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664)
2023(2400)
2022(2085)
2021(1940)
2020(1636)
2019(3593)
2018(3537)
2017(6008)
2016(3594)
2015(3995)
2014(3851)
2013(3794)
2012(3664)
2011(3328)
2010(3297)
2009(2782)
2008(2870)
2007(2404)
2006(2137)
2005(1838)
作者
(14440)
(12335)
(12248)
(11493)
(7595)
(6379)
(5244)
(4949)
(4654)
(4413)
(4321)
(4199)
(4168)
(4157)
(4018)
(3957)
(3677)
(3638)
(3526)
(3499)
(3487)
(3121)
(3060)
(2857)
(2836)
(2756)
(2719)
(2681)
(2677)
(2632)
学科
(10338)
经济(10329)
(7364)
(5275)
管理(4943)
地方(4813)
(3991)
(3835)
土壤(3822)
方法(3195)
(3165)
企业(3165)
农业(2889)
数学(2756)
数学方法(2708)
(2676)
生态(2647)
税收(2483)
(2460)
环境(2443)
(2367)
地方经济(2344)
(2309)
森林(2309)
(2254)
(2245)
植物(2206)
中国(2188)
(2164)
贸易(2160)
机构
学院(51331)
大学(50075)
研究(25904)
科学(22234)
(21552)
农业(17466)
中国(17008)
(16190)
研究所(15495)
业大(15049)
(13610)
经济(13183)
管理(12961)
(11822)
(11572)
(11424)
实验(11160)
农业大学(11025)
中心(10983)
理学(10967)
实验室(10725)
理学院(10698)
科学院(10475)
重点(10250)
管理学(10230)
管理学院(10160)
(9764)
资源(9549)
环境(9480)
(9415)
基金
项目(42621)
(31203)
国家(31036)
科学(30811)
基金(29473)
科学基金(23007)
研究(22224)
自然(18886)
自然科(18319)
自然科学(18308)
自然科学基金(17924)
(17194)
(16301)
基金项目(16219)
科技(12835)
计划(12460)
资助(11728)
社会(11363)
重点(11285)
社会科(10621)
社会科学(10617)
(10031)
专项(9630)
(9237)
科研(8995)
教育(8887)
(8280)
(8032)
创新(7973)
(7730)
期刊
学报(20406)
(19485)
科学(15186)
(14005)
经济(14005)
农业(13205)
大学(12908)
学学(12794)
研究(11621)
中国(10239)
(8507)
业大(6503)
林业(6206)
资源(5640)
农业大学(4945)
自然(4559)
(4428)
中国农业(4255)
科技(4182)
(3391)
管理(3377)
科技大(3301)
科技大学(3301)
自然科(3285)
自然科学(3285)
农林(3079)
(3079)
(3015)
西南(2893)
(2539)
共检索到726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铁鑫  吴德祥  赵鹏  范文静  刘明  靳容  张爱君  唐忠厚  
【目的】研究30个不同甘薯种植区土壤样品,探索不同地区土壤特征差异及其对甘薯的影响。【方法】分析不同甘薯种植区土壤样品的养分(速效磷、速效钾、pH值、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及微结构特性(孔隙度、粒径)。【结果】不同地区养分和土壤微观结构差别较大,如来自黑龙江肇源的土壤全氮(1.27 g/kg)、速效磷(64.23 mg/kg)、速效钾(353.0 mg/kg)、有机碳(15.94 g/kg)、孔隙占有率(32.47%)、砂粒占比(3.41%),与来自新疆叶城的土壤全氮(0.06 g/kg)、速效磷(7.23 mg/kg)、速效钾(60.5 mg/kg)、有机碳(1.18 g/kg)、孔隙占有率(30.09%)、砂粒占比(23.56%)形成显著性差异;同一地区不同取样点土壤微观结构也有差别,如来自新疆乌鲁木齐的土壤全氮(1.21 g/kg)、速效磷(37.29 mg/kg)、速效钾(443.0 mg/kg)、有机碳(12.36 g/kg)、孔隙占有率(33.74%)、砂粒占比(0.21%),与新疆叶城的土壤同样形成显著性差异。【结论】土壤特征是影响甘薯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乔月静  王雪娇  武宝悦  王占海  胡跃高  曾昭海  
以一窝红甘薯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09-2012年设置甘薯多年连作(对照,T1)、休闲地-甘薯(T2)、玉米-黑麦-甘薯(T3)、玉米-休闲-甘薯(T4)、(大豆‖豌豆)-休闲-甘薯(T5)、大豆-休闲-甘薯(T6)、大豆-黑麦-甘薯(T7)、豌豆-休闲-甘薯(T8)等8种种植模式处理,研究种植模式对甘薯产量、病情指数及甘薯根际土壤甘薯茎线虫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T1相比,不同轮作模式均可以提高甘薯经济产量、降低病情指数,其中T3和T7种植模式显著提高甘薯产量(P<0.05),分别提高108.24%和107.29%,T3和T5种植模式显著降低病情指数,分别降低44.51%和35.56%。2个...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肖利贞  
