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89)
2023(13808)
2022(12125)
2021(11439)
2020(9690)
2019(22328)
2018(22376)
2017(42696)
2016(23521)
2015(26428)
2014(25996)
2013(25462)
2012(22947)
2011(20625)
2010(20674)
2009(19047)
2008(18045)
2007(15632)
2006(13466)
2005(11628)
作者
(69647)
(57447)
(57390)
(54348)
(36601)
(27799)
(25870)
(22749)
(22062)
(20496)
(19668)
(19390)
(18354)
(18117)
(17913)
(17812)
(17591)
(17262)
(16523)
(16399)
(14693)
(14116)
(14042)
(13165)
(12979)
(12907)
(12897)
(12642)
(11664)
(11508)
学科
(86624)
经济(86527)
管理(63553)
(59228)
(50038)
企业(50038)
方法(43396)
数学(37892)
数学方法(37178)
(23040)
(22969)
中国(21843)
(20412)
业经(19225)
理论(16738)
地方(16436)
(15330)
农业(15327)
贸易(15322)
(14868)
(14790)
(14568)
技术(13689)
环境(13334)
(13069)
财务(12989)
财务管理(12963)
企业财务(12193)
教育(12171)
(12158)
机构
学院(324511)
大学(324132)
管理(125332)
(117117)
经济(114325)
理学(109320)
研究(109209)
理学院(108101)
管理学(105552)
管理学院(105037)
中国(78540)
科学(74684)
(70021)
(61021)
(56855)
业大(55612)
研究所(52569)
(51842)
中心(48724)
农业(48460)
(46792)
北京(44015)
(42739)
师范(42174)
财经(42077)
(40135)
技术(38579)
(38365)
(38245)
经济学(33816)
基金
项目(231180)
科学(178607)
基金(164690)
研究(161806)
(147199)
国家(146034)
科学基金(123131)
社会(96964)
(92488)
社会科(91625)
社会科学(91596)
基金项目(87055)
自然(84847)
自然科(82852)
自然科学(82824)
自然科学基金(81278)
(78846)
教育(75524)
资助(69643)
编号(66444)
成果(52917)
重点(52819)
(48929)
(48869)
(48060)
课题(46582)
计划(45465)
科研(45244)
创新(44814)
大学(42262)
期刊
(125019)
经济(125019)
研究(88844)
学报(61669)
中国(59875)
(55336)
科学(53497)
管理(45885)
大学(45044)
学学(42679)
教育(38939)
农业(38830)
(38116)
技术(29009)
(22433)
金融(22433)
业经(21848)
(20881)
经济研究(20553)
财经(19261)
图书(17702)
科技(17506)
业大(17089)
(16740)
(16357)
问题(15498)
林业(15271)
技术经济(15067)
理论(14825)
统计(14084)
共检索到4586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甲华  张杨珠  高菊生  和利钊  雷盼  黄运湘  廖超林  
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测定,研究湖南永州市和浏阳市柑橘、油茶、西瓜单作和柑橘间套作、油茶间套作以及荒地模式下的丘岗红壤的酸性和交换性状况。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的酸化情况严重(pH值约为4.0);土壤保肥能力均为中等偏下(CEC为8.7~10.96 cmol/kg),相比较而言,以油茶间套作土壤的保肥能力较强;柑橘间套作土壤的交换性酸和交换性Al3+最低,其潜性酸最低,土壤的交换性盐基总量和盐基饱和度最高,其肥力、保肥和缓冲能力最强;供试土壤的交换性酸均以交换性Al3+为主,占比为92.5%~95.1%,交换性盐基主要为交换性Ca2+、Mg2+,占比为82.7%~91.8%;不同种植模式土壤...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清  王翠红  郭朝晖  冯跃华  黄运湘  黄启为  
