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52)
- 2023(9707)
- 2022(8160)
- 2021(7314)
- 2020(5913)
- 2019(13394)
- 2018(13077)
- 2017(24713)
- 2016(13902)
- 2015(15201)
- 2014(15174)
- 2013(15155)
- 2012(14854)
- 2011(13688)
- 2010(13874)
- 2009(12596)
- 2008(12628)
- 2007(11455)
- 2006(10339)
- 2005(9796)
- 学科
- 济(59897)
- 经济(59829)
- 业(33355)
- 管理(32054)
- 企(24659)
- 企业(24659)
- 中国(19776)
- 方法(19528)
- 地方(19239)
- 农(16928)
- 数学(16483)
- 数学方法(16257)
- 学(16063)
- 业经(13838)
- 财(12409)
- 融(12019)
- 金融(12018)
- 农业(11887)
- 银(11609)
- 银行(11536)
- 制(11345)
- 行(11261)
- 地方经济(10834)
- 贸(10575)
- 贸易(10563)
- 发(10475)
- 易(10115)
- 技术(9428)
- 环境(9223)
- 和(8602)
- 机构
- 大学(201778)
- 学院(201729)
- 研究(85089)
- 济(78377)
- 经济(76569)
- 管理(65772)
- 中国(61635)
- 科学(57228)
- 理学(55116)
- 理学院(54288)
- 管理学(52982)
- 管理学院(52629)
- 农(49330)
- 所(47730)
- 京(45958)
- 研究所(43633)
- 农业(39232)
- 业大(36916)
- 中心(36547)
- 财(36539)
- 江(33221)
- 院(31022)
- 省(30405)
- 北京(29793)
- 范(28349)
- 财经(27936)
- 师范(27848)
- 州(26883)
- 科学院(26771)
- 经(25343)
- 基金
- 项目(134933)
- 科学(102458)
- 基金(94173)
- 研究(90222)
- 家(87875)
- 国家(87121)
- 科学基金(70060)
- 省(54842)
- 社会(54740)
- 社会科(51762)
- 社会科学(51748)
- 基金项目(48728)
- 自然(47608)
- 划(47239)
- 自然科(46477)
- 自然科学(46460)
- 自然科学基金(45624)
- 教育(40369)
- 资助(40148)
- 发(35410)
- 编号(33906)
- 重点(32288)
- 计划(28880)
- 成果(28733)
- 部(28103)
- 创(27717)
- 科技(27229)
- 发展(26781)
- 课题(26658)
- 科研(26563)
共检索到3243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倪妍妍 肖文发 刘建锋 张玉婷 胡军
【目的】分析不同种源北美香柏和北美乔柏叶挥发油成分的组成及相对含量,为进一步合理开发和利用崖柏属植物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小相同、长势一致的健康2年生幼苗为材料,通过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提取幼苗相同位置新叶中的挥发性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进行分离与鉴定,采用质谱进行定性,并通过峰面积归一化法求得各挥发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不同种源北美乔柏和北美香柏幼苗叶挥发油中共鉴别出156种成分,北美乔柏鉴定出74种,北美香柏鉴定出95种。北美乔柏和北美香柏叶挥发性成分均以单萜类化合物为主,北美乔柏的平均相对含量(80.258%)高于北美香柏(69.445%),而倍半萜类及其他萜类化合物相对含量相反。两树种挥发油成分组成差异明显,不同种源北美乔柏幼苗特有成分27种,北美香柏35种; 10个种源共有成分仅6种且含量差异显著,共有成分分别为α-崖柏酮、γ-松油烯、(8β,13β)-13-methyl-17-Norkaur-15-ene、α,α-4-三甲基-3-环己烯-1-甲醇乙酸酯、石竹烯和棕榈酸甲酯。北美乔柏和北美香柏的主要成分差异明显,相同主成分仅有α-崖柏酮和β-水芹烯,但两树种均以α-崖柏酮含量最高。【结论】不同种源北美乔柏和北美香柏挥发性成分组成和含量差异明显,但两树种均以α-崖柏酮含量最高。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喜梅 李海朝
为探究祁连圆柏叶中挥发成分与海拔高度的关系,以生长在不同海拔高度的祁连圆柏叶为原料,采用水蒸馏法提取挥发油,运用GC-MS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5种挥发油共鉴定出50种化合物,5个不同海拔高度的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23、28、25、25和22种化合物,各占挥发油总量的91.85%、95.28%、87.17%、86.48%和85.03%。挥发油中单萜及其含氧化合物质量分数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倍半萜及其含氧衍生物的质量分数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呈升高趋势。5种挥发油化学组成各有异同,共同含有的成分有7种,分别为α-蒎烯、1-甲基-4-异丙基-1,4-环己二烯、(R)-(-)-4-萜品醇、大根香...
