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22)
- 2023(7742)
- 2022(6898)
- 2021(6305)
- 2020(5623)
- 2019(13120)
- 2018(12848)
- 2017(24467)
- 2016(13934)
- 2015(15903)
- 2014(16193)
- 2013(16249)
- 2012(15521)
- 2011(14394)
- 2010(14630)
- 2009(13510)
- 2008(13623)
- 2007(12514)
- 2006(10861)
- 2005(9771)
- 学科
- 济(57450)
- 经济(57395)
- 管理(36430)
- 业(33640)
- 方法(27360)
- 企(25578)
- 企业(25578)
- 数学(24258)
- 数学方法(24022)
- 农(17362)
- 学(16855)
- 中国(13898)
- 财(13719)
- 地方(13653)
- 环境(12271)
- 贸(11810)
- 贸易(11806)
- 农业(11563)
- 易(11438)
- 业经(10714)
- 制(10001)
- 和(9673)
- 划(8343)
- 融(8302)
- 金融(8299)
- 银(8223)
- 银行(8166)
- 务(8102)
- 财务(8081)
- 财务管理(8053)
- 机构
- 大学(210982)
- 学院(209410)
- 济(80876)
- 研究(80807)
- 经济(79029)
- 管理(72856)
- 理学(62364)
- 理学院(61507)
- 管理学(60142)
- 管理学院(59784)
- 中国(57760)
- 科学(56156)
- 农(52508)
- 京(46671)
- 所(45476)
- 农业(42340)
- 研究所(41979)
- 业大(41003)
- 中心(36075)
- 财(35399)
- 江(33483)
- 北京(29421)
- 院(28492)
- 财经(28173)
- 省(27721)
- 范(27706)
- 农业大学(27365)
- 师范(27266)
- 科学院(26387)
- 州(26109)
- 基金
- 项目(143006)
- 科学(108236)
- 基金(101133)
- 研究(94586)
- 家(93688)
- 国家(92969)
- 科学基金(74852)
- 省(57237)
- 社会(56681)
- 基金项目(53745)
- 社会科(53507)
- 社会科学(53483)
- 自然(52144)
- 自然科(50734)
- 自然科学(50709)
- 划(49944)
- 自然科学基金(49775)
- 教育(42619)
- 资助(42565)
- 编号(36855)
- 重点(34077)
- 发(31973)
- 计划(31308)
- 部(30645)
- 成果(30068)
- 科技(29019)
- 创(28768)
- 科研(28528)
- 创新(27114)
- 课题(26937)
- 期刊
- 济(89909)
- 经济(89909)
- 研究(56555)
- 学报(47551)
- 农(47286)
- 中国(41497)
- 科学(38780)
- 大学(33084)
- 农业(32216)
- 学学(31626)
- 财(27549)
- 管理(24091)
- 教育(18496)
- 业(18327)
- 融(16498)
- 金融(16498)
- 技术(15805)
- 业经(14337)
- 财经(13813)
- 经济研究(13733)
- 业大(13350)
- 版(13066)
- 问题(12414)
- 经(11884)
- 资源(11603)
- 农业大学(11095)
- 科技(10621)
- 林业(10469)
- 技术经济(10033)
- 贸(10004)
共检索到3094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夏英俊 范名宇 徐海 刘春香 张佳 江奕君 杨莉 李茂柏 陈温福 徐正进
采用粳稻秋光(程氏指数22)和籼稻七山占(程氏指数7)正反交,分别在华南籼稻区广东(N23°08',E113°14')、西南籼稻区四川(N31°07',E104°22')、长江中下游籼粳交错区上海(N31°14',E121°29')和东北粳稻区辽宁(N41°48',E123°25')同时构建重组自交系(RIL),测定不同生态区RIL程氏指数、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性状,分析籼粳稻杂交后代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差异及其与生态条件、籼粳属性及稻谷粒形的关系。结果表明:4个生态区RIL大部分株系为中间类型(偏籼型或偏粳型),四川、广东、辽宁、上海中间类型比例依次为86.84%、81.45%、82.82%和7...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贵勇 袁平荣 杨天梅 邱崇力 李铮友 卢义宣 李本逊 杨从党
以生产上广为应用的9个粳稻不育系和8个粳稻恢复系为亲本,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对其F1代8个碾磨品质性状和外观品质性状的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精米率、整精米率、精米宽、垩白粒率、垩白度同时受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影响,糙米率、精米长、长宽比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的影响。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精米长、精米宽、长宽比、垩白粒率、垩白度受不育系影响较大。要选育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好的杂交组合,不育系的选择至关重要。品质性状的狭义遗传力由大到小依次为长宽比、粒长、垩白度、垩白粒率、粒宽、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变幅在74.9...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书强 徐正进 陈温福 徐海 刘宏光 朱春杰 王韵 王嘉宇
