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23)
- 2023(12102)
- 2022(10870)
- 2021(10234)
- 2020(8635)
- 2019(19492)
- 2018(19554)
- 2017(36950)
- 2016(20414)
- 2015(22851)
- 2014(22293)
- 2013(21794)
- 2012(19610)
- 2011(17470)
- 2010(17261)
- 2009(15822)
- 2008(14847)
- 2007(12589)
- 2006(10816)
- 2005(9130)
- 学科
- 济(71160)
- 经济(71077)
- 管理(58319)
- 业(52884)
- 企(45258)
- 企业(45258)
- 方法(34595)
- 数学(29442)
- 数学方法(29057)
- 农(19386)
- 学(18728)
- 财(18644)
- 中国(17984)
- 业经(16535)
- 环境(16161)
- 地方(14645)
- 理论(13677)
- 和(13140)
- 贸(13050)
- 贸易(13042)
- 农业(12769)
- 划(12706)
- 易(12653)
- 务(12625)
- 财务(12556)
- 财务管理(12535)
- 技术(12513)
- 制(11908)
- 企业财务(11856)
- 教育(10596)
- 机构
- 学院(277592)
- 大学(276167)
- 管理(109097)
- 济(99419)
- 经济(97041)
- 理学(95653)
- 理学院(94576)
- 管理学(92705)
- 管理学院(92260)
- 研究(91192)
- 中国(64409)
- 科学(62352)
- 京(58246)
- 农(50995)
- 所(46915)
- 业大(46791)
- 财(44507)
- 研究所(43445)
- 中心(40917)
- 农业(40673)
- 江(38796)
- 范(36940)
- 师范(36492)
- 财经(36492)
- 北京(36216)
- 经(33165)
- 院(33119)
- 技术(32284)
- 州(32226)
- 师范大学(29249)
- 基金
- 项目(200693)
- 科学(155911)
- 基金(143405)
- 研究(143135)
- 家(127176)
- 国家(126122)
- 科学基金(107020)
- 社会(86552)
- 社会科(81805)
- 社会科学(81782)
- 省(80853)
- 基金项目(77205)
- 自然(72633)
- 自然科(70881)
- 自然科学(70863)
- 自然科学基金(69533)
- 划(68398)
- 教育(65709)
- 编号(59115)
- 资助(58145)
- 成果(46882)
- 重点(45348)
- 发(42764)
- 创(42536)
- 部(42521)
- 课题(40604)
- 创新(39606)
- 科研(39244)
- 计划(38864)
- 大学(36862)
共检索到3846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旭 刘晓萍 谢虹 刘惠娈 魏春 王占森 杨培珠
为了解决玉米育种中产量试验的精确性低、一致性差等问题,并找到一个较好的组合筛选方法,本研究分析了玉米杂交种在不同环境下的产量表现能力,尝试将生产力、竞争力和补偿力进行分别估计,并研究了三者与其他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竞争力与生产力呈负相关,同时竞争力与株高、雄穗分枝数、叶面积等性状正相关。这些结果将为玉米育种的组合选择和鉴定工作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关键词:
玉米 产量表现 不同环境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宜祥 李远春
成单19系四川省在科院作物所新育成的,第一个比CK川单9号、成单14增产达到突破性品种指标的新杂交种。在拓宽种质上,关键在发现遗传潜势大,有利基因频率高的基因资源,适应性改良上,有效地消除了渗入低纬度种质后的光周期敏感性,及改良了地方种质的株型、结实、抗逆性,提高了配对的强优势效应。育成的成单19株型理想、重穗、耐旱、抗病、持绿性好,制种方便,且雄不育三系配套。
关键词:
玉米 杂交种 种质 遗传改良 雄性不育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程玉柱 李龙 周琴 郭娜 邢邯 江海东
[目的]研究不同田间配置下的间作玉米生长与产量形成,探索长江下游地区适宜的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为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玉米品种‘郑单958’和大豆品种‘南农99-6’为材料,设置玉米行距40 cm、玉米/大豆距离60 cm的窄行距间作处理(Im1),玉米行距50 cm、玉米/大豆距离50 cm的窄行距稍宽处理(Im2)两种不同间作方式,以玉米宽、窄行单作(m1)和玉米常规普通种植(m2)处理为对照,通过2年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玉米/大豆田间配置方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光合效应及产量效益的影响。[结果]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Im1、Im2)玉米单株干物质量和叶面积指...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光合作用 产量 效益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程玉柱 李龙 周琴 郭娜 邢邯 江海东
[目的]研究不同田间配置下的间作玉米生长与产量形成,探索长江下游地区适宜的玉豆间作模式,为玉豆间作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玉米品种郑单958,大豆品种南农99-6为材料,设置玉米行距40cm、玉米大豆距离60cm的窄行距间作处理(IM1)和玉米行距50cm、玉米大豆距离50cm的窄行距稍宽处理(IM2)两种不同间作方式,以宽窄行单作(M1)和玉米常规普通种植(M2)处理作对照,通过两年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玉米/大豆田间配置方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光合效应及产量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玉豆间作条件下(IM1、IM2)玉米单株干物质量和叶面积指数在营养生长阶段较宽窄行单作(M1)略...