利用甘薯品种郑红5号和徐薯18研究了土壤干旱对甘薯生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前期(栽后0~60天)叶片数、叶面积、茎长及其相应的干旱胁迫指数均随土壤干旱程度的加重而相应减少,薯块的形成和膨大也受到严重影响。当土壤含水率在6%~10%范围内,6~8月各月份进行的干旱处理与对照(全期湿润)相比,其鲜薯产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干旱指数为6月>7月>8月>9月。前期干旱比后期干旱对鲜薯产量影响较重。据此,提出了甘薯旱地栽培应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及水浇地栽培经济用水的技术措施。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贾赵东  边小峰  马佩勇  郭小丁  谢一芝  
选用甘薯品种苏薯17号和徐薯22,设置不同土壤肥力水平,研究土壤肥力水平对甘薯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高肥力条件下,苏薯17号具有薯块膨大早且快的"早熟"特性,后期地上部茎叶长势偏旺,导致其最终产量偏低。徐薯22表现出较好的耐肥性,前期早生快发,后期叶面积指数下降慢以及中后期较高净同化率是其获得较高经济产量的保证。2在低肥力条件下,苏薯17号前期叶面积稳步上升,中后期净同化率下降更慢,干物质向块根转化效率高于对照徐薯22,表现出一定的耐瘠薄性。低肥力使徐薯22生长受到一定的抑制,后期长势偏弱,影响了其最终产量。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永山  范巧兰  刘凯  陈耕  张冬梅  贾峥嵘  柴永峰  席凯鹏  张建诚  
为研究连续种植转Bt基因棉花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从连续种植3年转基因棉花晋棉26和中棉所41大田,采集土壤样品,测定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和种植年限对不同生育期土壤微生物影响不同,随着种植年限和棉花残茬进入土壤生态系统,转基因棉花土壤细菌占总量的百分数有降低趋势,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的比例低于非转基因品种;转基因棉花土壤真菌的比例逐渐增加。说明转基因棉花连续种植可能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罗倩  张珍明  向准  张家春  贺红早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耀全  邓长芳  罗珠珠  牛伊宁  李玲玲  蔡立群  谢军红  马欣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作为黄土高原退耕还林主要草种,其种植面积日益扩大。本研究依托布设在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不同种植年限的苜蓿栽培试验,分析不同种植年限苜蓿草地(14、12、5 a)土壤温室气体(CO_2、N_2O和CH_4)排放特征的影响,同时从土壤温度、含水量及酶活性的角度探究不同种植年限苜蓿对以上温室气体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苜蓿地为CO_2和N_2O的排放源,CH_4的吸收汇;在测定期内CO_2排放速率表现为6月最高,1月最低;N_2O排放速率表现为7月最高,12月最低;CH_4吸收速率表现为7月最高,3月最低。CO_2累计排放量表现为5 a> 14 a> 12 a,5 a苜蓿地较12 a苜蓿地和14 a苜蓿地分别显著增加16.60%、13.01%(P 12 a> 5 a,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 0.05);CH_4累计吸收量表现为5 a> 12 a> 14 a,各处理间差异显著。分析综合增温潜势发现5 a苜蓿地增温潜势显著高于12 a和14 a苜蓿地。逐步回归分析表明,CO_2排放通量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壤温度和水分(R~2=0.870),N_2O排放通量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壤温度(R~2=0.930),CH_4排放通量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壤温度和脲酶含量(R~2=0.962)。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钦  于恩江  林海波  张爱华  陈正刚  朱青  曹卫东  朱大雁  
【目的】为探明连续种植绿肥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方法】以箭筈豌豆(Vicia sativa L.)、肥田萝卜(Raphanus sativus L.)、蓝花苕子(Vicia cracca L.)、毛叶苕子(Vicia villosa Roth)、光叶苕子(Vicia villosa var.)为对象,研究连续种植不同绿肥对耕层土壤团聚体组成、直径的影响。【结果】连续种植光叶苕子主要提高> 5 mm粒径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2~0. 25 mm粒径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肥田萝卜主要提高5~2 mm粒径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 5 mm粒径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蓝花苕子和毛叶苕子主要提高2~0. 