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05)
- 2023(8423)
- 2022(6975)
- 2021(6479)
- 2020(5376)
- 2019(11894)
- 2018(11542)
- 2017(21099)
- 2016(12111)
- 2015(13269)
- 2014(12943)
- 2013(12624)
- 2012(11998)
- 2011(10749)
- 2010(10725)
- 2009(9923)
- 2008(10363)
- 2007(9177)
- 2006(8036)
- 2005(7004)
- 学科
- 济(43063)
- 经济(42998)
- 管理(32224)
- 业(31112)
- 企(24681)
- 企业(24681)
- 方法(20120)
- 数学(17382)
- 数学方法(17086)
- 学(15335)
- 农(13275)
- 财(11962)
- 中国(10920)
- 贸(9850)
- 贸易(9846)
- 业经(9677)
- 易(9582)
- 农业(8866)
- 制(8355)
- 务(7497)
- 财务(7482)
- 财务管理(7464)
- 技术(7181)
- 环境(7166)
- 企业财务(7107)
- 银(6866)
- 银行(6801)
- 地方(6738)
- 理论(6738)
- 融(6515)
- 机构
- 大学(182024)
- 学院(179287)
- 研究(68725)
- 济(63765)
- 经济(62416)
- 管理(61349)
- 理学(53974)
- 理学院(53178)
- 管理学(51673)
- 管理学院(51398)
- 科学(50651)
- 农(49934)
- 中国(49036)
- 农业(40647)
- 京(39368)
- 所(39179)
- 业大(38571)
- 研究所(36680)
- 中心(30452)
- 财(28677)
- 江(27446)
- 农业大学(26904)
- 省(24623)
- 院(24200)
- 北京(23909)
- 范(23683)
- 财经(23463)
- 师范(23182)
- 室(23043)
- 科学院(22672)
- 基金
- 项目(129823)
- 科学(99018)
- 基金(94662)
- 家(90041)
- 国家(89344)
- 研究(79708)
- 科学基金(72445)
- 自然(52329)
- 自然科(51177)
- 自然科学(51152)
- 省(50739)
- 基金项目(50651)
- 自然科学基金(50254)
- 社会(49700)
- 社会科(46964)
- 社会科学(46949)
- 划(44894)
- 资助(38361)
- 教育(36128)
- 重点(30756)
- 计划(29916)
- 编号(28729)
- 科技(27530)
- 部(27360)
- 发(26990)
- 创(26511)
- 科研(26491)
- 创新(25021)
- 业(24224)
- 农(23010)
共检索到2554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柳开楼 张俊清 苑举民 宋文静 芦伟龙 董建新 梁洪波 张启明 李文军 胡惠文
为了明确烟草秸秆还田量的腐解特征及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设置了不同烟草秸秆还田量的田间小区试验,分析了不同处理下烟草秸秆的腐解规律,并结合烟草秸秆投入量探讨外源碳氮比投入与水稻产量的量化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烟草秸秆腐解特征均表现为前期快、后期慢的特点。5 d时烟草秸秆腐解量和日均腐解量均达到最大,分别为0. 87 g和0. 29 g/d。烟草秸秆累积腐解速率也呈现出相似的趋势,整个水稻季烟草秸秆的累积腐解速率为42. 31%。在不同还田量中,各处理的烟草秸秆腐解量和日均腐解量差异不显著,但累积腐解速率则基本呈现出半量还田处理高于等量还田和1. 5倍还田量处理。投入碳氮比与水稻产量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二次曲线方程进行拟合,且水稻生长合理的碳氮比投入量为10. 1,对应的最高产量为10. 4 t/hm~2。因此,在烟稻轮作中,虽然不同烟草秸秆还田量下腐解特征相似,但合理的碳氮比投入是实现水稻增产的关键途径之一。
关键词:
烟草秸秆 腐解速率 水稻产量 碳氮比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付佑胜 刘伟中 张凯 曹凯歌 赵桂东
【目的】研究秸秆高留茬条件下不同秸秆覆盖量对稻田杂草及水稻产量的影响,选择合适的秸秆覆盖量。【方法】在小麦收割前1~2 d采用人工播撒苏秀867稻种12.5 kg,用Kubota G688机器在小麦秸秆高留茬(16~20 cm)条件下,将小麦秸秆粉粹成长度8~10 cm,采用人工分别将秸秆按照1.00、0.75、0.50、0.25、0 kg/m~2覆盖稻田,3 d后上水。【结果】不同时间调查发现,秸秆覆盖量≤0.25 kg/m~2的处理水稻7~45 d成苗率均无变化;当秸秆覆盖量≥0.50 kg/m~2,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15 d内水稻成苗率下降,15~45 d水稻成苗率不再变化;对杂草控制情况看,随着秸秆覆盖量增加,田间杂草防控效果明显增加,高留茬条件下秸秆覆盖量≥0.75 kg/m~2的2个处理30 d对杂草的防效均为100%,45 d对稗草的株防效≥89.25%,对阔叶杂草的防效均为100%;秸秆覆盖量为0.50 kg/m~2的处理45 d对稗草防效为84.95%,对阔叶草的防效为100%。对产量的影响来看,高留茬条件下,秸秆覆盖量≤0.25 kg/m~2条件下,随秸秆覆盖量增加,产量明显增加;秸秆覆盖量为>0.25 kg/m~2,≤1.00 kg/m~2条件下,随秸秆覆盖量的增加,水稻产量显著下降。【结论】综合水稻出苗率、杂草防控效果以及水稻产量3个因素,高留茬条件下秸秆覆盖量在0.25~0.50 kg/m~2最佳,结合本地区秸秆可收集综合利用率,小麦理论产量在221~443 kg/667m~2最佳,适合在本地区推广。
