济(15029)
- 业(11541)
- 管理(10710)
- 企(8813)
- 企业(8813)
- 学(7230)
- 方法(5739)
- 中国(5706)
- 农(5668)
- 数学(4844)
- 数学方法(4764)
- 财(3894)
- 农业(3666)
- 融(3419)
- 金融(3419)
- 银(3314)
- 银行(3276)
- 森(3238)
- 森林(3238)
- 林(3221)
- 业经(3163)
- 地方(3163)
- 制(3160)
- 行(3151)
- 理论(2853)
- 和(2729)
- 家(2611)
- 环境(2565)
- 技术(2556)
- 机构
- 大学(74410)
- 学院(73729)
- 研究(32748)
- 济(24715)
- 科学(24335)
- 经济(24112)
- 管理(23068)
- 中国(22510)
- 农(22357)
- 理学(19280)
- 理学院(19012)
- 所(18927)
- 管理学(18523)
- 管理学院(18412)
- 业大(18042)
- 研究所(17851)
- 京(17847)
- 农业(17329)
- 中心(14027)
- 院(13222)
- 省(12450)
- 江(12292)
- 北京(11775)
- 农业大学(11356)
- 室(11335)
- 财(11286)
- 研究院(11024)
- 林业(10619)
- 技术(10613)
- 实验(10474)
- 基金
- 项目(55997)
- 科学(40700)
- 家(38397)
- 基金(37668)
- 国家(37609)
- 研究(35634)
- 科学基金(28139)
- 省(23290)
- 划(20176)
- 社会(20007)
- 自然(19894)
- 基金项目(19656)
- 自然科(19347)
- 自然科学(19334)
- 自然科学基金(18980)
- 社会科(18763)
- 社会科学(18755)
- 教育(16128)
- 资助(15904)
- 重点(13954)
- 科技(13836)
- 计划(13459)
- 编号(13169)
- 发(12220)
- 科研(11728)
- 创(11151)
- 部(11124)
- 成果(10997)
- 课题(10874)
- 专项(10769)
共检索到1131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何贵平 徐金良 徐永勤 陈永辉 沈凤强 徐卢雨
通过对不同立地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家系的生长差异研究,了解杉木家系生长性状与立地的互作效应,选出生长快、稳定性好和适应性强的杉木家系进行推广。用营造在浙江余杭长乐林场和开化县林场的3年生杉木家系(21个家系,1个对照)区试验林,开展了不同立地杉木家系生长性状的差异、互作效应和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杉木家系树高和胸径2个生长性状在不同立地以及同一立地不同区组间表现出极显著性差异;余杭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采伐迹地)3年生杉木家系的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树高为3.21 m,胸径为4.31 cm)比开化点(杉木林采伐迹地,树高为2.33 m,胸径为2.31 cm)分别高出37.77%和86.58%。树高性状在家系间差异极显著(P<0.01),胸径性状在家系与地点间存在极显著的交互效应(P<0.01)。通过树高和胸径2个生长性状的速生性、稳定性和适应性分析评价,选出在两地幼林期表现良好的杉木家系7个,它们可在两地及相似地区推广应用。表5参15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吴鹏飞 马祥庆 蒋建 陈友力 林文奖 何友兰
为筛选适宜闽西地区推广的杉木优良无性系,对福建漳平五一国有林场7年生不同杉木无性系子代测定林进行调查,比较不同无性系的速生性,估算不同无性系幼林生长的现实增益.结果表明:供试的86个不同无性系平均树高、胸径和材积分别为5.87 m、7.82 cm和0.0255 m3,分别是福建洋口国有林场第1代种子园混合子代实生苗的1.13、1.10和1.55倍;不同无性系生长存在较大差异,M34无性系生长最快,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量分别为1.02 m.a-1,1.47 cm.a-1和0.0052m3.a-1;初步筛选出17个杉木速生优良无性系,与漳平五一国有林场初级嫁接种子园实生苗相比,这些无性系的树高、胸...
