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70)
- 2023(6735)
- 2022(5571)
- 2021(5099)
- 2020(4297)
- 2019(9471)
- 2018(9008)
- 2017(16554)
- 2016(9207)
- 2015(9919)
- 2014(9546)
- 2013(9225)
- 2012(8502)
- 2011(7697)
- 2010(7474)
- 2009(6990)
- 2008(6799)
- 2007(5844)
- 2006(5069)
- 2005(4417)
- 学科
- 济(32702)
- 经济(32624)
- 管理(26111)
- 业(24900)
- 企(19290)
- 企业(19290)
- 方法(15125)
- 数学(13606)
- 数学方法(13470)
- 农(10359)
- 财(9919)
- 学(9873)
- 中国(8687)
- 制(8337)
- 贸(7730)
- 贸易(7728)
- 易(7554)
- 业经(7453)
- 农业(6953)
- 技术(5817)
- 环境(5717)
- 体(5678)
- 务(5575)
- 财务(5567)
- 财务管理(5557)
- 银(5555)
- 银行(5501)
- 企业财务(5311)
- 融(5302)
- 金融(5301)
- 机构
- 大学(134191)
- 学院(132589)
- 济(51870)
- 经济(50974)
- 研究(48582)
- 管理(48154)
- 理学(42838)
- 理学院(42290)
- 管理学(41416)
- 管理学院(41196)
- 农(35617)
- 中国(34821)
- 科学(34527)
- 业大(28620)
- 农业(28606)
- 京(28016)
- 所(26399)
- 研究所(24682)
- 财(23362)
- 中心(21648)
- 农业大学(19476)
- 财经(18801)
- 江(18653)
- 院(17512)
- 经(17254)
- 北京(17181)
- 省(16831)
- 经济学(16184)
- 科学院(15758)
- 范(15665)
- 基金
- 项目(99775)
- 科学(76989)
- 基金(74075)
- 家(69801)
- 国家(69261)
- 研究(61920)
- 科学基金(57154)
- 社会(40661)
- 自然(40523)
- 基金项目(40023)
- 自然科(39588)
- 自然科学(39569)
- 自然科学基金(38918)
- 省(38538)
- 社会科(38527)
- 社会科学(38518)
- 划(33794)
- 资助(29041)
- 教育(27507)
- 重点(23216)
- 计划(22082)
- 编号(21683)
- 部(21221)
- 创(20932)
- 发(20444)
- 科研(20251)
- 科技(20013)
- 创新(19721)
- 业(18750)
- 国家社会(17733)
共检索到1820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相昆 田海燕 陈树宾 刘志刚 刘涛
本研究从甜高粱的种植密度入手,研究了同一地区不同种植密度甜高粱茎秆糖分累积的规律,以选择该地区甜高粱的适宜种植密度。结果表明:在石河子地区种植的3个甜高粱品种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其茎秆中总糖含量均经历先升、后降、再升、再降的"M"形变化趋势。但各品种在不同密度下的茎秆汁液含糖量(锤度)有差异,通过方差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发现,不同品种间茎秆汁液含糖量差异显著,但不同密度间茎秆汁液含糖量差异不显著,茎秆汁液含糖量(锤度)与密度的相关性也不显著。
关键词:
甜高粱 密度 糖锤度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艳秋 张飞 张志鹏 朱凯 邹剑秋
分蘖是甜高粱重要的生物学性状,研究保留分蘖的利弊对甜高粱轻简栽培和育种都具有重要意义。试验选取甜高粱辽甜1号、辽甜3号和辽甜11为试材,对去除分蘖(RT)与保留分蘖(KT)处理下甜高粱株高、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光合物质分配和糖分积累情况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保留分蘖(KT)较去除分蘖(RT)处理会小幅度降低群体的株高;去除分蘖处理(RT)在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的叶面积指数比保留分蘖处理(KT)分别降低1.70、1.78和1.65,去除分蘖处理较保留分蘖处理叶绿素有小幅度增加;保留分蘖(KT)较去除分蘖(RT)处理主茎光合速率下降,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增加是造成光合速率下降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甜高粱 分蘖 光合 物质分配 糖分积累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聂元冬 钟海丽 顿宝庆 叶凯 王智 朱莉 李桂英
【目的】通过检测不同甜高粱品种在各个生育时期叶片和茎秆中SAI基因的差异表达量与含糖量,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为研究甜高粱糖分积累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甜高粱品种不同生育时期茎秆中的含糖量,qRT-PCR分析叶片和茎秆中SAI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拔节期蔗糖含量很低,主要是还原性糖,抽穗和开花期蔗糖含量显著增加,灌浆和成熟期持续增加至最高值,成熟后又有所下降。高糖品种整个生育时期叶片中SAI基因的表达水平高于中糖、低糖和髓干型三类品种,茎秆中SAI基因的表达水平则相反。甜高粱成熟期糖分含量与叶片中SAI基因的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0.7239,而与...
