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204)
- 2023(8796)
- 2022(7401)
- 2021(6685)
- 2020(5776)
- 2019(12885)
- 2018(12551)
- 2017(23965)
- 2016(13280)
- 2015(14139)
- 2014(14056)
- 2013(13577)
- 2012(12371)
- 2011(11081)
- 2010(10885)
- 2009(9960)
- 2008(9806)
- 2007(8368)
- 2006(6982)
- 2005(5982)
- 学科
- 济(53717)
- 经济(53660)
- 管理(36952)
- 业(36667)
- 方法(31996)
- 企(30092)
- 企业(30092)
- 数学(29241)
- 数学方法(28709)
- 学(13624)
- 财(13372)
- 农(12001)
- 中国(11318)
- 贸(10049)
- 贸易(10047)
- 易(9812)
- 业经(9763)
- 技术(9131)
- 务(9111)
- 财务(9083)
- 财务管理(9066)
- 企业财务(8722)
- 农业(8292)
- 制(8228)
- 环境(7855)
- 理论(7732)
- 银(7480)
- 银行(7433)
- 融(7321)
- 金融(7321)
- 机构
- 大学(190820)
- 学院(189507)
- 济(73926)
- 管理(72581)
- 经济(72575)
- 研究(65319)
- 理学(65040)
- 理学院(64263)
- 管理学(62507)
- 管理学院(62198)
- 中国(46546)
- 科学(46474)
- 农(44756)
- 京(39256)
- 业大(37979)
- 农业(36177)
- 所(35163)
- 研究所(33053)
- 财(31338)
- 中心(29428)
- 财经(26557)
- 江(25765)
- 经(24417)
- 农业大学(24321)
- 北京(23772)
- 院(23303)
- 经济学(22943)
- 范(21624)
- 省(21330)
- 师范(21179)
- 基金
- 项目(142515)
- 科学(111710)
- 基金(106753)
- 家(99121)
- 国家(98416)
- 研究(89118)
- 科学基金(82857)
- 自然(59422)
- 自然科(58227)
- 自然科学(58208)
- 社会(57932)
- 自然科学基金(57169)
- 基金项目(56259)
- 省(55727)
- 社会科(55211)
- 社会科学(55192)
- 划(48511)
- 资助(44983)
- 教育(41245)
- 重点(32906)
- 编号(31618)
- 计划(31379)
- 部(30652)
- 创(29779)
- 科研(29093)
- 发(28955)
- 创新(27962)
- 科技(27632)
- 业(25744)
- 教育部(25256)
共检索到2516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雪明 徐凌芝 于贤龙 张晓琳 宇研 刘贤
以黄熟期麦秸和无烟煤为对象,利用单因素和三因素四水平正交设计试验方法,研究不同碱化剂质量分数、热处理时间以及固液质量配比对麦秸型煤力学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碱化剂质量分数的增加、热处理时间的延长和固液配比的升高,麦秸型煤的抗压强度和跌落强度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正交试验发现影响麦秸型煤样品粘结性的主要因素为碱化剂质量分数,其次为热处理时间和固液配比,且在碱化处理过程中不同影响因素之间存在较强交互作用。麦秸型煤碱化处理的最优工艺为:碱化剂质量分数2%,热处理时间1.5h,固液配比1∶25。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董明辉 顾俊荣 陈培峰 韩立宇 乔中英
【目的】探讨麦秸还田和施氮量对大穗型杂交粳稻不同部位枝梗和颖花形成的影响。【方法】以大穗型杂交粳稻甬优1540为试验材料,设置麦秸还田(T0:麦秸不还田;T1:麦秸全量还田)和施氮量(N1:施纯氮225 kg·hm-2;N2:施纯氮300 kg·hm-2;N3:施纯氮375 kg·hm-2)二因素试验,裂区设计,秸秆处理为主区,研究稻穗不同部位枝梗与颖花形成规律。【结果】麦秸还田提高大穗型杂交粳稻籽粒产量,但不显著;不同施氮量处理对产量的影响显著,表现为N2>N3>N1。大穗型杂交粳稻不同部位枝梗与颖花形成特性因着生部位不同而异。麦秸还田与施氮量对枝梗与颖花形成有显著影响,与T0相比,T1处理...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沈学善 李金才 屈会娟
为探求适合淮北平原机播夏玉米的最佳麦秸还田方式,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麦秸全量还田方式(粉碎抛撒、灭茬覆盖、直接覆盖)对机播夏玉米出苗率、抗倒性能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粉碎抛撒处理的出苗率最高;灭茬覆盖处理的总倒伏率最低,而单株气生根数目,总根条数和根系干重最高,且其植株基部第3~7节间的直径、单位茎长干重和茎秆压碎强度、穿刺强度、抗倒指数、土壤含水率、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也高于粉碎抛撒和直接覆盖处理。灭茬覆盖和粉碎抛撒处理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均高于直接覆盖处理。因此,无论是从直接经济效益,还是长期的生态效益考虑,麦秸灭茬覆盖和粉碎抛撒覆盖都值得在生产中推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乃娟 史航 朱利群
为明确麦秸不同还田方式对稻麦轮作农田碳足迹的影响,该研究通过开展两年的大田试验,设计了3种麦秸还田方式(麦秸旋耕还田、麦秸翻耕还田和麦秸沟埋还田),并以麦秸不还田为对照,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连续两年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监测,并对不同麦秸还田方式的生产资料投入和生产过程碳排放及温室气体排放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1)与不还田相比,麦秸还田显著增加了稻季日均CH4排放,稻麦周年全球增温潜势95%来自稻田CH4排放;(2)在水稻季,农田CH4排放占碳足迹总量比例最大,3种麦秸还田方式中,麦秸沟埋还田处理下碳足迹最小,且能比麦秸旋耕还田处理减少4. 9%;(3)在小麦季,化肥投入造成的碳足迹所占比例最大,为64. 5%~77. 4%,其次是土壤N2O的排放;(4)从整个稻麦周年轮作系统来看,与麦秸旋耕还田和麦秸翻耕还田处理相比,麦秸沟埋还田处理能分别减少4. 6%和3. 6%的周年碳足迹及8. 7%和4. 9%的周年单位产量的碳足迹。因此,对于稻麦轮作地区,采用麦秸沟埋还田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足迹。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洋 杨雪慧 周晓燕
