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30)
2023(8402)
2022(7669)
2021(7001)
2020(6112)
2019(13848)
2018(13833)
2017(26242)
2016(14724)
2015(16526)
2014(16314)
2013(15914)
2012(14742)
2011(13432)
2010(13529)
2009(12947)
2008(12779)
2007(11688)
2006(9935)
2005(8837)
作者
(43996)
(37201)
(36758)
(35147)
(23235)
(17966)
(16943)
(14721)
(13643)
(13085)
(12430)
(12259)
(12058)
(11572)
(11560)
(11537)
(11462)
(10971)
(10710)
(10545)
(9530)
(8945)
(8924)
(8545)
(8500)
(8264)
(8177)
(8140)
(7627)
(7587)
学科
(55604)
经济(55559)
管理(40011)
(36710)
(29050)
企业(29050)
方法(26989)
数学(23787)
数学方法(23553)
(17286)
(14950)
中国(14219)
(13618)
环境(13202)
(12042)
贸易(12040)
(11686)
地方(11433)
业经(11345)
农业(11047)
(10204)
(9564)
(9456)
财务(9434)
财务管理(9408)
(9351)
企业财务(8819)
理论(8665)
(8321)
银行(8279)
机构
学院(209080)
大学(206216)
(80320)
经济(78454)
管理(75496)
研究(71312)
理学(65024)
理学院(64265)
管理学(62931)
管理学院(62571)
中国(52505)
科学(47840)
(44182)
(43489)
(38515)
(36292)
业大(36029)
农业(35585)
研究所(35355)
中心(33251)
(31900)
财经(29037)
(27520)
师范(27173)
北京(27067)
(26177)
(25603)
(25022)
经济学(24503)
技术(24315)
基金
项目(140333)
科学(107239)
研究(99496)
基金(98242)
(87595)
国家(86857)
科学基金(71864)
社会(60239)
(57503)
社会科(56886)
社会科学(56863)
基金项目(52339)
(48399)
自然(47560)
自然科(46387)
自然科学(46370)
教育(46077)
自然科学基金(45501)
编号(41891)
资助(40464)
成果(33636)
重点(32603)
(31361)
(30189)
(29237)
课题(29138)
计划(27920)
科研(27898)
创新(27384)
大学(25812)
期刊
(88087)
经济(88087)
研究(54881)
(40649)
中国(39256)
学报(39187)
科学(32679)
(29221)
农业(27664)
大学(27482)
学学(26093)
管理(24459)
教育(21918)
技术(17335)
(16203)
金融(16203)
业经(16141)
(15239)
经济研究(14321)
财经(13813)
(11816)
问题(11793)
(11568)
图书(10284)
商业(10114)
科技(10004)
技术经济(9979)
(9890)
业大(9755)
资源(9675)
共检索到3002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谭巍巍  王阳  李永祥  刘成  刘志斋  彭勃  王迪  张岩  孙宝成  石云素  宋燕春  杨德光  王天宇  黎裕  
【目的】探讨穗部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遗传机制。【方法】以优良玉米自交系黄早四为共同亲本,分别与掖478和齐319杂交,构建两套F2:3群体为研究材料(分别缩写为Y/H和Q/H),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别在北京、河南、新疆等3个地点共6个环境下进行了穗长、穗粗、穗行数和穗粒重4个性状的表型鉴定,采用单环境分析和多年多点的联合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结果】在单环境分析中,2个群体分别检测到33个QTL和46个QTL,主要分布在第4、5、6、7、10染色体上。进一步分析发现,在Y/H群体中共定位到4个环境钝感的QTL(即在2或2以上环境下均能被检测到的QTL,且在联合分...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宗华  汤继华  卫晓轶  王春丽  田国伟  胡彦民  陈伟程  
【目的】分析氮胁迫和正常条件下玉米穗部性状的QTL。【方法】以优良玉米杂交种"农大108"的一套203个F2:3家系为材料,构建了包含189个SSR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在施氮(N+)和不施氮(N-)条件下,通过一年两点的田间试验,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玉米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穗粒重和百粒重等6个穗部性状进行了QTL分析。【结果】亲本许178对N胁迫的敏感程度远小于黄C;F2:3群体的穗长、穗粗、穗行数和行粒数与单株产量大多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在郑州和新郑两地,2种氮处理水平下定位了玉米穗部性状的53个QTL,其中郑州点检测到28个QTL,主要集中在第2、8和9染色体上(占57.14%)...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崔震海  张立军  樊金娟  阮燕晔  马兴林  
本试验在防雨棚中盆栽条件下进行。供试玉米杂交种5个,苗期设置正常供水、轻度干旱胁迫和中度干旱胁迫3个供水处理,拔节期均复水到正常供水水平。籽粒成熟后,对产量和主要穗部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正常供水条件下,百粒重对产量的影响较大;轻度干旱胁迫条件下,粒长和出籽率与产量关系最密切,通径分析表明轴粗对产量的贡献最大;中度干旱胁迫条件下,行粒数对产量的影响较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胡利宗  刘均革  郭晋杰  赵永锋  祝丽英  宋占权  陈景堂  
