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86)
2023(9120)
2022(7437)
2021(6881)
2020(5760)
2019(13294)
2018(13079)
2017(24923)
2016(13657)
2015(14995)
2014(14763)
2013(14267)
2012(12744)
2011(11550)
2010(11596)
2009(10649)
2008(10272)
2007(8802)
2006(7603)
2005(6568)
作者
(43437)
(36326)
(35978)
(34069)
(22902)
(17593)
(15805)
(14320)
(13783)
(12708)
(12493)
(12164)
(11655)
(11439)
(11305)
(11169)
(11109)
(10822)
(10414)
(10408)
(9360)
(8929)
(8685)
(8229)
(8150)
(8048)
(7949)
(7925)
(7361)
(7339)
学科
(55618)
经济(55571)
(37677)
管理(36972)
方法(30336)
(29680)
企业(29680)
数学(27718)
数学方法(27195)
(15345)
(13912)
中国(12505)
业经(11852)
(11564)
贸易(11556)
(11517)
(11283)
农业(10505)
技术(9090)
环境(8510)
地方(8451)
理论(8382)
(8041)
(7599)
(7545)
(7250)
财务(7214)
财务管理(7202)
(6855)
银行(6801)
机构
学院(196330)
大学(195036)
(76790)
经济(75363)
管理(75356)
研究(67149)
理学(66844)
理学院(66113)
管理学(64482)
管理学院(64199)
中国(49077)
科学(47855)
(46935)
(41442)
业大(39777)
农业(37811)
(36178)
研究所(33969)
(30413)
中心(29890)
(27766)
农业大学(25652)
财经(25459)
北京(25422)
(24251)
(23391)
经济学(23327)
(22905)
师范(22472)
科学院(22460)
基金
项目(145566)
科学(112975)
基金(106612)
(98776)
国家(98083)
研究(92842)
科学基金(82350)
社会(58810)
自然(58716)
(57625)
自然科(57443)
自然科学(57424)
基金项目(56418)
自然科学基金(56377)
社会科(55965)
社会科学(55949)
(49582)
资助(44546)
教育(42734)
编号(34858)
重点(33508)
计划(31289)
(30588)
(30445)
(30238)
科研(28978)
创新(28583)
科技(28281)
(26317)
大学(25430)
期刊
(73344)
经济(73344)
研究(46655)
学报(43668)
(40971)
科学(36807)
中国(34383)
大学(31280)
学学(30323)
农业(28360)
管理(26354)
(22116)
(16908)
技术(16678)
教育(14668)
经济研究(13315)
业大(13293)
业经(13131)
(12584)
金融(12584)
财经(11883)
(11457)
统计(11454)
科技(11273)
资源(11105)
农业大学(10920)
(10807)
(10204)
技术经济(10192)
林业(9944)
共检索到2662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汤文光  肖小平  唐海明  杨光立  
【目的】分析不同坡地类型条件下不同种植模式土壤水分利用与作物周年生产力的差异,探索适宜南方丘陵旱地最佳效果的种植模式。【方法】在上坡地设春玉米-饲草(SPD1)、红薯-饲草(SPD2)、红薯//春玉米-饲草(SPD3)3种模式;中坡地设春玉米-马铃薯(ZPD1)、大豆-马铃薯(ZPD2)、大豆//春玉米-马铃薯(ZPD3)3种模式;下坡地设春玉米-秋玉米-马铃薯(XPD1)、西瓜-秋玉米-马铃薯(XPD2)、西瓜//春玉米-秋玉米-马铃薯(XPD3)3种模式。连续3年测定各种植模式的土壤含水量,计算作物耗水量(WC)、水分利用效率(WUE)、作物周年生产力及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LER)。【结...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笑培  杨改河  胡江波  王得祥  
研究了渭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内侧柏、荆条、20年刺槐、4年刺槐、4年苜蓿、农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水分生态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的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容重均低于对照农田,减小幅度为16%~8%,孔隙度增加,总孔隙度增幅为24.5%~8.1%,毛管孔隙度增幅为1.2%~13.9%,非毛管孔隙度增幅为20.5%~90.0%;土壤持水性比农地增加33%~7.5%;水分补给量在0~2m范围内,侧柏、荆条、4年刺槐是农地的2、1.5、1.71倍,20年刺槐和苜蓿比农地低22.5%和31.4%;0~1m内,侧柏、荆条、4年刺槐分别是农地的2.16、1.78、1.85倍,20年刺槐、苜蓿为农地的25%和62.3%...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许翠  隋鹏  谢光辉  高旺盛  