为探明湖南省丘岗红壤抗冲性能随成土母质、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规律 ,采用原状土冲刷水槽装置 ,对不同母质发育而成的丘岗红壤的抗冲性进行测试 .结果表明 ,丘岗红壤表土层 0~ 4cm土壤抗冲性主要受植被类型的影响 ,受母质特性影响较小 .亚表层土壤抗冲性受母质影响较大 ,抗冲系数随土壤物理性粘粒及游离氧化铁含量的增大而增大 .土壤利用类型对土壤抗冲性有较大影响 ,耕地 A,B两发生层的土壤抗冲系数远小于相同母质林地相应发生土层 .花岗岩红壤较高的土壤发育程度能一定程度提高其表层及亚表层土壤的抗冲性 ,但植被是其抵抗外来侵蚀的主要屏障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董志强  吕丽华  姚海坡  张经廷  崔永增  张丽华  梁双波  贾秀领  
为探讨限水条件下冬小麦高产或稳产的种植模式,于2015-2016年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和灌溉方式相结合对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耗水特性、表层土壤水分含量、株高、最大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变化的影响。试验设秸秆覆盖,微喷灌(T1);全膜覆土穴播,微喷灌(T2);全膜覆土穴播,滴灌(T3);全膜覆土穴播,不灌水,肥料一次性施入(T4);免耕宽幅沟播,微喷灌(T5);微喷灌对照(T6);畦灌对照(T7);常规种植,不灌水,肥料一次性施入(T8);空白对照,不灌水,不施肥(不种小麦,T9)共9个处理。结果表明,T2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汤文光  肖小平  唐海明  杨光立  
【目的】分析不同坡地类型条件下不同种植模式土壤水分利用与作物周年生产力的差异,探索适宜南方丘陵旱地最佳效果的种植模式。【方法】在上坡地设春玉米-饲草(SPD1)、红薯-饲草(SPD2)、红薯//春玉米-饲草(SPD3)3种模式;中坡地设春玉米-马铃薯(ZPD1)、大豆-马铃薯(ZPD2)、大豆//春玉米-马铃薯(ZPD3)3种模式;下坡地设春玉米-秋玉米-马铃薯(XPD1)、西瓜-秋玉米-马铃薯(XPD2)、西瓜//春玉米-秋玉米-马铃薯(XPD3)3种模式。连续3年测定各种植模式的土壤含水量,计算作物耗水量(WC)、水分利用效率(WUE)、作物周年生产力及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LER)。【结...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和利钊  张杨珠  刘杰  廖超林  黄运湘  
为探讨不同施肥处理对侵蚀性红壤的修复效应,研究了施化肥(NPK)、化肥+有机肥(NPKM)、化肥+土壤调理剂2号(NPKR2)与不施肥(CK)处理对不同母质发育的侵蚀性红壤酸性和交换性能的修复效应。结果表明:NPKM及NPKR2处理均可明显提高各种酸性土壤的pH缓冲能力,NPK处理效果则不明显;NPKR2可改良和降低土壤酸化程度,NPKM处理则只能增大土壤的pH缓冲容量,对改良土壤酸化的效果不显著;NPKM处理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但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pH缓冲能力不成正比;各施肥处理均能显著降低板页岩红壤、网纹层红壤和均质层红壤铝离子的活性,但只有NPKR2处理能明显降低花岗岩红壤的铝离子活...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武海杰  杨国锋  孙娟  李长忠  刘洪庆  李海梅  
为了探究出适合山东地区苜蓿的最优生态种植模式,合理利用土地,在苜蓿轮作小麦地、苜蓿复种冬牧70黑麦地与苜蓿连作地3种种植模式下,采用定期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的水分、容重、总孔隙度、p H值、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及全氮含量的方法,研究了3种模式下土壤表层结构的变化及养分的消耗和利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苜蓿轮作模式与苜蓿连作和复种相比:可以明显降低土壤容重,0~30 cm土壤平均总孔隙度增加7.716%;可以降低土壤酸碱度,除5月份20~30 cm土层高于AA处理0.805,6月份10~20,20~30,0~30 cm土层高于AR处理1.413,0.673,0.569外,其余时间整体略低于其他处理...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万青  李季  曹志平  李钰飞  
