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23)
- 2023(10676)
- 2022(9016)
- 2021(8277)
- 2020(6816)
- 2019(14982)
- 2018(14577)
- 2017(26867)
- 2016(14345)
- 2015(15405)
- 2014(14725)
- 2013(14019)
- 2012(12555)
- 2011(11411)
- 2010(11316)
- 2009(10578)
- 2008(10189)
- 2007(9017)
- 2006(7795)
- 2005(6848)
- 学科
- 济(50064)
- 经济(50015)
- 管理(45239)
- 业(41177)
- 企(36123)
- 企业(36123)
- 方法(21140)
- 数学(17686)
- 数学方法(17369)
- 技术(14318)
- 中国(14024)
- 财(13920)
- 学(13565)
- 农(13548)
- 环境(13103)
- 业经(12765)
- 制(10414)
- 地方(10273)
- 技术管理(10110)
- 划(10017)
- 理论(9954)
- 银(9343)
- 银行(9313)
- 务(9271)
- 财务(9238)
- 财务管理(9220)
- 农业(8938)
- 行(8911)
- 融(8827)
- 金融(8826)
- 机构
- 学院(196154)
- 大学(192825)
- 济(73096)
- 管理(71892)
- 经济(71423)
- 研究(68674)
- 理学(62465)
- 理学院(61741)
- 管理学(60397)
- 管理学院(60045)
- 中国(50088)
- 科学(46650)
- 京(40222)
- 农(39562)
- 所(35861)
- 财(34217)
- 业大(33319)
- 研究所(33113)
- 农业(31488)
- 中心(31093)
- 江(29116)
- 财经(27056)
- 范(25285)
- 院(25126)
- 师范(24908)
- 北京(24649)
- 经(24572)
- 州(23904)
- 技术(23613)
- 省(22547)
- 基金
- 项目(140037)
- 科学(109307)
- 基金(99842)
- 研究(97340)
- 家(90584)
- 国家(89874)
- 科学基金(75765)
- 社会(61072)
- 社会科(57948)
- 社会科学(57931)
- 省(57827)
- 基金项目(52523)
- 自然(50668)
- 自然科(49501)
- 自然科学(49482)
- 自然科学基金(48550)
- 划(48472)
- 教育(44202)
- 资助(39813)
- 编号(37612)
- 重点(32728)
- 创(32232)
- 发(30827)
- 创新(30380)
- 成果(29289)
- 部(28934)
- 计划(28486)
- 科研(27322)
- 课题(27319)
- 国家社会(25738)
共检索到2827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珍 云岚 王恬 任晓敏 贾晓娣 吕玉茹
【目的】评价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juncea)种质在不同试点、不同年份的丰产性和稳产性,筛选出适应性强的优良新麦草种质,为新麦草种质的鉴定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1份新麦草种质各自建立的2个克隆群体为材料,采用联合方差分析和GGE模型,对2个试验点连续2年的8个种子产量相关性状的适应性、丰产性和稳产性及试验点鉴别力和代表性进行分析。【结果】在不同环境、不同年份,21份新麦草种质的种子产量性状均表现出较大变异,其中单株种子产量变异系数最大,为72.41%,且连续2年在包头试验点种子产量性状均高于呼和浩特试验点。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生殖枝数、穗宽、穗节数、千粒质量、单穗种子质量和单株种子产量,在年份、环境(试验点)和基因型(新麦草种质)及其互作效应下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环境和年份效应对新麦草的种子产量性状影响占主导因素。综合新麦草8个种子产量性状的适应性结果显示,在呼和浩特生态区适应性较强的种质是PI 549118、PI 502573、PI 531827、PI 598610、PI 565052和CF 005043;在包头生态区适应性较强的种质是PI549118、PI 619565、PI 502577、PI 598610、PI 531827和PI 578854。高产性和稳产性结果显示,新麦草种子产量性状的稳产性和丰产性表现较好的种质为PI 549118和PI 502572。试点间相关性结果显示,2个试验点之间存在着密切正相关关系。综合考虑鉴别力和适应性,比较理想的试验点是包头。【结论】综合新麦草种子产量性状的GGE双标图,筛选出在内蒙古局部地区有推广价值的新麦草种质为PI 549118、PI 502572和PI 598610,具有代表性和适应性的理想试验点为包头。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高小丽 孙健敏 高金锋 冯佰利 柴岩 王孟