【目的】分析常压等离子处理工艺对脲醛树脂、异氰酸酯树脂和酚醛树脂3种常用胶黏剂在麦秸表面润湿性的影响,为推动常压等离子体处理在秸秆人造板工业中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法,以接触角和K值为表征手段,通过控制常压等离子体处理的工艺参数(放电电压、电极间距和处理时间),分析不同处理工艺条件对脲醛树脂、异氰酸酯树脂和酚醛树脂在麦秸内外表面润湿性的影响。【结果】经常压等离子体处理后,3种胶黏剂在麦秸内外表面的初始接触角和平衡接触角均有所减小,K值均有所增大,润湿性得到改善,麦秸外表面的初始接触角下降了31%~33%,平衡接触角下降了31%~63%;内表面的初始接触角下降了15%~32%...
关键词:
等离子体 胶黏剂 麦秸 润湿性能 人造板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徐国伟 段骅 王志琴 刘立军 杨建昌
【目的】探讨麦秸秆还田对水稻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方法】粳稻扬粳9538种植于大田,进行了麦秸还田与不还田、实地氮肥管理(SSNM)和农民习惯施肥法(FFP)等处理,观察了秸秆还田后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土壤pH值、有机酸含量、呼吸速率、土壤酶活性及土壤离子的变化动态。【结果】秸秆的腐解高峰在水稻生长的第1个月,土壤中有机酸含量在分蘖中期及穗分化期明显上升;土壤脲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为先升后降,而碱性磷酸酶活性则表现为双峰曲线的变化规律。秸秆还田后土壤pH值明显降低,有机酸含量增加,并且两者之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土壤中脲酶、过氧化氢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强,土壤全磷、可溶性...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艳萍 张洋 江华 吴羽飞
通过研究木聚糖酶处理条件对麦秸表面性能的影响,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处理温度45℃、时间6 h、pH 5.0、酶用量205.0 IU.g-1.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分析酶处理后麦秸单元的微观结构和表面官能团变化的结果表明:酶处理的麦秸单元的外表面接触角显著减小;—OH峰明显增加,纤维素、木质素类物质大量暴露出来;蜡质层脱落和翘起,有明显纤维骨架露出,有利于提高其胶合性能.
关键词:
木聚糖酶 麦秸 表面性能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春虎 陈士林 冯荣成
通过比较试验,对目前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农作制度下麦秸还田与否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及其动态性变化规律进行了探索,以寻求最佳耕作措施。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措施各处理麦收后的肥力基础一致。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吐丝期、灌浆期、成熟期的土壤养分测定结果显示出差异,且随时间推移差异表现越明显。各期各处理平均值比较表明:麦秸不还田+免耕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低,绝对值降低了1.24~2.11 g/kg,相对值降低了9.01%~15.31%,麦秸还田处理比麦秸不还田处理平均增产10.54%,单位面积产量以处理③最高,其次为处理①。
关键词:
玉米 麦秸还田 土壤养分含量 影响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郝建华 丁艳锋 王强盛 刘正辉 李刚华 乔晶 刘杨 王绍华
以粳型水稻品系2645为材料,在等氮量条件下设麦秸半量还田、麦秸全量还田和全施化肥(对照)3种处理,研究麦秸还田对水稻群体构建、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还田初期,两个麦秸还田处理平均土壤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Eh)分别比对照降低4.2%和19.8%,土壤微生物数量较对照显著增加,土壤矿质氮含量较对照降低3.8%,导致拔节前水稻茎蘖数、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均降低;还田后期,土壤矿质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47.4%、10.4%、6.2%、4.5%,麦秸还田后根系伤流速率增加19.9%,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增加30.1%,氮肥利用效率明显提高。...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郑超 张雅云 肖建平 杨庆 雷亚芳
【目的】对不同形态刨花压制麦秸板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能进行比较和分析,为刨花原料的选择、板材制造工艺的改进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聚合异氰酸酯为胶黏剂,采用不同加工方式(劈裂机加工和刨片机加工)及不同尺寸(经>1~≤2mm、>2~≤4mm、>4~≤8mm孔径筛分的3个等级的长料、短料)的麦秸刨花压制非定向的单层板材,根据林业行业推荐标准《LY/T 2141-2013定向结构麦秸板》的要求测试板材的物理力学性能,利用X射线断面密度测试仪分析刨花尺寸对麦秸板断面密度的影响。【结果】劈裂机加工的长料中,>1~≤2mm、>2~≤4mm、>4~≤8mm的麦秸刨花占75%左右,环式刨片机加工的短料中则为90%...
