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47)
2023(8064)
2022(6520)
2021(6056)
2020(5146)
2019(11651)
2018(11544)
2017(21963)
2016(12125)
2015(13211)
2014(12894)
2013(12404)
2012(10973)
2011(9856)
2010(9883)
2009(8981)
2008(8654)
2007(7299)
2006(6178)
2005(5220)
作者
(38386)
(31907)
(31887)
(29931)
(20206)
(15664)
(14022)
(12756)
(12019)
(11276)
(11059)
(10696)
(10358)
(10035)
(9978)
(9977)
(9670)
(9533)
(9121)
(9116)
(8382)
(7946)
(7568)
(7310)
(7188)
(7063)
(7042)
(6979)
(6591)
(6507)
学科
(46581)
经济(46535)
管理(32358)
(31999)
方法(26443)
(25734)
企业(25734)
数学(24426)
数学方法(23907)
(12651)
(11767)
中国(10452)
(10252)
(9783)
贸易(9780)
业经(9773)
(9550)
农业(8605)
技术(7925)
理论(7322)
环境(6903)
(6844)
地方(6696)
(6546)
财务(6514)
财务管理(6503)
(6295)
(6275)
企业财务(6128)
(5949)
机构
学院(170866)
大学(169409)
管理(65361)
(64274)
经济(63105)
理学(58352)
理学院(57732)
研究(57379)
管理学(56212)
管理学院(55973)
(42137)
科学(41804)
中国(40649)
业大(35584)
(35095)
农业(33969)
(31232)
研究所(29424)
(25825)
中心(25672)
(23592)
农业大学(23084)
财经(21756)
北京(21319)
(20514)
技术(20089)
(19955)
(19581)
(19459)
经济学(19272)
基金
项目(128435)
科学(99118)
基金(93683)
(87166)
国家(86532)
研究(80752)
科学基金(72489)
自然(52237)
(51757)
自然科(51117)
自然科学(51098)
社会(50832)
自然科学基金(50186)
基金项目(49793)
社会科(48332)
社会科学(48316)
(44179)
资助(39061)
教育(37656)
编号(30122)
重点(29468)
计划(28317)
(27220)
(26619)
(26427)
科研(25915)
科技(25645)
创新(25524)
(23484)
大学(22503)
期刊
(59403)
经济(59403)
学报(40246)
研究(39465)
(37239)
科学(32934)
中国(28677)
大学(28675)
学学(27941)
农业(25465)
管理(22257)
(18809)
(14661)
技术(14365)
教育(13094)
业大(12615)
经济研究(11166)
业经(11072)
(10694)
金融(10694)
(10504)
农业大学(10464)
科技(10155)
财经(10059)
统计(10047)
(9643)
林业(9295)
技术经济(8548)
(8522)
商业(8388)
共检索到2258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乔月静  王雪娇  武宝悦  王占海  胡跃高  曾昭海  
以一窝红甘薯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09-2012年设置甘薯多年连作(对照,T1)、休闲地-甘薯(T2)、玉米-黑麦-甘薯(T3)、玉米-休闲-甘薯(T4)、(大豆‖豌豆)-休闲-甘薯(T5)、大豆-休闲-甘薯(T6)、大豆-黑麦-甘薯(T7)、豌豆-休闲-甘薯(T8)等8种种植模式处理,研究种植模式对甘薯产量、病情指数及甘薯根际土壤甘薯茎线虫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T1相比,不同轮作模式均可以提高甘薯经济产量、降低病情指数,其中T3和T7种植模式显著提高甘薯产量(P<0.05),分别提高108.24%和107.29%,T3和T5种植模式显著降低病情指数,分别降低44.51%和35.56%。2个...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徐振  杨冬静  张成玲  赵永强  孙厚俊  谢逸萍  
甘薯茎线虫主要从地下茎侵入甘薯,了解茎线虫对甘薯的定位机制对茎线虫病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沙盘法分析了甘薯茎线虫对甘薯抗、感茎线虫品种郑红22和栗子香不同组织提取物的趋向性。结果表明,郑红22和栗子香等地下茎提取物和根系分泌物均对茎线虫具有一定的吸引作用,而2个品种的须根提取物对茎线虫没有明显的吸引作用。郑红22和栗子香的胶乳提取物对茎线虫表现出明显的趋避作用,二者的驱避效果没有显著差异。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章淑玲  张绍升  
