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079)
- 2023(3197)
- 2022(2747)
- 2021(2522)
- 2020(2267)
- 2019(4985)
- 2018(4937)
- 2017(8830)
- 2016(5428)
- 2015(6068)
- 2014(5956)
- 2013(5862)
- 2012(5832)
- 2011(5350)
- 2010(5519)
- 2009(4883)
- 2008(5234)
- 2007(4699)
- 2006(4199)
- 2005(3807)
- 学科
- 济(16039)
- 经济(16017)
- 业(10513)
- 管理(10241)
- 学(8664)
- 企(7755)
- 企业(7755)
- 方法(6460)
- 农(5747)
- 数学(5281)
- 数学方法(5151)
- 中国(4511)
- 财(4001)
- 农业(3837)
- 业经(3610)
- 制(3493)
- 税(3451)
- 地方(3337)
- 税收(3214)
- 和(3188)
- 理论(3178)
- 收(3175)
- 贸(3162)
- 贸易(3161)
- 易(3022)
- 银(2915)
- 银行(2875)
- 环境(2871)
- 行(2806)
- 融(2740)
- 机构
- 大学(82106)
- 学院(80724)
- 研究(36574)
- 科学(28252)
- 农(25200)
- 中国(25091)
- 济(24663)
- 管理(23983)
- 经济(23913)
- 所(22263)
- 研究所(21012)
- 农业(20480)
- 理学(20395)
- 理学院(19974)
- 管理学(19240)
- 管理学院(19109)
- 京(19076)
- 业大(18091)
- 中心(15547)
- 江(13830)
- 省(13756)
- 院(13299)
- 室(13207)
- 范(12901)
- 农业大学(12823)
- 师范(12666)
- 科学院(12330)
- 实验(12282)
- 北京(12005)
- 财(11916)
- 基金
- 项目(58845)
- 科学(43865)
- 基金(41101)
- 家(40643)
- 国家(40328)
- 研究(36041)
- 科学基金(30935)
- 省(23539)
- 自然(23150)
- 自然科(22586)
- 自然科学(22573)
- 自然科学基金(22174)
- 基金项目(21859)
- 划(21608)
- 社会(19813)
- 社会科(18532)
- 社会科学(18524)
- 资助(16996)
- 教育(16482)
- 重点(14985)
- 计划(14809)
- 科技(14504)
- 编号(13619)
- 发(13050)
- 部(12260)
- 科研(12141)
- 成果(12110)
- 创(11734)
- 专项(11724)
- 农(11498)
共检索到1202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田瑞杰 巩合德 雷晨雨 冯德枫 张春华 孙永玉
【目的】研究不同地理种源间高山栲种子性状特征及其与地理、气候因素间的变化规律,探究高山栲种群的生态地理分布规律,为高山栲优良种源的早期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高山栲主要自然分布区域内9个地理种源的高山栲种子为研究对象,在每个地理种源内选取15棵健康的母株,去除壳斗后每株选取10粒正常、饱满的种子,测定种子的种高、种宽、种形指数、单粒鲜质量、单粒干质量和千粒质量等指标,并进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在9个高山栲地理分布区域内,种子质量性状的稳定性显著低于种子形状指标(P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陈叶 湛欣 邓小梅 陈晓阳 曾昭佳 鲁好君
为揭示红椿不同种源种子性状地理变异规律,对产自31个不同地区红椿种子的6个种子性状进行观察测定并分析,结果表明:种子成熟期及色泽在不同种源间存在多样性;种长、翅1长、翅2长、翅1宽、翅2宽、千粒重这6个种子性状在种源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经、纬度是影响种子性状的主要因素,种子长度、宽度、千粒重呈现出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逐渐增大的规律,除千粒重外其它种子性状均与海拔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千粒重与无霜期呈显著负相关,除翅2宽外其它种子性状均与年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根据6个种子性状数据,对红椿31个种源进行聚类,基本可划分为3大类群。
关键词:
红椿 种子性状 地理变异 种源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旭军1 张日清2 许忠坤1 程勇1 吴际友1 张玖荣3
摘 要:研究了红榉自然分布区 4 个省份 15 个种源的种子长、宽、长宽比及千粒重等性状的变异。结果表明:(1)红榉种源间种子长、宽、长宽比和千粒重等性状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且种源水平上各性状的遗传力分别为 0.901 8、0.921 0、0.922 1 和 0.900 8,单株水平上的遗传力分别为 0.926 0、0.979 2、0.932 6 和 0.992 5,表明红榉种子形态性状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且受到中等程度以上的遗传控制;(2)相关分析表明,红榉种子长、宽及千粒重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相关关系,且红榉种子性状无明显的经向和纬向变异,种子长主要受年均温和无霜期影响,种子宽主要受 1 ...
