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35)
2023(7903)
2022(6843)
2021(6056)
2020(5028)
2019(10840)
2018(10621)
2017(19504)
2016(10550)
2015(11429)
2014(10446)
2013(10039)
2012(9015)
2011(8334)
2010(8124)
2009(7734)
2008(7135)
2007(6290)
2006(5523)
2005(4849)
作者
(33593)
(28215)
(27836)
(26198)
(17552)
(13877)
(12321)
(11001)
(10621)
(9761)
(9608)
(9371)
(8989)
(8941)
(8766)
(8766)
(8734)
(8450)
(8305)
(7966)
(7394)
(6869)
(6647)
(6544)
(6363)
(6307)
(6151)
(5933)
(5860)
(5740)
学科
(35754)
经济(35711)
管理(29190)
(24117)
(19842)
企业(19842)
方法(15645)
数学(13513)
数学方法(13309)
(11813)
环境(11787)
(10533)
(9963)
中国(9648)
业经(8137)
(7754)
贸易(7750)
(7723)
(7553)
农业(6839)
地方(6787)
(6491)
(5926)
财务(5909)
理论(5898)
财务管理(5897)
(5721)
企业财务(5580)
技术(5440)
(5349)
机构
学院(146156)
大学(143958)
研究(55351)
(53306)
经济(52153)
管理(48370)
理学(42338)
理学院(41792)
管理学(40617)
管理学院(40410)
科学(40130)
中国(38885)
(36859)
(30643)
(30567)
农业(29987)
业大(28880)
研究所(28552)
中心(24294)
(24123)
(21951)
(20501)
财经(19489)
农业大学(19280)
(19277)
北京(18592)
技术(18310)
(18170)
科学院(18143)
(17928)
基金
项目(108149)
科学(82786)
基金(77832)
(73246)
国家(72716)
研究(69723)
科学基金(59594)
(43995)
社会(43529)
自然(41951)
社会科(41254)
社会科学(41242)
自然科(40973)
自然科学(40955)
基金项目(40708)
自然科学基金(40202)
(37821)
资助(31971)
教育(31424)
编号(26090)
重点(25661)
计划(24003)
(23953)
(22815)
(22196)
科研(22127)
科技(21857)
创新(21462)
(20179)
成果(19691)
期刊
(56601)
经济(56601)
研究(37710)
学报(36520)
(33972)
科学(28861)
中国(28279)
大学(25182)
学学(24403)
农业(23484)
(18238)
管理(17868)
教育(12882)
(12865)
业大(10593)
经济研究(10525)
业经(10272)
(10135)
金融(10135)
技术(10086)
财经(9354)
(9217)
农业大学(8870)
科技(8364)
(8144)
林业(7757)
问题(6972)
中国农业(6865)
资源(6807)
(6238)
共检索到2081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云美  高祥扩  冯素芬  杨克昌  江鲁华  赵自仙  李丽争  
针对玉米籽粒品质性状遗传机制复杂,传统的分析方法不能对母体的遗传方差进一步细分的问题,采用包括胚、胚乳、细胞质、母体效应及其环境互作效应的种子遗传模型及其分析方法,对玉米籽粒油分及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各项遗传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玉米籽粒油分的遗传主要受遗传主效应(VG)控制,胚加性效应(VAo)是影响玉米籽粒油分最重要的遗传效应,其方差占遗传方差总量的88.92%,油分的胚普通遗传率(h2Go)最高,为79.0%。棕榈酸的遗传主要受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VGE)控制,其VGE占遗传总方差的91.13%,胚乳加性×环境(VAeE)、母体加性×环境(VAmE)对棕榈酸的遗传同等重要,其方差分别占...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苏青云  严煤  郭祖铭  赵承易  
以富硒地区产地的玉米种子为原料制备玉米油(毛油),并对玉米油中硒及脂肪酸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富硒地区玉米油硒含量为普通地区玉米油的22倍。通过油脂提取、皂化分离过程所得的相关产物中,玉米粕的含硒量最高,其次是玉米粉,玉米油、脂肪酸、不皂化物的含硒量相近,均远低于玉米粕和玉米粉的含硒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艳霞  李玉玲  王延召  余永亮  李学慧  
利用黄淮海地区分属于不同杂种优势群的21个普通玉米自交系为母本,以引进中国农业大学选育的8个ALEXHO高油玉米自交系为父本,采用NCⅡ遗传设计,测定并分析了高油玉米杂交当代单株产量和籽粒油分含量的配合力。结果表明:GY246A的单株产量和籽粒油分含量的GCA均为极显著最大正值,具有较高的直接组配价值,其次为GY246B和GY220。8085泰、246、P138、8622和87-1单株产量和籽粒油分含量的GCA均为极显著正值或显著正值,应进一步利用这些自交系与ALEXHO高油玉米自交系较强的杂种优势。246×GY246B、Q1261×GY246A和478×GY956在单株产量和油分含量的SCA...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郑飞  范黎明  董学会  蒋钟怀  