关键词:
杉木 子代测定林 生长 现实增益 无性系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范少辉 林光耀 何宗明 卢善土 杨旭静
关于现有人工林的地力衰退问题,在世界林学界范围内已得到基本一致的认同,但也有持不同意见者,有的将2代人工林的多种表现称之为“第2代效应”,包括品种改良和施肥等措施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以及常规措施导致的负面影响在内,造成认识不同的原因在于试验的方法和数据...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多代经营,立地处理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林开敏 洪伟 俞新妥 何智英 黄宝龙
对不同幼林抚育技术对杉木幼林生长和群体结构的影响进行定位研究 ,结果表明 :抚育技术对杉木保存率和生长有较大的影响。块状抚育和全垦抚育可提高杉木的保存率 ,而不抚育的杉木保存率则最低。树高和抽梢高基本上表现出块状抚育 >全垦抚育 >带状抚育 >劈草抚育 >不抚育 ,并且在后期更为明显 ;地径则基本上表现出全垦抚育 >块状抚育 >带状抚育 >劈草抚育 >不抚育。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抚育技术对地径的影响大于树高。多重比较表明 :除了不抚育外 ,其他 4种抚育技术均能有效地促进杉木生长 ,它们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差异。块状抚育、全垦抚育、带状抚育和劈草抚育的总单株生物量分别为不抚育的 3 4 6、3 ...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陈怡 景美清 阳胜男 朱宁华 周原驰
为更好地协调农业用地与林业用地之间的关系,探讨杉木-花生林农间作模式,本论文选取广西种源2.5代实生苗(简称"广西-2.5")杉木、福建种源无性系扦插苗-020(简称"福建-020")以及福建种源无性系扦插苗-061(简称"福建-061")杉木幼林纯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花生间作对相应种源杉木幼林的成活率、光合特性以及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显示:花生-杉木间作模式下的广西-2.5、福建-020、福建-061杉木的成活率分别提高了4.02%、6.06%、7.39%;树高总增长量分别增加了8.31%、28.57%和6.55%;地径、冠幅和新枝分支角度均略低于于未进行花生间作的对照组;不同种源的杉木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胞间CO2浓度Ci的日变化曲线均为不对称双峰曲线,其中净光合速率Pn的大小依次为:广西-2.5>福建-020>福建-061;花生间作模式和未间作的杉木纯林的光响应曲线趋势一致,依次为:广西-2.5>福建-020>福建-061。研究结果可为科学优化杉木幼林套种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杉木 间作 光合特性 生长特性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何贵平 陈益泰 刘化桐 蔡宏明
By taking split plot design,two year old Chinese fir(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clones were tested.Six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and ten clones were us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ertilization could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growth of Chinese fir clones.The difference ...
关键词:
杉木 无性系 施肥 幼林生长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范少辉 廖祖辉 应金花 杨旭静 何宗明 林光耀
为研究不同立地管理方式对多代经营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影响 ,在 1代杉木采伐迹地上用 5种林地处理方式进行 2代杉木人工林营造 ,试验表明 :(1)BL3BM0 (收获树干和树皮、加倍采伐剩余物 )处理方式对 4年生 2代杉木林的生长最为有利 ,对降低土壤容重和提高土壤pH值的作用最大 ,是最佳的立地管理措施 ;(2 )BL1BM0 (清理树木的所有部分 )处理生长最慢 ;(3)BL0 BM0 (清除地上所有有机质 )处理的杉木在 1~ 2年生时生长为次好 ,但对土壤肥力的维持最为不利 ,3年生后杉木生长略为落后 ;(4)BL2 BM1(商业性收获加炼山 )处理的杉木生长比BL2 BM0 (商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多代经营 立地管理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先仪 盛伟彤 邓宗付 李旭明 张小文
在江西分宜县上村林场地位指数≥16,没有或极少五节芒、茅草和水竹的地段,对杉木幼林采用以下抚育方法:①全面刀抚;②全面刀抚加局部松土除草;③全面松土除草。连续3a试验观测,结果表明:①和②法比③法植被覆盖度分别大5%~25%,侵蚀量少40%以上;3种抚育方法对林水生长均无显著差异,单位面积的抚育用工量,①法仅为②、③法的1/3左右。所以综合看来,以①法效果为佳。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幼林抚育,效果评价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车豪 全小强 王立冬 李小玉 胥清利 梁海燕 王燕茹 马祥庆 闫小莉
