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343)
2023(15033)
2022(12685)
2021(11597)
2020(9498)
2019(21195)
2018(20751)
2017(38778)
2016(20442)
2015(22572)
2014(22225)
2013(21906)
2012(20639)
2011(19005)
2010(18977)
2009(17748)
2008(17073)
2007(14782)
2006(13599)
2005(12850)
作者
(59599)
(49624)
(49497)
(47007)
(31658)
(23802)
(22421)
(19318)
(18932)
(17559)
(17254)
(16516)
(15939)
(15884)
(15594)
(15575)
(14733)
(14456)
(14301)
(14167)
(12672)
(12364)
(11881)
(11546)
(11355)
(11128)
(10845)
(10781)
(10060)
(9866)
学科
(106434)
经济(106352)
管理(51146)
(47578)
方法(35359)
(35108)
企业(35108)
中国(31794)
数学(31237)
数学方法(30974)
地方(28764)
(25777)
业经(21576)
(20177)
贸易(20162)
(19661)
(19499)
农业(17919)
(17670)
地方经济(17194)
(16571)
(16110)
金融(16108)
环境(16064)
(15779)
银行(15754)
(15459)
(15428)
(13311)
技术(12471)
机构
学院(294344)
大学(293127)
(134650)
经济(132144)
研究(113955)
管理(105127)
理学(89072)
理学院(87913)
中国(86872)
管理学(86451)
管理学院(85888)
科学(67485)
(63465)
(58361)
(58231)
研究所(52660)
中心(49969)
(48286)
财经(45965)
(44217)
经济学(43366)
(41827)
(41102)
北京(40836)
(40821)
师范(40429)
业大(39813)
经济学院(38762)
农业(37619)
(35420)
基金
项目(193766)
科学(153652)
基金(141787)
研究(141229)
(125139)
国家(124220)
科学基金(105398)
社会(93833)
社会科(89218)
社会科学(89204)
(74249)
基金项目(73710)
自然(65216)
自然科(63766)
自然科学(63751)
教育(63148)
(63077)
自然科学基金(62604)
资助(57873)
编号(54987)
(48042)
成果(44779)
重点(44655)
(42860)
国家社会(40558)
(40326)
课题(39332)
发展(38789)
(38210)
创新(37978)
期刊
(158762)
经济(158762)
研究(95304)
中国(64411)
(45776)
学报(45432)
科学(42963)
(41948)
管理(41306)
大学(33777)
农业(31875)
学学(31717)
教育(30323)
(29859)
金融(29859)
经济研究(27867)
技术(24974)
业经(24590)
财经(23450)
(20461)
问题(20381)
(18575)
(17762)
国际(17075)
世界(17023)
技术经济(15506)
统计(14905)
图书(14178)
资源(13875)
商业(13791)
共检索到4656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刘华军  贾文星  
本文基于1980—2015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别从经济发展、资本积累、商品贸易、金融发展四个维度,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并以不同的空间关联网络作为权重,通过动态空间面板回归模型对经典β收敛进行检验。研究发现:传递性与交互性对于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存在显著作用,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普遍的相关依赖关系,但网络关联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在不同的空间网络权重下均呈现收敛,但收敛速度不尽相同;区域经济增长在1991年前后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收敛特征,1991年前区域经济分化趋势明显,1991年后区域经济β收敛特征显著;同时,区域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程度的俱乐部收敛趋势。因此,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高度重视空间关联网络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伟丽  覃成林  
文章提出了区域间经济增长关联性的定义,并以此定义为基础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四大政策区域间经济增长的关联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①西部与东部及东北地区间均形成了良好的相互促进的经济增长关联性。同时,中部、东部及西部等三大地区之间也形成了较好的经济增长关联性。除此之外,其他区域组合之间不存在经济增长关联性。②西部经济增长是东部及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而东部、东北及西部同为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③利用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方法分析了各区域的经济增长受到干扰后对其他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发现,发达的东部地区对欠发达的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的经济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然而,这些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对于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没有产生较强的推进作用,而且,欠发达区域之间也没有形成相互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最后,提出了增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性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程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陈丰龙  王美昌  徐康宁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贯彻新时期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战略部署之一。本文使用校准后的城市卫星灯光数据,从空间收敛的视角来分析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演变特征。结果显示,在考虑空间互动关系的前提下,中国城市经济增长总体上存在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基于不同空间权重的估计结果都支持了这一结论。基于空间溢出的学习效应、分享效应、竞争效应等是不同城市实现经济收敛的内在机制。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在过去的20年中,城市群收敛并不是中国俱乐部收敛的普遍现象,俱乐部收敛仅出现在相对富裕的城市群内。但高铁开通后,大多城市群的表现发生了逆转,经济增长基本呈现出收敛的趋势。本文的研究从一个更为客观的视角评估了中国城市层面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特征,对当前中国城市群发展战略以及高铁在中国经济的作用有重要启示。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袁晓玲  张宝山  杨万平  
潜在增长率的测算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紧密相连,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从现实情况看,潜在增长率的估算,在短期可以评估通货膨胀的压力;在中期可以反映出经济发展所处的状态,有利于决策者确认可持续实际经济增长的空间;在长期可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做出判断,从而为政府制定长期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玉鸣  张燕  
