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13)
2023(8023)
2022(6468)
2021(5984)
2020(5059)
2019(11506)
2018(11418)
2017(21861)
2016(11909)
2015(13100)
2014(12839)
2013(12321)
2012(10789)
2011(9743)
2010(9755)
2009(8916)
2008(8638)
2007(7336)
2006(6215)
2005(5275)
作者
(37091)
(30886)
(30808)
(28971)
(19393)
(15010)
(13614)
(12248)
(11591)
(10756)
(10469)
(10244)
(9823)
(9574)
(9574)
(9466)
(9414)
(9325)
(8819)
(8775)
(7994)
(7646)
(7251)
(7060)
(6997)
(6852)
(6742)
(6714)
(6391)
(6271)
学科
(47162)
经济(47116)
管理(33024)
(32459)
方法(26563)
(26435)
企业(26435)
数学(24443)
数学方法(23919)
(12477)
中国(10653)
(10448)
(10030)
贸易(10027)
(9999)
业经(9977)
(9789)
农业(8396)
技术(8009)
理论(7635)
(7054)
环境(6710)
(6665)
财务(6632)
财务管理(6621)
地方(6593)
(6352)
企业财务(6236)
(6142)
银行(6101)
机构
学院(169403)
大学(168564)
管理(66387)
(65557)
经济(64323)
理学(59303)
理学院(58663)
管理学(57162)
管理学院(56914)
研究(55448)
中国(39787)
科学(38797)
(38557)
(34723)
业大(33112)
农业(31101)
(29378)
研究所(27542)
(26531)
中心(25082)
(23147)
财经(22347)
农业大学(21181)
北京(21157)
(20487)
(19780)
经济学(19706)
(19636)
师范(19396)
技术(19107)
基金
项目(125219)
科学(97670)
基金(91972)
(84706)
国家(84073)
研究(80865)
科学基金(71043)
社会(51631)
自然(50269)
(49938)
自然科(49225)
自然科学(49212)
社会科(49150)
社会科学(49134)
基金项目(48725)
自然科学基金(48341)
(42893)
资助(38182)
教育(37910)
编号(30661)
重点(28626)
计划(26804)
(26674)
(26396)
(25889)
创新(24962)
科研(24925)
科技(23515)
(22678)
大学(22270)
期刊
(61549)
经济(61549)
研究(39802)
学报(36190)
(33968)
科学(30535)
中国(28891)
大学(25771)
学学(24967)
管理(22982)
农业(22957)
(19347)
技术(14511)
教育(14127)
(13342)
经济研究(11341)
业经(11244)
(11138)
金融(11138)
业大(10672)
财经(10419)
统计(10081)
(9680)
(9663)
科技(9550)
农业大学(9091)
(8850)
商业(8597)
技术经济(8546)
决策(8411)
共检索到2251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吕丽华  王学清  黄冀楠  张经廷  董志强  贾秀领  
为了明确限水灌溉条件下冬小麦微灌集成模式节水高产的产量形成特点,2015-2017年在河北藁城采用灌溉方式×播期两因子裂区试验,研究了适期播种和晚播条件下微灌和畦灌2种集成节水模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指标、产量性状及耗水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底墒充足的平水年(2015-2016年)与底墒不足的干旱年(2016-2017年)微灌小麦产量形成特点不同。底墒充足的平水年份,适播期下(10月10日)微灌模式生长指标和产量性状与畦灌模式相当或稍低于畦灌,而推迟播期时(10月15日)微灌模式优势更为明显。与畦灌相比,播期推迟时微灌水肥一体多次灌溉使小麦生长更快,LAI、后期叶片SPAD值以及籽粒灌浆速率明显较高,因此,千粒质量增加5. 2%~8. 8%,产量增加3. 4%~3. 5%。微灌对土壤水利用量更高,耗水量较畦灌低3. 8%~4. 5%、WUE较畦灌高7. 3%~8. 5%,并且微灌晚播耗水量稍低于适播期小麦,而产量和WUE明显高于适播期小麦。而底墒不足+降水少的干旱年份,微灌总灌水量较低,水肥一体多次灌溉的优势难发挥,无论适播期还是晚播,微灌LAI、后期旗叶SPAD值、灌浆中后期籽粒灌浆速率均低于畦灌,造成产量降低6. 6%~13. 0%。因此,在底墒充足的平水年份,提倡小麦采用微灌+晚播技术,在节约57. 7 mm灌溉用水的同时可实现产量和WUE协同提高,实现增产4. 1%,WUE提高16. 7%,灌溉方式和推迟播期对产量贡献相当。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兰霞  周殿玺  兰林旺  