以籼稻中优早8号和粳稻丰锦杂交育成的重组自交系F6代群体为试材,研究了水稻维管束性状与穗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穗颈和倒二节间大小维管束数、大维管束效率和一次枝梗效率与一二次枝梗数、一二次枝梗总长度、一二次枝梗实粒数、一二次枝梗总粒数、二次粒率、穗颈粗、穗长、穗重、着粒密度、穗实粒数、穗总粒数和单株产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穗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且与二次枝梗性状关系更为紧密。倒二节间大小维管束数比、大维管束数比、小维管束数比与穗部性状关系却相反。维管束性状与结实率、千粒重、穗型指数和第1节位长度关系不大。逐步回归及通径分析表明:一次枝梗效率对穗总粒数、一二次枝梗数、一二次枝梗总粒数的直接作用...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春杰 徐海 郭艳华 徐正进 方萍
为了探讨籼粳稻杂交后代穗部性状表现规律,为综合亚种优点充分利用亚种间优势提供理论依据,分析了典型籼粳稻杂交后代穗部性状的变异及其相互关系,并依穗型指数分类比较穗部性状差异。试验结果表明:穗部性状在F1代多表现超亲优势,F6代呈现连续变异,出现很多超亲值和中间性状。穗粒重由3个主成分决定,粒数因子、穗型因子和粒重因子分别贡献了45.49%,17.6%和12.22%,穗长有使粒数增多、粒重增加的趋势。RIL群体内绝大多数株系穗型属于中、下部优势型,结实率等穗部性状在不同穗型的分布既有交叉又有重合。因此籼粳稻杂交可以创造大量变异,其后代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可以实现穗部性状的重新组合,群体内多数株系穗...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徐海 朱春杰 郭艳华 刘宏光 王嘉宇 杨莉 杨乾华 郑家奎 徐正进 陈温福
【目的】探讨生态环境对籼粳稻杂交后代穗部性状的影响及其与亚种特性的关系。【方法】以辽宁育成的两个典型的籼粳交重组自交系F6群体(RIL1:中优早8号/丰锦、RIL2:七山占/秋光)为试材,分别在四川和辽宁同年种植,研究穗部性状和亚种特性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结果】穗部形态、解剖性状与亚种特性都发生了极显著的变化。从辽宁到四川,穗颈粗和穗颈大维管束数极显著减少,第二节间小维管束数和大维管束比极显著增加,结实率特别是二次枝梗结实率极显著下降,程氏指数更加偏粳。穗颈大维管束数、大小维管束比、大维管束比、结实率和千粒重在亚种类型间差异显著。穗颈节间维管束数目与穗"库"结构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籽粒充...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靳德明 李泽炳
在分析粳型光敏核不育系与粳稻品种杂交组合F_3及以后世代部分株系的育性和基因型的基础上,对分离世代各种主基因型的育性及频率分布进行了估计,验证了根据F_1、F_2和BF_1代作出的水稻光敏核不育性及其育性恢复的遗传涉及核内2对独立的主基因的遗传结论。由F_6以上高世代株系中测选出对农垦58s恢复效应有明显差异的两种纯合单显性可育株系,获得了存在两个不同恢复基因的遗传证据。
关键词:
光敏核不育 遗传 水稻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天俊 王英超 张坤婷 潘淑英 宋桂敏 王通 李振国 刘炳才 李秀红
对3个不同绵羊类群(无角道塞特二代公羊、杜泊一代公羊、杜泊二代公羊)共8个样本应用20个随机引物扩增进行RAPD分析。结果表明,在20个随机引物中,有7个随机引物扩增出不同程度的清晰可辨的RAPD谱带,其中标记总数为35条,多态标记数为24条。共得到147条清晰的谱带。杜泊一代与杜泊二代2个种群间遗传距离最小,为0.080 9;杜泊一代与无角道塞特2个种群间遗传距离最大,为0.515 2。
关键词:
随机扩增多态DNA 绵羊 遗传距离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永生 陈葆棠 张端品
以水稻籼粳交F1 为材料 ,研究了改变培养基的氮素比例和碳源、30℃高温热击处理花药及改善供体植株的生理状况等措施对提高籼粳杂交后代花药培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氮素比例中NH+4 NO-3 为5 .3 2 8.0时对提高花药培养力效果最好 ;混合使用 3%蔗糖和 3 %麦芽糖作碳源对提高出愈率、绿苗分化率及花药培养力效果显著 ;高温热击处理 36h ,可以同时使出愈率和绿苗分化率的提高达到显著水平 ;对供体植株的喷施 0 .8%KH2 PO4能使出愈率显著提高 ,从而提高了花药培养力
关键词:
水稻 籼粳杂交 花药 培养力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元辉 郭耀杰 黄云 胡剑峰 任万军