关键词:
小麦秸秆 高留茬 不同秸秆量 水稻 杂草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翟修彩 刘明 李忠佩 徐阳春
【目的】研究不同化学添加剂处理下水稻秸秆腐解产物的理化特性、养分含量、腐殖酸性质变化以及腐解产物浸提液对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为秸秆高效、高质腐熟以及有机废弃物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方法】以水稻秸秆作为供试有机物料,EM菌作为供试腐解菌剂,FeSO4、Na2SO4、石灰和碱渣作为添加剂,布置室内培育试验,观测不同添加剂处理下水稻秸秆腐解产物的pH,有机质,氮、磷、钾养分,腐殖酸性质的变化,分析各处理腐解产物浸提液对萝卜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培养54 d后,各添加剂处理的pH为8.17—8.65,呈微碱性,并且其物理特性也达到腐熟标准;10%碱渣、3%FeSO4、10%碱渣配合3%F...
关键词:
添加剂 水稻秸秆 腐殖质 发芽指数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忍 伍佳 吕广动 隆斌庆 杨飞翔 周晶 陈慧娜 黄璜
【目的】为探明不同稻草还田方式与稻田养鸭耦合对水稻生物量、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方法】设置5种处理方式:"稻草炭化还田+养鸭"(CD),"稻草直接还田+养鸭"(ZD),"稻草粉碎还田+养鸭"(FD),"稻草不还田+养鸭"(BD)和"稻草不还田不养鸭"(BR)。通过测定水稻生物量、产量,土壤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及土壤pH值,研究稻草还田+稻田养鸭对土壤养分及水稻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稻草炭化还田+稻田养鸭(CD)能显著降低水稻株高、提高水稻生物量,稻草还田+稻田养鸭主要通过增加水稻有效穗来提高水稻产量,短期内(1年)能使水稻增产10%以上。稻草还田+稻田养鸭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增幅分别为33.73%~41.28%和15.06%~21.47%。CD能显著增加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增幅分别为20.15%、13.73%、10.25%,CD还能有效缓解土壤pH值降低。【结论】稻草炭化还田+稻田养鸭处理(CD)为最佳组合处理方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武际 郭熙盛 王允青 许征宇 鲁剑巍
【目的】于2007—2008连续2年在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和秸秆还田方式下,研究油菜、小麦秸秆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方法】在水稻常规栽培和节水灌溉栽培模式下,采用尼龙网袋研究法。将装满秸杆的网袋放在水稻田表层和埋入土中,模拟秸秆覆盖还田和土埋还田。【结果】秸秆还田后,在0-30 d腐解较快,后期腐解速率逐渐变慢。油菜秸秆在水稻节水栽培模式下,采用土埋还田腐解率最大,90 d时腐解率达61.06%。试验结束时,小麦秸秆累计腐解率为48.88%-59.95%,油菜秸秆为50.88%-61.06%。常规栽培模式下,秸秆覆盖还田腐解率>秸秆土埋;节水栽培模式下,秸秆土埋>秸秆覆盖。秸秆覆盖还田时,两种...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庞成庆 秦江涛 李辉信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水稻秸秆冬季还田对早稻产量和土壤钾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氮肥情况下,水稻秸秆冬季还田的早稻产量显著高于春季还田处理;在施用氮肥的情况下,虽然2009年秸秆冬季还田和秸秆春季还田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前者比后者高12.3%,2011年更是高出23.8%,且差异显著。对2009—2011年早稻移栽时土壤速效钾含量分析发现,水稻秸秆冬季翻耕还田显著影响土壤速效钾含量,水稻秸秆冬季翻耕还田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含量高于春季翻耕处理。特别是秸杆冬季还田且常规施肥处理,2009—2011年早稻移栽时其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别比秸杆春季还田且常规施肥处理高29.6%、29.6%和26.0%。结论...
