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433)
2023(3442)
2022(2786)
2021(2432)
2020(2150)
2019(4575)
2018(4259)
2017(7763)
2016(4356)
2015(4522)
2014(4323)
2013(4208)
2012(4006)
2011(3675)
2010(3702)
2009(3388)
2008(3342)
2007(3102)
2006(2728)
2005(2375)
作者
(16032)
(13378)
(13283)
(12679)
(8314)
(6626)
(5658)
(5351)
(5060)
(4878)
(4844)
(4545)
(4517)
(4434)
(4382)
(4063)
(4012)
(3944)
(3903)
(3849)
(3639)
(3376)
(3278)
(3113)
(3040)
(2935)
(2925)
(2917)
(2853)
(2841)
学科
(14974)
经济(14961)
管理(10237)
(9981)
(7436)
企业(7436)
方法(7064)
(6902)
数学(6400)
数学方法(6331)
(4693)
(4482)
中国(4111)
(3516)
(3298)
森林(3298)
(3272)
(3269)
银行(3240)
农业(3234)
业经(3207)
(3082)
(2993)
贸易(2991)
(2980)
金融(2979)
环境(2940)
(2918)
地方(2861)
生态(2708)
机构
大学(63330)
学院(63244)
研究(26103)
(24064)
经济(23559)
管理(20776)
(20284)
科学(19493)
中国(18655)
理学(17945)
理学院(17726)
管理学(17231)
管理学院(17130)
业大(16328)
农业(15716)
(15071)
(14183)
研究所(14156)
(11444)
中心(11436)
(10999)
农业大学(10442)
(10328)
(10288)
(9232)
北京(9199)
林业(9037)
财经(8920)
实验(8689)
科学院(8547)
基金
项目(49885)
科学(37130)
基金(35803)
(35513)
国家(35302)
研究(29083)
科学基金(27913)
自然(20412)
自然科(19916)
自然科学(19906)
(19748)
自然科学基金(19539)
基金项目(19013)
社会(17988)
社会科(17170)
社会科学(17163)
(17156)
资助(14839)
教育(12417)
重点(12045)
科技(11996)
计划(11970)
(10604)
科研(10400)
(9926)
(9857)
创新(9413)
编号(9387)
专项(9333)
(8930)
期刊
(24042)
经济(24042)
学报(20834)
(17361)
研究(15808)
科学(15377)
大学(15027)
学学(14781)
农业(11506)
中国(11483)
林业(9252)
(8260)
业大(6865)
管理(6735)
(6603)
(5953)
金融(5953)
业经(4905)
科技(4903)
农业大学(4815)
(4613)
财经(4494)
经济研究(3996)
(3929)
技术(3864)
自然(3663)
问题(3624)
科技大(3550)
科技大学(3550)
资源(3454)
共检索到915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牛丹妮  马瑞  刘虎俊  张瑜忠  
【目的】梭梭是我国干旱区造林的关键树种,探索合理的种植点配置以提升林带的防风效应,应对沙区风沙频繁的危害。【方法】本研究以梭梭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风洞模拟试验,对种植点配置发生变化时的流场和防风效应进行了研究。试验共设计了A_Ⅰ、A_Ⅱ、B_Ⅰ、B_Ⅱ4种不同种植点配置的林带(A:品字形;B:矩形;Ⅰ:株距34 cm、行距17 cm;Ⅱ:株距17 cm、行距34 cm)。【结果】(1)种植点的间距和排列方式均不同程度地影响林带的防风效应,对于同一排列方式,“小株距、大行距”型林带风速减速区与弱风区的面积均大于“大株距、小行距”型林带,即A_Ⅱ> A_Ⅰ、B_Ⅱ> B_Ⅰ;对于同一间距,品字形林带的风速减速区与弱风速的面积均大于矩形林带,即A_Ⅰ> B_Ⅰ、A_Ⅱ> B_Ⅱ。(2)间距比排列方式对防风效应的影响更为明显,防风效应由大到小的排序为:A_Ⅱ> B_Ⅱ> A_Ⅰ> B_Ⅰ。(3)AⅡ型林带防风效应最好,但带后风速恢复速率最大。【结论】不同种植点配置的梭梭林垂直及水平流场、风速变化和防风效益差异显著,在生产实践中,当造林密度一定时,建议优先选用“小株距,大行距”的品字形配置方式。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帅  丁国栋  高广磊  孙桂丽  赵媛媛  于明含  丛智杰  包岩峰  
【目的】研究硬质地HDPE网沙障防风效能。【方法】按照1:10的比例制作不同高度(1、2和3 cm)、不同边长(10、15和20 cm)、不同孔隙度(0.5和0.6)的硬质地HDPE网沙障模型,通过布设测点模拟出不同配置模式下沙障网格纵截面流场图及风速稳定后沙障网格内水平流场图,并运用地统计学的方法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空间自相关分析中18种不同配置模式的沙障有16种符合高斯模型,2种符合球状模型,且所有模型R2均高于0.97,空间相关度小于25%,变程大于测点间距,表明不同沙障网格都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且测点间距合理。气流在通过沙障时可顺畅的从沙障孔隙中穿过,不会造成气流的抬升加速作用,因此障后近地表及沙障上方的风速均低于相同高度处的对照风速。硬质地HDPE沙障防风效能在本研究设置的变量梯度范围内与高度呈正相关关系,与边长和孔隙度呈负相关关系,高度和孔隙度对防风效能的影响较大。【结论】硬质地HDPE材料性质稳定,不会产生塑性变形,抗老化能力强,且防风效果较好,应用前景较好。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文斌  王晶莹  董慧龙  王林和  张国盛  卢琦  赵爱国  