以冀麦 2 6为材料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灌溉制度对小麦产量结构形成和产量物质来源的影响。结果表明 :单期灌溉的单位面积粒数 ,以拔节期灌水的最高 ,灌水时期向前或向后推移 ,其单位面积粒数均下降 ,呈现倒“∨”字型变化 ;粒重与此相反 ,以拔节期灌水的为最低 ,灌水时期向前或向后推移 ,粒重均增高 ,呈现“∨”字型变化。灌水对产量物质来源的影响表现为 :灌水次数多 ,总灌水量大的 ,产量物质来源对开花后的物质生产依赖性大 ;反之 ,灌水次数少 ,灌水量小 ,产量物质来源对开花前暂贮物质的依赖性则强。此外 ,本文还根据试验结果 ,讨论了小麦节水栽培的对策问题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曹彩云  党红凯  郑春莲  郭丽  马俊永  李科江  
针对低平原区水资源缺乏问题,研究不同降雨年型下不同灌溉模式对小麦的产量、耗水组成、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等的影响,为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依据。试验于2012—2013年和2013—2014年2个小麦生长季进行,采用裂区设计,以春季5个灌溉模式作为主处理(春季灌溉1水—W1、2水—W2、3水—W3和4水—W4,不灌溉作对照—W0),以3个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作为副处理(小麦品种衡观35、石4185和衡4399)。研究结果表明:随灌溉量的增加,产量非线性增加,产量受降雨的多少和阶段分配的影响,2年分别以3水模式(少雨年)和4水模式(多雨年)产量最高,但2012—2013年度2水模式和3水模式产量差异不显著...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胜爱  李正来  秦青春  何建兴  李瑞奇  
在河北省山前平原小麦—玉米两熟区,在传统的施肥种类和施肥量基础上,采用3个灌水次数处理,A1(起身拨节水)、A2(起身拨节水、孕穗水)、A3(起身拨节水、孕穗水、灌浆水),研究了春季不同灌溉制度对冬小麦籽粒产量构成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春一水处理明显降低了小麦穗粒数和粒重,春二水处理与春三水处理之间差异不明显;春二水处理的水分生产效率最高。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赛力汗·赛  张永强  薛丽华  梁玉超  雷钧杰  陈兴武  王志敏  
为优化新疆北疆滴灌冬麦区节水灌溉技术,探讨滴灌量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及水分利用的影响,2013—2015年设置0(CK)、900(W1)、1 800(W2)、2 700(W3)、3 600(W4)、4 500(W5)、5 400(W6)、6 300m3/hm2(W7)共8个灌溉量处理,测定不同滴灌量下冬小麦叶面积指数、SPAD值、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产量及耗水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各处理冬小麦随生育进程递进LAI均呈现单峰型变化趋势,在孕穗期达到最大,其值以W5最高;叶片最高SPAD值出现时期随滴灌量增加而后延。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及单茎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Vm)均以W5处理最高。随着滴灌量的增加,冬小麦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W5处理获得最高产量,而W4处理获得最大水分利用效率。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滴灌量为3 600~4 500m3/hm2的处理为高产高效的最适灌溉水平。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孟楚  赵鹏飞  刘全清  江荣风  张宏彦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覆膜、灌溉及其交互作用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效益的影响。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覆膜可显著提高返青期至拔节期0~5,5~10 cm土壤含水量,增加小麦株高。灌溉可显著增大扬花期小麦旗叶SPAD值,但覆膜处理对旗叶SPAD的影响不明显。灌溉可因增加小麦的公顷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而显著提高小麦产量。覆膜也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但在不同水分管理条件下增产幅度和原因不同,其中不灌溉条件下覆膜可比不覆膜增产19%,其增产因素主要是增加了千粒质量;在灌溉条件下覆膜可比不覆膜增产25%,其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了公顷穗数和穗粒数。在华北灌区小麦覆膜栽培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吕丽华  李谦  姚海坡  贾秀领  梁双波  