关键词:
甜高粱 糖分积累 SAI基因 表达分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籍贵苏 杜瑞恒 李素英 吕芃 侯升林 李志远
利用13对不育系及其保持系材料和杂交组合130B×1141B的F2群体,研究了高粱茎秆含糖量在灌浆期间的积累变化规律,估算了遗传相关参数。结果认为,不同不育系之间,不育系与保持系之间的茎秆糖分积累有所不同。育性不稳、自交结实率较高的不育系与保持系一样,在灌浆中期茎秆含糖量较低,随后含糖量又有回升,而正常不育系茎秆的含糖量在此期间保持较高的水平。灌浆后期少数不育系和多数保持系的茎秆含糖量较低。用F2群体进行的遗传分析表明,高粱茎秆中的含糖量和茎汁液含量遗传均符合一对主基因加显模型,其显性效应为负向。两者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2.97%和55.83%。据此,提出了在高含糖量育种上,选择籽粒成熟期茎...
关键词:
高粱 含糖量 积累 遗传参数 育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海波 魏玉清 周维松 邹程
【目的】研究土壤盐分胁迫对甜高粱茎秆中糖分积累及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探明盐胁迫条件下甜高粱茎秆的糖分积累特征。【方法】以甜高粱杂交品种"辽甜1号"为研究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酶学测定方法,对5种不同土壤盐分(分别为对照CK(0.102%)、T1(0.215%)、T2(0.250%)、T3(0.300%)、T4(0.459%),以上为质量分数)胁迫下,甜高粱各生育时期(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茎秆中的糖分(葡萄糖、果糖、蔗糖)含量和糖代谢相关酶(蔗糖磷酸合成酶(SPS)、蔗糖合成酶
关键词:
土壤盐分 甜高粱 糖分积累 糖代谢相关酶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罗含敏 周慧文 闫海锋 陈荣发 范业赓 罗霆 周忠凤 吴建明 丘立杭
【目的】探讨促生长化学调控剂对甘蔗节间伸长和糖分积累的影响,分析甘蔗产量与重要农艺性状间的相互关系,为定向化学调控甘蔗农艺性状及完善甘蔗高产高糖栽培技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甘蔗优良栽培品种桂糖58号(GT58)为试验材料,以不同促生长化学调控剂[硝酸钙(A)、硼酸(B)、磷酸二氢钾(C)、复硝酚钠(D)、赤霉素(E)、赤霉素+复硝酚钠(F)和赤霉素+硝酸钙+硼酸+磷酸二氢钾+复硝酚钠(G)]为化学调控剂处理组,以叶面喷施清水为对照组(CK),开展两年新植蔗田间小区试验,于节间伸长期喷施化学调控剂后在甘蔗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测定其株高、节间伸长速率、糖分和产量。【结果】不同促生长化学调控剂处理甘蔗后,节间伸长速率表现为1.22~1.67 cm/d;平均节间数为21.30~23.90节;平均节间长为11.41~12.41 cm,且以含赤霉素调控剂的E和G处理极显著高于CK(P<0.01,下同)。含赤霉素调控剂的E和G处理甘蔗的株高均显著高于CK(P0.05),而最终产量均高于CK。在甘蔗节间糖分积累过程中,含赤霉素调控剂处理组(E、F和G处理)均可促进糖分在蔗茎中部和上部节间积累,促使不同部位节间的糖分含量快速达到工艺成熟期水平,还原糖含量快速降低至CK以下水平。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促生长化学调控剂处理组甘蔗的茎径与产量呈弱负相关,Pearson系数仅为-0.082,有效茎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株高与产量呈正相关。【结论】促生长化学调控剂可通过调控甘蔗节间伸长促进甘蔗株高形成,改善株高、茎径、有效茎数和产量性状及这些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其中,含赤霉素调控剂可有效促进节间伸长及糖分从中部节间至上部节间快速积累,增产增糖潜力巨大,可在甘蔗农艺性状的定向化学调控及完善甘蔗高产高糖栽培技术中应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沈学善 李金才 屈会娟 魏凤珍 王成雨