关键词:
祁连圆柏 海拔 水蒸馏法 挥发油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全文选 丁贵杰
【目的】探讨干旱胁迫下马尾松幼苗针叶内源激素含量变化与挥发性物质释放规律,为马尾松抗逆生理研究和育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不同干旱胁迫处理的马尾松幼苗针叶挥发性物质进行鉴定,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法(LC-MS/MS)测定其内源激素含量。【结果】GC-MS鉴定出13种挥发性物质,属于萜类、醛类、醇类和酯类化合物,其中9个化合物确定为萜类,相对含量较高的物质是α-蒎烯、石竹烯和α-水芹烯。干旱胁迫时马尾松幼苗针叶单
关键词:
马尾松 干旱胁迫 挥发性物质 内源激素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吕金顺
The volatile and semi-volatile components in flower of Elaeagnus angustifolia were extracted by using 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extraction and extraction respectively from steam and water residue, and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s were determined by GC-M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omponents from ...
关键词:
沙枣花 GC-MS 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成分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孔祥波 张真 王鸿斌 杨杰 胡玉田
行为试验发现侧柏饵木对双条杉天牛有很强的引诱作用。采用顶空吸附采样方法林间采集侧柏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成分,经热脱附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发现侧柏释放的挥发性成分主要由脂肪族的绿叶成分和单萜烯组成。固相微萃取和水蒸汽蒸馏采集侧柏韧皮成分,分析发现其主要成分由单萜烯、倍半萜烯及其衍生物组成,两种采样方法的采样效果有一定的差异。触角电位研究表明,双条杉天牛触角对挥发性绿叶成分正戊醇、正己醇、2 乙基1 己醇和1 辛烯3 醇有很强的触角电位反应;对醛类化合物触角电位反应较弱;对单萜烯类化合物香桧烯、侧柏醇和(-) 柠檬烯有很强的触角电位反应。双条杉天牛对小蠹虫的信息素都有很强的触角电位反应,特别...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云 闫顺 陈倩 黄琳曦 张先言 汪琼
【目的】探究木香花(Rosa banksiae Ait.var. banksiae)挥发性成分释放规律,为其花香调控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花蕾期、半开期、盛花期和末花期木香花花朵以及盛花期木香花的雌蕊、雄蕊、花瓣和萼片为试验材料,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和聚类热图分析木香花不同花期和盛花期花器官挥发性成分及其差异。【结果】不同花期的木香花中共检出78种挥发性成分,包含烯烃类、醛类、醇类、酸类、酮类等。从花蕾期、半开期、盛花期、末花期的木香花中分别检出39,41,45和41种挥发性成分,共有成分有20种;不同花期木香花的挥发性成分组成不同,花蕾期、盛花期和末花期相对含量最高的挥发性成分均为β-蒎烯,其相对含量分别为26.20%,16.85%和21.24%;Z-5-十九烯在半开期相对含量最高,为23.03%。不同花期的木香花中有38种差异挥发性成分,其中半开期、盛花期和花蕾期挥发性成分相近,均与末花期挥发性成分差异较大。从盛花期木香花的雌蕊、雄蕊、花瓣、萼片中分别检出27,30,28和27种挥发性成分,其中烯烃类物质在雌蕊、雄蕊、花瓣中相对含量最高,萼片中酯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雌蕊与萼片中挥发性成分差异较大,花瓣与雄蕊中挥发性成分差异较小。β-蒎烯、甲酸芳樟醇、5-十九烯-1-醇、Z-5-十九烯、正十九烷、2-甲氧基-3-(2-丙烯基)苯酚、β-罗勒烯、乙酸苄酯和正辛醛是不同花器官中主要差异性挥发成分,同时β-蒎烯相对含量较高的雌蕊和β-罗勒烯、甲酸芳樟醇、正辛醛相对含量较高的萼片是木香花释放香气的主要部位。【结论】木香花花香主要来自其雌蕊和萼片中的挥发性化合物,这些挥发性成分在末花期变化较大。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蒋冬月 李永红 沈鑫
