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745)
- 2023(5539)
- 2022(5089)
- 2021(4669)
- 2020(4363)
- 2019(10216)
- 2018(10116)
- 2017(19875)
- 2016(11474)
- 2015(12966)
- 2014(13458)
- 2013(13566)
- 2012(12976)
- 2011(11885)
- 2010(12037)
- 2009(11348)
- 2008(11691)
- 2007(10796)
- 2006(9211)
- 2005(8170)
- 学科
- 济(48510)
- 经济(48466)
- 业(27012)
- 管理(26718)
- 方法(25902)
- 数学(22117)
- 数学方法(21923)
- 企(20538)
- 企业(20538)
- 农(13600)
- 学(12835)
- 财(11409)
- 中国(10264)
- 地方(9820)
- 贸(9324)
- 贸易(9324)
- 农业(9272)
- 易(9024)
- 业经(9021)
- 制(7653)
- 理论(7609)
- 和(7433)
- 务(6871)
- 财务(6858)
- 财务管理(6835)
- 环境(6663)
- 融(6454)
- 金融(6450)
- 企业财务(6408)
- 银(6395)
- 机构
- 大学(174850)
- 学院(174696)
- 济(66060)
- 经济(64539)
- 研究(62349)
- 管理(62202)
- 理学(53323)
- 理学院(52617)
- 管理学(51543)
- 管理学院(51211)
- 中国(44632)
- 科学(43392)
- 农(39382)
- 京(37529)
- 所(34657)
- 研究所(32043)
- 农业(31755)
- 业大(31350)
- 财(30028)
- 中心(28058)
- 江(27187)
- 范(24664)
- 师范(24306)
- 财经(24298)
- 北京(23692)
- 经(21825)
- 院(21777)
- 州(21691)
- 农业大学(20643)
- 经济学(20398)
- 基金
- 项目(115689)
- 科学(87636)
- 基金(81436)
- 研究(78233)
- 家(73803)
- 国家(73220)
- 科学基金(59551)
- 省(47053)
- 社会(46819)
- 社会科(44254)
- 社会科学(44235)
- 基金项目(43963)
- 自然(40708)
- 划(39851)
- 自然科(39666)
- 自然科学(39649)
- 自然科学基金(38925)
- 教育(35963)
- 资助(35379)
- 编号(31314)
- 重点(26948)
- 发(26100)
- 成果(25482)
- 部(24968)
- 计划(24209)
- 科研(23333)
- 创(23085)
- 课题(22294)
- 科技(22205)
- 创新(21709)
共检索到2476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月 王云龙 欧阳珑玲
浮游虫黄藻可与共生虫黄藻一起维持珊瑚群落的健康。前期研究表明1株营浮游生活的虫黄藻(Symbiodinium sp.ECSFRI081109)在不同磷酸盐浓度培养下的生长速率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有所差异。为了解其对不同磷酸盐浓度的响应机制,本研究利用RNA-Seq技术对高磷酸盐初始浓度(35μmol/L)和低磷酸盐初始浓度(0.15μmol/L)下不同培养时间(第0天、第5天和第10天)的虫黄藻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做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测序组装后获得80955个Unigenes,其中在NR、GO、KEGG、eggNOG、SwissProt以及Pfam数据库中共同注释的有4407个。对5个实验组的转录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得到23个与磷利用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有磷脂酶A2、磷脂酶B、磷脂酶C、磷脂酶D、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无机磷酸盐转运体、Na~+依赖型磷酸盐转运体、线粒体磷酸盐转运蛋白基因。根据不同磷酸盐初始浓度培养下上述基因的表达量变化,推测在低磷环境下,虫黄藻可通过增强对无机磷酸盐的转运能力及利用磷酸酶分解有机磷以缓解磷胁迫,从而维持细胞生长。本研究旨为深入了解浮游虫黄藻响应不同磷酸盐浓度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基础数据。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李月 王云龙 欧阳珑玲