为确定河北辛集井渠结合灌区小麦适宜的灌溉畦长,2014-2015年和2015-2016年分别设3个畦长(15,45,80 m)和4个畦长(15,30,45,60 m),研究了畦长对小麦灌水均匀度、土壤硝态氮垂直分布、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畦宽8.3 m时,3045 m灌溉畦长可实现高产,1545 m畦长可得到较高的WUE。小麦耗水量、灌水量和灌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均随畦长的增加而增加,而土壤耗水量趋势与之相反,说明短畦的节水效果较好,对土壤贮水利用率更高。土壤含水量变异系数和干物重变异系数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志勇  陈建军  王璞  
针对华北平原冬小麦生产中氮肥及灌水存在严重浪费,进而引起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研究。在传统灌溉-优化施肥、优化灌溉-传统施肥、优化水肥、秸秆还田优化水肥及传统水肥条件下,冬小麦单位面积收获穗数和子粒产量无显著性差异。优化水肥和秸秆还田优化水肥冬小麦穗粒数显著减少,千粒重显著提高。所有处理间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性差异。传统灌溉-优化施肥、优化水肥及秸秆还田优化水肥氮肥当季利用率显著提高,因此达到了挖掘冬小麦的节肥潜力,提高优化灌溉条件下氮肥利用效率的目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吕丽华  董志强  崔永增  张经廷  贾秀领  
为确定河北辛集井渠结合灌区小麦适宜的灌溉畦宽,2015-2016年设定2个畦长(45,60 m),每个畦长设定3个畦宽(8. 3,5. 5,2. 8 m),研究了不同畦宽对麦田灌水均匀度、土壤硝态氮空间分布、冬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8. 3 m畦宽处理旗叶SPAD值和生育后期LAI保持较高水平,籽粒产量明显高于其他畦宽处理;45 m畦长条件下灌溉水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下层土壤硝态氮含量也明显高于其他畦宽处理,但畦长45 m+畦宽8. 3 m与畦长60 m+畦宽2. 8 m土壤硝态氮含量仅相差5. 8%,并且该畦长条件下8. 3 m畦宽处理WUE与其他畦宽处理差别不明显。2. 8 m畦宽处理土壤水利用率较高,下层土壤硝态氮含量也明显低于其他处理; 60 m畦长条件下WUE较8. 3,5. 5 m畦宽处理分别高12. 7%和7. 9%;但旗叶SPAD值和后期LAI较低,籽粒产量减少。5. 5 m畦宽处理生育后期LAI保持较高水平,但旗叶SPAD值和产量与2. 8 m畦宽处理相当,均低于宽畦处理,下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居中。因此,畦长45 m+畦宽8. 3 m可得到较高的产量和WUE、畦长60 m+畦宽2. 8 m可得到较高的WUE,二者均可保持较低的深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可作为该区推荐的畦田宽度。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林琪  石岩  位东斌  
在大田及防雨旱棚池栽控水条件下对土壤水分与冬小麦产量形成的关系及节水灌溉方案确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产量形成的起点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30%,最佳产量形成的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80%,土壤含水量超过80%,产量下降;小麦最高产量年耗水量为9000mm/hm2,经济产量年耗水量在6000mm/hm2左右,高产麦田的节水灌溉方案为底墒水、拔节水和灌浆水。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丽平  欧阳竹  
