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07)
- 2023(8312)
- 2022(7307)
- 2021(6686)
- 2020(6068)
- 2019(13814)
- 2018(13975)
- 2017(26064)
- 2016(15172)
- 2015(17399)
- 2014(17911)
- 2013(17530)
- 2012(16708)
- 2011(14967)
- 2010(15058)
- 2009(14122)
- 2008(14264)
- 2007(13238)
- 2006(11234)
- 2005(10022)
- 学科
- 济(55727)
- 经济(55661)
- 管理(37577)
- 业(36075)
- 企(28074)
- 企业(28074)
- 方法(26916)
- 数学(23697)
- 数学方法(23464)
- 农(17084)
- 学(16988)
- 财(15423)
- 中国(15208)
- 制(12562)
- 地方(11732)
- 农业(10899)
- 贸(10780)
- 贸易(10777)
- 业经(10756)
- 易(10433)
- 银(9759)
- 理论(9744)
- 银行(9698)
- 和(9291)
- 体(9253)
- 行(9233)
- 务(9193)
- 财务(9164)
- 融(9134)
- 财务管理(9134)
- 机构
- 大学(219561)
- 学院(219391)
- 济(81387)
- 研究(80879)
- 经济(79351)
- 管理(75396)
- 理学(64213)
- 理学院(63389)
- 管理学(61899)
- 管理学院(61522)
- 中国(59365)
- 科学(56294)
- 农(53458)
- 京(48084)
- 所(45121)
- 农业(42925)
- 业大(41548)
- 研究所(41530)
- 财(38016)
- 中心(37270)
- 江(35570)
- 北京(30081)
- 财经(29838)
- 范(29366)
- 院(28856)
- 师范(28826)
- 省(28008)
- 技术(27900)
- 农业大学(27647)
- 州(27625)
- 基金
- 项目(147869)
- 科学(111404)
- 基金(102643)
- 研究(101105)
- 家(93580)
- 国家(92811)
- 科学基金(75078)
- 省(60462)
- 社会(59071)
- 社会科(55640)
- 社会科学(55618)
- 基金项目(54255)
- 划(51611)
- 自然(51033)
- 自然科(49756)
- 自然科学(49733)
- 自然科学基金(48807)
- 教育(47406)
- 资助(43151)
- 编号(41810)
- 成果(34964)
- 重点(34892)
- 发(32362)
- 部(31724)
- 计划(31328)
- 课题(30469)
- 创(29946)
- 科研(29584)
- 科技(29193)
- 创新(28193)
- 期刊
- 济(89194)
- 经济(89194)
- 研究(58854)
- 学报(48971)
- 农(48169)
- 中国(45943)
- 科学(38908)
- 大学(34312)
- 学学(32692)
- 农业(32177)
- 财(31153)
- 教育(25100)
- 管理(24961)
- 技术(18610)
- 融(18421)
- 金融(18421)
- 业(17778)
- 业经(15085)
- 财经(14629)
- 经济研究(14260)
- 版(13724)
- 业大(13444)
- 经(12548)
- 问题(12197)
- 农业大学(11256)
- 科技(11156)
- 图书(11039)
- 统计(10470)
- 林业(10153)
- 技术经济(10127)
共检索到3259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郑跃平 刘杰豪 金审 孙若凌 徐嘉楠 范厚勇 王有基 胡梦红
为揭示不同生理状态下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体表黏液与生境微生物组成差异,本研究比较了健康和亚健康中华鲟体表黏液菌群的群落结构差异,探讨细菌群落结构与中华鲟生理状态的相关性。本研究采集健康与亚健康中华鲟的体表黏液和养殖水体,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其菌群结构。结果表明,亚健康组微生物多样性与丰富度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序列的统计分析表明,相较于水体,黏液样本存在大量的独有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 OTU),且与水体的共有OTU数目因中华鲟生理状况而发生变化。根据组间的相似性与差异分析,不同组之间的主成分与主坐标分析显示出较强的分离趋势,且组内样本相对距离较小。在门和属水平下,中华鲟体表黏液和水体群落组成和优势种有显著差异。水体中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31.84%)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24.37%);健康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55.23%)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21.00%);亚健康组的变形菌门(40.23%)占比相较于健康组有所下降,但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18.29%)、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10.08%)、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的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水体中优势菌群包括球形发丝菌属(Sphaerochaeta)(10.56%)和下水道菌属(Cloacibacillus)(7.95%)。