研究在风速为10和15m.s-1的风洞试验条件下,覆盖度为20%和25%的3种两行一带模式固沙林内的水平和垂直方向的风速变化情况,以期对3种模式的风速流场和防风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种配置模式在0.31H高度形成了风影区和风速加速区相互组合的复杂流场结构,覆盖度25%的两行一带模式的防风效果高于覆盖度20%的两行一带模式。3种模式在不同高度的风速变化规律相同,可划分为3层:微变化层(1.54H和2H)、显著变化层(0.46H和0.92H)和稳定变化层(0.06~0.12H)3个层次。3种模式降低风速的效果为:D=4H(H为带间距)L=4cm(L为行距)模式大于D=5H,L=0.08m模...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沈晓东  程致力  区柏森  俞学曾  
1 研究方法 按照一般野外采用的防风固沙林结构,设计出9种实验模型(表1)。模型是用直径4cm、高4cm的塑料极针和直径3.5mm的铅丝制成。林带模型高16cm,枝下高4cm;灌木片林高4cm,模型缩比为1:5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邓湘雯  文定元  申初联  何介南  刘豪健  唐刚  
采用风洞模拟方法,对通风结构、疏透结构和紧密结构3种防火林带迎风面的风速进行测定,绘制了3种结构防火林带迎风面的相对风速等值线图;根据风速的分布特征,采用多模型选优的方法,确定了山脊防火林带迎风面的相对风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紧密结构与疏透结构的防火林带迎风面的阻风性能比较好,最小相对风速达到70%以下,而通风结构的阻风性能最小,迎风面的最小相对风速在80%左右。如考虑其综合防火效能则以疏透结构的防火林带阻火性能最佳。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滕霖  白金宝  刘斌  
结合低速直流式风洞设计原理,设计并搭建了低速直流式实验风洞。使用热线风速仪测量风洞内风速分布,对流场的均匀性、稳定性等指标进行校测。结果表明,所设计搭建的低速风洞可获得相对均匀、稳定的流场,能够满足危化品泄漏及防护实验的要求。在风洞的基础上设置氨气泄漏系统、水幕防护系统和浓度测量采集系统,研究在水幕的作用下氨气泄漏过程中温度、浓度的变化,模拟氨气在水幕作用下的扩散过程,分析水幕吸收氨气的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为氨泄漏应急管理提供参考。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赵博光  杨秀莲  柯立明  
性信息素加病毒诱芯技术的风洞试验赵博光,杨秀莲,柯立明(南京林业大学南京210037)关键词自传播技术,性信息素,核型多角体病毒,风洞,大袋蛾Ignoffo将有目的地利用昆虫本身传播昆虫病原生物以控制害虫种群的方法,定义为自传播法或自传播技术[1]。...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吉小敏  宁虎森  梁继业  罗青红  雷春英  
梭梭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与绿洲过渡带维持脆弱生态的优良树种,对退化梭梭林进行有效的更新复壮是保持其生态功能的重要手段,而平茬复壮就是其中一种主要方法。以奇台县西北湾乡荒漠人工梭梭林区作为典型研究区域,通过样地试验和观测,系统研究不同平茬时间、平茬高度和平茬强度等不同处理方式下,研究区人工梭梭林木的枝条特征(枝长和枝粗)和成枝能力(新生枝条数)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平茬时间、强度和高度处理下梭梭成枝能力与枝长、枝粗的影响结果有所差异;就维持过渡带生态的作用而言,冬季处理的梭梭复壮效果要优于春季,100%平茬强度和60 cm平茬高度对梭梭更新复壮的综合效果最好。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金子皓  王京学  任一凡  张晓  冀晓东  
【目的】刺槐是我国造林常用树种,在黄河入海口地带广泛种植,但该地区易遭受大风侵袭,刺槐由于根系浅容易发生风倒,因此通过合理的林带布置降低林内最大风速,避免林木倒伏,提升刺槐林的防风效应刻不容缓。【方法】该研究以沿海刺槐防护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双向流固耦合技术利用Ansys Workbench平台建立风场与刺槐的计算模型,探讨不同林带结构刺槐林的防风效应。【结果】(1)建立刺槐流固耦合仿真模型,经现场实测数据验证,模型水平归一化风速误差为13%,垂直归一化风速误差为6%,枝干风振位移相对稳定时误差为7 mm,模型具有较高的仿真精度。(2)模拟试验表明首行刺槐对风速减弱的效果明显,在固定行间距5 m的工况下每增加1行刺槐,风速对比前1行刺槐依次降低0.12v 0、0.07v 0、0.03v 0和0.01v 0 (v 0为林前初始风速)。(3)相邻的两行刺槐随着行间距的增加,整体防风效果逐渐降低,风经过行间距分别为0.4H、0.5H、0.7H、1.0H和1.5H两行刺槐(H为刺槐树高),第2行风速分别比第1行减小0.15v 0、0.12v 0、0.07v 0、0.04v 0和0.01v 0。(4)交错排列的刺槐林防风效果优于方形排列,并且交错排列刺槐分枝的风振振幅更小。【结论】不同的林带结构对刺槐林的防风效应会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技术对不同林带结构的防风效应进行评估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手段,研究结果能够为该地区后续合理造林提供科学支持。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鲁延芳  占玉芳  甄伟玲  滕玉风  钱万建  