以农系110为受体、农系531为供体材料,采用回交法构建了样本容量为95株的BC2F2回交群体,选取126个均匀分布在10条染色体上的多态性SSR标记进行6个穗部性状QTL分析。结果表明,受体农系110的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和穗粒重6个穗部性状表型值分别增加了9.4%,9.6%,4.1%,2.7%,0.35%和4.4%;构建一张含126个SSR标记的玉米分子标记连锁遗传图谱,总长度为2317.4cM,平均区间长18.4cM;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定位了19个与玉米穗部性状有关的QTL,其中穗长QTL4个,穗粗QTL2个,行粒数QTL1个,穗行数QTL3个,百粒重QTL4个,穗粒重Q...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岭  崔绍平  孙耀邦  
由8个亲本组成的双列杂交试验,分析了穗长、穗粗、穗行数、百粒重、单株籽粒产量的基因效应。Wr/Vr和D、H、(H/D)分析表明,除单株产量存在显著的上位性,不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外,其余4个性状均符合加性—显性模型。穗粗、穗行数以加性效应为主,穗长、百粒重、单株产量显性效应和上位性起主要作用;穗粗隐性基因为增效,显性基因为减效,其余性状均为显性基因增效,隐性基因减效;穗长、穗粗、穗行数的狭义遗传力较高为50.8%~87.9%,百粒重、单株产量较低为21%左右;平均杂种优势效应按强弱顺序是单株产量>百粒重>穗长>穗粗>穗行数。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贾波  管飞翔  谢庆春  张玲  邓德祥  钱东海  
产量性状是由多基因控制的,对产量性状遗传的深入研究可为育种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本研究以苏玉16号(JB×Y53)的F2、F2∶3家系为材料,选用分布在玉米10条染色体上的556对SSR分子标记,对玉米产量性状进行QTL定位并分析其遗传效应。结果表明,①选取556对SSR引物对亲本Y53、JB及其F1进行多态性检测,获得85对多态性引物,多态率为15.3%,其中有76对引物扩增带型清晰;②检测到1个与穗长QTL连锁的标记,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4.69%;6个与百粒重QTL连锁的标记,可解释表型变异的6.71%~18.23%。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永洪  谢戎  唐春  杨跃华  刘成元  
选用自育的20个糯玉米杂交种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鲜穗采收期和成熟期产量、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等穗部性状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出籽率、穗长、百粒重性状对鲜穗产量作用大。通径分析显示各性状对鲜穗产量作用大小顺序为:行粒数>百粒重>穗行数>穗粗>出籽率。在完熟期,穗粗、着粒深、百粒重对干籽粒产量贡献较大,进一步通径分析表明各性状对干籽粒产量作用排序为:百粒重>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出籽率>秃尖长>着粒深。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兴  程满金  王勇  勾芒芒  
试验地点位于我国典型的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山区,由于该区受特殊的地理、地形以及水文气象条件的影响,使得雨水集蓄利用成为解决该区农牧业生产的主要出路。本试验通过有限补充灌溉的方式,采用基于因子分析的主成分提取方法,将玉米穗部性状总结为3个主成分,并分析了各主成分的意义以及在不同补灌条件下对玉米穗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玉米产量的限制性因子为穗粒重和穗重,并且在主成分分析中,因子载荷分别达到了0.974 8和0.965 1。拔节期补充灌溉处理的穗粒重较不补灌提高62.2%~77.8%,拔节期补充灌溉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穗粒重和穗重并减少秃尖长度,研究为集雨补灌旱作区农业节水增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婷  董远  张君  冯志前  王亚鹏  郝引川  张兴华  薛吉全  徐淑兔  
【目的】玉米穗部性状是产量的重要构成因子,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方法解析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的遗传基础、挖掘与穗部性状相关的位点,为功能基因克隆和高产玉米品种培育提供参考。【方法】选用115份来源于陕A群和陕B群的优良玉米自交系和4份国内骨干作为亲本,以基于NCⅡ遗传交配设计获得的442份玉米杂交种为材料构建关联群体,调查2个环境中群体材料的穗长、穗粗、穗行数等8个穗部性状;利用tGBS技术检测亲本基因型,推测出F1杂交种的19 461个高质量SNP,结合杂交种表型和基因型开展基于加性、显性及上位性模型的穗部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并利用公共数据库中玉米穗发育相关组织的转录组数据和基因的注释信息预测候选基因。【结果】表型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群体的8个穗部性状均符合正态分布,表型变异为3.78%—45.25%。方差分析表明,8个穗部性状的环境效应和基因型效应均呈现极显著水平(P<0.001),广义遗传力为54.15%—68.89%。同时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间呈现显著正相关或显著负相关。利用加性和显性模型分别检测到16个和3个显著SNP,上位性模型检测到79个上位性位点。3种模型检测的显著位点累积解释各性状38.21%—60.69%的表型变异,其中,加性模型检测到的显著SNP累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0.00—41.26%,上位性模型检测到的位点累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15.18%—45.36%。基于加性和显性模型检测的显著SNP的效应分析发现多数位点呈现加性和部分显性效应,仅2个为超显性。进一步分析发现,7个单SNP和5个上位性位点能够解释5%以上的表型变异。根据SNP的位置以及基因的表达信息预测了17个候选基因。【结论】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主要受加性、上位性效应影响,显性效应影响较小;加性和显性模型检测的SNP主要表现为加性和部分显性效应,可通过聚合有利等位基因改良目标性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吕莹莹  张萌  沈丹丹  张士东  李特  瞿培  张恩盈  