用第一轮(2001~2002年)国家红小豆品种区域试验所选用的9个红小豆品种(品系)在40个试点(两年)的数据资料,应用非参数统计方法——秩次分析法对参试品种产量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参试品种间丰产性及稳定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8937-6325属于较高产、稳定型品种;保8824-17属于中产、稳定型品种;9218-816、辽红1号和冀红3号属于中产、平均稳定型品种;宝清红小豆属于较低产、平均稳定型品种;B3605、保876-16属于中产、不稳定型品种;白红3号属于较低产、不稳定型品种。同时也表明,秩次分析法能对作物区试品种作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
红小豆 秩次分析法 丰产性 稳定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封清明 刘润堂 张翠香
采用Eberhart模式和方法分析了1988~1989年山西省中部地区旱地组区试中6个小麦品种的丰产性和稳产性。结果表明,地点效应是影响小麦丰产性和稳产性的主要因素。各参试品种的丰产性存在相当大的差异,高产品种也是适应性强的稳产品种。丰产性和稳产性没有相关性。晋麦34号(84-16r)是个丰产性好、适应性广的稳产品种,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推广种植。
关键词:
山西,旱地小麦,丰产性,稳产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宋慧 刘金荣 王素英 闫宏山 王涛 邢晓宁 邢璐 付楠
为更准确评价谷子品种的丰产稳产和适应性,提高育种效率,采用GGE-biplot双标图软件,对2010—2011年国家谷子区域试验华北夏谷区组中‘豫谷18’等25个参试品种进行丰产稳产和适应性评价。结果表明:1)‘豫谷18’在AEA轴上的垂足最接近正方,丰产性优良;在AEC轴投影距离最短,稳产性突出。2)‘豫谷18’距离理想品种最近,高产稳产性综合表现优于对照品种‘冀谷19’及其他参试品种。3)‘豫谷18’是适应性最广品种,适宜种植区域涵盖华北夏谷区组绝大部分区域。4)与‘冀谷19’比较,‘豫谷18’在华北夏谷大部分区域种植优势明显。综上所述,在华北夏谷区组参试品种中,‘豫谷18’是兼有丰产、稳产和广适应性的理想谷子品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凤云 李伯群 余国东 马强 高志宏 杨明
渝麦13号是2010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小麦新品种。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小麦新品种渝麦13号的生产特性,以2007、2008两年重庆市小麦区域试验的结果资料,采用区域试验与对照相比较的方法,对渝麦13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渝麦13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好,综合性状优良,是适合重庆地区大面积生产的小麦新品种,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小麦 渝麦13 丰产性 稳产性 适应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丽明 周燕芝 谭义青 吴自明 谭雪明 曾勇军 石庆华 潘晓华 曾研华
【目的】探明双季机械直播早稻品种的丰产和稳产特征,筛选出一批适宜在江西双季稻区机械直播的早籼稻品种,为南方双季机械直播稻品种选育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1个早籼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江西省3个不同生态区(赣北、赣中、赣南)进行人工模拟机械直播种植,通过聚类分析、联合方差分析和GGE双标图等方法,对双季机械直播早籼稻品种的丰产稳产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结果】各品种的产量存在较大差异,受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效应的影响显著。各生态区供试品种的产量聚类分析显示,赣北、赣中与赣南高产类型品种分别占总数的38.10%、19.05%与23.81%,其中,潭两优83产量最高且稳定性最好,五丰优286及株两优171品种次之,永3优华占产量最低,而两优287丰产性好但稳产性差。与中、低产类型品种相比,高产类型品种有效穗、每穗粒数与总颖花量显著增加,且千粒重与日产量具有显著优势;呈现较好的早生快发能力,分蘖增长率、高峰苗数与成穗率显著提高,且分蘖下降率显著降低;抽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生产量均最高且高产类型品种在干物质输出率、表观转换率和表观转化率具有显著的增加优势。【结论】机直播条件下,丰产稳产早籼稻品种具有生育期适中、分蘖成穗率高、总颖花量大、花后干物质生产量大、干物质输出与转运效率高、日产量高等特点。综合来看,潭两优83、五丰优286、株两优171、永优9380丰产性和稳定性好,熟期也适中,适合在江西双季稻区作早稻直播。
关键词:
早籼稻 生态区 机械直播 丰产性 稳产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陆光远 陈晓婷 余珠 付桂萍 张宗急 赵永国
