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351)
- 2023(7516)
- 2022(6315)
- 2021(5753)
- 2020(4752)
- 2019(10504)
- 2018(10193)
- 2017(18344)
- 2016(10569)
- 2015(11516)
- 2014(11164)
- 2013(10673)
- 2012(9666)
- 2011(8906)
- 2010(8771)
- 2009(7700)
- 2008(7468)
- 2007(6337)
- 2006(5563)
- 2005(4682)
- 学科
- 济(36274)
- 经济(36239)
- 管理(27728)
- 业(24785)
- 企(18321)
- 企业(18321)
- 方法(15558)
- 数学(13906)
- 数学方法(13780)
- 农(12488)
- 环境(11312)
- 学(11223)
- 中国(9044)
- 地方(8949)
- 农业(8607)
- 财(8546)
- 贸(8495)
- 贸易(8492)
- 易(8268)
- 业经(7942)
- 划(7038)
- 生态(6657)
- 理论(6593)
- 技术(6571)
- 资源(5874)
- 制(5691)
- 和(5615)
- 发(5500)
- 务(5320)
- 财务(5317)
- 机构
- 学院(147884)
- 大学(145560)
- 研究(56464)
- 济(53426)
- 经济(52279)
- 管理(51174)
- 理学(45125)
- 理学院(44504)
- 管理学(43479)
- 管理学院(43265)
- 农(41825)
- 科学(41300)
- 中国(38143)
- 农业(33780)
- 业大(33261)
- 京(31463)
- 所(31417)
- 研究所(29611)
- 中心(24495)
- 农业大学(22813)
- 江(22091)
- 财(21117)
- 院(20510)
- 省(20217)
- 科学院(19371)
- 范(19302)
- 北京(19171)
- 师范(18922)
- 室(18695)
- 技术(18275)
- 基金
- 项目(113182)
- 科学(86298)
- 基金(80431)
- 家(76294)
- 国家(75710)
- 研究(72169)
- 科学基金(61820)
- 省(46584)
- 社会(44431)
- 自然(44203)
- 基金项目(43792)
- 自然科(43057)
- 自然科学(43035)
- 自然科学基金(42233)
- 社会科(42076)
- 社会科学(42063)
- 划(40263)
- 教育(33288)
- 资助(31777)
- 重点(27065)
- 编号(26898)
- 计划(25546)
- 发(24683)
- 创(24048)
- 科技(23958)
- 部(23240)
- 创新(22557)
- 科研(22372)
- 业(21064)
- 课题(19951)
共检索到2040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杰 张洪程 董洋阳 倪晓诚 杨波 龚金龙 常勇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目的】研究稻麦两熟制下,不同生态区栽培方式对不同类型品种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为栽培方式及配套品种的科学选用与区划布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熟晚粳、早熟晚粳、迟熟中粳和中熟中粳4种类型品种(含常规粳稻和杂交粳稻两种)为材料,采用手栽、机插和直播3种栽培方式,在苏南太湖稻区常熟(31.4°N)、苏中里下河稻区姜堰(32.3°N)与兴化(32.6°N)和苏北淮北稻区东海(34.5°N)3个不同生态区,比较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结果】不同栽培方式水稻产量差异极显著,手栽最高,直播最低;与手栽相比,机插和直播每667 m2分别减产20—50 kg和8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姚义 霍中洋 张洪程 夏炎 倪晓诚 戴其根 许轲 魏海燕
【目的】探讨不同生态区直播条件下播期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为品种及其适宜播期的科学区划布局提供初步理论依据。【方法】苏南太湖稻区常熟(N 31.4°)以迟熟中粳、早熟晚粳和中熟晚粳为材料,苏中里下河稻区姜堰(N 32.3°)以中熟中粳、迟熟中粳和早熟晚粳为材料,苏北淮北稻区东海(N 34.5°)以早熟中粳、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粳为材料,通过分期播种试验,比较研究不同播期对直播稻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结果】随着播期的推迟,各类型品种的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相应推迟,生育期明显缩短,总体表现为播期每推迟1 d,生育期缩短0.6 d左右。同一品种类型,随纬度的升高,拔节期、抽穗期...