目的通过对海河低平原贫水区的杨农复合种植模式土壤水分消耗规律及生产力进行研究,从水分角度为该模式在该地的可持续性提供论据。方法用中子仪测定土壤水分,对作物及杨树进行产量测定。结果(1)5年林龄杨农复合种植模式耗水量高于常规冬小麦-夏玉米的种植模式达24%;0~4m土壤贮水总量年平均下降32.1mm,相当于总贮水量的3.3%;2~4m土壤层次因无水分回补出现持续下降趋势;(2)土壤水亏缺及杨树遮荫等其它原因造成复合系统农作物减产趋于严重,其中林龄3年的杨农复合系统的小麦玉米产量减产平均达到35%。结论海河低平原区大面积推广的杨农复合种植模式威胁着水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尚中  樊廷录  王勇  党翼  王磊  唐小明  赵刚  张建军  
为了探求夏休闲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地麦田土壤水分变化、水肥高效利用、麦田生产力及杂草发生规律的影响,以期高效利用和开发有限的自然降水资源。本研究通过对4种夏休闲耕作方式下麦田0cm-200cm土层土壤水分动态、杂草生长量、有机物质和养分归还量进行定位监测,结合籽粒和生物产量分析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冬小麦播前,夏闲期高留茬翻耕播种油菜(深翻绿盖)比对照(传统耕作)0cm-200cm土层土壤少蓄降水仅为2.4mm;深翻绿盖处理冬小麦籽粒产量比对照增加3.0%,周年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对照分别提高35.2%和96.7%;深翻绿盖处理杂草生长量为对照的41.4%,翻压归还农田的有机物质、全氮、全磷...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周泽福  刘致远  张光灿  
在半干旱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采用Li Cor6200便携式光合仪和Li Cor1600便携式稳态气孔计,对9年生金矮生苹果树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气孔限制值与土壤水分的定量关系进行了研究;以光合作用生理参数为指标对苹果园土壤水分有效性及生产力进行了分级与评价。结果表明:苹果园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在21 5%以下为"无效水";21 5%~46 5%为"低产低效水";46 5%~65 0%为"中产高效水";65 0%~75 0%为"高产中效水";75 0%~79 0%为"中产低效水";79 0%以上也属于"低产低效水"。依据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农林业生产以提高水分...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明达  张素瑜  杨慎骄  关小康  李帅  陈金平  王同朝  
为探索高效的灌溉策略以减少灌水量并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以缓解黄淮海冬麦区水资源短缺。采用田间裂区试验设计,探究地表滴灌(DI)和地下滴灌(SDI)条件下不同土壤水分状况(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50%~60%,60%~70%,70%~80%,记为W_(50)、W_(60)和W_(70))对冬小麦产量、土壤水提取量、蒸散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整个生长季,与DI处理相比,SDI处理降低0~0.8 m土层土壤水提取比降低11.8%~21.8%,但SDI处理0.8~1.6 m土层土壤水提取量增加28.4%~29.8%。SDI处理的平均土面蒸发量和灌溉量分别比DI处理减少23.1%,8.9%。虽然花后SDI和DI处理间蒸腾速率的差异不显著,但在W_(50)和W_(60)条件下(亏缺灌溉),SDI处理的净光合速率和叶面积指数均高于DI处理。与DI处理相比,在亏缺灌溉条件下,SDI处理的产量增加14.5%~29.3%,水分利用效率增加13.9%~25.9%。与DI处理相比,在W_(70)条件下,SDI处理更多灌溉水下渗到0.8 m以下土层,从而显著降低上层土壤的土壤水提取量及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导致产量降低4.1%~8.9%。SDI处理在W_(60)条件下能够从深层土壤提取更多水分,并调控冬小麦的光合特性,从而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霍高鹏  赵西宁  高晓东  王绍飞  潘燕辉  
探明黄土丘陵区农林复合系统植物土壤水分利用策略对评价其配置合理性与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黄土丘陵区枣农(枣树+农作物)复合系统为对象,测定不同生育期植物木质部水和土壤水氧稳定同位素比率(δ(18)O),利用IsoSource模型分析了复合系统中枣树与间作农作物(黄花菜和饲料油菜)土壤水分利用策略,判断两种复合系统作物间是否发生水分竞争。结果表明:枣树各时期对表层(020 cm)土壤水利用较少,在旱季主要使用中层(2060cm)和深层(60200 cm)土壤水,雨季有显著降雨后主要利用中层土壤水。黄花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绍飞  赵西宁  高晓东  霍高鹏  潘燕辉  
【目的】探讨黄土丘陵区不同栽植年限苹果树水分利用策略,为果园水分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10龄、15龄、22龄苹果树为研究对象,利用天然氘同位素与人工氘同位素示踪技术以及MixSIR模型分析不同水分来源对果树生长的贡献比例,探明其水分来源的季节变化规律。【结果】3个树龄苹果树水分利用来源差异较大,10龄苹果树主要水分来源从开花坐果期的中、深层(88.9%)转变为着色成熟期的浅层(57.9%)。15龄苹果树在开花坐果期和果实膨大期水分来源均以中层土壤水为主(74.2%、70.2%);而在着色成熟期则主要吸收利用浅层土壤水(59.3%)。整个生育期22龄苹果树均主要吸收利用浅、中层土壤水(利用比例分别为74.34%、86.07%、87.77%),深层土壤水利用比例逐渐降低。苹果树木质部样品中氘同位素的显著增加,表明果树可以通过吸收利用更深层土壤水分以缓解水分胁迫。【结论】3个树龄苹果树生育期内水分利用来源差异明显,随着树龄增加,水分来源逐渐变浅,用水策略趋于保守。根据不同树龄苹果树水分来源的季节变化对其进行合理的水分管理,有效降低果树非生产性耗水及自身奢侈性耗水,实现苹果园的持续健康发展。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金刚  樊高琼  汤永禄  李朝苏  吴春  陈溢  黄伟仁  