研究了种植密度对晚播小麦氮素同化积累分配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以重穗型冬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为材料,在晚播期(10-24—10-26)设低(150万株/hm2)、中(225万株/hm2)、高(300万株/hm2)3个种植密度进行了2年大田试验。传统播期(10-10—10-12)为对照。结果表明,晚播小麦旗叶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提高,单茎氮素积累量、营养器官转移氮素对籽粒氮素积累的贡献率以及植株的氮素收获指数和氮素吸收效率均提高,而氮素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降低。对照播期的低、中密度处理的氮代谢酶活性、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及籽粒产量较高,而晚播处理则以中、高密度处理较高。不同播期的...
关键词:
密度 晚播 冬小麦 氮素 氮素利用效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肖振雷 李慧 刘连涛 张永江 白志英 张科 孙红春 李存东
为探讨水分和种植密度对棉花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19-2020年河北农业大学清苑试验站进行大田试验,以农大棉601为试验材料,采取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水分处理:W1(土壤相对含水量60%~70%)和W2(土壤相对含水量40%~50%),副区为种植密度:D6(6万株/hm~2)、D9(9万株/hm~2)和D12(12万株/hm~2),对不同水分和种植密度下棉株各器官氮素积累分配及产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水分处理下,D12植株氮素总积累量和生殖器官氮素积累量最高,年际间趋势一致,与W2相比,W1生殖器官氮素积累量和氮素积累总量显著升高,但不同水分处理间生殖器官氮素分配比例无显著差异。随种植密度增加,籽棉产量随之升高,同一密度处理下,2019年W2籽棉产量相较于W1降低了13.74%,2020年W2籽棉产量仅降低了2.54%。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棉株氮素积累分配与棉花籽棉产量和单位面积铃数呈显著正相关。因此表明,减少灌水量配合适当增加种植密度(9~12万株/hm~2)是当地节水高产及提高棉花氮素吸收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棉花 节水 产量 种植密度 氮素积累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任雷 胡晓辉 杨振超 邹志荣 李鹏飞
【目的】研究不同光照强度对厚皮甜瓜中3种糖分积累与4种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以期找到适合秋冬茬甜瓜生长的光照强度。【方法】以"一品天下108"厚皮甜瓜品种为试材,在温度相同的日光温室隔间中,分别设置自然光照、自然光照+补光50μmol/(m2.s)和自然光照+补光100μmol/(m2.s)3个处理,分别于花后7,14,21,28,35,42 d采摘甜瓜果实,研究不同光照强度对甜瓜果实磷酸蔗糖合成酶(SPS)、蔗糖合成酶(SS)、中性转化酶(NI)、酸性转化酶(AI)活性及蔗糖、果糖、可溶性糖积累的影响。【结果】光照越强的处理,厚皮甜瓜果实中果糖、可溶性糖含量和2个转化酶活性越高;在花后7...