为探究芸香Ruta graveolens叶片和花瓣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的成分及其变化规律,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芸香叶片和花瓣中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成分进行采集,分析叶片和花瓣中挥发性有机物的主要成分、相对含量及叶片在不同时期挥发性有机物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1 a中不同季节芸香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共鉴定出29种,其中酯类化合物11种,酮类化合物7种,为芸香挥发物的主要成分。1 a中,芸香叶片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的种类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中,6月检测到的挥发性有机物种类最多,为18种;9月最少,仅为10种。主要成分酯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酮类化合物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在6月的日变化检测中,挥发性有机物的种类呈先增多后减少趋势,依次为12:00>10:00>14:00>16:00,18:00>8:00>20:00,在12:00达到高峰,以酯类和酮类化合物为主。芸香花瓣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种类少于叶片,主要成分为酮类化合物,以2-十一(烷)酮为主。芸香叶片和花瓣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的主要成分均具有一定的药用保健作用,因此,芸香是营造保健型植物景观的理想材料。图4表4参36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月琴 骆有庆
为了研究双条杉天牛对侧柏挥发性物质的行为反应,该文采用TCT-GC-MS方法,对活体健康和衰弱侧柏在正常和刻伤条件下释放的挥发性物质的组分及其挥发速率的日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侧柏挥发性物质主要为萜类化合物,健康侧柏和衰弱侧柏枝条的挥发物组分和释放速率的日变化规律不同;而无论是健康还是衰弱的侧柏枝条,经刻伤后,其挥发性物质的组分和释放速率的日变化规律都有所改变.
关键词:
侧柏枝条 挥发性物质 释放速率 日变化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旋 祁姝旖 斯琴格日乐 白冰 石月
为研究萃取头及样品制备方式对碰碰香茎、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质谱联用(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技术,并运用自动质谱退卷积定性系统(automated mass spectral deconvolution and identification system,AMDIS)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65μm PDMS/DVB在萃取碰碰香挥发性成分的数量及种类上优于75μm CAR/PDMS和100μm PDMS;茎、茎浆、叶及叶浆中分别鉴定出40,43,41,44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单萜烯、倍半萜烯及单萜醇、酯等含氧衍生物,其中茎中含量较高的成分分别是α-古巴烯18.6%、柠檬烯13.2%、乙酸龙脑酯12.1%;茎浆中分别为芳樟醇22.4%、乙酸龙脑酯19.2%、α-古巴烯8.4%;叶中分别为芳樟醇13.4%、柠檬烯10.1%、α-古巴烯9.5%;叶浆中分别为芳樟醇15.9%、β-石竹烯10.5%、萜品油烯10.1%。经研磨,茎中挥发性成分单萜烯、倍半萜烯含量极显著减少(p<0.01),单萜含氧衍生物含量极显著增加(p0.05),单萜含氧衍生物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倍半萜烯含量显著减少(p<0.05)。可见,研磨处理增加了碰碰香挥发性成分中单萜含氧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章超桦 平野敏行 铃木健 白井隆明
新鲜鲫具有以草腥味、泥土味等混合的气味 ,其强度以内脏最强 ,皮次之 ,肌肉最弱。采用GC -嗅觉感官试验和GC -MS鉴定分析结果表明 :同鲫特征气味最为相关的成分为己醛 ;其他相关物质有 1-戊烯 - 3 -酮、2 ,3-戊二酮、1-戊烯 - 3-醇、反 - 2 ,顺 - 4-庚二烯醛、1-辛烯 - 3-醇、1,5 -辛二烯 - 3 -醇等C5~C8的羰基化合物和醇类。鲫的鱼皮和鳃的粗酶液中存在着类脂肪氧合酶活性 ,由底物花生四烯酸生成 3种C8挥发性成分。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陆英 陈金华 钟晓红 乔小燕 林海燕 陈栋