关键词:
水稻 秸秆还田 冬季 产量 速效钾 全钾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焦燕 黄耀 宗良纲 周权锁
采用苏南、苏中和苏北的 5种类型水稻土 (共 1 0个土样 )进行室外盆栽试验 ,研究稻田土壤秸秆施用对后季麦田N2 O排放的影响。试验组土壤施小麦秸秆 (每盆 1 0g)和化肥 ,对照组仅施化肥。结果表明 :在相同的气候及基本相同的水分含量条件下 ,有 6个 (江宁A1、宜兴B1和B3、宝应C3、仪征D3、六合E2 )土样的N2 O排放量较对照增加 ,增加量为 2 4 3~ 71 3μg·m-2 ·h-1 ;宝应 (C5 )和仪征 (D2 )土样N2 O排放量较对照减少 1 1 2和 79 3μg·m-2 ·h-1 ;而江宁(A3)和六合 (E4 )的增加量不明显。单相关分析表明 ,影...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贵 冒宇翔 沈俊明 薛林 王晓琳 张自常
为了明确小麦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及其与化学除草剂相互作用对水稻田杂草控制和水稻产量的影响,探讨化学除草剂减量使用的可行性。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小麦秸秆全量覆盖还田、全量浅旋还田、全量深埋还田、秸秆不还田4种方式下不同剂量69%苄嘧磺隆·苯噻酰草胺WG(0、207、414、621、828 G/hm2)对水稻田主要杂草控制效果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秸秆还田对水稻田千金子、稗草、鸭舌草、水苋菜、异型莎草等杂草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且全量覆盖还田和全量浅旋还田效果明显优于全量深埋还田效果。同时小麦秸秆还田显著促进了较低剂量苄嘧磺隆·苯噻酰草胺WG(207 G/hm2)对鸭舌草、千金子控制效果,药...
关键词:
小麦秸秆 还田方式 除草剂 杂草 水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奇 陈青春 刘玉涛
[目的]分析冬季温室土壤不同方式添加水稻秸秆的土壤温度变化及秸秆腐解率的变化,为探讨水稻秸秆移位用于冬季温室土壤增温提供参考。[方法]考虑秸秆用量、秸秆粉碎、添加养分和添加腐熟菌剂等4个因素,设计了7个秸秆还田方式处理,以不添加秸秆为对照,采用多点温度测量装置测定土壤温度,通过测定秸秆失重率及残余秸秆灰分含量等表征秸秆腐解率。[结果]水稻秸秆辅以牛粪或腐熟菌剂在冬季温室沟埋腐解,可显著提升冬季温室土壤表层土温,有效缩小土壤温差:在冬季气温最低时,水稻秸秆辅以牛粪处理比对照提升土温0.8℃,辅以腐熟菌剂处理
关键词:
移位还田 水稻秸秆 温室 土温效应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彭志芸 丁峰 谌洁 向开宏 马鹏 郭长春 马均
以宜香优2115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设小麦或油菜秸秆全量翻埋还田(M_1)和秸秆不还田对照(M_0);副区设4个氮肥管理,不施氮(N_0),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氮肥施用比例为10∶0∶0∶0(N_1),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氮肥施用比例为3∶3∶2∶2(N_2),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氮肥施用比例为2∶2∶3∶3(N_3),研究秸秆还田和氮肥管理对直播稻的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麦–稻或油–稻轮作下,氮肥管理对直播稻主要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光合特性及产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调控效应,秸秆还田显著影响水稻拔节期、齐穗期的叶面积指数(LAI)及群体干物质积累,同时油–稻轮作下其调控效应高于麦–稻轮作模式。秸秆不还田时,配合N_3施肥方式,可有效提高直播稻结实期剑叶净光合速率、SPAD值和叶面积指数,延缓叶片衰老,且在拔节期至成熟期间保持较高的群体生长率,干物质积累优势明显;秸秆还田下,配以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氮肥施用比例为3∶3∶2∶2的管理模式,麦茬或油茬直播稻群体构建合理,结实期剑叶光合能力强,有效穗、每穗粒数较多,表现高产,产量最高可达10 090、10 693 kg/hm~2。综合分析,麦–稻或油–稻轮作下秸秆还田,配合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氮肥施用比例为3∶3∶2∶2的氮肥管理模式,能实现直播稻的高产稳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曲东 贺江舟 孙丽蓉
采用厌氧恒温培养试验,比较了4种水稻土中氧化铁的微生物还原状况。结果表明,4种不同来源水稻土中Fe( )生成量有较大差异,其中吉林和四川水稻土中铁还原迅速,而江西和广东水稻土相对较慢;还原反应达到平衡时的Fe( )积累量及铁还原快速期的平均反应速率由土壤中氧化铁的数量决定,并与无定形氧化铁和游离氧化铁的数量有关;4种水稻土中可还原铁占全铁及游离氧化铁的比例分别为7.73%~21.6%及10.0%~74.6%;广东水稻土的铁还原90%是利用无定型铁,而在四川和江西水稻土中,近乎50%的铁还原来自于晶体氧化铁;升高温度可促进土壤中Fe( )产生量,并且吉林水稻土对温度的响应最敏感;不同土壤的铁还...