为了筛选鉴定适宜我国南方地区种植的早熟油菜新品种,利用AMMI模型分析了国家油菜区域试验早熟组14份参试品种的丰产性并用GGE双标图方法探讨了这些品种在8个试验点的稳产性,同时还测定了代表性品种的越冬期生物学指标和光合参数,以期解释南方早熟油菜丰产性形成的气候和生理成因。试验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丰产性差异较大,其中S0013的平均产量居第一位(2 191.021 kg/hm~2),而282081的产量最低(1 328.512 kg/hm~2),仅为前者的60%。联合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来源于环境(E)的平方和占主导地位(82.27%),而来源于基因型(G)的平方和占比最小(4.93%);来源于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G×E)虽然偏小(10.17%)但仍然达到极显著水平。利用AMMI模型可解释G×E互作平方和的92.63%。品种的丰产性主要受降雨量影响,而品种的稳定性主要与气温有关。14个参试品种的稳定性从高到低依次为:黔杂ZW9001>黔杂J9002> C868>05V11>黔杂J9001> WB203>川杂09NH014> S0013>云油杂2号>杂1613>08SH60>282081>荣华906>131(CK);其中,S0013、C868和WB203产量最高,而282081的产量最低。各试点鉴别力依次为:玉溪>保山>吉安>南昌(宜春)>桂林>长沙>安顺。阳光131在桂林试验点的越冬期单株鲜质量最高,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胞间CO_2浓度(Ci)也较高并且与小区产量的相关系数较大,表明较强的光合作用可促进丰产性的形成。通过AMMI模型和GGE双标图对参试油菜品种和不同试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估,为早熟油菜新品种选育及试点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林金虎
本文利用福建省2005~2006年区域试验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对龙花163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对产量贡献大小为单株饱果数>百果重>主茎高>出仁率>单株结果枝数>百仁重>单株总果数>单株生产力;并建立了产量与构成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277.8421548-5.313796301X3+47.66408548X4+2.7312765480X5-1.1461706607X6-16.548042990X8。应用产量主效应值、回归系数、变异度分析表明:龙花163具有丰产性好,稳产性较好,适应性广的特点,适宜在福建省大部分地区推广种植,在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好...
关键词:
龙花163 产量构成因素 丰产稳产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永财 孟林 张国芳 毛培春 张德罡
利用ISSR标记对15份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juncea)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检测。为获得稳定的新麦草ISSR反应体系,对反应条件中的dNTP、Taq酶浓度、引物浓度、Mg2+浓度等因子进行了优化,建立起的最佳反应体系为:25μL的反应体系中含有dNTP 2.5μL、Taq酶0.2μL、Primers 1μL、Mg2+1.5μL、2.5μL 10×Buffer、2μL模板DNA和ddH2O 15.3μL。ISSR标记结果显示,筛选出的重复性好、谱带清晰的ISSR引物8条,共获得84个扩增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72个,多态性比率(PPB)为85.7%。通过遗传相似系数(GS)...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琨 杨和仙 李绍祥 田玉仙 杨木军 顾坚
利用2002年至2004年云南省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新组合区域试验资料,对云杂5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杂5号产量的变异系数和回归系数均小于对照品种,因此具有较好的稳产性;各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有效穗(c.v.%=9.77)>穗粒数(c.v.%=9.06)>千粒重(c.v.%=2.99);与产量相关程度为:千粒重(r3y=0.9323)>有效穗(r1y=0.8821)>穗粒数(r2y=0.7616);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为:千粒重(P3y=0.4895)>有效穗(P1y=0.4715)>穗粒数(P2y=0.1350)。因此云杂5号的优化高产栽培措施应以调...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中青 李齐霞 宋殿珍 孙万荣 霍成斌
根据2002-2003年山西省春播玉米中晚熟组(二)区域试验汇总资料,采用主效应值、变异系数、标准差比数、回归系数及高稳系数等多种方法对潞玉13号玉米杂交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品种是一个产量潜力大、丰产性好、稳定性强、适应性广,适合在山西春播玉米中晚熟区以及国内相应生态区域大面积生产应用的优良玉米杂交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黄连富 董朋飞 李鸿萍 李潮海