为探究不同初始磷酸盐浓度对浮游虫黄藻(Symbiodinium sp.)生长及碱性磷酸酶活性(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 APA)的影响,以磷酸二氢钠为磷源,设计短期(7 d)和长期(55 d)培养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磷酸盐浓度对藻细胞生长有显著影响,初始浓度为35.00μmol·L~(-1)试验组藻细胞生长量最大,10.00μmol·L~(-1)和20.00μmol·L~(-1)组其次,且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0.15μmol·L~(-1)组最小,说明环境中磷酸盐水平的提高可促进浮游虫黄藻的生长。在高磷酸盐初始浓度(35.00μmol·L~(-1))的长期培养下,随着磷酸盐的大量消耗,藻细胞比生长速率(μ)、叶绿素a含量和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F_q′/F_m′)均下降,表明磷限制可影响虫黄藻的光合作用,抑制其生长。同时发现,各试验组磷酸盐浓度与其APA呈负相关,表明浮游虫黄藻可以通过提高APA水解有机磷获得无机磷,从而缓解低磷胁迫以维持生长。
关键词:
浮游虫黄藻 无机磷 碱性磷酸酶 光合作用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丽 王丽 李学鹏 励建荣
比较了市售褐藻提取物与水产品加工中常用复合磷酸盐的保水效果。选择浸泡增重率、解冻损失率、蒸煮损失率和出品率为主要指标,全面衡量保水剂的保水效果,并通过测定蒸煮后虾仁的质构和色差进一步评价保水剂对虾仁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粘度为55mPa.s的1%褐藻胶低聚糖浸泡处理的虾仁其浸泡增重率为11.7%,显著高于3%复合磷酸盐处理的6.3%(P0.05);冻藏20d后解冻损失率仍可保持浸泡增重的7.2%,而复合磷酸盐为5.1%,其蒸煮损失率虽高于复合磷酸盐,但仍低于其它处理组,出品率与复合磷酸...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曹佳玮 王永强 刘芳 刘春爽 焦彤彤
针对不同水体和水质指标测定过程中全自动化学间断分析仪的参数优化问题,以市政污水造成的地表水污染水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加标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评价法,在全自动化学间断分析仪测定地表水磷酸盐过程中,对染色剂和还原剂的剂量及静置时间等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用此方法监测地表水磷酸盐时,染色剂剂量是主要影响因素,需要控制在35~50μL之内,磷酸盐的加标回收率可以达到99.62%,相对标准偏差仅为0.43%,优化后的参数对河流水体磷酸盐测定有指导意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醒 曲东
【目的】探讨微生物Fe(Ⅲ)还原过程与磷酸盐质量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以6种不同来源(吉林永吉、黑龙江东宁、天津宝坻、天津塘沽、四川邛崃和江西南昌)的水稻土为材料,对水稻土浸提液和泥浆进行厌氧培养试验,向培养体系中添加磷酸盐后,使土壤浸提液中磷酸盐质量浓度分别为30.97,61.94,123.88,247.66和 371.64 mg/L,泥浆培养体系中最终磷含量分别为52,103,206,413和619 mg/kg,均以不添加磷酸盐为对照,测定培养期间土壤浸提液和泥浆中Fe(Ⅱ)、有效磷含量的变化。【结果】在土壤浸提液培养试验中,添加30.97 mg/L的磷酸盐对微生物Fe(Ⅲ)还原过程有明...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胜花 葛芳杰 王红强 胡陈艳 吴振斌
铜绿微囊藻是中国湖泊、水库及其它水域生态系统发生、形成富营养化危害的主要藻类。采用了直接显色法对单细胞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蓄积正磷酸盐的浓度进行测定,并与传统测定方法进行比较。直接显色法测定的磷浓度值减去溶液中可溶性磷浓度值即得到铜绿微囊藻蓄积的磷浓度值。对用不同处理方式处理过的铜绿微囊藻藻液进行过滤显色和直接显色测定,结果表明聚磷酸盐(正磷酸盐)在铜绿微囊藻体内不是游离存在,而很可能是与细胞内某一活性部分结合。在确立测定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了以修改了的MⅢ培养基为基本培养条件,改变氮磷浓度对产毒铜绿微囊藻(FACHB942)蓄积正磷酸盐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正磷酸盐 聚磷酸盐 蓄积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晶 李敏 杨航 孙德智