为明确灌溉模式对不同群体小麦茎秆倒伏的调控机制,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了不灌水(W0)、灌1水(W1j,拔节期灌水;W1b,孕穗期灌水)、灌2水(W2,拔节和孕穗期灌水)、灌3水(W3,拔节、孕穗和灌浆期灌水)5种灌溉模式和基本苗180株/m2(D1)、300株/m2(D2)和450株/m2(D3)3种密度,研究了灌溉对不同群体小麦茎秆特征和抗倒伏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显著影响了小麦的茎秆特征和倒伏指数。随着灌溉次数的增多,株高、重心高度和产量均呈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单位茎秆与基部节间干质量及干物质输出量、茎秆粗度及机械强度均随灌溉次数增多显著降低或变细。5种灌溉模式中,株高、茎粗、成熟期茎秆...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孔祥旋  杨占平  武继承  史福刚  薛毅芳  何方  杨稚娟  
在河南省丘陵旱作区,采用限量灌溉的方法,研究了灌水对冬小麦子实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生育期灌水0~90 mm范围内,灌水平均增产13.0%~39.6%,水分利用效率提高7.0%~18.0%,且能改善冬小麦的生育性状和产量构成。在雨水偏丰的年份,满足最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补充灌水量为45 mm,满足灌溉水利用率最高时的补充灌水量为30~45 mm。冬小麦拔节孕穗期灌水能增加成穗数,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灌浆期灌水能增加粒重,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拔节孕穗期是限量灌溉的最佳生育期。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金欣欣  张喜英  陈素英  孙宏勇  王彦梅  邵立威  高丽娜  
通过6个灌溉处理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次数和灌溉量对麦田6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NO3--N)淋失以及冬小麦各个生育阶段氮素吸收转移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水分条件影响土壤NO3--N的含量和分布,土壤NO3--N含量随着灌水次数和灌水量的增多而降低,而且集中分布在20~40 cm土层。冬小麦植株在返青期不灌水处理积累的氮素最高,拔节期后显著低于其他灌水处理(P<0.05),开花-成熟期,灌1水、2水和3水处理植株积累氮高于灌4水和5水处理。花后叶中氮向穗部的转移率为82%左右,且随着灌溉量的增大而升高,茎中氮的转移率偏低,平均75%。成熟期,花后叶茎(未考虑根)及花后植株同化氮素对穗部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赵千钧,罗毅,欧阳竹,柴怀堂,刘传收,盖广明  
本文利用禹城综合试验站土壤-植物-大气综合观测场冬小麦田间的小气候梯度仪和大型蒸渗仪的观测资料,结合作者建立的模拟SPAC系统中水、热、CO2通量和光合作用的综合模型,研究了冬小麦全生育期的耗水过程;根据模拟计算的土壤水分动态,对山东省鲁西北平原现行的灌水管理模式进行了讨论。(1)冬小麦全生育期耗水438mm;返青以前耗水占20%,拔节-灌浆期是耗水的旺盛时期,占67%;(2)灌水后地表以下1m处的渗漏量与土层前期储水量和灌水量有关,前期含水量越大,灌水量越大,损失越大,灌水利用率越低;(3)鲁西北平原现行的越冬水-返青水-灌浆水-黄熟水的灌水模式在各次的灌水量控制上应谨慎处理,否则会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从而影响灌水利用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宓文海  江荣风  刘全清  王洪亮  黄文超  张宏彦  
为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并找到最适合的用水量,进行了充分滴灌、适量滴灌、漫灌3个处理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3个处理中,0~20 cm土壤含水量在冬小麦生育期内变化幅度最大,随着深度的增加,变化幅度逐渐减小,40~60 cm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最小;同层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比较,滴灌处理要小于漫灌;冬小麦根系主要聚集在0~40 cm土壤层;滴灌处理的表层冬小麦根量要显著多于漫灌处理;随着深度的增加,根量呈减少的趋势,其中滴灌处理的减少趋势更快;3个处理对冬小麦扬花期生物量、SPAD值、产量、穗粒数、千粒质量都无显著性差异;充分滴灌下的小麦穗数要显著高于适量滴灌处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