健康组中的优势菌群包括罗尔斯通氏菌属(Ralstonia)(19.83%)和黏液杆菌属(Mucilaginibacter)(8.11%)。亚健康组的优势菌群则相较于健康组发生了变化,主要由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16.71%)和WPS-1_genera_incertae_sedis (5.05%)组成。功能预测发现,亚健康组的菌群功能丰度相较于健康组显示出下降的趋势,包括环境适应、生物代谢、信号转导等。通过对不同生理状态中华鲟黏液微生物组与水体的相似性及差异分析发现,随着中华鲟的生理状态的改变,体表黏液核心菌群产生差异,亚健康组中鞘氨醇单胞菌属是黏液菌群的优势属,该属可作为健康检测的标志物。通过对健康和亚健康中华鲟体表黏液微生物群落的比较,发现不同健康状态存在不同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为中华鲟的健康养殖与监测提供了新的视角。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凤杰 曾令清 葛胜东 李秀明 黄小铭 张耀光
量化分析了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幼鱼在正常摄食节律下摄食前(S0d)、摄食后64 h(S0d-64h)、饥饿16d(S16d)、饥饿32 d(S32d)以及饥饿后首次恢复摄食64 h(S16d-64h,S32d-64h)肠道各类型黏液细胞的反应特征。结果发现,摄食后肠道各部位黏液细胞总数均有一定程度减少,其中前肠减少最为显著(P<0.05);中肠和后肠II型黏液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0.05),中肠的III型黏液细胞数量显著增多(P<0.05);肠腔中黏液增多,黏液细胞呈空泡结构。S16d组和S16d-64h组前肠和中肠的I型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0.05),III...
关键词:
南方鲇 饥饿 恢复摄食 肠道 黏液细胞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周建桥 欧阳明艳 温彬 陈再忠 高建忠
为了探究七彩神仙鱼体表黏液在繁殖周期中组分的变化规律,测定了七彩神仙鱼体表黏液中皮质醇、免疫球蛋白M、总蛋白、乳酸、葡萄糖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七彩神仙鱼体表黏液中皮质醇、免疫球蛋白M、总蛋白、乳酸、葡萄糖的含量均受亲鱼性别和繁殖时期显著影响(P<0.05),且繁殖时期与性别之间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0.05)。在幼鱼平游期,5种组分含量在雌雄亲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七彩神仙鱼开始“喂奶”后其体表黏液成份发生显著变化,尤其是雄鱼会分泌更多的营养与免疫组分来满足幼鱼需求。
关键词:
七彩神仙鱼 体表黏液 繁殖期 繁殖间期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彭岳林 蔡晓布 于宝政
【目的】了解藏北高寒草原不同退化阶段土壤微生物的变化特征。【方法】于2015年9月,在藏北高原南部分别选取3处高寒草原按010、1020 cm土层采集原状土样,采用涂抹平板法分离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状态高寒草原土壤微生物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3种微生物数量在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原中均表现出放线菌>细菌>真菌的特征,放线菌在3种微生物中占绝对优势,其数量随着草原的退化表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不同程度退化草地不同土层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情况各不相同,正常草地中3类微生物的数量在表层和亚表层土壤中的分布具有显著差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赵敏慧 邹文政 鄢庆枇 陈强 庄峙厦 王小如
采用3H-TdR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河流弧菌(Vibrio fluvialis)TS-1对青石斑鱼(Epinephelus awoara)表皮黏液的黏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经TSB培养的河流弧菌对青石斑鱼表皮黏液的黏附作用极显著高于经TSA培养的河流弧菌(P<0.01);河流弧菌经TSB培养后能很好地黏附于青石斑鱼表皮黏液,其黏附量随菌浓度升高而增大并符合饱和黏附动力学特征;不同生长阶段河流弧菌的黏附能力不同,在培养初期阶段细菌的黏附量先是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并在培养24h后黏附量达到最大,而后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其黏附量急剧下降。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河流弧菌对青石斑鱼表皮黏液有较强的黏附作用...