从甘薯茎线虫病的薯块中分离到茄病镰孢(Fusarium solani)和尖孢镰孢(F.oxysporum)2种真菌.通过苗期和薯块接种证实,尖孢镰孢与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能共同侵染甘薯引起复合侵染病害.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徐振  杨冬静  张成玲  赵永强  孙厚俊  谢逸萍  
甘薯茎线虫主要从地下茎侵入甘薯,了解茎线虫对甘薯的定位机制对茎线虫病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沙盘法分析了甘薯茎线虫对甘薯抗、感茎线虫品种郑红22和栗子香不同组织提取物的趋向性。结果表明,郑红22和栗子香等地下茎提取物和根系分泌物均对茎线虫具有一定的吸引作用,而2个品种的须根提取物对茎线虫没有明显的吸引作用。郑红22和栗子香的胶乳提取物对茎线虫表现出明显的趋避作用,二者的驱避效果没有显著差异。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宫卫波  蒋继志  王兴哲  
为探讨甘薯茎线虫的致病机理,对甘薯茎线虫分泌的蛋白类物质的致病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使用5-methoxy-N,N-dimethyltryptamine和二甲亚砜刺激法刺激分泌腺生长,冰上研磨线虫破碎得到分泌颗粒,硫酸铵沉淀法和TCA/丙酮法获得其中的蛋白质进行甘薯片的致病性验证。结果表明,甘薯茎线虫食道腺分泌物尤其蛋白类物质具有明显的致病作用,食道腺中的蛋白类物质经硫酸铵沉淀法得到的粗蛋白比TCA/丙酮法提取的粗蛋白致病作用强,这种致病蛋白不耐高温也不抗紫外线照射,经100℃水浴30 min,或40 W在50 cm距离下紫外灯照射60 min后,几乎完全丧失了致病作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徐振  赵永强  孙厚俊  杨冬静  张成玲  谢逸萍  
为明确甘薯茎线虫为害甘薯的规律及造成甘薯减产的机制,本项研究对甘薯的生长期及土壤中甘薯茎线虫的种群基数与甘薯茎线虫病发病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薯茎线虫主要从薯苗基部的伤口侵入,后在薯苗茎内逐渐向上扩展;当土壤中茎线虫的种群基数达到50头/g土壤时,甘薯茎线虫病可对甘薯造成显著的减产效果;延缓茎线虫病的发病时期,能够减轻甘薯茎线虫病造成的损失,当发病时期在薯苗移栽9周以后时,薯苗的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前期发病的各处理。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漆永红  李秀花  马娟  李敏权  陈书龙  
在自然环境条件下,采用人工接种的方式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侵入甘薯部位以及在甘薯植株内的种群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腐烂茎线虫自甘薯秧苗的基部侵入,逐步向上迁移危害。在移栽后4周,线虫仅在地下茎下部3 cm部分危害;移栽后8周,线虫扩展到地下茎接近地面部位;移栽后10周,线虫扩展到地上茎部分;移栽后12周,线虫已转移到新结甘薯块根上危害;但未发现线虫侵入甘薯须根。在装有500 g沙壤土的塑料管中移栽甘薯秧苗,在接种量为每克土壤含1~2头线虫时,24 d后秧苗的发病率为40%,发病指数低于10,60 d后发病率达到100%,病指为20~24,120 d后的病指为52~60;在接种量为每克土壤含...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赵永强  张成玲  孙厚俊  徐振  陈晓宇  谢逸萍  
为了明确甘薯病毒病复合体(Sweet potato virus disease,SPVD)对我国不同甘薯品种产量的影响,选择徐薯18、徐薯22、徐薯25和徐薯27等4个甘薯品种,分别在同一发病苗床剪取有症苗和无症苗栽种,对其产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栽种后35 d,4个甘薯品种苗床无症苗的SPVD田间病情指数分别为18.06%、0.22%、5.81%和54.56%,苗床有症苗的田间病情指数分别为82.27%、88.14%、78.09%和81.42%;参试的4个甘薯品种收获期产量理论损失率分别为77.84%、80.14%、68.16%和31.06%。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袁继超  杨文钰  李首成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初步研究了甘薯生根灵对不同插苗茎段的根系生长与产量形成。结果表明,生根灵可明显促进插苗萌发生根和根系生长,增加根条数、根系体积和重量,促进其分化发育为块根,并调节光合产物向地下部运输,增加快根数量和产量,尤其是中小蔓,提高根冠比。苗段之间以中心部苗薯数多,产量高。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宏宝  李茹  付佑胜  赵桂东  梁照文  张凯  