关键词:
水稻土 铁还原 反应速率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黄河仙 王凯荣 谢小立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同一土壤在淹水植稻和旱作玉米条件下,不同量氮肥和稻草配合施用增产效应,结果表明,水稻和玉米产量均随施N水平提高而显著增加,且氮肥在玉米上的产量增益作用显著大于水稻。稻草还田(土)的产量效应因氮肥水平、秸秆施加量和作物不同而异。稻草还田对水稻的增产作用明显,其中稻草施加1.5 g/kg(相当于3.6 t/hm2)与施加化肥N 0.054 g/kg(相当于130 kg/hm2)的配比能获得最佳的产量增益。稻草还土对玉米的增产效应以施稻草1.5 g/kg与化肥N 0.108 g/kg(相当于260 kg/hm2)配比最大。稻草施加量超过4.5 g/kg之后(相当于10.8 t/h...
关键词:
稻草还田 氮肥 水稻 玉米 产量效应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娜 范树茂 陈梦凡 于庆 罗培宇 杨劲峰 兰宇 韩晓日
通过秸秆炭化还田和秸秆直接还田对比试验研究生物炭与秸秆还田对土壤碳氮转化相关酶、微生物量碳及矿质态氮的影响,为秸秆炭化还田生产实践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田间微区试验,基于等氮磷钾养分设计,设置6个施肥处理:不施肥(CK)、单施生物炭(C)、单施秸秆(S)、氮磷钾化肥配施(NPK)、生物炭配施氮磷钾(CNPK)和秸秆配施氮磷钾(SNPK)。分别在水稻插秧前(BF)、分蘖盛期(TS)、抽穗期(HS)和成熟期(MS)研究土壤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蔗糖酶、脲酶活性和蛋白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碳、矿质态氮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向阳 胡红青 谭文锋 陈世俭 邹平
在四湖地区采集了不同潜育程度 5个水稻土剖面共 2 0层样品 ,用傅积平改进法测定了样品的腐殖质组成 ,分析了松结态和稳结态中胡敏酸和富里酸的含量。结果表明 ,潜育度越高 ,表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上升 ,土壤松结态、稳结态腐殖质中的胡敏酸、富里酸含量和紧结态腐殖质的含量也越高 ,紧结态腐殖质在重组有机质中的比例下降 ,而稳结态和松结态腐殖酸的比例增高。胡敏酸、富里酸和紧结态腐殖质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 .4~ 8.8、0 .5~ 10 .1、8.4~ 14 .6g/kg。松结态胡敏酸和富里酸含量均高于相应土壤中稳结态的含量。胡敏酸 /富里酸比值 (H/F)在松结态中为 0 .6 7~ 0 .98,稳...
关键词:
水稻土 四湖地区 腐殖质 胡敏酸 富里酸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景 顾明华 徐世宏 杨为芳 江立庚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普通免耕(CNT)、稻草还田免耕(SNT)、普通常耕(CCT)和稻草还田常耕(SCT)4种耕作方式对水稻氮素利用特性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普通免耕提高了氮素稻谷生产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和成熟期穗全氮含量,降低水稻叶片和茎全氮含量、植株氮素累积量、氮素回收效率和产量。常耕及免耕方式的稻草还田处理均能提高水稻叶片和茎全氮含量、氮素累积量、氮素回收效率和产量。稻草还田免耕抛秧水稻耕作模式的氮素利用和水稻增产效果均优于普通免耕方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