以9份茯砖茶(分别于1975、1985、1991、1994、1996、1999、2004、2009和2012年生产)为试材,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别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检测结果表明:9份茯砖茶中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105种,其中共有成分62种,不同年份茶样中挥发性成分种类分别为93、91、88、78、77、72、88、87和83种,以1975年生产的茯砖茶样品中的挥发性化合物数量最多,总含量最高(62.202%);挥发性成分以酸、醛、酮类为主;棕榈酸、壬酸、植酮、邻苯二甲酸二乙酯、正己醛是多个样品的主要化合物。主成...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熊学斌 夏延斌 邓后勤 吴灿
以湖南郴州产野山椒为原料,采用固相微萃取法(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技术,对原干、烤香、焦盐3类加工型野山椒粉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3种辣椒粉中共鉴定出105种成分,其中37种为3类辣椒粉共有;原干椒、烤香椒、焦盐椒中的挥发性物质分别为58、93、55种,其中,己酸己酯、2-甲基丁酸己酯、3-甲基丁酸己酯等酯类物质的相对含量较高,其次为烷烃类和烯烃类;与原干辣椒粉相比,烤香野山椒粉和焦盐野山椒粉中的酯类物质含量降低,烷烃类物质含量增大。
关键词:
野山椒 挥发性成分 烘烤 焦盐 干制工艺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吕金顺 王新风 薄莹莹
Volatile and semi-volatile components of Paeonia veitchii roots were extracted respectively from steam and water residue by using water steam distillation,their antibacterial activity were evaluated against 6 bacteria(Escherichia coli,Staphylococcus aureus,Salmonella sp.,Bacillus megaterium,Bacillus...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欧昌荣 薛长湖 汤海青 徐大伦 林洪
采用改进的动态顶空技术捕集、浓缩鱼油挥发性成分,并通过GCMS分析鉴定其中45个成分,结果表明,其中14个为饱和、不饱和醛类,8个为饱和、不饱和酮类。这些物质被认为是形成鱼油异味的主要成分。通过GC分析评价鱼油储藏过程中的感观变化和氧化,结果表明,GC分析的总峰面积能够指示鱼油的气味强度和氧化程度,并和感官检验结果一致。凹凸棒黏土处理鱼油取得较好脱色脱臭效果,其脱色脱臭效率分别为86.2%和84.1%。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敏 李清源 向琮琳 陈宝林 傅劭 杜克兵 张冬林 许林
花香是观赏植物的重要园艺性状,目前关于茶花香气的研究较少.该文以茶花川萼连蕊茶和单体红山茶为试材,定性定量分析两种供试茶花在4个开花时期(蕾期、初花期、盛花期、末花期)和花器官(雄蕊、花瓣)的挥发性成分释放规律及动态变化.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供试种类花朵的挥发性成分;利用内标法和保留指数法,使用Xcalibur软件将峰图匹配至NIST标准谱图库,分析花香中的挥发性成分.实验结果表明,两种供试茶花的四个开花时期花朵中分别共检测到50和29种挥发性成分,释放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均于盛花期到达顶峰,且雄蕊均为释放香气的主要器官.其中,川萼连蕊茶盛花期花瓣的挥发性成分有23种(16.06μg·g~(-1)),雄蕊的挥发性成分有35种(42.78μg·g~(-1));而单体红山茶盛花期花瓣的挥发性成分有13种(2.73μg·g~(-1)),雄蕊的挥发性成分有20种(16.00μg·g~(-1)).两种供试茶花花朵的挥发性成分均为苯环类/苯丙素类、醛类、萜类、醇类、酮类、烃类和酯类等7类化合物.其中川萼连蕊茶花朵总挥发性成分以萜类化合物为主,苯乙醇和α-罗勒烯是其最主要挥发性成分,感观评价呈现为草香、花香、甜香的混合香气;而单体红山茶则以萜类、醇类、酯类化合物为主,顺-3-壬烯-1-醇和反式芳樟醇氧化物(呋喃类)是其最主要挥发性成分,感官评价为花香,但由于释放量低而几近于无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