关键词:
生态区 播期 直播稻 生育期 温光利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军 张洪程 霍中洋 李国业 董啸波 花劲 郭保卫 周培建 程飞虎 黄大山 陈忠平 陈国梁 戴其根 许轲 魏海燕 高辉
【目的】研究南方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不同栽培方式对不同类型晚粳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为适宜栽培方式及相匹配粳稻品种类型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迟熟中粳、早熟晚粳、中熟晚粳和迟熟晚粳4种不同生育类型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手栽、抛秧、机插3种栽培方式,系统比较不同栽培方式对不同品种类型晚粳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结果】不同类型品种晚粳稻产量均表现手栽>抛秧>机插的趋势,不同栽培方式间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与手栽比较,两年抛秧方式减产率为6.05%—25.70%,机插方式减产率为9.94%—39.04%;手栽方式产量最高的原因是其总颖花量、结实率和千粒重均较高。抛秧和...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许轲 孙圳 霍中洋 戴其根 张洪程 刘俊 宋云生 杨大柳 魏海燕 吴爱国 王显 吴冬冬
【目的】研究稻-麦两熟制下,播期与品种类型对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为播期及品种类型的科学选用提供依据。【方法】以中熟晚粳、早熟晚粳、迟熟中粳、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籼5个品种类型水稻为供试材料,设置4个播期,研究各品种类型水稻产量、生育表现及温光资源利用特点。【结果】不同品种类型水稻产量表现为迟熟中粳>早熟晚粳>中熟中粳>迟熟中籼>中熟晚粳。随着播期推迟,5个品种类型水稻产量呈下降趋势,但下降程度不等。不同品种类型水稻的减产幅度表现为中熟晚粳>迟熟中籼>早熟晚粳>迟熟中粳>中熟中粳。同一播期各品种类型水稻之间产量差异有随播期的推迟而增大的趋势。随播期的推迟,各品种类型水稻的生育进程延迟、...
关键词:
水稻 播期 品种类型 生育期 温光利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唐海明 肖小平 逄焕成 聂泽民 李玉义 汤文光 于天一 汪柯 李强 杨光立
为探明洞庭湖平原双季稻区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光合生理特性、粒叶比和产量的影响,以常规稻和杂交稻为材料,对塑料软盘育秧抛栽、手插和机插3种栽培方式水稻的光合生理特性、粒叶比和产量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抛栽和手插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SPAD值)在分蘖期、齐穗期和灌浆期均显著高于机插,但各栽培方式间在成熟期无显著差异。2)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在水稻主要生育期表现为:抛栽>手插>机插。3)手插早稻的颖花数/叶面积、实粒数/叶面积和粒重/叶面积分别比机插平均增加17.7%、20.6%和10.0%,抛栽晚稻分别比机插平均增加29.1%、37.3%和12.1%。4...
关键词:
水稻 栽培方式 粒叶比 光合速率 产量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佑宏 王治虎 张舒 张瑞洋 杨小林
采用旱育免耕抛栽、小苗机插、盘育免耕抛栽、油林免耕套播、直播、常规栽插6种栽培方式,比较水稻发育进程、主要病害严重程度以及产量的差异,探讨不同栽培方式对稻瘟病、稻曲病、水稻纹枯病发生程度的影响,为不同栽培方式下水稻主要病害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直播和常规栽插稻叶龄发育进程总体快过免耕抛栽方式;不同栽培方式之间稻瘟病、纹枯病和稻曲病发生程度均有差异,产量从高到低顺序为常规栽插、小苗机插、直播、盘育免耕抛栽、旱育免耕抛栽和油林免耕套播。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的生育进程、主要病害的发生程度和产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常规栽插和小苗机插方式病害发生的总体情况优于其余4种栽培方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解振兴 朱业宝 施龙清 董萌 张居念 连玲 吴春珠 姜照伟
【目的】明确不同种植方式对再生稻产量、生育期和温光资源利用的影响,为再生稻种植模式的选择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甬优2640为试验材料,设置人工移栽、机械移栽和直播3种种植方式,研究了再生稻生育期和产量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了不同生育阶段温光资源利用状况。【结果】再生稻头季产量表现为直播>人工移栽>机械移栽,其中直播和人工移栽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机械移栽;再生季产量直播和机械移栽均较人工移栽显著提高。在产量构成方面,头季和再生季有效穗数均表现为机械移栽和直播较人工移栽显著增加,而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均表现为机械移栽和直播较人工移栽降低。头季全生育期机械移栽和直播较人工移栽分别缩短了4和14 d,主要差异时期为播种-齐穗期,与播种期推迟有关;再生季全生育期人工移栽和机械移栽相同,直播较二者均缩短了5 d。头季机械移栽和直播的日均温度均高于人工移栽,而有效积温、光合有效辐射均低于人工移栽;再生季机械移栽的日均温度、有效积温和光合有效辐射与人工移栽相当,直播明显减少。从温光利用效率来看,头季有效积温生产效率、光合有效辐射生产效率和热量利用率均表现为直播最高,人工移栽次之,机械移栽最低;再生季表现为直播最高,机械移栽次之,人工移栽最低。【结论】再生稻3种种植方式下,直播的有效穗数多、总产量最高、温光资源利用效率高,说明选用分蘖能力中等的再生稻品种结合直播可作为轻简高效栽培模式应用于生产中。
关键词:
种植方式 再生稻 水稻产量 温光资源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景蕻 李刚华 张应贵 罗启荣 杨从党 王绍华 刘正辉 王强盛 丁艳锋
【目的】研究高寒水稻产量构成和株型特征的关系,明确精确定量栽培对高寒水稻增产的机理。【方法】以当地品种传统粳稻品种大白谷和新品种丽粳10号为试验材料,对抽穗期不同株型特征指标与产量及产量构成的相关分析,研究高海拔地区水稻生长发育特性及其生理生态特点,探讨高寒生态区水稻增产的主攻目标,以精确定量栽培和常规栽培相比较,分析精确定量栽培对高寒生态区水稻株型和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产量群体之间株型方面以及有效穗、颖花量等产量构成因子方面都存在着差异,高产群体的显著特征是植株上部三叶叶长较长;上部三叶叶角较小;抽穗期叶片的比叶重大,且与叶片、茎秆及穗部性状关系密切;茎秆各节间配置合理,基部节间短,穗下...