25 mm粒径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 5 mm粒级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增加有利于水稳性大团聚体的积累,其中肥田萝卜的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最高。连续种植肥田萝卜、毛叶苕子有利于耕层土壤平均重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的提升,而光叶苕子降低了土壤团聚体直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越高,土壤平均重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越大,土壤结构的团聚度越高。【结论】连续种植绿肥能够提高不同粒径土壤机械稳定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有利于土壤水稳性大聚体(> 0. 25 mm)的形成,对土壤团聚体直径的影响表现不同。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杜彩艳  张乃明  姜蓉  汪泰  刘源  
本文以云南省三七主要种植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采自云南三七主要种植区的67个土壤样品进行主要养分含量测定和统计分析,探讨研究区土壤主要养分含量的差异,并采用单项指数和修正的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土壤肥力现状进行评价,以期为三七科学合理施肥,优质丰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云南省三七主要种植区土壤p H平均值为6.37,土壤有机质、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缓效钾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0.13 g/kg、213.65 mg/kg、41.69 mg/kg、290.99 mg/kg、47.98 mg/kg;土壤p H以中性偏酸性为主,有机质含量丰富,碱解氮、速效磷和速...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月梅  
【目的】本文分析了当前生产条件下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枸杞种植区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为枸杞产业进一步增产增效提供依据。【方法】研究柴达木盆地4个枸杞主产区的291个土壤耕层土样数据,通过GIS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主要养分指标的变异系数、基底效应和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土壤养分的变异系数变异范围在4.3%~118.9%。速效磷和碱解氮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118.9%和118.4%;pH值变异系数最低,仅为4.3%;有机质和速效钾的变异系数分别为67.4%和65.2%。地统计学分析表明柴达木盆地枸杞种植区土壤速效钾、pH值和有机质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其基底效应[C0/(C+C0)]分别为8.4%、10.8%和16.6%;土壤速效磷空间相关性较弱,其基底效应[C0/(C+C0)]为84.3%;土壤碱解氮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其基底效应[C0/(C+C0)]为49.0%。【结论】有机质、pH值和速效钾的空间分布主要与土壤类型的空间分布和盆地地形有关;速效磷和碱解氮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到枸杞种植区施肥活动的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唐忠厚  魏猛  陈晓光  史新敏  张爱君  李洪民  丁艳锋  
【目的】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是淀粉类块根作物,为中国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加工原料,营养品质分析与评价是甘薯品种选育和综合利用过程的重要环节。因此,通过分析不同肉色甘薯资源主要营养品质,建立适合、高效的中国甘薯营养品质评价方法,探讨甘薯营养品质综合评价中的主要影响因子,为甘薯育种和利用提供基础。【方法】以中国主栽优质的30份不同肉色甘薯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化学分析与近红外光谱技术,测定块根中主要营养品质指标,通过隶属函数转化与因子分析,综合评价甘薯块根营养品质特征。【结果】供试的30份不同肉色甘薯块根中营养品质指标均有一定差异,以胡萝卜素、花青素、黄酮、多酚...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晓光  李洪民  张爱君  唐忠厚  魏猛  