关键词:
河流弧菌 青石斑鱼 体表黏液 黏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楠 梁方方 陈建华 王宇欣 王平智 张明
为探究韭菜(Allium tuberosum Rottl. ex Spreng.)不同生态位微生物的分布情况,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生信分析比较不同生态位的多样性差异,找出不同生态位的核心菌群;通过PICRUSt2对不同生态位微生物的功能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韭菜根及根际土,即韭菜的地下部分,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高于其他生态位,且主要的核心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而地上部分如韭菜叶片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更高。通过对不同生态位韭菜细菌代谢功能进行预测,发现在韭菜地上部位内生菌主要的代谢功能是通过各种有机系统进行一系列代谢活动,而地下部分的微生物主要是参与遗传信息的处理和细胞的基础活动,变形菌门多与细胞的基础生命活动有关,而地上所发挥作用的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可能参与韭菜机体的一系列代谢活动。该研究结果为不同品种韭菜内生菌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彭岳林 蔡晓布 于宝政
【目的】了解藏北高寒草甸不同退化阶段土壤微生物的变化特征。【方法】采用涂抹平板法对藏北南部不同状态高寒草甸(包括正常草地、轻度和严重退化草地)土壤微生物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1)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中3种土壤微生物数量均表现出放线菌>细菌>真菌的特征,放线菌在3种微生物中占绝对优势;放线菌与细菌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表现出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而真菌则随着草地的退化表现出先急剧上升又显著下降的趋势。(2)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表层(0~10 cm)和亚表层(10~20 cm)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各不相同,真菌在正常草甸和重度退化草甸中表现为表层小于亚表层,而在轻度退化草甸中却表现为表层大于亚表层的趋势;放线菌在正常草甸和轻度退化草甸中表现为表层大于亚表层,而在重度退化草甸中却表现为表层小于亚表层的趋势;细菌则均表现出表层大于亚表层的趋势。(3)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表层和亚表层土壤中微生物的变化趋势亦不尽相同,土壤细菌在表层和亚表层均表现出随着土壤退化程度的逐步加深呈先减少再增加的变化趋势;真菌在表层表现出随着土壤退化程度的逐步加深呈先增加再减少的变化趋势,而在亚表层土壤中却表现为先下降再轻微上升的趋势;放线菌数量则表现为表层土壤中随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逐步下降的趋势,亚表层土壤中却呈现先轻微下降又显著上升的变化趋势。【结论】放线菌为藏北高寒草甸土壤中的优势微生物种类,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藏北高寒草甸不同退化阶段土壤微生物的变化规律各不相同,不同微生物种类在表层和亚表层土壤中的分布规律亦不尽相同。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变化规律 高寒草甸 西藏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晓露 邹文政 鄢庆枇 郭国军 陈强
采用3H-TdR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河流弧菌对不同处理后的青石斑鱼表皮黏液的黏附作用。结果显示:青石斑鱼表皮黏液经40、60和80℃热处理10min后河流弧菌的黏附率出现显著性升高,而100℃处理10min则能极显著降低河流弧菌的黏附作用;蛋白酶K和胰蛋白酶处理黏液对河流弧菌的黏附作用没有显著影响,高碘酸处理则能极显著提高河流弧菌的黏附率;8种碳水化合物中的葡萄糖、甘露糖、甘露醇、麦芽糖能极显著促进河流弧菌的黏附作用,乳糖、果糖及蔗糖能显著性促进河流弧菌的黏附作用;半乳糖则没有显著性影响;高浓度的细胞表面提取物能显著抑制河流弧菌的黏附作用,但较低浓度的细胞表面提取物反而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青石斑鱼...