关键词:
水稻 精确定量栽培 高海拔 株型 产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霍中洋 李杰 许轲 戴其根 魏海燕 龚金龙 张洪程
【目的】探讨不同种植方式水稻高产栽培条件下稻米品质的变化规律。【方法】以早熟晚粳、迟熟中粳和中熟中粳3种类型水稻品种(含常规粳稻和杂交粳稻)为材料,比较研究高产栽培条件下手栽、机插、直播3种种植方式水稻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营养品质和RVA谱特征值的差异,并对米质性状与灌浆结实期的温光条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糙米率在不同种植方式间没有明显差异,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早熟晚粳手栽>机插>直播,迟熟中粳和中熟中粳机插>手栽>直播;(2)垩白率手栽>机插>直播,垩白大小机插>手栽>直播,垩白度早熟晚粳和常规迟熟中粳手栽>机插>直播,中熟中粳和杂交迟熟中粳机插>手栽>直播;(3)直链淀...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岳亚鹏 董鲜 周毅 薛林 洪立洲 徐阳春 沈其荣 郭世伟
选用长期定位水稻旱作试验土壤,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水稻旱作方式对后作大麦产量、产量构成及养分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旱作均较水作有利于后作大麦的生长;水稻旱作的后作大麦株高均高于水作后作大麦,产量及其构成也均优于水作后作大麦;在不同水稻旱作方式中,水稻盖草旱作后作大麦的冬前分蘖发生早,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均略高于其他旱作处理,能够获得相对较高的产量,分别较覆膜旱作和水作高10.84%和17.43%。大麦养分累积则表现为:氮累积量各生育阶段均以前茬盖草旱作处理的为最高,在成熟期达到每盆958.85mg,而磷累积量则是生育前期最高,钾累积量则是生育后期最高。
关键词:
大麦 产量构成 养分累积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传凯 牛建行
为了探索移栽期对水稻不同生育期生长发育的影响,优选适宜的移栽期和水稻品种,以扬两优6号、深两优5814、冈优1237、宜香优1577、Ⅱ优1259为试验材料,分别于四叶期和六叶期移栽,设置扬两优6号(4叶)、深两优5814(4叶)、冈优1237(4叶)、宜香优1577(4叶)、Ⅱ优1259(4叶)、扬两优6号(6叶)、深两优5814(6叶)、冈优1237(6叶)、宜香优1577(6叶)、Ⅱ优1259(6叶) 10个处理,进行大田试验,研究各处理农艺性状、碳氮化合物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六叶期移栽的水稻营养生长期株高、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量较低,每平方米有效穗数和理论产量均低于四叶期移栽处理。在移栽后90 d和抽穗期,四叶期移栽的冈优1237、宜香优1577、Ⅱ优1259株高高于其他品种。四叶期移栽的冈优1237、宜香优1577在栽后75,90 d的LAI较高,进入抽穗期,下降最多,分别比栽后90 d下降40. 0%和32. 7%;栽后90 d,四叶期移栽的宜香优1577鲜质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其干质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各个生长期,四叶期移栽的冈优1237茎秆中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其次为宜香优1577;四叶期移栽的宜香优1577茎秆中氮含量、每平方米有效穗数、结实率和理论产量均高于其他品种,其理论产量高于宜香优1577(6叶) 32. 2%,其次为冈优1237 (4叶)。栽后90 d和抽穗期的株高、干质量、可溶性糖与每平方米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理论产量呈正相关,抽穗期LAI与各产量因素呈负相关,与理论产量相关系数为-0. 779,达到极显著水平。综上,栽后90 d和抽穗期,四叶期移栽的宜香优1577和冈优1237的株高、LAI、干鲜质量、碳氮化合物和产量指标表现较好,且抽穗期LAI下降幅度最大,有效地分配光合产物,增加水稻产量,因此,选择在四叶期移栽宜香优1577和冈优1237,更有利于实现高产的目标。
关键词:
水稻 移栽期 生长发育 产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从党 李刚华 李贵勇 夏琼梅 邓安凤 刘正辉 王绍华 凌启鸿 丁艳锋