通过在不同抗性甘薯品种上接种不同基因型腐烂茎线虫来研究线虫群体繁殖量、性比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基因型B群体De YL随着接种数量的增加,线虫在不同甘薯品种下繁殖数量均显著增加,其中在栗子香品种上的繁殖量增加最高,与其它2个甘薯品种相比,线虫繁殖量在(P<0.05)上差异显著;随着接种量的增加,在栗子香上线虫性比从0.77增加到1.44,表现线虫向雌虫方向分化;在徐薯18上同样表现为线虫向雌虫分化,相关性分析发现,在胜利百号、栗子香、徐薯18甘薯品种上,线虫群体繁殖量与性比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铁鑫  吴德祥  赵鹏  范文静  刘明  靳容  张爱君  唐忠厚  
【目的】研究30个不同甘薯种植区土壤样品,探索不同地区土壤特征差异及其对甘薯的影响。【方法】分析不同甘薯种植区土壤样品的养分(速效磷、速效钾、pH值、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及微结构特性(孔隙度、粒径)。【结果】不同地区养分和土壤微观结构差别较大,如来自黑龙江肇源的土壤全氮(1.27 g/kg)、速效磷(64.23 mg/kg)、速效钾(353.0 mg/kg)、有机碳(15.94 g/kg)、孔隙占有率(32.47%)、砂粒占比(3.41%),与来自新疆叶城的土壤全氮(0.06 g/kg)、速效磷(7.23 mg/kg)、速效钾(60.5 mg/kg)、有机碳(1.18 g/kg)、孔隙占有率(30.09%)、砂粒占比(23.56%)形成显著性差异;同一地区不同取样点土壤微观结构也有差别,如来自新疆乌鲁木齐的土壤全氮(1.21 g/kg)、速效磷(37.29 mg/kg)、速效钾(443.0 mg/kg)、有机碳(12.36 g/kg)、孔隙占有率(33.74%)、砂粒占比(0.21%),与新疆叶城的土壤同样形成显著性差异。【结论】土壤特征是影响甘薯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运平  杨守祥  史衍玺  刘倩  
为了研究氯化钾对甘薯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探求其作用的最佳施用量。以4种甘薯栽培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大田试验探究不同氯化钾用量对甘薯块根结薯数、单薯重、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以及品质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氯化钾显著提高4种甘薯的产量,最大增幅达到47.24%~116.36%;随着氯化钾施用量的不断增加,甘薯的产量均呈现先增加后逐渐降低的趋势;甘薯产量均与甘薯单株结薯数和单薯重呈显著正相关,即氯化钾对甘薯产量的提高是通过增加甘薯的结薯数和提高甘薯的单薯重来实现的,但不同品种间存在差异。适量氯化钾肥显著提高甘薯块根中的淀粉、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但当氯化钾含量超过562.5 kg/hm...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肖利贞  
利用甘薯品种郑红5号和徐薯18研究了土壤干旱对甘薯生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前期(栽后0~60天)叶片数、叶面积、茎长及其相应的干旱胁迫指数均随土壤干旱程度的加重而相应减少,薯块的形成和膨大也受到严重影响。当土壤含水率在6%~10%范围内,6~8月各月份进行的干旱处理与对照(全期湿润)相比,其鲜薯产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干旱指数为6月>7月>8月>9月。前期干旱比后期干旱对鲜薯产量影响较重。据此,提出了甘薯旱地栽培应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及水浇地栽培经济用水的技术措施。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晓光  丁艳锋  李洪民  张爱君  史新敏  唐忠厚  魏猛  靳容  
关键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司成成  史春余  王振振  柳洪鹃  刘桂玲  孙哲  
以淀粉型甘薯品种济徐23为材料,研究秧苗素质对块根分化建成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弱苗处理相比,壮苗处理的幼根发育早、发育好;壮苗处理的分化根中,初生形成层的活动能力更强,次生形成层分布范围广;栽植后20~30 d,壮苗处理显著提高了分化根中玉米素核苷(ZR)的含量;栽植后40 d,壮苗处理显著提高了分化根中脱落酸(ABA)的含量。在块根膨大期间,壮苗处理的块根膨大速率始终高于弱苗处理,而T/R值始终低于弱苗处理。与弱苗处理相比,壮苗处理单株结薯数增加17.53%,块根产量提高10.76%。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