关键词:
玉豆间作 光合作用 产量 效益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铭堂 段民孝 赵久然 王元东 邢锦丰
玉米单倍体育种是快速选育纯合自交系的方法。研究利用单倍体诱导系,对来自BSSS杂种优势群的两个自交系BX08和BX19的杂交F1进行诱导获得单倍体,又经加倍获得33个加倍纯合系(DH),分析单倍体加倍纯合系与两个亲本及F1杂交种的果穗及籽粒性状表现。结果表明,单倍体加倍系的籽粒容积和质量比亲本籽粒都有所提高,子代的农艺性状获得显著改善,说明发生单倍体不是基因随机分离的结果,单倍体育种存在选择压力,有利于优良基因的累积,淘汰不良基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褚清河 王成己 潘根兴 刘振钰 任志华
探讨土壤养分平衡因素是否影响玉米产量潜力的发挥,进而阐明不同养分供应下玉米品种生物学性状和产量潜力变异及其育种意义,为品种选育与区试中应用科学的施肥技术和手段提供依据。采用田间品种对比试验,在山西汾阳碳酸盐褐土上研究不同养分供应对15个全国区试玉米品种产量潜力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和常规施肥相比,调控施肥改变了玉米的生物学性状,显著增加了单穗粒重和产量;不同养分供应及平衡状况下玉米品种的产量潜力有较大差异,平衡施肥使高养分潜力型品种的产量潜力得到明显提高。土壤养分与作物施肥的养分供应状况显著影响玉米产量潜力的发挥。因此,在玉米高产育种中,应该根据土壤-养分平衡原理来筛选生态适应性品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净 蔺国仓 孙美乐 张润龙 仙鹤 宋刚 任向荣 张俊 冯怀章
【目的】研究土壤深松对糯玉米生长表现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采用土壤深松进行春季播前整地并通过定点取样测定了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土壤养分、生长期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松紧度,调查分析了玉米关键生育期生长表现(农艺性状、叶绿素含量、根系和鲜穗产量)。【结果】土壤深松对糯玉米的生长发育及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明显。与传统土壤翻耕整地相比,深松配合拔节期、孕穗期追施氮肥时,玉米株高、穗位高、鲜穗产量和根系鲜重最大,分别为192.8 cm、130.8 cm、18816.35 kg/hm2和275.7 g,较传统耕作追
关键词:
土壤深松 玉米 生长表现 土壤理化性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吕丽华 贾秀领 梁双波 王璞
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夏播玉米(CF008、郑单958和金海5号)冠层、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通过密度调控,构建高效冠层,发挥品种潜力,实现高产和高水氮效率同时提高。结果表明,低中密度条件下冠层结构合理,穗位层透光率较高,植株LAI发展符合中稳、后衰慢的动态,穗粒数和产量较高。耗水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而水分利用率(WUE)随密度增加而先升后降,为中密度下较高。地上部总氮量、氮素吸收效率和氮肥利用率与种植密度并不呈正比,3个品种夏玉米各项氮效率指标均为低或中密度处理较高。可见,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可以提高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但密度增加有一定的上限范围,过高反而不利于产量和水氮效率的提高。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吕丽华 王慧军 王璞
本试验对0,90,180,270kg/hm24个施氮量下夏播玉米CF008、郑单958和金海5号产量形成的源库关系进行了研究,目的是明确不同株穗型品种在不同施氮量下限制产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3个品种夏玉米均在施氮量90~180kg/hm2下冠层透光率较高,LAI发展动态合理(前快、中稳、后衰慢),群体光合性能较高;其群体粒数、群体粒重和籽粒品质较高,源库性能较优。早衰型品种CF008成熟期粒叶比处理间无规律可循;郑单958成熟期粒叶比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在施氮量较高的条件下成熟期源不足是限制产量的主要因素;而保绿性较好的品种金海5号成熟期粒叶比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施氮量较高条件下库不足是限...