以不同基因型杂交籼稻为试验材料,在相同施氮量(180 kg/hm2)下,研究不同氮肥后移比例(基蘖肥∶穗肥)对籽粒碾米和外观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后移可以提高籼稻籽粒的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氮肥后移对各基因型籼稻籽粒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等碾米品质以及籽粒垩白度、透明度等外观品质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Ⅱ优498、蓉18优188和川香9838的糙米率和精米率随氮肥后移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F优498的糙米率和精米率随氮肥后移量的增加而增加;Ⅱ优498和蓉18优188的垩白度都随氮肥后移量的增加而减小,川香9838的垩白度随氮肥后移量的增加而增加,F优498在不同氮肥处理下其垩白度差...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梁新亮 王丽 谢云龙 李万宏 李发弟 乐祥鹏
本研究测定了在高寒地区舍饲条件下杜泊羊♂×湖羊♀(杜湖)、澳洲白羊♂×湖羊♀(澳湖)和特克塞尔羊♂×湖羊♀(特湖)3种不同杂交组合F1代羔羊早期生长性能,采用Gompertz模型和Logistic模型拟合了3种杂交组合F1代羔羊的早期生长过程,比较分析了3组杂交羔羊的生长观测值和模型估计值,进而评估其杂种优势。结果表明,两种模型拟合度(R2)都在0.980以上,Gompertz模型对生长拟合效果优于Logistic模型。杜湖和澳湖F1代的拐点日龄和拐点体重小于特湖组;杜湖F1、澳湖F11~3月龄公、母羔的累积生长极显著大于特湖F1公、母羔(P<0.01);特湖F1代从5月龄开始,公、母羔累积生长显著高于杜湖、澳湖F1代公、母羔(P<0.05),特湖F1代杂种优势显著。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公羊与湖羊杂交一代体重增长规律,为湖羊杂交一代在西北高寒牧区的科学饲养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洪文 殷延勃 王昕 王坚 强爱玲 刘炜 史延丽
为了给杂交粳稻稻米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利用489A、216A、552A、中作59A、16A、秋光A 6个不育系和94FR30、2002FR11、2002FR24、1229、FR7969、8FR2 6个恢复系配制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采用禾谷类作物胚乳品质性状的遗传模型及分析方法对杂交粳稻品质性状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糙米率、精米长宽比、精米长厚比主要受种子直接显性效应的控制,整精米率、透明度和垩白率主要受种子直接加性效应控制,垩白面积的遗传主要受种子直接加性效应和母体显性效应共同控制,糙米率、垩白率的细胞质效应也达极显著水平,环境因素、抽样误差等剩余效应对精米率、垩白率、透明度的影响达显著...
关键词:
杂交粳稻 品质性状 遗传效应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仕贵 黎汉云 周开达 马玉清
本文用6个不育系和6个恢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的36个组合为材料,研究了稻米外观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稻米外观品质性状均以加性基因效应为主,其中不育系的作用大于恢复系。千粒重、粒长和长宽比具有较高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垩白率和垩白面积的遗传力较小。相关分析结果,长宽比与粒长以及垩白率与垩白面积和粒宽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长宽比与粒宽、垩白率与粒长呈极显著的负相关。通径分析结果与简单相关的趋势一致。只有千粒重对长宽比的影响主要通过粒长间接影响,直接作用较小。本文还分析讨论了优质高产组合的育种途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侯昱铭 李红宇 陈英华 权成哲 闫平 武洪涛 陈温福 徐正进
为明确中国东北地区水稻品种品质的特点,以2007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水稻区域试验品种(品系)为试材,在栽培管理水平高、有代表性的沈阳、公主岭、五常区试点,对三省穗上不同部位碾磨及外观品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辽宁省品种糙米率和整精米率均居于三省之首;辽宁省品种精米率较高,略高于黑龙江和吉林,但三省之间差异不显著;粒长和长宽比呈现黑龙江>辽宁>吉林的趋势;吉林白度高于辽宁,显著高于黑龙江;垩白度和垩白率均为吉林略高于辽宁,二省均极显著高于黑龙江。
关键词:
水稻 东北 碾磨品质 外观品质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程海涛 苏展 曹萍 郭玉华
针对内陆苏打盐碱土pH值高的特点,分别利用0.30mmol·L-1NaCl和0.15mmol·L-1Na2CO3作为胁迫条件,研究了籼粳杂交形成的DH群体的芽期和苗期相关性状的伤害率。结果表明:各性状盐碱伤害率株系间存在明显分离,且Na2CO3伤害率明显高于NaCl,NaCl胁迫条件下芽期和苗期伤害率平均值为8.70和24.93,Na2CO3胁迫条件下分别为19.38和59.73。芽期和苗期的综合伤害率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比较发现芽期和苗期的耐盐碱性并不一致。NaCl和Na2CO3伤害差株系间存在很大差异,说明不同株系对碱性胁迫反应存在遗传差异,芽期和苗期的伤害差分为4个级别,其中芽期和苗...
关键词:
水稻 籼粳后代 盐碱胁迫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