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21)
2023(8151)
2022(7160)
2021(6334)
2020(5383)
2019(12848)
2018(12655)
2017(24478)
2016(13734)
2015(15513)
2014(15941)
2013(16315)
2012(15539)
2011(14170)
2010(14221)
2009(12859)
2008(12864)
2007(11643)
2006(9987)
2005(8982)
作者
(42776)
(36093)
(35843)
(34089)
(22660)
(17484)
(16478)
(14183)
(13471)
(12923)
(12289)
(12118)
(11556)
(11433)
(11359)
(11331)
(11316)
(10666)
(10435)
(10403)
(9283)
(8887)
(8864)
(8187)
(8140)
(8109)
(8042)
(7961)
(7407)
(7394)
学科
(58880)
经济(58829)
管理(37950)
(37252)
方法(27232)
(25819)
企业(25819)
数学(24578)
数学方法(24334)
(17583)
地方(15165)
中国(14906)
(14690)
(14320)
环境(13802)
农业(11856)
(11838)
贸易(11834)
(11458)
业经(11169)
(10766)
(9685)
(8731)
(8406)
银行(8369)
(8286)
财务(8266)
财务管理(8234)
(8174)
金融(8171)
机构
大学(201998)
学院(200657)
(81921)
经济(80043)
管理(74761)
研究(72005)
理学(63985)
理学院(63191)
管理学(62070)
管理学院(61700)
中国(53087)
科学(47201)
(43369)
(41954)
(38509)
(36195)
研究所(35338)
业大(34231)
中心(33623)
农业(33376)
(31334)
财经(28624)
北京(27131)
(26838)
师范(26514)
(25820)
(25517)
经济学(25304)
(25022)
(23309)
基金
项目(136627)
科学(104998)
基金(97296)
研究(96143)
(87300)
国家(86633)
科学基金(71582)
社会(59477)
社会科(56222)
社会科学(56199)
(53873)
基金项目(52157)
自然(47027)
(46219)
自然科(45870)
自然科学(45852)
自然科学基金(44980)
教育(43065)
资助(39411)
编号(39401)
成果(32253)
重点(31706)
(31170)
(29698)
(27794)
计划(27047)
课题(26897)
科研(26757)
创新(26186)
国家社会(24524)
期刊
(88464)
经济(88464)
研究(54755)
中国(39333)
学报(37574)
(37346)
科学(31894)
(28385)
大学(26631)
学学(25048)
农业(24801)
管理(24094)
教育(18073)
(16816)
金融(16816)
技术(16654)
(14352)
业经(14180)
经济研究(13818)
财经(13689)
图书(13602)
问题(12298)
(11848)
(10790)
资源(10558)
技术经济(10145)
(10028)
书馆(9656)
图书馆(9656)
统计(9655)
共检索到2973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陶芹  陶宇  欧维新  
碳固持服务能够捕获并固定大气中的CO_2,有效地调节气候,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其碳排放量与减排压力持续增加,研究区域碳固持服务供需时空动态关系,对合理制定或优化减排目标,指导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以长三角地区为例,首先明确区域碳固持供给与需求的内涵及测度方法,在评估2000、2015年碳固持服务供给量的基础上,测度不考虑减排目标、减排30%、60%目标下的需求,利用供需比系数,评价长三角整体、省际间的供需关系。结果显示:不考虑减排目标下,15 a间长三角地区碳固持服务供需关系趋于紧张,供需比由50.86%下降到16.36%,空间上中东部地区供需关系紧张化明显;减排30%目标下与减排60%目标下,2015年碳固持供需比分别为40.17%、31.59%,赤字区均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供需关系趋于紧张的主要原因是碳排放,尤其是工业碳排放量大幅增加。研究结果表明,缓解碳固持服务供需矛盾,除了增加碳汇空间外,应重点加快供需赤字区的产业转型发展;同时,也应从省内和省际等层面上建立基于碳固持服务的区域补偿机制和政策,以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目标。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叶磊  欧向军  
在经济极化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利用ER指数和TW指数对长三角1990-2010年的经济极化趋势进行测度,从整体上把握区域经济极化的演变过程;其次,选取1997、2001、2006和2010年这4个典型年份,从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的角度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极化过程进行科学分析,总结其空间格局的演化规律。研究发现:①从极化指数的动态演变过程来看,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极化水平在1990-2010年间呈现出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并通过极化的初始定义对上述论断进行了验证;②从极化理论的两大效应来看,长三角地区的极化效应在研究时段内经历了一个先扩大再缩小的变化过程,而其扩散效应在研究时段内是逐渐增强的;③从经济极化的空间格局来看,长三角地区在近10多年的时间里呈现出"箭头"型—"Z"字型—"M"字型—"区"字型的变化过程,未来借助相关基础设施束扩散效应的增强,本地区空间格局有望向网络型转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支援  陈星宇  
基于2004—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以ESDA方法分析长三角地区碳生产率的空间结构与集聚特征,建立SDM模型探究长三角地区碳生产率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碳生产率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集聚结构长期保持稳定。(2)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规制不仅促进了本地碳生产率增长,还间接提高了周边城市的碳生产率;产业结构则在阻碍本地碳生产率增长的同时抑制了周边城市碳生产率的提高。(3)碳生产率与经济增长存在正“U”型的曲线关系,当前所有城市均已跨过曲线拐点,表明低碳经济已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宋府霖  韩传峰  滕敏敏  
应用LMDI因素分解法与基于岭回归估计的修正STIRPAT模型,基于1997—201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经济产出、人口规模是正反馈驱动因素,分别促进产生186 215.76万吨、14 421.71万吨碳排放,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是负反馈驱动因素,分别抑制产生93 253.01万吨、4 082.47万吨碳排放。经济产出、人口规模、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因素每增加1%,二氧化碳排放量随之增加0.845?4%、2.293 5%、0.832 8%和1.933 3%。在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时期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要加速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集约型转变,加快新能源绿色化变革,在生态补偿、产业链升级、公共服务等方面建立一体化发展新机制,促进长三角地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黎文勇  杨上广  吴玉鸣  