关键词:
关键词:红榉 种源 种子形态性状 变异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侯元凯 黄琳 高巍 杨超伟
为文冠果良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对不同种源文冠果果实和种子性状的变异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源种子经济性状(含种子千粒质量、最大及最小种子质量、种子平均体积及种子比重)由优到劣依次为P(山西蒲县)>Q(黑龙江哈尔滨)>D(河南济源)>F(河南洛宁)>S(辽宁沈阳)>E(河南灵宝)>M(山西静乐)>O(山西朔州)>I(内蒙翁旗)=C(甘肃定西)>N(山西代县)>R(甘肃平凉)>J(青海西宁)=K(山西绛县)>G(河南淅川)>H(辽宁建平)>L(山西岚县)>A(宁夏贺兰)=B(陕西淳化);不同种源种子性状由优到劣依次为Q>F>S>D>R>E=I=P>H=M>K=N>O>G>B>C>J>L>A...
关键词:
文冠果 果实性状 种子性状 种源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崔思明 郝亚涵 周玮 任颖 周鹏 陈晓阳
【目的】分析构树不同种源叶表型性状遗传变异规律,为构树遗传多样性研究和优良种源的筛选等提供参考。【方法】以30个构树种源的叶为材料,通过测量叶面积、叶长、叶宽、叶周长等8个叶的表型性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构树不同种源间8个叶表型性状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且性状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叶面积与叶长、叶宽、叶周长、叶柄长和绒毛密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2)不同叶片性状间变异系数幅度为12.72%~64.50%,该结果初步表明不同种源间叶片性状的遗传变异幅度较大,叶面积、叶长、叶宽和叶周长的种源重复力均在55%以上,表明构树的叶性状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是受遗传控制的。3)对不同种源建立叶面积拟合方程,除四川大邑外,其他种源的叶面积拟合方程的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说明这些模拟方程的拟合效果较好,后续试验可通过叶长与叶宽预测叶面积,简化试验。4)对构树叶各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叶面积、叶长、叶宽、叶周长和绒毛密度与经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纬度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种源间构树叶的地理变异是以纬度变异为主。5)根据叶片的8个性状可将30个构树种源聚为3类。【结论】构树不同种源间叶表型性状差异显著,可为构树遗传多样性研究和优良种源的筛选提供参考。
关键词:
构树 种源 叶性状 遗传变异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厉月桥 李迎超 吴志庄
随着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和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攀升,发展可再生生物质能源已成为各国的共识[1]。生物燃料乙醇作为汽油的第1代替代品,广受世界关注[2]。近年来该行业迅速崛起,并掀起了以甘蔗、玉米、小麦等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工业化热潮;由此引发粮食短缺,对世界粮食安全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在中国耕地资源紧缺,粮食供求处于紧平衡,以玉米为原料的发展空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为保证粮食安全,生物燃料乙醇原料多元化势在必行[3]。目前,国内外重点研究开发的糖基或淀粉基能源植物仍以谷物、甜高粱、薯
关键词:
蒙古栎 种子 表型性状 淀粉含量 种源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刘永红 杨培华 韩创举 樊军锋 李新会 李安平 杨世荣
为了揭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天然群体中种实性状的变异规律,对陕西省天然群体中7个种源的141个油松家系(单株)的球果和种子表型性状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和相关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讨论了油松种源间和种源内家系间的遗传变异与相关。结果表明,油松种实性状在种源间和种源内家系间存在极其丰富的遗传变异。油松球果长度、球果宽度、球果鲜质量、种子长度、种子宽度和种子厚度等6个性状在种源间和种源内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中,球果鲜质量的表型和遗传变异系数达到最大。油松球果3个性状间相关紧密(P<0.05),种子性状间两两相关显著(P<0.01),而球果性状与种子性状之间相关多数未达显著水平...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覃敏 尹光天 杨锦昌 李荣生 邹文涛
