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328)
2023(3365)
2022(2961)
2021(2735)
2020(2335)
2019(5229)
2018(5081)
2017(9695)
2016(5407)
2015(5816)
2014(5730)
2013(5715)
2012(5388)
2011(4864)
2010(4860)
2009(4378)
2008(4246)
2007(3766)
2006(3429)
2005(3052)
作者
(17931)
(15120)
(14888)
(14363)
(9273)
(7507)
(6595)
(6059)
(5643)
(5464)
(5243)
(5086)
(4993)
(4919)
(4916)
(4809)
(4440)
(4331)
(4276)
(4093)
(4047)
(3702)
(3668)
(3585)
(3398)
(3392)
(3318)
(3311)
(3213)
(3015)
学科
(23026)
经济(23017)
管理(12020)
(10209)
税收(9714)
(9679)
(9617)
方法(9065)
地方(8672)
环境(8506)
数学(8349)
数学方法(8298)
(7363)
(6998)
生态(5946)
(5820)
企业(5820)
地方经济(5333)
(5208)
农业(5172)
中国(4894)
资源(4179)
(3902)
(3871)
(3698)
贸易(3693)
业经(3577)
(3570)
收入(3512)
(3510)
机构
学院(75789)
大学(73307)
研究(32056)
(29631)
经济(29068)
管理(23499)
科学(23422)
中国(22001)
(21498)
理学(20172)
理学院(19849)
管理学(19374)
管理学院(19268)
(18018)
农业(17093)
研究所(16752)
业大(16249)
(15894)
(14549)
中心(13605)
(12545)
科学院(11648)
(11633)
(11552)
财经(11164)
农业大学(11146)
北京(10185)
(10112)
(9766)
经济学(9397)
基金
项目(56092)
科学(41882)
基金(39486)
(38206)
国家(38008)
研究(35197)
科学基金(29773)
(22534)
社会(21829)
基金项目(21308)
社会科(20745)
社会科学(20738)
自然(20730)
自然科(20032)
自然科学(20022)
(19819)
自然科学基金(19607)
资助(15992)
教育(14390)
重点(13965)
(13681)
计划(13185)
科技(12939)
编号(12639)
(11432)
(11248)
创新(10904)
科研(10871)
发展(9784)
(9771)
期刊
(32997)
经济(32997)
研究(21285)
学报(19950)
(19227)
科学(15297)
中国(13852)
农业(13210)
大学(12966)
学学(12846)
(9832)
(7860)
管理(7170)
(6630)
(6361)
资源(6349)
税务(5831)
业大(5608)
林业(5318)
经济研究(5201)
财经(4923)
业经(4907)
(4580)
问题(4545)
农业大学(4507)
科技(4487)
技术(4393)
(4274)
(4155)
金融(4155)
共检索到1108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月娥  谢瑞芝  张厚宝  李少昆  高世菊  
【目的】研究不同生态类型区玉米适时晚收技术的增产效果和适应性,为玉米适时晚收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7年和2008年分别在中国主要玉米产区(东北、华北和黄淮海地区)的41个试验点,设置推迟7d和14d两个时间收获,分析适时晚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调查数据显示,适时晚收,玉米产量和千粒重显著增加。推迟7d收获,两年各试点的平均产量分别比对照增产4.20%和4.94%;推迟14d收获,两年各试点的平均产量分别比对照增产7.79%和7.92%。玉米晚收增产效果随着纬度的降低而增加(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黄淮海地区),推迟7d收获时,纬度每降低一度,2007年和2008年的增...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寅  郭聃  高强  李翠兰  焉莉  冯国忠  刘振刚  房杰  
【目的】明确吉林省玉米施用磷肥的增产效应在生态区及县域尺度上的差异,为优化区域磷肥的施用与配置,实现粮食进一步增产和提高磷肥效率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5—2013年吉林省玉米"3414"田间试验中不施磷和推荐施磷处理数据,通过分析区域与县域尺度的作物产量反应、磷肥的农学利用率和肥料贡献率等指标,评估不同生态区玉米施用磷肥的增产效应及其差异。另外,通过建立不施磷处理玉米产量与施磷处理产量、磷肥贡献率的关系,分析不同生态区土壤基础供磷能力的差异对玉米施磷增产效应的影响。【结果】施用磷肥对保障吉林省玉米高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吕丽华  董志强  王学清  刘茜  张丽华  贾秀领  