通过测定河西走廊中部梭梭人工林中13种荒漠植物种子百粒重、形态方差、单位体积种子质量,分析了其在0~10 cm土层的垂直分布特点.结果表明:(1)13种荒漠植物种子百粒重、形态方差、单位体积种子质量差异较大;(2)在0~10 cm土层中,百粒重在0.500~1.000 g之间的种子在分布密度上占明显优势;(3)形态方差在0.050~0.100之间的种子密度和出现频次都相对占优势,且其在0~2 cm土层中的分布密度较大,随土壤加深密度减小,但出现频次变化不大;(4)单位体积种子质量>500 kg·m~(-3)的种子在分布密度和出现频次上均占明显优势;(5)百粒重较小的种子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百粒重较大的种子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多.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黄建文  鞠洪波  特木钦  宋钢  赵胜国  
利用 1999年和 2 0 0 2年两期内蒙古阿拉善左旗TM遥感图像 ,进行大沙鼠鼠害防治前后梭梭林受害程度调查。对比分析了防治区与对照区植被生长状况 ,分析了健康和受害植被的光谱特征、其背景的纹理特征。用土壤调节植被指数和统计分类的方法 ,得出了受害植被的生长状况、健康植被面积增长量及对照区植被生长情况的相关数据。与实地害鼠密度的变化验证比较 ,为鼠害防治管理和动态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贾志清  卢琦  郭保贵  赵明  梁远强  
综述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梭梭群落的分布特征、生理特性、人工林适生立地条件评价、密度与水分平衡研究、梭梭林更新复壮技术及其效益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随着我国防沙治沙工程建设与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进展,适生植物的筛选已成为全国防沙治沙工程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今后应加强梭梭快速扩繁技术的研究与引进,梭梭植物群落稳定性的研究。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杜敏华  惠丰立  刘征  柴春月  
以野生梭梭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再生研究,探讨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硝酸银和蔗糖的质量浓度对其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分化和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野生梭梭带腋芽茎段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2,4-D 2.0 mg/L+6-BA 0.5 mg/L+蔗糖30 g/L+琼脂6.0 g/L,诱导率为100%;不定芽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MS+NAA 0.5 mg/L+TDZ 1.0 mg/L+AgNO33.5 mg/L+蔗糖26 g/L+琼脂6.5 g/L,不定芽分化率为97.8%;影响野生梭梭再生的最主要因素是NAA,其次是TDZ和AgNO3,蔗糖影响最小。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马全林  王继和  赵明  詹科杰  刘虎俊  
对退化人工梭梭林进行恢复试验研究发现:滴灌可使梭梭林地土壤含水率显著提高;梭梭光合作用增强;群落物种数增多,盖度增大;防风固沙作用增强。布设机械沙障可使退化梭梭林地表粗糙度增大,林内近地面层风速、输沙量显著下降。春灌3 a后,不仅退化梭梭个体恢复正常生长,同时梭梭林群落物种组成数明显增加,盖度显著增大,生态功能也逐渐恢复。雨水集流和雨水下渗改造两种模式应用1~2 a后,退化梭梭林地土壤含水率均有明显提高。滴灌、布设机械沙障、春灌和改造结皮4种技术措施对退化梭梭林生长及其环境均有明显的恢复作用,其中滴灌、机械沙障恢复技术是当前和今后推广的主要措施;春灌和改造结皮可作为前两种技术的补充措施。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郭小龙  王明力  赵来朋  杨建军  
【目的】探究干旱区盐生环境梭梭与胡杨冠下土壤养分的"肥岛"效应,为干旱区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提供科学支持和参考。【方法】选择10棵胡杨和5棵梭梭为研究对象,分3个土层(0~5、5~10、10~15 cm)采集土样,测定其中的有机碳、全氮、全磷、pH值和电导率,并分析了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变化规律和富集效应。【结果】梭梭与胡杨冠下土壤养分的变化具有相似之处,有机碳与全氮"肥岛"效应显著,而全磷稍差,但均有冠内向冠外递减,表层向深层递减的趋势;从富集率来看,梭梭与胡杨养分富集率均大于1,进一步证实梭梭与胡杨冠下存在的"肥岛"现象。【结论】梭梭与胡杨冠下土壤养分差异性显著,均从冠外向冠内汇集,从深层向表层汇集,其中胡杨在养分含量、富集率方面高于梭梭,具有更强的"肥岛"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