[目的]合理的造林密度和冠层结构可有效提高林木光合效率和生长发育,研究不同造林密度下的杉木幼林不同冠层、方向和枝条部位的叶片光合特征,可为杉木大径级无节良材培育中科学界定合理的造林密度和修枝高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5年生杉木林为对象,于5个造林密度(M_1:833、M_2:1 667、M_3:2500、M_4:3 333、M_5:6 667株·hm~(-2))样地中选择3株标准木,分5个不同冠层(距离树体基部1、2、3、4、5m处)、枝条朝向(东西和南北)、枝条叶片部位(尖端和末梢),测量光合特性值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和气孔导度(G_s)并计算水分利用效率(WUE)。[结果]1)在冠层2 m处,P_n、WUE随造林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在冠层3~5 m处P_n、G_s、T_r、WUE随造林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2) P_n、G_s、T_r、WUE均随冠层的升高而显著增大,树冠5 m处的枝叶光照条件充足,光合作用较强。3)除在M_4、M_5密度下树冠2~3 m处的杉木叶片P_n、G_s、T_r、WUE在不同枝条部位表现为末梢叶>尖端叶外,其余的不同冠层和不同密度下的杉木叶片P_n、G_s、T_r、WUE在不同枝条部位表现为尖端叶>末梢叶。[结论]5个造林密度中M_2密度(1667株·hm~(-2))的杉木叶片在不同冠层和枝条方向上的光合能力整体上更强,在4个冠层中各造林密度下均为树冠5 m处的杉木叶片表现出更大的光合潜力,尖端叶的光合能力强于末梢叶,东西向枝条叶片光合能力强于南北向枝条叶片。在M_5造林密度(6667株·hm~(-2))的冠层2和3 m处、M_4密度造林(3333株·hm~(-2))的冠层2 m处的枝条叶片净光合速率出现负值,即密度的增加会对林内光照资源产生影响,特别是位于低冠层的枝叶,且密度越大冠层光合能力受到的影响也越明显。
关键词:
杉木 不同造林密度 不同冠层 光合特性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巫流民 李贻铨 胡炳堂 纪建书 陈道东 张瑛
1991~1995年试验结果表明,在江西分宜花岗岩残积物发育的黄红壤上,杉木幼林施N、P、K及配合处理,使树高、胸径、蓄积总生长量指标分别达到5.67~6.59m、8.35~9.28cm、67.922~96.417m3/hm2,较对照增长5.6%~20.2%、7.4%~17.5%、21.6%~56.2%。在各种施肥处理中,以50kg/hm2P2O5的效果最佳,其连年生长量效应显著持续到第5年;将同等剂量的N分两次各半施用,其连年生长效应在第5年时才有显著表现;K的连年生长效应仅表现在低剂量分两次隔年施用上;试验未看出N、P、K各种配合的交互效应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方奇
杉木幼林系统是由 4个不同密度级处理系列小区组成 ,栽植密度分为 1 6 6 5、3330、4995和 6 6 6 0株 /hm2 (以下分别用A、B、C和D代替 )。这些小区土壤质地及地形别无二致 ,都是用 1年生实生苗 1 987年春天定植。 8年生时调查了这些幼林系统林木生长、冠层厚度、枝下高以及生态效益等。随着密度由A增加到D :平均胸径生长量从 8 1cm降到 6 6cm ;平均树高生长量由 5 9m降至 5 4m ;平均冠层厚度自 4 9m变薄到3 3m ;平均枝下高由 1 0m上升到 2 3m ;这些系统生产力从A到D分别为 :4 6、7 3、9 ...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马祥庆 俞新妥 何智英 杨玉盛 刘爱琴 林开敏
利用径流小区定位观测法对不同林地清理方式林地的水、土、肥流失及产流过程进行的6年定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地清理方式导致了林地水、土、肥流失的较大差异。随时间推移,这种差异在缩小。林地缺少采伐剩余物覆盖及炼山时有机质烧失是炼山林地严重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在影响南方杉木造林地水土流失诸因子中,炼山是首要因子。
关键词:
林地清理方式,杉木,生态系统,水土流失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阮梓材 胡德活 王以珊 韦战 覃冀
对2至4年生的杉木子代林7个物候相进行观察,通过稳健主分量分析,参试的112个家系可分为4类物候型,即:(Ⅰ)芽早展开晚封顶型;(Ⅱ)芽晚展开晚封顶型;(Ⅲ)芽早展开早封顶型;(Ⅳ)芽晚展开早封顶型。造林4a后,第Ⅰ、Ⅱ、Ⅲ种类型比第Ⅳ种类型树高生长量分别大41.21%、20.00%和17.56%。造林10a后验测,第Ⅰ、Ⅱ、Ⅲ种类型比第Ⅳ类型树高生量仍然分别大37.50%、15.78%和23.36%。说明在广东省通过物候测定来进行生长量的早期选择是有效的、可行的。建议在杉木南带多采用第Ⅰ类型家系造林。
关键词:
杉木 家系 物候型 早期选择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亚东 马林江 樊孝萍 王昌庆 胡建柳 张新叶
【目的】红椿是湖北的重要乡土树种,但在江汉平原未有天然分布及人工栽培。选择出适宜于江汉平原地区发展的优良红椿家系,为该地区提供珍贵用材树种造林资源。【方法】以湖北恩施地区的17个红椿优树半同胞家系为研究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江汉平原石首市开展平茬后2 a苗期及2 a幼林期对比试验,对不同家系连续4 a胸径(1年生时为地径)、树高和材积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开展红椿优良家系早期选择。【结果】不同家系间胸径(地径)和树高性状在所有龄期都存在极显著差异。平茬后自苗期第2年起,后续3 a的所有胸径和树高性状相互间都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苗期第2年起后续3 a(2020—2022年),红椿家系的胸径、树高及材积性状遗传力皆超过0.85。根据不同家系不同性状的遗传增益大小,以材积增益为主,从17个家系中筛选出3个早期表现优良的家系,即鄂13家系、鄂15家系及鄂06家系,选择强度为17.65%。【结论】3个早期优良家系材积遗传增益均超过群体平均20%,选择强度大,早期生长优势明显,年均胸径生长量2.09 cm,年均树高生长量1.78 m,这些家系将成为湖北江汉平原地区红椿良种选育的重要种质资源。
关键词:
红椿 生长性状 家系选择 江汉平原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吴祖映 孙鸿有 江刘其 唐明荣 倪荣新
搜集了浙江、江西、江苏等省产量较高的夏(秋)大豆优良品种80个,在临安、淳安、庆元等地造林后1~3年生杉木幼林中进行套种对比试验。临安试验点通过3a试验,根据品种高产性能和品种稳定性,并适当参考籽粒百粒重,选出6个高产稳产、适宜杉木幼林套种的优良大豆品种,其产量比指定对照品种野猪戳平均增产38.4%~76.4%,平均遗传增益30.8%~50.9%。庆元、淳安试验点,通过初试,分别初选出3~5个较好的套种大豆品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