为了充分利用周年光热资源,确定河北平原冬小麦适宜播期和夏玉米适宜收获期,在河北藁城进行了冬小麦夏玉米周年试验。冬小麦采用播期×品种二因子裂区试验,夏玉米采用均匀试验设计,研究了小麦产量对播期和冬前积温、玉米产量对收获期的响应特点。结果表明,冀麦585和金禾9123对播期不敏感,适播期较长,冬前≥0℃积温分别在324~560℃和362~566℃均可获得较高的小麦产量。根据藁城多年积温数据,该积温下限对应的日期为10月20日左右。夏玉米产量与播期、收获期均呈线性关系,而不同年份播期和收获期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不同。玉米生育后期平均气温高于有效灌浆温度(16℃)的截止日期为10月17日,假如玉米收获期由农民传统的9月22日推迟至10月17日,积温可增加476,100℃积温可增产527. 7 kg/hm~2,玉米可有2 511. 9 kg/hm~2的增产潜力。可见,小麦推迟播种时间、玉米延迟收获时间是发挥两季作物均衡增产的重要措施,玉米收获期最晚推迟至10月17日,小麦播种期最晚推迟至10月20日。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小敏  郝明德  王忠有  黄耀明  张涛  
【目的】研究延迟收获对陕西关中地区夏玉米千粒质量、籽粒产量以及地上部分植株各器官养分含量的影响,为夏玉米适时延收提供依据。【方法】以郑单958、先玉335为试验材料,在陕西关中地区设4个试验点(杨凌、咸阳、渭南、宝鸡),分别在各试验点夏玉米习惯收获时间的基础上延迟收获,测定不同延迟收获时间下夏玉米千粒质量、籽粒产量以及地上部分植株各器官养分含量。【结果】在关中地区4个试验点,收获时间推迟10~24d,夏玉米千粒质量增幅为7.9%~40.9%,籽粒产量增幅为17.5%~33.3%。夏玉米叶片、茎秆、穗轴等器官中的氮、磷养分向籽粒转移,提高了籽粒品质;而茎秆中钾含量明显提高,叶片、籽粒、穗轴等器官...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戴明宏  赵久然  杨国航  王荣焕  陈国平  
【目的】阐明不同生态区及品种条件下玉米源库协调性、碳氮代谢的差异表现及其与产量的关系。【方法】在东北(吉林省农安)、京津唐(北京昌平)和黄淮海(河南省浚县)3个生态区各设一个试验点,以6个高产、稳产的优良品种为试验材料,在稀植条件下(密度45 000株/hm2)比较不同生态区和不同品种玉米的产量和产量构成、叶面积指数(LAI)和粒叶比、干物质和氮素分配转运、可溶性糖和C/N等指标。【结果】3个试验点的产量表现为农安>浚县>昌平;6个品种中产量最高的是先玉335,最低的是京单28,其它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在不同生态区和品种条件下,玉米产量与穗粒数的相关性明显大于千粒重;吐丝期最大LAI与产量的相关...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梁  陶洪斌  周祥利  边少锋  赵洪祥  王璞  
在吉林省的2个生态类型区布置种植密度试验,重点分析密度和生态因素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密度的增加,公主岭地区千粒重逐渐下降;而在桦甸地区,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显著增加,穗粒数下降;2个地区均以8万株/hm2的产量最高,分别为12 815和11 453kg/hm2。在同一个密度水平下,公主岭地区的产量和千粒重高于桦甸地区。2)生态因素对产量和千粒重的影响较大,对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的影响较小。产量、千粒重与积温呈显著正相关,说明热量条件不足是限制玉米产量和千粒重的主要因子。尤其是灌浆中期至成熟期的积温,保证这个阶段的积温是保证产量的关键,最适日均温为24.98℃。3)在高...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任三学   周广胜   赵花荣   田晓丽   耿金剑  
播期调整是直接有效减缓气候变化对农业负面影响的重要措施,为了揭示播期变化对作物产量形成的影响机制,在华北北部的河北固城农业气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于2019—2021年设置早播10 d、晚播10 d、晚播20 d和正常播期4个播期,进行了夏玉米同一品种播期调整的大田试验,监测其生育期变化、植株干物质累积、叶片光合特性和籽粒灌浆特征,以及成熟期取样测定产量构成等要素。结果表明:夏玉米播期提前,苗期、穗期及全生育期延长,尤其有效灌浆持续日数随播期提前而延长,播期每提前10 d有效灌浆持续日数延长4.7 d,播期提前10 d平均灌浆速率比对照和晚播10,20 d的平均偏高4.04%,籽粒灌浆、累积增加,百粒质量提高5.459 g。夏玉米穗粒数、穗粒质量、百粒质量等主要产量构成要素在不同播期间存在显著差异,且随播期提前而递增,在6月8日—7月8日试验期理论产量随播期每提前10 d增产速率为1 395.4 kg/hm~2。夏玉米关键生育期平均叶片净光合速率(Pn)随播期每提前10 d提高0.764μmol/(m~2·s),播期提前10 d比对照和晚播10,20 d的平均Pn提高7.31%。光合速率提高使得干物质生产、积累及向籽粒转运量增加,穗粒质量、百粒质量分别比对照和晚播10,20 d的平均偏高24.01%,18.00%。播期提前,株高低,茎秆粗壮,抗倒伏,个体绿叶面积大,群体叶面积指数(LAI)高,叶片光合作用能力高,播期每提前10 d成熟期地上干物质分配率:籽粒质量递增率2.26%,植株营养器官—果穗籽粒间干物质的源—库分配关系改变,穗粒质量、百粒质量提高和籽粒增产。研究认为: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区充分利用气候变暖增加的热量资源,合理调配茬口,夏玉米适期早播,延长生育期和籽粒灌浆时间,可有效提高单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尚中  王勇  樊廷录  王立明  赵刚  唐小明  党翼  王磊  张建军  
【目的】探求不同覆膜方式对旱地农田土壤水温变化规律、降水高效利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以期高效利用和开发有限的自然降水资源。【方法】对6种覆膜方式下玉米关键生育期耕层土壤昼夜24h温度变化、0—2m土壤水分动态进行定位监测,结合作物产量分析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结果】玉米苗期,垄膜沟播(包括全膜双垄沟和半膜双垄沟)能防止白天耕层土壤温度过度上升和晚上温度过度下降;灌浆期,耕层平均温度最低;整个生育期,耕层平均地温比露地高2.4℃;垄膜沟播能把小于5mm的无效降水转化为有效水分贮存于土壤中,提高降水利用率。在平水年份,全膜双垄沟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较露地分别提高91%和85%;干旱年份,半膜...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贾炜珑  翁惠玉  高兰华  郭秀荣  刘守渠  王淑芬  