为研究温室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探索以土壤线虫为指示生物,评价温室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健康状况的敏感指标。本研究设置3个处理:有机种植模式(ORG)、无公害种植模式(LOW)和常规种植模式(CON),试验中对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线虫群落各生态指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温室种植模式土壤线虫总数为有机模式>无公害模式>常规模式。土壤线虫具有明显的表聚性,线虫总数表层明显高于下层。3种种植模式下土壤线虫均以食细菌线虫为优势类群,食真菌线虫最少。线虫总属数为有机模式(39个属)>无公害模式(30个属)>常规模式(28个属)。香农指数(H′)和丰富度指数(SR)在种植模式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贾健  朱金峰  杜修智  王蒙蒙  许自成  
关键词: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刘岳华  李晓锋  刘伟  姚明久  伍文丹  蒋旭东  唐祈林  程明军  
为充分挖掘四川地区丰富的水热资源,建立饲草料周年生产体系,进行了不同种植模式下青贮玉米(Zea mays)与饲用燕麦(Avena sativa)产量和品质的研究。结果表明:随播期延迟,燕麦和青贮玉米生育期均缩短。晚秋播种‘林纳’综合表现良好,可前作青贮玉米。青贮玉米播期为5月21日时,‘奥玉3628’表现最优,可作为两季青贮玉米轮作模式中的第一季饲草。播期为8月21日时,‘雅玉158’综合表现最好,可作为两季青贮玉米轮作模式中的第二季饲草。“青贮玉米‘奥玉3628’→青贮玉米‘雅玉158’→饲用燕麦‘林纳’”轮作模式下饲草全年生长时间长达339 d,全年干草产量高达48 905.15 kg·hm~(-2),粗蛋白产量达5 388.35 kg·hm~(-2),显著高于其他种植模式,具有良好的推广利用潜力。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军香  王合亮  焦洪超  林海  
【目的】规模化畜禽养殖的快速发展,造成畜禽生产废弃物的大量集中产生,对周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旨在建立土地载畜量模型,为畜禽生产废弃物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查阅大量资料和统计年鉴的基础上,以山东省2012年生猪统计数据和主要种植作物产量及氮磷需求量为例,根据农牧生态平衡和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利用原则,分析了粮食种植(冬小麦-夏玉米)、果树种植(苹果)和蔬菜种植(菜椒-茄子、菜椒-西红柿、西红柿-黄瓜3种大棚种植模式以及茄子-大白菜、西红柿-大白菜、黄瓜-萝卜3种露地种植模式)3种土地利用模式下作物氮、磷养分的需要量,依据畜禽生产废弃物中氮磷养分...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朱亚琼  简大为  郑伟  王朴  黎松松  郝帅  娜尔克孜  刘岳含  艾丽菲热  
为探明豆科绿肥还田对土壤改良效果和作物生物产量的影响,本研究选取玉米(Zea mays)、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大麦(Hordeum vulgare)、燕麦(Avena sativa)为间混作/轮作对象,将花生(Arachis hypogaea)、鹰嘴豆(Cicer arietinum)、白花草木樨(Melilotus albus)作为主要豆科绿肥进行田间试验,利用土壤浅层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含量的变化及田间作物地上生物产量的表现,比较不同种植模式下豆科绿肥对土壤改良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作物单作相比,豆科绿肥与玉米、油菜间混作以及轮作均可提高土壤表层有机质、全氮及碱解氮质量分数,混作对土壤表层全钾质量分数影响较小,轮作还可提高土壤表层全磷、有效磷质量分数;另一方面,间混作群体结构在土壤肥力的改善效果方面也起到一定的作用。2)与试验前土壤养分质量分数相比,白花草木樨+大麦混作并翻压还田模式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分别提高了40.43%、50.00%、10.00%、27.93%、76.75%、45.13%;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土壤养分改善效果次之。3)玉米、油菜和白花草木樨地上生物产量较其单作分别提高了23.19%、16.68%和27.31%。因此,采用豆科绿肥+禾本科牧草混作并翻压还田、玉米+花生间作的种植模式可有效改善乌尔禾地区农田的土壤质量,并兼顾其他农作物生产,可提高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崔晓朋  郭家选  刘秀位  张喜英  孙宏勇  