关键词:
厚皮甜瓜 光照强度 糖分积累 蔗糖代谢酶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泉 王学华 敖和军 罗小仁 杨柳 刘乾锋
以高粱品种N5D61号为材料,研究了5种种植密度(16.50、14.63、12.75、10.88、9.00万株/hm~2)高粱对耕地5种重金属(镉、铅、铬、砷、锰)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低密度种植(12.75、10.88、9.00万株/hm~2)时,单株生物产量较高,但16.5万株/hm~2的高密度种植可获得高于另外处理的实际生物产量;在对重金属的吸收修复作用上,植株各部位对不同重金属的吸收效果有差异;通过对富集系数进行分析发现,N5D61对镉和铬的富集系数较高,根部的富集系数达6.00以上;对锰、砷和铅的富集系数小于1,其中对铅的富集系数只有0.1左右;种植密度16.5、14.63、10.88万株/hm~2下对重金属的吸收总量较大。综合考虑,16.5万株/hm~2为获得高生物产量和高重金属吸收量的最佳种植密度。
关键词:
高粱 种植密度 生物产量 重金属 修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覃凤 汪小飞 吴臻 胡一波 王小琴 张家伟 蔡铁
【目的】分析沟垄集雨种植模式下不同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小麦茎秆碳水化合物积累和抗倒伏性能的影响,明确适应于小麦沟垄集雨种植合理的密度及行距,为进一步稳定和提升小麦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北方旱区主栽小麦品种西农979为试验材料,于2019—2021年在集雨种植模式下设置两个密度(低密度:180万株/hm~2;高密度:225万株/hm~2)和两种行距处理(等行距:20 cm;非等行距:12.5 cm﹕35 cm﹕12.5 cm),分析不同密度和行距对小麦植株中下部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茎秆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和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茎秆折断弯矩和倒伏指数以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集雨种植模式下提高种植密度,小麦植株中下部叶片(倒三叶、倒四叶、倒五叶)的净光合速率(Pn)、茎秆基部第二节间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葡萄糖、果糖、蔗糖)和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半纤维素、纤维素)含量、茎秆折断弯矩均明显降低,茎秆倒伏指数显著增高;而高密度种植条件下非等行距处理可改变植株各指标,其中,相较于高种植密度+等行距处理,植株倒三叶、倒四叶、倒五叶Pn明显提高,增幅分别为7.7%—16.5%、5.3%—37.7%、11.9%—24.9%,茎秆葡萄糖、果糖、蔗糖含量分别提高了9.8%—15.0%、8.8%—27.4%、8.2%—41.1%,半纤维素、纤维素含量分别增加4.5%—19.8%、5.9%—31.2%,茎秆折断弯矩提高4.8%—17.3%,茎秆倒伏指数降低10.9%—25.9%,小麦产量亦显著提高了13.5%—15.2%。相关分析表明,小麦茎秆基部节间葡萄糖、果糖、蔗糖含量与半纤维素、纤维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小麦茎秆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与小麦植株中下部叶片Pn及茎秆折断弯矩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倒伏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集雨种植模式下,通过非等行距种植调节群体空间分布,可有效提升小麦植株中下部叶片光合速率,促进茎秆糖类物质合成积累,增强小麦茎秆抗倒伏性能,进而降低小麦倒伏发生率,提高籽粒产量。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毋玲玲 魏玉杰 宿翠翠 张兆萍 陈芳 王玉红
为明确引黄灌区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最佳种植密度和适宜氮肥施用量,本试验选用红花‘甘红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施氮量,副区为种植密度,设3个施N水平(45、90、135 kg·hm~(-2))和4个种植密度(株行距分别为30 cm×60 cm、25 cm×60 cm、25 cm×50 cm、27 cm×40 cm),研究不同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红花产量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种植密度显著影响红花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及氮素积累量随着两者的增加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籽粒产量、羟基红花黄色素A (HSYA)、氮素积累量、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受交互作用影响显著,干花产量对种植密度反应敏感。