为了分析山东省玉米区域试验青岛试点现状及参试玉米组合穗部性状和产量的遗传关系,以2006-2015年山东省玉米区域试验青岛试验点参试品种为材料,进行了相关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0年山东省区域试验青岛试点设置4个组别,参试品种数量为563个。经对4个组别的参试品种进行方差分析,得出密度为67 500株/hm2的玉米组合产量最高;对67500组各品种穗部性状相关分析表明:各穗部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出籽率(r=0.556**)>百粒质量(r=0.491**)>穗粒数(r=0.462*)>行粒数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志辉  曹钟洋  汤彬  李立  
干旱是世界范围内导致玉米产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为了阐明玉米抗旱性的遗传基础并定位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利用抗旱自交系临1和敏感的湘97-7组配160个F2:3家系定位群体,于2011年在湖南省作物研究所和长沙县高桥镇,分别在大田干旱胁迫和正常水分条件下进行表型鉴定。所考察性状包括抽雄至吐丝间隔、株高、千粒重和产量,用抗旱系数来衡量抗旱性。结果表明,110个SSR标记构建连锁图,图谱总长1246.1 cM,标记间平均距离11.33 cM。抗旱相关性状定位的QTL介于8~14个,共检测到43个QTL。单个QTL解释的表型变异为6.27%~18.27%。不同水分条件下定位到的QTL大多数不相同,表明对干...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任春元  范淑秀  刘进  朱琳  杨绮文  刘丹  马殿荣  王嘉宇  
穗部性状与水稻品种的丰产潜力密切相关,而抽穗期是决定水稻品种能否在一个地区种植的决定因素,了解穗部性状和抽穗期的遗传基础及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对水稻高产育种具有重要意义。以粳稻笹锦和籼稻北陆129杂交、回交衍生的回交重组自交系(BILs)群体为试验材料,对抽穗期和穗部相关性状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抽穗期和穗粒数在亲本间存在显著的差异,且抽穗期与结实率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检测到8个控制抽穗期的QTL,其中qHD3、qHD7和qHD8在2年中都被检测到,贡献率介于7.03%27.48%之间,具有较强的延长抽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彦民  吴欣  李翠香  付志远  刘宗华  汤继华  
提高杂交种制种产量是降低玉米种子生产成本,加速杂交种推广的一条有效途径。本研究拟通过对玉米制种花期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为玉米制种产量的提高和玉米育种提供理论基础。试验以优良玉米自交系琼68和K12组配的一套F2∶4家系为基础材料,构建了包含134个SSR分子标记的遗传连锁图,通过1年2点的田间试验,对玉米制种花期相关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散粉期与吐丝期、吐丝周期、花丝活力呈极显著正相关;同时吐丝期与吐丝周期、花丝活力,以及吐丝周期和花丝活力也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散粉周期与散粉期和吐丝期呈负相关关系。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在2个环境中定位了22个玉米制种花期相关性状的QTL:散粉期5个、吐丝期4个...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孟昭东  张发军  丁照华  孙琦  汪黎明  郭庆法  王洪刚  
【目的】采用秃尖与不秃尖两种结实类型的育种材料分析玉米果穗秃尖性状的遗传特点。【方法】试验以不秃尖类型自交系lx01-3和秃尖类型自交系wx04-1及其F1、F2、BC1、BC2群体为试验材料,采用低密度种植以促进植株个体发育,分析各世代群体的果穗秃尖表现。【结果】F1代植株的果穗均为秃尖类型。果穗秃尖与不秃尖类型的分离比例在F2群体中为12.78﹕1,在BC1群体中为2.75﹕1。经卡方测验,符合2对基因间存在重叠作用的遗传特点。SPSS分析表明,F2群体中秃尖类型果穗的秃尖长度性状分布曲线呈明显的偏态分布。【结论】(1)结实类型是由2对存在重叠作用的基因所控制的质量性状。秃尖类型对不秃尖类...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丰光  李妍妍  景希强  于兵  于洪波  卢秉生  王秀凤  姚永祥  
以2个株型不同的玉米自交系自330和PH4CV构成的6世代群体为材料,目测计数玉米不同群体雄穗分枝数量。通过P1、P2、F1、F2、B1和B2共6个世代联合分析法,以玉米雄穗分枝数为性状,研究控制玉米雄穗分枝性状的基因遗传分离规律。结果表明:该性状在F2分离世代群体呈双峰分布,B1和B2群体分离世代呈多峰分布,说明玉米雄穗分枝性状遗传为多基因数量性状控制,且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即C模型)。显性效应起主要作用,多基因遗传力较高,在74.83%~80.42%之间,若选择雄穗分枝较少的自交系必须从基础材料入手。这一研究结果为玉米雄穗分枝选择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