关键词:
刨花形态 麦秸板 物理力学性能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艳萍 张洋 江华 吴羽飞 李文定
利用木聚糖酶预处理麦秸纤维,采用常规热压工艺制备脲醛树脂(UF)麦秸纤维板,并测试木聚糖酶处理前后UF麦秸纤维板的性能变化.结果表明:与未经木聚糖酶处理的UF麦秸纤维板相比,处理后的UF麦秸纤维板的内结合强度、弹性模量、静曲强度均显著提高.其中,内结合强度由0.34 MPa提高到0.67 MPa,弹性模量由2386.05 MPa提高到3121.75MPa,静曲强度由18.25 MPa提高到27.13 MPa;24 h吸水厚度膨胀率显著下降,由36.45%降至18.40%,且各项指标达到国家标准合格品的要求.木聚糖酶处理后的UF麦秸纤维复合材料具有较大的刚度和阻尼;酶处理前后复合材料的Tg分别为...
关键词:
木聚糖酶 脲醛树脂 麦秸纤维板 性能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朝苏 王克如 谢瑞芝 付书明 李少昆 汤永禄
2005~2007年,研究了稻麦轮作区麦秸还田方式、还田量及免耕麦秸覆盖还田条件下移栽方式对水稻产量和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与传统栽培方式(翻耕、无麦秸还田)相比,免耕麦秸覆盖还田对水稻产量没有影响,但对出糙率、整精米率等品质性状不利;翻埋还田有一定增产效果(增产5.5%),对主要品质性状影响不明显;免耕垄作麦秸沟填处理则显著减产。②免耕条件下,适当增加麦秸还田量,能减少无效分蘖,提高个体和群体质量,增产效果明显。以9.0×103kg·hm-2麦秸还田量的水稻产量最高,与对照差异显著。③免耕麦秸覆盖条件下,撬窝移栽水稻根系分布层次较深,抗倒力强,产量高于其他处理;不同移栽方式对稻米外...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贾春虹 王璞 戴明宏
为了明确麦秸覆盖方式、降雨量以及氮肥施用量对于麦秸对后茬作物的化感作用的影响,以探讨耕作措施对消除麦秸对玉米的不良影响的作用,分别采用温室和田间试验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玉米不同品种对麦秸长度和覆盖量的互作的反应有显著差异,农大108表现出更强的抵抗化感作用的能力。降雨量与麦秸还田方式的互作对玉米生长有极显著的影响。常规麦秸覆盖水平下(4 500 kg/hm2)施用纯氮90 kg/hm2可以减弱化感作用对玉米出苗率、株高、叶面积和地上部干重的影响。
关键词:
生化互作 玉米品种 麦秸 耕作措施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凌启飞 郑霞 李新功
采用半干法工艺制备了麦秸纤维增强水泥板,探讨了碱处理对板材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碱处理纤维后板材的力学性能得到了明显改善。通过碱处理麦秸纤维中的半纤维素被水解溶出,避免了在水泥水化环境中麦秸纤维半纤维素水解成单糖而阻碍水泥水化凝固。麦秸纤维表面变得粗糙,增大了水泥与纤维的机械交织力,从而提高了板材的力学性能。同时,碱处理后的纤维拉伸强度和长径比的增大也改善了板材力学性能。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马永清 韩庆华
据1992~1993年大田试验结果,分析了不同时期麦秸覆盖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麦秸覆盖后对夏玉米的产量有一定的影响,在1992年的降雨年型下,麦秸覆盖对夏玉米的产量有提高作用,在1993年的降雨条件下,麦秸覆盖数量在不超过9.0t/hm2时对夏玉米的产量有提高作用,超过时则出现夏玉米产量降低。从大田试验中采集的麦秸样品的水提液发芽试验中得出,麦秸中水溶性毒素物质随着降雨淋入土壤,其毒性可持续3个月之久。
关键词:
生化他感,麦秸覆盖,玉米,产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