关键词:
夏玉米 氮肥 源库关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雷庆元 张旭 朱韬 马亮
【目的】为提高南疆地区复播玉米产量,探索不同水氮梯度下复播玉米生理特性及产量变化。【方法】设置3个灌溉水平分别为复播玉米需水量(ET_(C))的80%(W1)、100%(W2)、120%(W3),4个施氮水平0 kg/hm~(2)(N0)、168 kg/hm~(2)(N1)、306.5 kg/hm~(2)(N2)、444.5 kg/hm~(2)(N3),并以当地水氮施用模式为对照组(CK),分析不同水氮处理对复播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I_(LA))、叶绿素含量(SPAD)、光合速率(A)、蒸腾速率(E)、干物质累积、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等指标的影响。【结果】灌水量为100% ET_(C)(W2)和306.5 kg/hm~(2)(N2)施氮水平下水氮表现出明显的正交互作用,随着灌水量与施氮量的提高,复播玉米株高、I_(LA)及SPAD随之显著提高。A和E在观测时段内均表现出先增后减的单峰日变化特征,W2N2处理下获得最大A为38.43 μ mol/(m~(2)·s),最大E为11.09 m mol/(m~(2)·s)。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W2N2产量最高,为12 914.3 t/hm~(2),比CK高13.7%。【结论】地下浅埋滴灌比传统灌溉方式可以有效促进作物生长发育,且适量施肥可有效提高复播玉米产量,超过阈值则不利于增产。穗长、百粒重和每穗粒数随氮肥投入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与产量变化规律一致。新疆南部地区灌水量为100% ET_(C)、施氮量为306.5 kg/hm~(2)是最优水氮组合,可为当地实际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玉米 光合特性 水氮耦合 干物质 产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空军 张吉旺 刘鹏 胡昌浩 董树亭 蒋高明
采用大田试验,对中国北方1990s以来种植面积较大的50个玉米品种粗蛋白质含量(CPC)进行了研究。通过探测分析和正态分布测试检测表明,秸秆CPC、籽粒CPC和整株粗蛋白产量(CPY)分别符合正态分布N(5.48,0.532)、N(9.42,0.792)和N(530.67,64.632),三者的变化范围分别为4.38%~7.09%、7.03%~11.00%和417.43~726.72g/plant。籽粒CPC与秸秆CPC相关性不显著(P>0.05)。对籽粒和秸秆的CPC进行分层聚类,将北方玉米品种划分为籽粒高秸秆低型(HGLS)、籽粒与秸秆双低型(LGLS)和籽粒与秸秆双高型(HGHS)。目前...
关键词:
玉米 粗蛋白质含量 分层聚类分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玉秋 董树亭 王空军 郑洪建 胡昌浩 张吉旺
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对我国 80年代以来的 5 0个主栽玉米品种进行了划分 ,在此基础上比较研究了不同穗型玉米品种的源库关系 ,并对有关高产潜力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穗型不同 ,产量随密度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在 15 0 0 0~ 10 5 0 0 0株 /hm2 密度范围内 ,大穗型品种呈先升后降的单峰曲线 ,小穗型品种一直呈上升趋势。不同穗型品种获得最高产量的种植密度各不相同 ,此时 ,其产量组成各因素间的关系都协调的较好 ,表现在穗粒数较多、千粒重较高、空秆率较低、经济系数适宜 ,各穗型品种获高产的适宜经济系数均为 0 5左右。密度对不同穗型品种源库关系的调节作用各不相同 ,但各穗型品...