基于市场化视角,首先探讨了市场一体化发展对碳排放效益的作用机理,然后利用2006~2015年长三角地区截面均值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市场一体化对碳排放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指数与碳排放效益存在正向空间相关性,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显著地提高了区域碳排放效益;公路网密度与开放程度抑制了碳排放效益提升;外商直接投资对碳排放效益的影响由"十一五"的抑制作用转变为"十二五"的促进作用。最后从市场一体化建设、完善政府考核体系等方面阐述了政策启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丁胜  温作民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与能源消耗的增长,以及不合理的能源结构,导致了长三角地区碳排放的不断增加。文章以人口增长率、GDP增长率、能源消耗量、能源技术进步率、能源结构优化系数变动率为影响因素在对IPAT模型进行改进的基础上,对2006-2011年间长三角地区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主要结论是长三角地区能源技术进步率与能源结构优化的减排作用还不能抵消人口与GDP的快速增长的影响,受能源结构优化系数变动比率逐步增加的影响,碳排放量受人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影响呈逐年减小趋势,能源技术进步率与能源结构优化的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宋府霖  韩传峰  滕敏敏  
应用LMDI因素分解法与基于岭回归估计的修正STIRPAT模型,基于1997—201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经济产出、人口规模是正反馈驱动因素,分别促进产生186 215.76万吨、14 421.71万吨碳排放,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是负反馈驱动因素,分别抑制产生93 253.01万吨、4 082.47万吨碳排放。经济产出、人口规模、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因素每增加1%,二氧化碳排放量随之增加0.845?4%、2.293 5%、0.832 8%和1.933 3%。在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时期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要加速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集约型转变,加快新能源绿色化变革,在生态补偿、产业链升级、公共服务等方面建立一体化发展新机制,促进长三角地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支援  陈星宇  
基于2004—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以ESDA方法分析长三角地区碳生产率的空间结构与集聚特征,建立SDM模型探究长三角地区碳生产率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碳生产率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集聚结构长期保持稳定。(2)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规制不仅促进了本地碳生产率增长,还间接提高了周边城市的碳生产率;产业结构则在阻碍本地碳生产率增长的同时抑制了周边城市碳生产率的提高。(3)碳生产率与经济增长存在正“U”型的曲线关系,当前所有城市均已跨过曲线拐点,表明低碳经济已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顾昭洲  梅磊落  
本文运用LMDI模型和C-D生产函数对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资本投入是碳排放量增长的关键因素,单耗水平、交通运输强度、技术水平、劳动力投入均抑制碳排放量增长,其中技术水平是有效抑制碳排放增长的关键因素。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赵栋  刘笑杰  金晓斌  
碳收支核算及碳平衡分区对于推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长三角地区301个县级单元为研究对象,引入碳补偿率、碳平衡压力指数、碳生态承载系数和经济贡献系数等方法探究2000—2017年长三角碳收支时空分异与碳平衡分区,并提出以低碳发展为导向的碳补偿空间优化方案。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碳排放总体呈先急剧上升后高位波动的演变趋势,由2000年的5.6亿t增长至2017年的15.6亿t,区域碳排放差异程度呈缩小态势,高碳排放空间聚集性逐渐增强;(2)长三角地区植被固碳功能在抵消当地能源碳排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整体空间格局较为稳定,但空间异质性较大;(3)长三角地区碳平衡压力呈由中心向外围递减的变化态势,县域碳补偿率呈递减趋势,平均补偿率为68.5%,空间匹配较差;(4)基于碳平衡分析,将长三角地区空间划分为碳汇功能区、低碳经济区、低碳优化区、碳强度控制区及高碳优化区5类区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长三角县级不同功能区差别化碳补偿空间优化方案和低碳发展策略。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王元凯  
本文试图建立一套计量中国省域金融资产的指标体系,并据此比较研究了安徽、江苏、浙江、上海2006年与2009年的金融资产总量及其结构变化。在时间维度上,三省一市金融相关率提高,金融资产结构优化,金融发展水平上升。在空间维度上,三省一市金融发展水平依次提高,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存在平行关系;安徽金融发展水平滞后,江苏金融业发展潜力巨大。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继良  陈炳华  张帅奇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既有共性也有特性。本文在对江苏、浙江和上海三省市产业发展异同点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对三省市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进行分析,针对存在问题,提出进一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点政策思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家军  任怡  
文章从长三角地区电力资源需求现状入手,在回顾了相关经济学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建立Panel Date计量经济模型,定量地分析了影响我国长三角地区电力需求的主要因素,从而得出关于我国长三角地区电力生产的长期规划和电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胡剑锋  马诗慧  
文章基于当前国际社会的压力和我国政府已经做出的承诺,本着"高歌稳进"的思想,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实证分析了1995-2009年碳排放的区域特征,并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研究了2050年前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和灰色关联度测算,提出了实现低碳目标的主要路径和具体方案。研究表明,我国长三角地区的碳排放总量逐年攀升,工业比重和煤类能源消费比重过大,碳排放强度较低的优势正在逐步削弱。今后40年,长三角地区的减排压力较大,其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五年目标"应相对平稳,大体可以在17%-19%之间进行选择。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短期内主要应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从长三角现有工业结构看,积极鼓励文教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