如何协调高速经济增长与环境恶化及资源耗竭的关系涉及到人类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和承载,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基于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18项指标构成的"经济增长与环境"系统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熵值赋权法对1995年、2000年和2005年中国31个省级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区域的经济增长与环境发展尚处于低强度低协调的低水平耦合阶段;各个区域的经济增长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且区域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空间对应关系;区域耦合强度与协调程...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志刚   李小梦   胡宁宁  
经济增长收敛是协调区域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的重要条件。基于经济增长收敛分析框架,使用全国267个地级市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探析数字经济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我国城市经济增长并加速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收敛,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可以通过提高创新发展能力、改善资本要素错配情况来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增长,助力区域协调发展。同时,数字经济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时呈现明显的地理空间差异和政府财政能力差异,对西部、北方、非沿海城市和财政自给率较低的城市经济增长收敛效应更加显著。应继续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增长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彭桥  肖尧  陈浩  
文章旨在探讨市场一体化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机制,以核心-边缘结构理论为基础,获取我国2010—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价格法"测算了我国省际区域市场分割指数并采用门限与分组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市场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整体而言,随着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加深,我国区域的经济差异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并逐渐趋同的阶段效应,而市场一体化对东部与西部经济发展的影响模式存在差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孙继凤  
缩小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 ,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运用“新经济增长理论”分析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内在机制和“新经济增长理论”对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启示。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楠玉  
借助β收敛模型对中国区域增长效率水平及其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可以考察中国区域经济规模对增长效率差距收敛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整体增长效率存在β收敛,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均呈现出区域增长效率收敛特征,而西部区域增长效率变化趋势是发散的。整体经济生产效率差异会随经济规模差异缩小而呈现发散趋势,东部和中部地区也表现为发散趋势,而西部地区会随着经济规模差距的缩小而呈现收敛特征。西部地区应实施局部均衡的发展战略,通过寻找自身优势和突破,避免落入低水平发展陷阱,更有利于增长效率提升和收敛;东部和中部地区应通过整体的区域和产业政策配合,加快打破区域联动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为合作重点,更有利于实现互利共赢和生产效率提升。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黄庶冰  
区域经济增长与城镇化的关系是学术界和实践界探讨的热点问题,本文利用2000—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分别从全国及东中西三个区域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了实现区域经济增长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明明  冯海波  
本文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框架下,利用2000-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比较静态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对中国税制结构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直接税与间接税比值对中国区域经济收敛有积极稳健的作用,提高直接税比重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均衡增长。进一步研究表明,企业所得税对区域经济收敛有促进作用,个人所得税对区域经济收敛有抑制作用,增值税与消费税对区域经济收敛都会产生负向作用。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进一步优化税制结构。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韩兆洲  安康  桂文林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是我国一项长期重要国策,也是社会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将空间计量模型与面板分析方法相结合,以我国省域经济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对我国省域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和所受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不同,对经济发展有持续显著正影响的因素有:人力资本、人口资本、市场化进程和财政支出等。据此本文提出若干政策建议,以促进我国经济协调增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虹  李蕾  
文章通过选取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圈17省市2008—2016年数据,在对区域物流、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对复合系统协调度进行测度,并运用固定效应的回归模型对协调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三大经济圈协调发展水平集中在[0.4,0.8]之间且总体呈下降趋势;物流业生产总值对协调发展水平有负向影响,企业R&D经费投入对协调发展水平有正向影响。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孙丽萍  杨筠  陈习琼  
金融体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本文以云南省为例,通过实证分析指出,云南省金融活动的区域化运行将导致经济发展的区域性,且两者之间的外延基本重合。金融发展程度高的地区其经济发展速度较快,金融发展程度比较低的地区其经济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因此政府应关注贫困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云南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军  高彦彦  
对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国而言,国际和国内市场均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中国地区发展差距过大的原因在于:市场分割所导致的狭小的内部市场规模不足以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引擎,但东部地区可以借助广阔的外部市场,在报酬递增机制作用下,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资源集聚,政策难以扭转这种局面。金融危机改变了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国外市场需求的衰落凸现国内市场的重要性,这为中西部崛起进而区域协调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适当的政策措施无疑将会发挥关键性作用,加强地区间的合作,消除行政性阻隔是其中的应有之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