光能利用效率(RUE)的提高是增加玉米产量非常重要的因素。夏玉米不同种植模式对产量和RUE均有一定的影响,为了探讨不同种植模式如何通过改善RUE进而提高玉米产量,试验研究了不同行距种植对玉米产量及光能利用率的影响。试验于2012年在中科院栾城试验站进行,选用该区域普遍使用的先玉335和郑单958 2个品种,设20 cm+100 cm,40 cm+40 cm,60 cm+60 cm,40 cm+80 cm 4个行距水平,除了40 cm+40 cm密度为6.2×104株/hm2,其他密度均为7.5×104株/hm2。结果表明:郑单958的叶面积系数在60 cm+60 cm处理下比其他3个处理高5%...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林松明  张正  南镇武  孟维伟  李林  郭峰  万书波  
为探明不同种植模式下花生荚果产量及生理特性对钙肥的响应,在玉米‖花生3∶4间作与花生单作种植模式下,选用花育25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4个施钙量处理(Ca0:0 kg/hm~2,Ca1:150 kg/hm~2,Ca2:300 kg/hm~2,Ca3:450 kg/hm~2),系统研究施钙对不同种植模式下花生叶片光合特性、荚果产量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2 a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施钙条件下,间作降低了花生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净光合速率(Pn)、CAT、POD和SOD的活性,增加了花生叶片的MDA含量,荚果产量亦有不同程度降低。相同种植模式下,花生施钙处理较不施钙对照均有不同幅度的增产,且间作中间行花生的增产幅度高于单作花生的增产幅度;此外,间作和单作花生荚果产量随施钙量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Ca2处理获得最高荚果产量;结果与从回归方程推算出的单作和间作中间行花生适宜施钙量基本相符。施钙亦增强了单作和间作花生叶片的光合生产能力,其净光合速率分别提高了3.1%~23.7%,8.9%~21.8%。与不施钙处理比较,Ca2处理提高了单作和间作花生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CAT、POD和SOD的活性,降低了花生叶片的MDA含量,利于提高间作花生对遮荫的适应能力,利于间作花生产量的提高。Ca2处理是本试验条件下单作和间作遮荫条件下适宜的施钙量处理。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汪云刚  李良静  冉隆珣  玉香甩  吴文伟  韩宝瑜  李忠美  
2007~2008年,以云南西双版纳高山茶区不同种植模式茶园为基地,对茶树种质资源圃中自然生长的茶园、芒果-茶间作茶园、胶-茶间作茶园、纯茶园中茶假眼小绿叶蝉的种群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的茶园中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差异显著;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均呈双峰型,即每年有2次虫口高峰,第1个高峰期为5~6月,第2个高峰期为10~11月;且无明显的越冬现象。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刘陈   王伟妮   廖世鹏   任涛   郭晨   许源源   于道海   刘俊梅   张豪强   孙霞   鲁剑巍  
为了进一步明确麦后复种油菜绿肥(Brassica napus)适宜种植方式和播种量参数,在内蒙古达拉特旗开展田间试验,在3种种植模式(秸秆移走翻耕、秸秆还田翻耕和秸秆移走免耕)下设置了7个播种量梯度(7.50~30.00 kg·hm-2),以油菜绿肥生物量和养分积累量为依据研究适宜的播种量。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翻耕种植模式下各播种量的平均干物质积累量达8.92 t·hm-2,较秸秆移走翻耕和秸秆移走免耕模式分别显著增加26.5%和16.4%(P<0.01)。播种量显著影响油菜绿肥生物量和养分积累量(P<0.01),且在三种模式下表现为相似趋势,当播种量在7.50~26.25 kg·hm-2范围内,油菜绿肥生物量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提高,在26.25 kg·hm-2播种量时所有模式的油菜绿肥干重均可达7 t·hm-2以上,当播种量高于此水平后油菜生物量呈稳定甚至下降趋势,油菜绿肥碳、氮、磷和钾养分累积量随播种量的变化趋势与生物量基本一致。3种种植模式的具体适宜播种量略有不同,根据油菜绿肥理论获得的最大干物质积累量、养分归还量与播种量的拟合方程计算,翻耕模式(小麦秸秆移走和还田)适宜播种量范围为24.39~28.36 kg·hm-2,而秸秆移走免耕模式可以增加20%左右播种量,适宜播种量范围为30.03~37.84 kg·hm-2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