关键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董志强  吕丽华  姚海坡  张经廷  崔永增  张丽华  梁双波  贾秀领  
为探讨限水条件下冬小麦高产或稳产的种植模式,于2015-2016年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和灌溉方式相结合对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耗水特性、表层土壤水分含量、株高、最大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变化的影响。试验设秸秆覆盖,微喷灌(T1);全膜覆土穴播,微喷灌(T2);全膜覆土穴播,滴灌(T3);全膜覆土穴播,不灌水,肥料一次性施入(T4);免耕宽幅沟播,微喷灌(T5);微喷灌对照(T6);畦灌对照(T7);常规种植,不灌水,肥料一次性施入(T8);空白对照,不灌水,不施肥(不种小麦,T9)共9个处理。结果表明,T2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尹秋龙  焦菊英  寇萌  
为了解黄土丘陵沟壑区极端强降雨条件下土壤水分与植被之间的关系,对2013年7月极端强降雨条件下黄土丘陵沟壑区5种主要植物群落,即刺槐(Robinia psendoacacia)、柠条(Caragana intermedia)、铁杆蒿(Artemisia gmelinii)、长芒草(Stipa bungeana)、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n)群落的土壤水分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1极端强降雨下,植被是影响土壤含水量的主要因素;2草本群落的土壤水分明显好于人工林,其中长芒草群落的土壤含水量、土壤贮水量和土壤有效贮水量均最高,分别为17.8%、961.2 mm和691....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延平  邵明安  
根据台地和26°坡地杏林地连续3年的降雨、冠层截留、地表径流、土壤水分和生物量的定位观测结果,研究分析陕北黄土区自然降水与土壤水分补给、土壤水分补给与生物量、土壤水分消耗与生物量的关系。提出台地土壤水分可承载的杏树生物量为3728kg·hm-2,坡地为2423kg·hm-2,台地杏林地适宜的果实产量为4714kg·hm-2,坡地杏林地适宜的产量为3064kg·hm-2。建议综合应用水保工程、修剪、保墒、花果控制、生长激素等措施,平衡利用雨水资源,实现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婷  贾志宽  张睿  郑甲成  任世春  杨宝平  聂俊峰  刘艳红  王海霞  
【目的】研究秸秆覆盖方式与覆盖量对冬小麦田土壤水分及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在陕西渭北旱塬,通过连续2年(2007-2009)的不同秸秆覆盖方式(全程覆盖、生育期覆盖、不覆盖(CK)与不同覆盖量(9000,6000,3000kg/hm2)的大田试验,研究秸秆覆盖对土壤水分及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2年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同一覆盖方式不同覆盖量处理的土壤含水量与覆盖量呈正相关;同一覆盖量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含水量表现为全程覆盖优于生育期覆盖和CK;全程覆盖方式9000,6000和3000kg/hm2覆盖量处理0~200cm土层平均含水量较生育期覆盖分别提高了11.5...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军  傅伯杰  邱扬  陈利顶  
论文根据连续两年土壤水分的定点和观测数据,对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结构与土壤水分的时空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在欠水年,土地利用间土壤水分的差异显著,而在丰水年,土地利用间土壤水分的差异不显著;②在丰水年,土壤水分的年内变化只有灌木地为消耗型,间作地、果园、林地、草地、撂荒地和农地等6种土地利用类型为平衡型或增长型,欠水年所有土地利用均为消耗型;③从丰水年到欠水年,土壤水分的剖面结构类型降低型向波动型转化,波动型向增长型转化;④单一土地利用结构的土壤水分从坡顶到坡脚具有增长的趋势,而土地利用结构复杂的土壤水分沿坡面分布复杂。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黄奕龙  陈利顶  傅伯杰  王仰麟  
为了定量探讨土壤水分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以甘肃省定西市安家沟小流域为例,对坡面44个样地的土壤水分及其环境因子进行了定点观测。研究结果表明:①时间动态:对于农地、撂荒地、灌木林地、林地和荒草地等5种土地利用类型,其土壤水分在2002年的生长季节内都表现为下降型;其中农地具有较高的土壤水分,撂荒地居中,林地、灌林地和荒草地较低。②层次格局:在湿润时段(4月24日到6月23日),5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水分都表现为下降型,而在干旱时段(7月12日到8月9日)都为增长型;但在中等湿润时段(8月23日到9月18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格局不同。③在湿润和中等湿润时段,土地利用是影响土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