其中,施氮量90 kg·hm~(-2)、株行距25 cm×50 cm条件下,HSYA含量最高,其余指标在施氮量90 kg·hm~(-2)、株行距25 cm×60 cm条件下趋于最大。综合考虑产量、品质、氮素利用协同提高,在引黄灌区红花种植最佳施氮量为90 kg·hm~(-2),种植密度以株行距25 cm×50 cm或25 cm×60 cm为宜。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贤武 邓宇驰 经艳 黄海荣 谭芳 王伦旺
【目的】分析甘蔗新品种桂糖55号的宿根性及不同种植密度对其农艺性状的影响,为甘蔗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桂糖55号进行1年新植3年宿根的4年品种比较试验及下种量分别为75000、90000、105000和120000芽/hm~(2)处理(分别为处理1~处理4)的1年新植1年宿根种植密度试验,分析其宿根特性及不同种植密度下的产量和相关农艺性状。【结果】4年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桂糖55号的株高和茎径与新台糖22号(对照,CK)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但有效茎数为6.50万~7.83万条/hm~(2),显著高于CK(3.71万~6.09万条/hm~(2)(P处理3>处理1>处理4,宿根蔗糖分排序为处理2>处理1>处理3>处理4,适当稀植可提高桂糖55号的蔗糖分,种植密度过大会影响蔗糖分积累。【结论】甘蔗品种桂糖55号早生快发,前期生长快,分蘖成茎率高,有效茎数多,高产稳产,黑穗病发病率低,宿根性强。生产上应根据栽培条件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在普通旱地种植时下种量可参考105000芽/hm~(2)。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周文涛 龙文飞 戴炜 傅志强
为了探讨"早水晚用"节水条件下不同水稻种植方式增苗节氮对双季晚稻氮素利用的影响,进行了人工移栽、抛秧、机插秧的种植方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水稻主要生育时期单株氮素积累量随时间的增长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水稻不同阶段单株氮素积累量占全生育期总积累量的比例从大到小排序为分蘖-齐穗期(25.18%~68.01%)、播种-分蘖期(23.47%~58.47%)、乳熟-成熟期(5.39%~27.25%)、齐穗-乳熟期(0.52%~12.51%),单株氮素积累量的影响从大到小的排序为分蘖-齐穗期(148.28~(**))、乳熟-成熟期(105.05~(**))、播种-分蘖期(71.65~(**))、齐穗-乳熟期(57.26~(**));水稻茎鞘、叶片氮素积累量占植株总生物量比例(含氮率)随水稻的生长总体呈降低的趋势,氮素积累量则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齐穗期达到最大;穗部氮素含氮率随水稻的生长总体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氮素积累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产量与乳熟期单株氮素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0.87~*),与分蘖-齐穗期和齐穗-乳熟期2个阶段单株氮素积累量呈不显著正相关,与成熟期穗部含氮率呈不显著负相关。成熟期不同处理间的植物氮素吸收积累量以及水稻叶片、茎鞘、穗部含氮率以早稻旋耕人插人收+晚稻免耕抛栽机收+增苗节氮这种处理方式最大。
关键词:
水稻 节水 种植方式 氮素 吸收利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天财 查菲娜 马冬云 宋晓 岳艳军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运转及其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花前植株干物质及贮藏氮素运转量均以适宜的低密度处理表现较高,其中干物质运转量以茎鞘最高,氮素运转量以叶片最高;花后植株干物质及贮藏氮素运转量两品种间表现不一致,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花后干物质及贮藏氮素运转量以最低密度的C1(300万株/hm2)处理最高,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则以较高密度的B3(225万株/hm2)处理最高;干物质对籽粒贡献率花前两品种均以较低密度处理表现较高,花后则以较高密度处理表现较高;贮藏氮素对籽粒氮素贡献率兰考矮早八花前以中间密度处理表现较高...
关键词:
冬小麦 种植密度 干物质 氮素 运转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