以8个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地理种源为研究对象,采用巢式方差分析、变异系数分析、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UPGMA)等多种分析方法,对7个表型性状(叶片长、叶片宽、叶长宽比、叶形、树干通直度、树皮颜色和树皮形状)进行研究,探讨米老排种源间和种源内的表型变异规律。结果表明:米老排各表型性状在种源间和种源内均存在较丰富的变异,种源内变异(18.08%)大于种源间变异(5.68%),种源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35.10%。在7个表型性状中,树皮颜色的变异系数值最大(21.16%),叶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郭松 李在留 薛建辉 李雪萍 陈晶晶
【目的】研究掌叶木种子千粒质量、出仁率、含油率和籽油脂肪酸等经济性状在种源间的差异及变异规律,评估并筛选最优生物柴油原料种源。【方法】以广西乐业、田林、凤山、环江和贵州独山5个种源掌叶木种子为试验材料,测定千粒质量和出仁率后,采用索氏抽提法分别测定种子、种仁和种皮含油率,利用气相色谱法分析籽油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对种子经济性状间及其与地理-气候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各种源进行聚类分析;基于脂肪酸燃料特性因子对各种源进行评估。【结果】1)各种源间的种皮含油率差异不显著,千粒质量、出仁率、种子和种仁含油率差异均极显著(P1%)占籽油脂肪酸组成的98. 19%,它们在种源间的变异系数均值为7. 21%,其中神经酸平均质量分数(7. 8%)排在已知含有神经酸木本植物第4位。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种子含油率与种仁含油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任俊杰 庞新博 刘昭阳 李静雅 张婉莹 尹书乐 王利兵 李迎超
【目的】研究不同种源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种子表型性状多样性,为蒙古栎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中国蒙古栎天然分布区选取11个种源采集种子,分别测量种子的种长、种宽、种形指数、单粒重、千粒重5个表型性状。并利用SPSS软件对不同种源的蒙古栎种子进行性状差异性、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结果】(1)不同种源蒙古栎种子的种长、种宽、种形指数、单粒重差异较大,各种源千粒重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2)不同种源蒙古栎种子的种长与种宽、单粒重、千粒重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3)不同种源海拔与种宽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与单粒重、千粒重存在极显著负相关(P<0.01);(4)影响种子性状的因素按照重要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单粒重、千粒重、无霜期、北纬;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将11个种源划分为4类,分别为Ⅰ、Ⅱ、Ⅲ和Ⅳ类,其中,黑龙江省黑河市、辽宁省本溪市、辽宁省抚顺市聚为Ⅰ类,单粒重和千粒重显著高于其他类别种源(P<0.05),为最优种源。【结论】蒙古栎种子表型性状随地理梯度变异明显,整体呈从东北—西南种源质量逐渐下降的趋势,单粒重和千粒重可以作为快速筛选种源优良与否的优先筛选指标。图1表5参37
关键词:
蒙古栎 种源 表型性状 多样性 生态因子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谢健
为了了解不同种源赤皮青冈(Cyclobalanopsis gilva)在福建省建瓯市的生长性状变异情况,进一步选择优良种源,以福建建瓯、浙江鄞州、江西婺源和湖南靖州等4个种源4年生赤皮青冈试验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赤皮青冈生长指标进行变异分析、多重比较、方差分析、遗传力估算、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遗传增益分析等,进行优良种源的选择.种源间生长性状存在较大变异,福建建瓯种源的材积变异系数最高(达71.03%).经过多重比较,发现浙江鄞州种源的生长指标都优于其他种源,福建建瓯的最差.种源间的生长指标都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种源间树高、胸径、材积的种源遗传力分别为0.725、0.773和0.754,受到较高程度的遗传控制.树高、胸径和材积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材积与树高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95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浙江鄞州种源综合得分最高(5.330),其单株材积的遗传增益最大(27.14%).4年生赤皮青冈不同种源间存在变异情况,且存在显著差异.浙江鄞州、湖南靖州种源选入优良种源,浙江鄞州种源的表现最好.