关键词:
玉米 穗型 源—库 密度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冬梅 张伟 姜春霞 王晓娟 刘化涛 杨柯 闫六英 刘恩科 翟广谦
为解决冷凉区旱地玉米生产中存在的干旱缺水、低温冷凉和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于2011—2014年采用裂区设计,在山西省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阳曲县河村,设置4种不同耕作覆盖处理,研究旱地玉米不同耕作覆盖处理的土壤水、肥、热及产量效应,结果表明:1)秋深耕+秸秆还田较春旋耕+无秸秆还田明显提高苗期5 cm日平均地温和日最低平均地温,3年平均分别提高1.1和1.3℃。覆膜处理3年平均较不覆膜处理增加苗期5 cm日平均地温和日最低平均地温1.7和1.2℃;2)秋深耕+秸秆还田苗期0~10 cm土壤含水量较春旋耕+无秸秆还田平均增加1.9个百分点。3)玉米苗期秋深耕+秸秆还田0~12.5 cm土壤紧实度平均为春旋耕+无秸秆还田的3.0倍,从15.0 cm开始2个处理土壤紧实度基本一致。4)连续3年耕作覆盖处理后,秋深耕+秸秆还田土壤肥力明显得到改善,其中0~2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全磷和全钾都较春旋耕+无秸秆还田有显著(P<0.01)增加,增幅分别为5.8%、6.4%和6.1%,覆膜土壤全氮含量显著高于不覆膜,增幅为8.6%。5)秋深耕+秸秆还田有显著(P<0.01)增产作用,4年平均增加经济产量12.2%,4年覆膜处理较不覆膜处理经济产量平均增加25.3%。所有处理中,秋深耕+秸秆还田+覆膜产量最高。6)覆膜处理中,秋深耕+秸秆还田WUE平均较春旋耕+无秸秆还田增加5.4%;而不覆膜处理中,秋深耕+秸秆还田WUE平均较春旋耕+无秸秆还田增加12.0%。因此,目前适宜该区域的蓄水保墒、增温稳温、培肥地力和高产高效的土壤耕作覆盖措施为秋深耕+秸秆还田+覆膜。
关键词:
玉米 旱地 耕作覆盖 土壤环境 产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臧贺藏 王言景 张杰 冯晓 胡峰 赵晴 李国强 郑国清
为给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选用郑单958和先玉335为材料,在每个品种下设置2个种植密度(6.75,8.25万株/hm2)和4个施氮水平(0,180,240,300 kg/hm2),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下2个高产玉米品种籽粒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结果表明:在相同密度水平下,2个玉米品种籽粒产量、氮素积累量和蛋白质产量均随施氮量增加总体呈现增加趋势,氮素利用效率则降低;在相同施氮水平下,2个玉米品种籽粒产量、氮素积累量和蛋白质产量均随密度的增加总体呈现增加趋势,氮素利用效率则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谭巍巍 王阳 李永祥 刘成 刘志斋 彭勃 王迪 张岩 孙宝成 石云素 宋燕春 杨德光 王天宇 黎裕
【目的】探讨穗部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遗传机制。【方法】以优良玉米自交系黄早四为共同亲本,分别与掖478和齐319杂交,构建两套F2:3群体为研究材料(分别缩写为Y/H和Q/H),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别在北京、河南、新疆等3个地点共6个环境下进行了穗长、穗粗、穗行数和穗粒重4个性状的表型鉴定,采用单环境分析和多年多点的联合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结果】在单环境分析中,2个群体分别检测到33个QTL和46个QTL,主要分布在第4、5、6、7、10染色体上。进一步分析发现,在Y/H群体中共定位到4个环境钝感的QTL(即在2或2以上环境下均能被检测到的QTL,且在联合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