以北京市野鸭湖湿地为研究对象,对湿地土壤吸附正磷酸盐的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特性、吸附影响因素和吸附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湿地土壤对水中正磷酸盐的吸附在5h后基本达到平衡;Langmuir交叉型吸附等温式可较好地描述土壤对正磷酸盐的等温吸附过程;水体pH值对土壤吸附正磷酸盐具有显著影响,pH值在8左右时,吸附量最大;土壤对正磷酸盐的吸附量随水中有机质浓度的升高而增加,有机质质量浓度为100mg/L时,吸附量最大,3#、5#和7#土壤样品的吸附量分别比有机质浓度为0时增加了37.81%、35.52%和64.98%。此外,对吸附正磷酸盐前后的土壤样品进行了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兰叶青 黄骁 胡霭堂
研究了25℃下,不同pH时磷酸盐(KH2PO4)对黄铁矿(FeS2)氧化的影响。流动态中,黄铁矿氧化服从假零级反应规律。经0.1mol/LH2O2+0.01mol/LKH2PO4混合液(pH分别为3,5和7)淋洗480min后,再经相应pH的0.1mol/LH2O2溶液淋洗400min,黄铁矿剩余百分率分别从对照的94.92%,97.52%和99.38%提高到98.15%,99.52%和99.48%,分别增加了3.23%,2.00%和0.10%。pH5和pH7时的对照和处理样品,换用pH3的0.1mol/LH2O2淋洗400min后,则对照组的剩余百分率分别为96.17%和98.16%,下降了...
关键词:
黄铁矿 酸性矿山废水 磷酸盐 氧化 抑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陆文龙 曹一平 张福锁
用化学浸提法研究了有机酸对不同合成磷酸盐 (Ca2 -P、Ca8-P、Ca10 -P、Fe -P和Al-P)的活化作用。结果表明 :柠檬酸、草酸、酒石酸和苹果酸能明显促进不同磷酸盐中磷的释放 ;有机酸对磷酸盐的活化与有机酸种类、浓度和磷酸盐种类关系密切 ,磷酸盐的活化随着有机酸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不同有机酸活化磷酸盐能力从大到小的次序为柠檬酸、草酸、酒石酸、苹果酸 ,不同磷酸盐活化的难易程度是Ca2 -P >Ca8-P >FePO4 >Ca10 -P >AlPO4 。
关键词:
低分子量有机酸 磷酸盐 磷活化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陆开形 蒋霞敏 翟兴文
以MAV为基本培养基 ,用单因子和正交实验的方法研究雨生红球藻 (Haematococcuspluvialis)生长所需的基本元素———氮、磷、铁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用单因子实验得出雨生红球藻生长所需适宜的氮、磷、铁浓度分别为 0 1g L ,0 0 2~ 0 0 4 g L ,0 3~ 0 6mg L ;而多因子正交试验结果得出该藻生长的最优水平是A3B2 C2 ,即N 0 3g L ,P 0 0 2g L ,Fe 0 5mg L。
关键词:
雨生红球藻 氮 磷 铁 正交实验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刘小霞 李乐 郑兴 顾志峰 刘春胜
在水温24–26℃下,采用室内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5000 lx光照强度和黑暗对壳长为(63.53±1.22)mm(S组)、(75.87±1.50)mm(M组)和(92.75±3.02)mm(L组)番红砗磲(Tridacna crocea)氧、氨氮及活性磷酸盐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光照条件下,番红砗磲释放氧气,吸收氨氮和活性磷酸盐。黑暗条件下,番红砗磲代谢状况与其他双壳贝类类似。番红砗磲个体代谢率与规格密切相关:光照条件下个体越大,产氧率、对氨氮和活性磷酸盐吸收率越高;黑暗条件下,个体越大,耗氧率、对氨
关键词:
番红砗磲 光照 规格 代谢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郭勇庆 屠焰 张乃锋 刘国华 唐德富 王宗勇 钟昊 李耀基 马林
【目的】磷是动物必需的矿物质元素之一,在动物生长、发育和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动物生产中磷利用效率通常较低,大量未被利用的磷随粪尿排出体外,使得环境中磷不断富集,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污染。饲料磷水平、磷酸盐的添加量与磷利用效率及粪尿磷排放量密切相关。论文旨在研究中国饲料磷水平及磷酸盐应用现状,为合理利用饲料磷资源和降低粪尿磷的环境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分析中国与美国常见畜禽饲养标准,比较不同饲养标准推荐的总磷和非植酸磷需要量的差异;通过对饲料企业调研和饲料样品测定,分析不同饲料中采用的磷酸