关键词:
赤皮青冈 生长性状 遗传力 优良种源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潘艳艳 梁德洋 郭婧 王芳 王福维 李树春 赵曦阳
【目的】研究日本落叶松不同种源及家系生长性状变异,为日本落叶松遗传改良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本文以4个种源的169个日本落叶松半同胞家系为材料,对不同树龄日本落叶松的树高和胸径进行方差分析、遗传参数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家系选择。【结果】各指标在种源和家系间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P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欧汉彪 林建勇 李娟 梁瑞龙
【目的】分析不同地理种源楠木叶片的表型性状变异特征及其地理分布情况,为楠木良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6个具有代表性楠木种源4年生幼树为材料,测定其叶片的13个表型性状,分析不同地理种源楠木幼树叶片的形态变异及其种源内和种源间的分化情况。【结果】6个种源楠木叶柄长、叶面积和叶长的方差分量百分比均在30.00%以上。叶面积以福建建瓯种最大(26.82 cm~2),以广西富川种最小(20.01 cm~2);叶长以重庆江津种最长(12.85 cm),江西崇义种最短(10.36 cm);叶宽以贵州思南种最宽(3.43 cm),广西富川种最窄(2.90 cm);叶周长以湖南沅陵种最长(28.95 cm),江西崇义种最短(25.25 cm)。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经度与叶厚、叶柄长、叶尖角和叶基角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与叶长和叶脉角呈极显著负相关;纬度与叶面积、叶长、叶宽、叶周长、叶柄长和宽基距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叶尖角和叶基角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楠木叶片的表型性状在种源间和种源内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且种源间的变异大于种源内变异;不同种源地楠木叶片具有从西到东表现变近圆趋势、从南到北表现变狭长趋势、随年降水量的增加表现变小趋势及随≥10℃年积温的增加表现变窄趋势的特征,可供楠木品种选育和利用研究参考。
关键词:
楠木 种源 叶表型性状 变异规律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熊仕发 吴立文 陈益存 高暝 周新华 汪阳东
[目的]研究不同种源白栎果实形态特征和营养成分变异规律,为白栎品种选育和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白栎自然分布区14个天然种源368个单株果实,分别测定4个形态特征指标和6个营养成分含量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1)白栎4个形态特征在种源间和种源内均差异极显著,6个营养成分含量在种源间均差异极显著。白栎果实形态特征的Shannon-Wiener指数(H)均值为1.839,其中,果实宽度(1.886)>果实长度(1.837)>长宽比(1.832)>百粒质量(1.801);(2)白栎果实10个特征参数间大多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其与地理气候因子间仅个别存在显著相关性;(3)对10个特征参数进行Q型聚类分析,可将14个白栎种源划分为3大类群:湖北利川、四川邻水、四川阆中、贵州黄平、湖南新晃、江西宜黄和广西全州种源为第一类;重庆万州、重庆江津、湖南龙山、福建武夷山、浙江武义、浙江西湖种源为第二类;浙江遂昌种源单独归为一类。[结论]白栎果实形态特征在种源内和种源间均差异极显著,种源内的变异高于种源间的变异,营养成分含量在种源间均差异极显著,说明其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果实特征参数与地理气候因子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综合聚类分析和营养成分含量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浙江遂昌种源果实综合品质最好。
关键词:
白栎 种源 果实形态 营养成分 地理变异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吴培培 孙冰 罗水兴 陈雷 闫玮明
[目的]探讨不同种源家系岭南槭种子形态、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特性,分析它们与种源地地理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广东省岭南槭天然分布区的3个种源18个家系的种子表型性状、发芽特征、幼苗生长性状和叶色表现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肇庆黑石顶(HSD)种源的种子最厚、最宽,深圳七娘山(QNS)种源的种子最薄、最窄,惠州南昆山(NKS)种源的种子最长,种子千粒质量最高;翅长与翅宽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种子千粒质量与发芽率显著正相关(P<0.05);岭南槭1年生幼苗地径与苗高成正比,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