关键词:
河流弧菌 青石斑鱼 表皮黏液 黏附作用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苗则彦 赵奎华 刘长远 梁春浩 林凤
通过对不同抗、感枯萎病黄瓜品种不同生育时期的根际微生物数量消长动态研究发现 ,黄瓜抗、感枯萎病品种的根际真菌、放线菌数量存在明显差异 ,且这些根际微生物数量与黄瓜的生育期有一定关系。在结瓜期抗病品种的真菌、放线菌数量明显多于感病品种 ,黄瓜的根际细菌数量与黄瓜抗性无相关性。根际真菌、放线菌数量在黄瓜初花期、结瓜期呈明显上升趋势 ,而细菌数量则呈波动变化 ,在初花期出现下降趋势。
关键词:
黄瓜枯萎病 根际微生物 消长动态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张旭 周丽 蔡敏 崔娜欣 庞思 邹国燕 赵志勇 袁泉 黄伟伟 张亚雷
养殖水体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组成对养殖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全面系统评估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养殖中后期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组成,于2022年6―10月逐月监测上海市崇明区中华绒螯蟹养殖池塘内水质指标,同时基于宏基因组学技术分析了养殖期内水体中微生物物种组成及功能结构特征,并探讨了二者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该养殖池塘在养殖中后期主要超标水质指标为pH、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和总氮。在养殖期水体中,6―8月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以及7―8月的微物群落丰富度处于较高水平,优势门为细菌中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和病毒中的尾噬菌体门(Uroviricota),而在属水平上,丰度占比前10的优势属在多组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如7月蓝藻门微囊藻属(Microcystis)细菌和8―10月的有尾噬菌体目(unclassified_o_Caudovirales)病毒丰度明显高于其他月份。微生物的主要功能为代谢功能包括能量代谢、全局和概览图、氨基酸代谢等,不同月份的功能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6―7月代谢途径丰度明显高于8―10月,而优势细菌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是上述功能的主要贡献者。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组成的影响趋势一致,叶绿素a和pH是影响最显著的环境因子,溶解氧、总磷的影响作用稍弱。在养殖水体中,丰度占比较大的致病菌为肠道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ca)、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研究结果可为中华绒螯蟹养殖池塘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组成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并可为养殖水质调控及生态系统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宗冬琳 周也富 胡小康 王弢
【目的】本试验围绕玉米不同生育期根系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变化,探究鲜食玉米根系土壤微生物群落构成演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耦合关系。【方法】基于鲜食玉米大田试验,在鲜食玉米的播前期(PS)、拔节期(JS)、抽雄期(TS)和乳熟期(MS)进行根际土壤的采集及其理化性质的测定,并使用16S和ITS基因测序分析鲜食玉米不同生育期下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特征。【结果】玉米不同生育期根系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差异显著,而真菌群落组成在各生育期无显著变化。在拔节期,随土壤养分含量的显著降低,细菌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而真菌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则显著下降。在乳熟期,根系土壤细菌不同属间的正相关共生关系相较于其他生育期达到最高,而此时真菌不同属间的正相关共生关系则降至最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与土壤pH、总磷和速效钾间存在正效应,而真菌多样性则与上述指标间存在负效应。【结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在鲜食玉米生育期内发生了显著改变,相比真菌,细菌更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随外界环境的改变继而影响着鲜食玉米产量的构成。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荣华 谢雨晴 赵涛 殷红 袁莉芸 刘襄河 杨子寒 石宇 李修峰 张雷
本研究旨在探讨食性对鱼类肠道菌群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并预测特定菌群对不同营养素的潜在功能。实验采用高通量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提取获得滇池高背鲫(Carassius aurat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鳜鱼(Siniperca chuatsi)、昆明裂腹鱼(Shizothorax grahami) 4种不同食性鱼类的肠道内容物,12个样品的16S rRNA,构建文库并测序,分析这4种鱼类肠道微生物的菌落组成和多样性。结果显示,鱼类肠道菌群多样性受到食性的显著影响(P<0.05),综合表现为杂食性(滇池高倍鲫) > 草食性(草鱼) > 滤食性(昆明裂腹鱼) > 肉食性(鳜鱼)。4种鱼类具有一些相同的优势菌群: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然而,优势菌群在属水平上存在一定差异,如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为鳜鱼的优势菌群,拟杆菌属(Bacteroides)为草鱼的优势菌群等。功能预测发现,鳜鱼肠道中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草鱼抗病潜力略高于其他3种鱼类;约氏不动杆菌(A._ johnsonii)、鲁氏不动杆菌(A. lwoffii)和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可能有助于宿主对蛋白质的消化,而拟杆菌属中的某些菌群可能有助于宿主消化纤维素。综上所述,食性是影响鱼类肠道菌群组成和多样性差异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分析食性与肠道优势菌群之间的关联,探讨特异菌群的功能,可为研究鱼类营养代谢的微生物效应奠定理论基础。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徐志霞 李小容 蔡莲子 李颖 刘胜欢 刘武才 李蕾