【目的】为了加快高产稳产广适性玉米杂交种的筛选鉴定。【方法】在河南郑州-海南三亚设置6种鉴定试验环境,于2011—2012年对11个玉米新品种(组合)进行3个生产周期的试验研究,通过与2011年河南9个试验点鉴定试验结果的对比,研究了两地生态环境条件的差异以及两地三季玉米主要性状的生态稳定性和相关性。【结果】河南-海南两地生态环境条件差异较大,与河南相比,玉米生长期间海南一期和海南二期光照时数较河南分别增加2.69%和11.17%,平均温度分别增加-0.39%和11.02%,降雨量分别减少15.49%和8.15%。两地的能量来源河南以短波辐射为主,海南一期、海南二期以长波辐射为主。11个品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珍 云岚 王俊 高志琦 马琳萍 李峥 任晓敏
【目的】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新麦草种质的染色体倍性和基因组大小,为新麦草的种质鉴定及遗传育种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31份新麦草种质为材料,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新麦草种质染色体倍性、核DNA含量,通过根尖染色体压片法验证检测结果。同时用已知基因组大小的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和大麦(Hordeum vulgare L.)为对照,采用外标法估测新麦草的基因组大小。【结果】31份新麦草种质中,四倍体材料2份,分别为200803和595289号,占新麦草种质的6.45%;其余29份材料均为二倍体,占新麦草种质的93.55%。二倍体新麦草基因组大小为6.73 Gb,核DNA含量为(13.74±0.483) pg,四倍体新麦草基因组大小为13.62 Gb,核DNA含量为(27.842±0.681) pg。经根尖染色体制片法验证,二倍体新麦草种质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2x=14,四倍体新麦草种质染色体数为2n=4x=28。根尖压片法和流式细胞仪法对新麦草种质染色体倍性鉴定结果完全一致。【结论】明确了新麦草种质的染色体倍性及基因组大小。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岳海旺 卜俊周 魏建伟 刘朋程 王延兵 李媛
为有效鉴定和评价河北省冬小麦品种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筛选出适宜河北省推广种植的优良小麦品种,采用稳定性指数(WAASB)和同时选择指数(WAASBY)对2018—2019年河北省冬小麦节水组14个参试品种在10个试点产量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环境效应是引起产量变异的主要来源,其次是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基因型效应所占比例最小。通过卡方检验发现,AMMI 2和GGE 2分别为AMMI家族和GGE模型的适宜模型,基因型与环境互作信号和GGE信号比例分别占84.06%和85.25%。各种稳定性因子主成分分析表明,前2个主成分轴共计解释了方差变量的72.3%。产量与基于混合效应模型稳定因子以及几何适应性指数均呈现出高度正相关。‘衡H1704’‘中农202’‘众信8482’‘MG729’‘金禾16415’和‘石Ta14’等品种被籽粒产量×稳定性指数双标图选为丰产性突出、稳定性好的品种。其中,‘众信8482’的WAASBY同时选择指数得分最高,是参试品种中表现最好的。而‘邯科4242’的WAASBY得分最低,是表现最差的品种。大曹庄、深州、永年等试点适宜种植的冬小麦品种为‘衡H1704’和‘中农202’,藁城、武邑、南皮和邢台等试点适宜种植的冬小麦品种为‘博麦11号’‘邯生414’和‘科茂60’,邯郸和鹿泉等试点适宜种植的品种是‘邯科4242’和‘MG729’,‘众信8482’适宜在深州、辛集、邢台和永年等试点种植。综上,采用混合线性模型稳定性指数(WAASB)和同时选择指数(WAASBY)可为河北省冬小麦品种示范和推广提供依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蒋开锋 曾德初 郑家奎 况浩池 曾宪平 龙太康 邵启明 吴凡
用四川省水稻育种攻关组“八五”后期育成的一批不育系和恢复系(同时加对照珍汕97A和明恢63)按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20个组合,于1996年分别在成都、绵阳、重庆和泸洲进行试验,运用AMMI模型对参试组合的产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9个组合的平均产量超过对照汕优63,增产幅度为0.03%~4.06%,占参试组合的42.11%;组合稳定性评价很重要,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达极显著水平,互作效应为基因型效应的二倍;AMMI模型的前两个主成分解释了83.35%的交互作用信息;珍汕97A/734、K42A/734和辐76A明恢/63表现丰产而稳产,辐76A/734和辐76A/生5丰产而不稳产,辐76A/成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