关键词:
饲料 饲养标准 磷 磷酸盐 环境影响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恒 李美真 徐智广 王翔宇 曹婧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3种大型红藻真江蓠(Gracilaria asiatica)、脆江蓠(Gracilaria chouae)和蜈蚣藻(Grateloupiafilicina)为实验材料,研究不同营养盐浓度下这3种海藻对氮、磷的吸收和生长情况。结果表明,3种大型海藻对水体中硝酸盐和磷酸盐的吸收效果明显,并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比较前24 h对氮的平均吸收速率,真江蓠和脆江蓠在50μmol/L组出现最大值,分别为0.739μmol/(g.h)和0.648μmol/(g.h),蜈蚣藻在20μmol/L组出现最大值0.614μmol/(g.h);比较前24 h对磷的吸收速率,真江蓠和脆江蓠在1.0μmo...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王永红 曾霖 吉群 谢正丽 黄伟卿 宋炜
为探讨盐度变化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肝脏基因转录表达的影响,将体质量为(59.68±1.32) g的大黄鱼分别在盐度25(对照组)、盐度36(高盐组)、盐度10(低盐组)的水体中暴露24 h,采用Illumina Hiseq 2500对肝脏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从高盐vs.对照组(H vs. C)、低盐vs.对照组(L vs. C)和高盐vs.低盐(H vs. L)中分别筛选出71个、180个和438个差异基因(DEGs)。GO (Gene Ontology)和KEGG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分析发现,H vs. C中的DEGs显著富集在三羧酸循环、MAPK信号通路、内质网蛋白加工和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L vs. C中的DEGs显著富集在FoxO信号通路、戊糖磷酸途径、mTOR信号通路、RNA降解、P53信号通路和内质网蛋白加工等,表明大黄鱼对高盐和低盐胁迫的响应均涉及到糖类代谢、内质网应激、细胞凋亡和自噬等生理功能。H vs. L中的DEGs显著富集在内质网蛋白加工、FoxO信号通路、甘油脂代谢、糖酵解/糖异生、吞噬体和P53信号通路等,表明大黄鱼在高盐和低盐适应过程中,内质网应激、脂类代谢、糖类代谢、细胞凋亡和自噬等生理功能存在差异。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研究鱼类对盐度胁迫的响应机制奠定基础。
关键词:
大黄鱼 肝脏 盐度胁迫 转录组 差异基因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曾霖 宋炜 谢正丽 熊逸飞 张惠 黄伟卿
为探讨盐度变化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肝脏基因转录表达的影响,将体质量为(59.68±1.32) g的大黄鱼从盐度25转入盐度36或10的水体中暴露24 h,采用Illumina Hiseq 2500对肝脏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从高盐vs.对照组(H vs. C)、低盐vs.对照组(L vs. C)和高盐vs.低盐(H vs. L)中分别筛选出71个、180个和438个差异基因(DEGs)。GO (Gene Ontology)和KEGG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分析发现,H vs. C中的DEGs显著富集在三羧酸循环、MAPK信号通路、内质网蛋白加工和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L vs. C中的DEGs显著富集在FoxO信号通路、戊糖磷酸途径、mTOR信号通路、RNA 降解、P53信号通路和内质网蛋白加工等,表明大黄鱼对高盐和低盐胁迫的响应均涉及到糖类代谢、内质网应激、细胞凋亡和自噬等生理功能。H vs. L中的DEGs显著富集在内质网蛋白加工、FoxO信号通路、甘油脂代谢、糖酵解/糖异生、吞噬体和P53信号通路等,表明大黄鱼在高盐和低盐适应过程中,内质网应激、脂类代谢、糖类代谢、细胞凋亡和自噬等生理功能存在差异。本结果可为深入研究鱼类对盐度胁迫的响应机制奠定基础。
关键词:
大黄鱼 肝脏 盐度胁迫 转录组 差异基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