【目的】研究海南滨海木麻黄林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酶活性随林龄的变化规律,探讨木麻黄成熟林林地地力衰退的原因。【方法】在位于海南省海口市海滨的木麻黄幼龄林(5年生)、中龄林(15年生)和成熟林(30年生)中各设置3个10m×10m的样方,采用"S"形5点混合取样法取5~20cm土层土样,提取土壤宏基因组DNA对土壤细菌、真菌的菌属组成、相对丰度和多样性进行分析,测定土壤酶活性并对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进行通径分析,同时对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活性和理化性质的关系进行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1)中龄林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物种组成最丰富且均匀程度高。各林龄林地土壤细菌均以酸杆菌_Gp1占优势,中龄林土壤中特有菌属鞘氨醇杆菌属也为优势菌属。各林龄土壤真菌以发菌科中一种尚未分类的菌属占优势,其在成熟林中相对丰度最高。(2)随林龄增加,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逐渐升高,而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活性逐渐降低,多酚氧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通径分析表明,土壤呼吸作用、pH值及全钾、全磷、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直接因素。(3)CCA分析表明,铵态氮对细菌群落的影响程度最大,而土壤体积质量对真菌群落的影响程度最大。多酚氧化酶活性与分枝杆菌属相关性最大,而酸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真菌相关菌属相关性最大。土壤优势菌属中鞘氨醇杆菌属与有机质、硝态氮含量最相关,发菌科中一种尚未分类的真菌与过氧化氢酶活性、pH最相关。【结论】成熟林中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均匀程度降低以及氧化还原酶类活性随林龄增长而逐渐降低,是木麻黄成熟林林地地力衰退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键词:
木麻黄 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理化性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胡元森 吴坤 刘娜 陈红歌 贾新成
对黄瓜根际主要微生物类群在不同生育期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着重用PCR-DGGE技术对根际土壤未培养优势菌群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瓜根际微生物主要类群的数量与其生长发育呈正相关。根际微生物的数量一般是由栽种时开始升高,到花期或盛果期时达到最高峰,生长后期有下降趋势,根际微生物数量比同时期的对照要高。土壤微生物总基因组16SrDNAV3区的PCR-DGGE图谱显示农田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稳定,但黄瓜生长对某些种群数量分布有一定影响,特别是黄瓜生长前期,根际细菌数量变化显著,在花期表现尤其明显,揭示黄瓜花期生长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可能较大,也说明这些类群微生物可能是对黄瓜花期生长起特殊作用的未培养...
关键词:
土壤 黄瓜 根际微生物 PCR-DGGE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吴金平 杨代勤 杜浩 罗江 熊伟 刘源 朱建强 危起伟
为了解锌对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类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组成的影响,本研究配制了14.77,57.71和364.5 mg/kg的3种不同锌水平的饲料,养殖长江鲟幼鱼8周,采集了后肠粪便,测定了后肠粪便的肠道α-多样性、群落结构组成与OTU数量。结果显示:随饲料锌水平的升高,基于丰度的覆盖估计值(ACE指数)、Observed species指数、Chao1丰富度估计指数(Chao1指数)出现了下降的趋势,364.5 mg/kg组最低,364.5 mg/kg组与14.77 mg/kg组之间差异显著,与57.71mg/kg组之间无显著差异。香浓多样性指数、辛普森多样性指数与普系α-多样性(Phylogenetic diversity, PD-whole tree)值也表现出随饲料锌水平的升高而下降的趋势,且三种指数均在364.5 mg/kg时最低,但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在科水平上,梭杆菌科、肠杆菌科与梭菌科类的总和分别占前10种科的80.82%、92.89%、93.37%,表明在不同锌饲料处理水平下,上述3个菌科在鱼类肠道菌群的组成中占据优势。在属水平上,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梭菌属类(unidentified_Clostridiales)、邻单胞菌属(Plesiomonas)与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总和分别占前10种属的总和百分比分别达78.32%、81.56%、89.28%,表明这4种细菌属是优势属。三个处理组的总OTU数随饲料锌水平的升高而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三个处理组的OTU数分别为1 160、790、654。上述结果表明,饲料锌含量对长江鲟幼鱼肠道的α-多样性、群落结构组成及OTU数量产生了影响,且饲料锌含量过高时会影响长江鲟幼鱼肠道的α-多样性、群落结构丰度及OTU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