对高油玉米与普通玉米籽粒发育过程中几种脂肪酸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籽粒发育期间,高油一号的棕榈酸(Plalmitic acid)含量呈下降趋势,而普通玉米9292B 则有明显峰谷变化,9292B 的棕榈酸含量显著高于高油一号;油酸(Oleic acid)变化二者均呈上升趋势且含量差异不显著;亚油酸(Linoleic acid)的变化趋势均为发育初期下降,成熟期回升,高油一号的含量显著高于9292B;硬脂酸(Stearic acid)为少量脂肪酸,变化波动较大,二者均为上升趋势,9292B 的含量显著高于高油一号;棕榈油酸(Palmitoleic acid)的含量也较低,二者均...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艳芳  杨东伟  张立军  马兴林  关义新  
以田间种植的春玉米高油(通油1号)和高淀粉(郑单19号)为材料,探讨玉米高油杂交种可溶性糖含量变化与脂肪积累的关系。从授粉后7d开始,每隔7d选取果穗测定籽粒的蔗糖、葡萄糖、果糖和脂肪含量。结果表明,2个杂交种玉米籽粒油份的百分含量在整个灌浆过程中都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而成熟时略有下降。整个灌浆过程中通油1号的油份百分含量始终高于郑单19号。2个玉米杂交种籽粒蔗糖含量峰值在授粉后14d出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通油1号的峰值明显高于郑单19号;其籽粒的果糖含量在授粉后14d出现峰值,然后急速下降,通油1号的峰值高于郑单19号;籽粒葡萄糖含量从授粉7d后开始下降,42d后趋于平缓,在授粉后21d前是...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黄旭雄  曾蓓蓓  穆亮亮  蔡敬  危立坤  
为获知盐度—光照强度—温度对半咸水硅藻——角毛藻SHOU-B98生长及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影响,实验采用L_9(3~4)正交设计探讨其在不同盐度(6、12和18)、光照强度[10、30和50μmOL/(m~2·S)]及温度(10、20和30℃)组合条件下的生长及藻细胞ARA、EPA和DHA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盐度、光照强度、温度三因素对角毛藻SHOUB98的生长及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有显著影响,且存在因素间的交互作用。角毛藻SHOU-B98在盐度12、光照强度30μmOL/(m~2·S)和温度30℃及盐度18、光照强度50μmOL/(m~2·S)和温度20℃的组合条件下生长最快,第4天后这2...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魏良明  戴景瑞  刘占先  鄂立柱  
【目的】研究玉米蛋白质、淀粉和油分含量的遗传主效应及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方法】采用谷物种子性状遗传模型和统计方法,分析10个自交系及90个F1、F2杂交组合在两个种植地点的试验数据。【结果】蛋白质、淀粉、油分含量的遗传主效应方差(VG)和基因型×环境互作方差(VGE)分别占各性状总遗传方差(VG+VGE)的38.5%和61.5%、48.2%和51.8%、48.2%和51.8%。在遗传主效应中,蛋白质、油分含量同时受控于种子和母体效应;淀粉含量以母体效应为主,种子(胚乳)效应次之;细胞质效应相对较小。在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中,3个品质性状均以种子、母体×环境互作为主,未发现细胞质×环境互作。...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展宇  常雨婷  付良帅  刘鹏  朱末  崔喜艳  
【目的】分析新老大豆品种生殖生育期不同冠层籽粒中脂肪酸含量、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为大豆品质育种和合理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大豆品种金元1号、集体5号(老品种)和吉林38、吉农19(新品种)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开花期(R2)、结荚期(R4)、鼓粒期(R6)不同冠层籽粒中脂肪、脂肪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及叶面积和净光合速率。【结果】新老大豆品种不同冠层籽粒中脂肪含量的变化趋势均为下层>上层>中层,新品种低于老品种。叶片净光合速率均表现为上层>中层>下层,在R4期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林强  李建科  