玉米双相覆盖技术在太原生态区增产率为14.48%。具有苗期适宜增温促发、中期保墒促长的土壤环境效应。增产机理是:玉米地上部和地下部协调增长,叶面积大,茎秆还原糖贮量多,干物质积累也多;具持续高强度灌浆特性,加快了物质运转速度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强  马晓君  豆攀  程秋博  余东海  袁继超  孔凡磊  
探明不同生态条件下氮肥对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为不同生态区玉米生产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氮肥对四川成都平原双流和川中丘陵区简阳玉米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氮素积累与分配、氮素利用效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生态条件和氮肥对玉米的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氮素积累与分配、氮素利用效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显著影响。成都平原降水丰富,光热水集中,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使其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和产量均高于川中丘陵区,而无效生长过多,收获指数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乔丹  陆迁  
基于2000—2014年17个玉米主产省投入产出面板数据,按照自然地理条件将其划分为北方春播玉米区、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西南山地玉米区和西北灌溉玉米区4个生态类型区,采用随机前沿函数模型实证分析不同生态类型区玉米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测算不同生态类型区生物化学型技术与机械技术利用效率的变动趋势,定量分析玉米生产技术进步有偏演进模式。结果显示:我国不同生态类型区玉米生产技术效率总体保持较高水平,且呈上升趋势;北方春播玉米区技术效率最高,其次为西北灌溉玉米区、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不同生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春花  
水稻、玉米施锌增产技术,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等12个协作单位,于1982—1986年,根据土壤理化结构和作物生理机制,在全国经过2000多个实验和取得5万多个测试数据基础上,研究成功并达到国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肖焱波  杨丛梅  高强  韩宝文  贾良良  
针对玉米传统施肥中分次施用且氮利用率低的问题,2006年在吉林、河北研究了新型稳定性长效复合肥ENTEC一次施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比较了农民习惯施肥与推荐施肥投入产出经济效益。研究表明:推荐施肥比农民习惯施肥降低了氮肥用量,玉米产量与习惯施肥相当或略有增加,增产幅度9%;含硝化抑制剂复合肥一次施用即可满足玉米整个生育期的需求,可减少施肥的劳动力投入,经济效率高,应用前景广阔。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从党  李刚华  李贵勇  夏琼梅  邓安凤  刘正辉  王绍华  凌启鸿  丁艳锋  
【目的】检验水稻定量促控栽培技术(RP)的适应性,并探索其增产机理。【方法】于2008—2009年在云南省6个生态区,以当地的主栽品种为材料,设置RP技术与常规栽培技术的对比试验,调查叶龄、茎蘖数、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在6个生态区RP技术显著增产,2008年籼、粳稻分别增产16.0%和15.8%;2009年分别增产18.3%和15.3%;与常规栽培技术相比,RP技术增加穗肥的用量促进了颖花的分化并降低了颖花的退化,从而促进大穗的形成,提高了穗粒数。【结论】RP技术通过降低基本苗和高峰苗提高茎蘖成穗率,获得更多的有效穗,通过重施穗肥促进大穗的形成,显著扩大库容量,最终获得高产。基于此提出了...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旭  李贞宇  马文奇  张福锁  
【目的】分析中国主要农业生态区小麦的化肥增产效应,为小麦进一步增产和提高化肥效率提供依据。【方法】总结近年来全国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示范数据,通过化肥偏生产力、农学效率等指标分析中国主要农业生态区小麦施肥的增产效应及其变化特点。【结果】各区域施肥量水平较高且差异明显,其中黄淮海区施肥量最高,为383 kg.hm-2;北部高原区施肥量最低,为233 kg.hm-2。西北区和长江中下游区的化肥增产作用高于北部高原区和黄淮海区。化肥偏生产力水平最高的区域是西北区,为23.9 kg.kg-1;最低的地区是黄淮海区,为17.4 kg.kg-1。化肥农学效率的最高的地区是西北区,为9.7 kg.kg-1;最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