【目的】检验水稻定量促控栽培技术(RP)的适应性,并探索其增产机理。【方法】于2008—2009年在云南省6个生态区,以当地的主栽品种为材料,设置RP技术与常规栽培技术的对比试验,调查叶龄、茎蘖数、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在6个生态区RP技术显著增产,2008年籼、粳稻分别增产16.0%和15.8%;2009年分别增产18.3%和15.3%;与常规栽培技术相比,RP技术增加穗肥的用量促进了颖花的分化并降低了颖花的退化,从而促进大穗的形成,提高了穗粒数。【结论】RP技术通过降低基本苗和高峰苗提高茎蘖成穗率,获得更多的有效穗,通过重施穗肥促进大穗的形成,显著扩大库容量,最终获得高产。基于此提出了...
关键词:
水稻 立体生态区 水稻定量促控 增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思平 丁效东 向丹 曾路生 张玉晓 解军蕊 黄信诚 高发瑞
针对水稻生产中氮肥用量增加、栽植密度越来越低等问题,深入探究水稻施氮量和栽植密度的互作效应对水稻生长、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减少施氮、高效施肥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找出水稻栽植密度与施氮量的最佳组合。以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水稻试验田种植的第2季水稻圣稻18号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设置氮肥水平与栽植密度双因素处理,施氮量设4个水平:无氮(N1),0 kg/hm~2;低氮(N2),216 kg/hm~2;中氮(N3),288 kg/hm~2;高氮(N4),360 kg/hm~2。栽植密度设3个梯度:低密度,24万穴/hm~2;中密度,27万穴/hm~2;高密度,30万穴/hm~2。共12个处理,3次重复。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拔节期水稻的株高、鲜质量、叶面积及分蘖数均以30N3处理为最佳。对于水稻养分吸收,中氮中密度下的水稻氮素含量最高,其中27N2处理在抽穗期比24N2处理高出20. 2%,27N3处理在灌浆期比27N1处理高出1. 30%。而水稻全磷、全钾含量随着施氮量增加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试验还表明,在中密度条件下,288 kg/hm~2的施氮处理比不施氮肥产量提高12. 1%;在中氮条件下,27万穴/hm~2的栽植密度比低密度处理产量提高18. 5%。因此,氮肥水平与栽培密度的最优组合为288 kg/hm~2和27万穴/hm~2,该组合在降低施氮量,控制合理密度的同时,产量实现最优,达到14 615. 3 kg/hm~2。
关键词:
水稻 氮肥水平 栽植密度 生长指标 产量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惠哲 朱德峰 饶龙兵 林贤青 张玉屏
以高产水稻品种两优培九和II优7954为材料,研究强化栽培对水稻中后期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化栽培在单位面积穗数不占优势下,主要是通过改善水稻后期群体质量,促进大穗形成从而实现增产。在强化栽培适宜种植密度下,抽穗期功能叶的配置比较合理,叶片宽且挺,能较好的截获光能,且水稻抽穗期至花后20 d的叶面积衰退率较少,有利于抽穗后光合能力的提高和物质积累,抽穗期茎鞘物质积累多,有利于提高穗粒数和结实率,保证水稻大穗形成。
关键词:
水稻 强化栽培 群体质量 大穗 产量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煦 刘强 荣湘民 彭建伟 谢桂先 张玉平 石其伟
为了探明不同栽培方法对稻米蛋白质产量的影响机理,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4种栽培方法对湘早籼29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和糙米全氮、蛋白氮含量及籽粒蛋白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综合栽培改良I与习惯栽培法相比,能够有效提高水稻功能叶硝酸还原酶(NR)、蛋白水解酶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显著提高糙米全氮、蛋白氮的含量与籽粒蛋白质产量,其中全氮含量提高了17.86%,蛋白氮提高了17.96%,籽粒蛋白质产量提高了29.62%.
关键词:
水稻 酶活性 蛋白质含量 栽培方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