研究氮素形态对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对于土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在大田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硝态氮、铵态氮和酰胺态氮对甘薯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活跃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呼吸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活跃微生物量、呼吸速率和土壤酶活性对不同氮素形态的响应不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在块根膨大前中期以铵态氮处理最大,而在收获期以硝态氮处理最大。土壤活跃微生物量以铵态氮处理最大。土壤呼吸速率、呼吸熵、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均以酰胺态氮处理最大。甘薯施用铵态氮肥有利于提高土壤活跃微生物量和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菲  冉烈  吕慧峰  王正银  蔡国学  王洋  
对重庆市江津区59个甘薯土壤样本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甘薯土壤整体偏酸,仅有不足1/4的土壤适宜甘薯生长;有机质含量偏低,有机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慧菊   田敏   杨明愈   刘海怡   林原   柳蓉   秦玉芝   熊兴耀   胡新喜  
以华薯5号为材料,于2022、2023年在湖南省株洲市开展大田栽培试验,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马铃薯生长、土壤化学性质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高产高效方式(种植密度为82 500株/hm~(2),每hm~(2)施硫酸钾复合肥1 125 kg、有机肥1 500 kg、生物酶活化磷肥750 kg、40%硫酸锌15 kg)的株高、茎粗高于农民方式(种植密度为67 500株/hm~(2),每hm~(2)施750 kg硫酸钾复合肥)和高产方式(种植密度为75 000株/hm~(2),每hm~(2)施1500 kg硫酸钾复合肥);2022、2023年高产高效方式的产量最高,分别为28.78、46.83 t/hm~(2),显著高于农民方式和高产方式;高产高效方式的土壤pH、有机质含量和脲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农民方式和高产方式;高产方式显著提高了土壤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通过高通量测序对不同种植方式马铃薯根区土壤细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产方式 observed_otus、chao1指数最高;主成分分析表明,农民方式与高产方式、高产高效方式细菌群落组成差异较大;高产高效方式门水平上Proteobacteria和Deferribacterota相对丰度及属水平上Mucispirillum和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均高于农民方式和高产方式;RDA分析表明,土壤pH、NPK、有机质、土壤脲酶是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SEM分析表明,土壤pH、SOM和NPK含量是提高马铃薯产量和改变土壤细菌多样性的主要驱动因子。综上所述,与农民方式、高产方式相比,高产高效方式能促进马铃薯植株生长,缓解土壤酸化和提高有机质含量,增加主要优势门的丰度,显著增加块茎产量。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慧菊   田敏   杨明愈   刘海怡   林原   柳蓉   秦玉芝   熊兴耀   胡新喜  
以华薯5号为材料,于2022、2023年在湖南省株洲市开展大田栽培试验,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马铃薯生长、土壤化学性质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高产高效方式(种植密度为82 500株/hm~(2),每hm~(2)施硫酸钾复合肥1 125 kg、有机肥1 500 kg、生物酶活化磷肥750 kg、40%硫酸锌15 kg)的株高、茎粗高于农民方式(种植密度为67 500株/hm~(2),每hm~(2)施750 kg硫酸钾复合肥)和高产方式(种植密度为75 000株/hm~(2),每hm~(2)施1500 kg硫酸钾复合肥);2022、2023年高产高效方式的产量最高,分别为28.78、46.83 t/hm~(2),显著高于农民方式和高产方式;高产高效方式的土壤pH、有机质含量和脲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农民方式和高产方式;高产方式显著提高了土壤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通过高通量测序对不同种植方式马铃薯根区土壤细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产方式 observed_otus、chao1指数最高;主成分分析表明,农民方式与高产方式、高产高效方式细菌群落组成差异较大;高产高效方式门水平上Proteobacteria和Deferribacterota相对丰度及属水平上Mucispirillum和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均高于农民方式和高产方式;RDA分析表明,土壤pH、NPK、有机质、土壤脲酶是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SEM分析表明,土壤pH、SOM和NPK含量是提高马铃薯产量和改变土壤细菌多样性的主要驱动因子。综上所述,与农民方式、高产方式相比,高产高效方式能促进马铃薯植株生长,缓解土壤酸化和提高有机质含量,增加主要优势门的丰度,显著增加块茎产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