采用脲素包合法对华山松籽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进行了分离,并对其主要成分及降血脂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华山松籽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组成为亚油酸915.3g/kg,油酸60.7g/kg,亚麻酸4.0g/kg。华山松籽油不饱和脂肪酸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甘油三酯(TG)水平显著或极显著低于高脂模型组(中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P<0.01);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及动脉硬化指数(AI)显著或极显著低于高脂模型组(低剂量组P<0.05,中、高剂量组P<0.01);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显著或极...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淇   邓琪   张莹莹   申忠宝   林红   范金生   吴建忠  
高油分含量青贮玉米(Zea mays L.)是重要的反刍动物粗饲料,开展油分含量性状的遗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油分含量性状差异显著(P<0.01)亲本系BY4944和DNF34-2构建的304株DH系(Doubled Haploid Lines)作为研究群体,对油分含量进行描述性统计、遗传力计算、最少基因对数估计、遗传模型预测和性状调控基因间互作方式的综合遗传分析。结果显示,青贮玉米种子油分含量性状呈标准正态分布,其变异系数为18.25%,遗传力为86.68%,最少基因对数为8.43,调控基因间无互作,由4对表现为正向加性效应的主基因控制。表明油分含量性状遗传多样性较高,变异速度较快,改良潜力较大,可以作为品种改良的重要指标。本研究结果为青贮玉米种质鉴定及遗传育种提供参考,为下一步青贮玉米种子油分含量调控基因挖掘奠定基础。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石娟  潘克厚  
微藻细胞中脂类的数量及质量是评价其营养价值的重要指标。大量研究表明 ,改变培养条件及在不同的时期收获对微藻的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有着显著影响。本文主要从培养基成分、光强、温度、通气量和生长期 5个方面综述了相关的研究成果 ,希望能为海洋微藻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吴妹英  曹长贤  张力  肖天放  
对莆田黑猪、杜洛克、大约克3个纯种及其二元杂种杜莆(杜洛克♂×莆田黑猪♀)和大莆(大约克♂×莆田黑猪♀)背最长肌脂肪酸和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杜莆的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必需氨基酸以及鲜味氨基酸含量最高(分别为42.09%、51.14%、9.26%和7.45%),表明杜莆有效地保留了莆田黑猪肉质优良的特点;莆田黑猪与杜洛克(杜洛克♂×莆田黑猪♀)二元组合的杂交效果较好.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渊源  蒋绍霞  陈桥  
用正交法对不饱和脂肪酸进行6因素2水平的饲料含量设计,并在对虾营养试验系统中进行饲养实验。结果表明:长毛对虾仔虾的生长率、存活率受不饱和脂肪酸种类与含量的影响。在本实验条件下,长毛对虾仔虾期对C16:n、C18:n、C18:2u、C18:3n、C20:1-5n和C22-24的最适宜含量分别占饲料的0.24%、1.40%、1.85%.0.43%、0.76%和2.25%。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张立坚  杨会邦  张俊杰  蔡春  
分别取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肉、脂肪、肝、眼和皮等组织,用氯仿-甲醇(2∶1,v/v)提取,以C17∶0为内标物,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了各组织脂肪酸种类及含量。结果显示:罗非鱼各种组织中含有16种脂肪酸,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脂肪组织中的脂肪酸含量最高,其次是眼睛、肝脏、鱼肉和鱼皮;各组织中饱和脂肪酸(SFA)含量为202~8869 mg/kg,主要为棕榈酸(C16∶0)和硬脂酸(C18∶0);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为293~11219 mg/kg,主要为棕榈油酸(C16∶1)和油酸(C18∶1);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为362~...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喆  袁希平  王安奎  昝林森  杨世平  金显栋  张继才  付美芬  黄必志  
【目的】研究肉牛品种及性别对牛肉肌内脂肪、脂肪酸含量的影响,为肉牛的品种改良和育肥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年龄相近((12±1)月龄)的BMY阉公牛15头、云南黄牛9头(母牛4头,阉公牛5头)、短云杂阉公牛6头、西云杂阉公牛4头,在相同条件下经过12~14个月的强制育肥,取7~9胸肋眼肉进行脂肪及脂肪酸含量测定。【结果】阉牛和母牛的牛肉脂肪及脂肪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4个品种牛的牛肉脂肪含量差异也不显著(P>0.05);云南黄牛肉的肉豆蔻酸含量显著(P0.05);云南黄牛肉的棕榈酸含量显著(P<0.05)低于其他3个品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